书城工具书古代楹联
31941000000047

第47章 滑稽大师何淡如

何淡如,广东人,清同治举人,曾任高要县教谕。后设馆于香港九龙,专事教学。其人谐谑多趣,人称“滑稽大师”,尤擅长写谐趣联。

神配绝对

一次,何淡如与同科举人一起游览珠江,兴之所至,互相对起对联来。一位举人将广州民间流传很久的绝对,向在座的新科举人提出来,探微寻偶:

丛桂有坊含湛露

原来广州西关有条街叫“丛桂坊”,街内有条小巷叫“湛露巷”,住在丛桂坊的一个秀才吟诗般地诵出了这半边联语,自己也配不出下联,多少年来也无人续对。难对之处在于用地名来对地名,文义不能牵强,而且要具有如诗的情景与韵味,才算合格。何淡如也被难住了。

过了一会儿,何忽然想起广州名胜“六榕寺”和附近的“清风桥”,灵机一动,天才地配成绝妙下联:

六榕无寺挹清风

这如诗如画的对句让同游的人都为之倾倒。然而“六榕寺”为何说“无寺”呢?其中有个掌故。六榕寺在广州市朝阳北路,是广州著名佛教古刹,始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初名宝庄严寺,是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供藏梁武帝母舅从海外携回的佛骨而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改称净慧寺。元符二年(1099年),苏轼来游,见寺的周围有六株大榕树,茂如华盖,是游人乘荫坐息佳境,一时来兴,挥毫题书了“六榕”两个大字,却没有写“寺”字,因当时还不叫“六榕寺”,而是净慧寺。不意苏轼所题,广为人知,到了明永乐九年(1412年),就因苏轼有“六榕”的题字,干脆就改称“六榕寺”了。六榕寺至今尚存,但那六株榕树早就没有了。现在六榕寺正门仍然高悬着“眉山轼题并书”的匾额“六榕”二字。

按上所述,何淡如用苏轼题字,故说“六榕”无寺,巧对“丛桂有坊”,再以“清风桥”名对“湛露巷”名,词词合拍,字字成对,使百十年来的绝对再不鳏寡孤独了。

自出自配

一次,何淡如乘轮到香港九龙去讲学,海轮刚靠岸时,船上一水手失足坠入水里,旁边另一个素有水鬼之称的游泳好手,跳下水很敏捷地将落水水手救了起来。何淡如为之心动,随口吟出一句上联:

水手落水,水鬼拉着水手手;

上联一经吟出,旁边的乘客和何淡如本人一时都无以为对。待何淡如到讲学的学馆以后,有一天看到厨房炊事员吹火,忽然一个火星飞到头上,此情此景诱发了他的灵感,一下子续出下联:

火头吹火,火星飞上火头头。

海员一般称水手,过去炊事员称火头或火夫。此联叠用“手”和“头”,是一副智巧之作。

自撰嫁女联

何淡如在女儿出嫁时,谐趣地撰联曰:

打鼓打锣,不过戥人高兴;

搬埕搬塔,总之自己破财。

“戥人高兴”是粤语,“戥”有“陪”的意思。“搬埕搬塔”,粤语指嫁妆。何淡如此联,真实地道出了父母嫁女的心情,也是作者嫁女时的自白。

戏嘲家长

何淡如晚年一直设馆于九龙,专事教学,过着清茶淡饭的朴素生活。他对名利财禄一向是“淡如也”的,从不计较学俸的多寡。但学生逢节有给老师送礼的习惯。这年端午节,唯独一富家学生不送节礼,何淡如知道那家长是为富不仁的悭吝鬼,在教对课时,便给这学生出对题:

客馆萧条,专望端阳佳节;

学生对不上,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知道何老师的用意,就叫儿子对:

家中贫困,后补八月中秋。

到了八月中秋,那家学生仍不补礼。何淡如又对那学生出对课题一道: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郭子仪;

学生又对不上,回家求教父亲。父亲要儿子对老师说:“老师记错了,汉初三杰是张良、萧何、韩信。”何淡如哈哈大笑说:“你父亲汉朝的事都记得,为什么偏偏忘了‘后补八月中秋’?”

自题联

何淡如在九龙教馆的书斋内,自题一联云:

无狂放气,无道学气,无名士风流气,方称儒者;

有诵书声,有纺织声,有小儿啼哭声,才算人家。

何淡如后半生以教学糊口,甘于淡泊,其夫人操纺织和女上,兼贴家计。此联正是他淡于名利、磊落为人的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