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士角色与心理护理
31930200000024

第24章 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

儿童的心理成长是受到先天遗传、环境影响和经验积累的制约,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儿童的实际生活过程是他的社会存在或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东西;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真实生活过程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东西。儿童真实的生活过程决定并推动着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场。因此,儿童患病时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也和上述因素有关。

(一)儿童患者的心理特征

小儿科住院的患者,大部分离不开父母的关照,儿童患者的许多心理反应实际上受其父母的影响,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的心理反应。所以,我们在探讨患儿的心理特征时,也应包括家长的心理特征。

1.病后幼稚症

一些患慢性病的儿童,疾病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虽然有生理上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父母对患儿的态度起关键作用。患病后,父母会更加娇惯自己的孩子,满足患儿一切要求,甚至包括不合理的要求,本来患儿自己可以做的事,这时也由父母或成人包办。对孩子不再提出任何体力和脑力活动的要求,怕影响孩子疾病的恢复,怕他们不高兴,一切依从患儿。因为慢性病持续时间较长,由于“教育空白”而造成儿童心理发展上的空白。他们会出现倒退现象,失去活泼的天性,会变得很幼稚,表现为依赖、任性,行为表现与其年龄不相称。如有一例8岁女孩,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2年,医护人员给她做任何治疗与检查,她都不配合,大吵大闹,还想尽各种方法折磨她的母亲,不让母亲吃饭,不许睡觉。其母妊娠8个月,经常要求坐在母亲肚子上,声称要压死妈妈肚中的孩子。

2.对待疾病的情绪反应

患病儿童对待疾病的态度,一方面取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和个性成熟水平,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个体经验的性质和个体特点,也就是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与教育条件,还有他们的先天素质。

年龄幼小的孩子患病后,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没有充分形成,恐病情绪不明显,也没有对疾病的悲观或乐观态度。他们对“患病”可以说没有完整的概念,所以他们的情绪带有直观或直觉的性质。例如,家人曾用“你不听话就给你打针”等话吓唬过孩子,孩子知道穿白大褂的人是打针的,一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情绪紧张或被吓哭。少年期的患儿,对疾病的情绪反应态度,无论就性质方面还是程度方面,不单与医生的处理有关,而且与父母平时对他们的教育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孩子对疾病的态度与情绪反应,乃是父母对疾病的态度的翻版。

3.家长急于了解病情的心理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检查和治疗,要求对检查、诊断、治疗、预后有详细的了解。他们一方面反复询问医护人员,另一方面自己找一些书来看。我们调查了100例患儿的家长,要求详细了解病情的占62%,一般了解病情的占34%,对病情知道与否无所谓的占4%。各方面知识掌握后,会公开地或悄悄地对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督,以防医护人员发生差错。有一例患儿的家长,对护士每次所发的药品,都要一粒粒的核对,每天静脉注射的卡片都保存下来。

4.对创伤性检查和治疗的恐惧心理

当前医学虽迅猛发展,创伤性检查逐渐减少,但仍有些检查和治疗是有创伤的,手术就更不用说了,对创伤性检查和治疗,患儿和家属都有一种恐惧感。我们调查100例小儿科住院病人家属对有关检查和治疗的态度。

(二)心理护理措施

儿童心理护理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有的年幼,有的到了医院后,感到一切都很陌生,不善于表达他们的需求,不能准确地反映他们的症状。所以,主要由护士来观察儿童身心基本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成为心理护理成败的前提。敏感性指对患儿需要信号的敏锐觉察,反应性指根据患儿所发出的需要信号,恰当而及时给予满足。这种敏感性和反应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患儿饮食、睡眠、呼吸、脉搏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二是对患儿患病后寻求注意的心理、患儿症状体征的变化、因检查治疗的痛苦导致的紧张不安所需要的情感抚慰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1.病情的掌握以观察为主,询问为辅

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对病史的提供和症状的诉说往往不全面,一般由其家长代述,而家长也只是了解一些表面现象,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儿,不会说话,只会哭闹,给儿科护士观察病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儿科护士掌握病情变化,要以自己仔细观察为主,通过观察患儿的呼吸、脉搏、口唇和皮肤的颜色、表情、意识状态等来判断病情。例如,有一例2个月的婴儿,住院后不停的哭闹,测体温不高,检查尿布也没有问题,护士再仔细观察,发现此婴儿头部很脏,有许多结痂在上面,大概自出生后就没洗过,估计是头皮不洁所致,就在头皮轻轻抓动,患儿哭声立即由减轻到停止。后来又和其母亲一起给患儿洗了头,母子高兴地出院了。当然这种观察必须建立在精益求精的技术基础之上。

2.建立病房幼儿园

为减轻患儿对住院环境的不适及与亲人分离后的焦虑,可在病房设立类似幼儿园的活动场所,对无陪护的患儿进行集中管理,病房按儿童的喜好布置,专门派一名护士负责患儿的生活,组织他们进行游戏、学习、听故事等活动,使患儿产生入院如进幼儿园的感觉,减少住院的紧张和恐惧。

3.作风严谨,技术熟练

护士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上班时抛开个人的一切烦恼。虽然创伤性检查和治疗都有可能产生疼痛,但疼痛的程度却与操作者的技巧直接相关。护士不能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还应学习常用药的药理作用和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学习各种检查的程序和检查后的注意事项,准确耐心地回答家长或患儿的提问,言语温和,用词恰当。因为不懂而乱说,会造成不良后果。例如,有一例新生儿黄疸的患儿,医生开了苯巴比妥等药,是作为肝酶诱导剂,促进黄疸消退。家长听说巴比妥类药有副作用,问护士为什么给苯巴比妥。该护士也不懂此病人用此药的目的,随意回答是让孩子镇静的。这第一个回答,深深地印在家长的脑海中,以后虽经医护反复解释,也难消除其疑虑,始终半信半疑。

4.将母爱融入每项护理之中

目前在我国多为独生子女,对创伤性检查和治疗,不论是家长或者是患儿本身都存有恐惧或逆反心理。护士不论是否已婚,是否自己已有子女,都应将自己视为患儿的母亲,将母爱融入每项护理之中。护士在与患儿的每一次接触时,都要使他们感受到友好与疼爱。婴幼儿,可以向他们微笑,抱一抱或抚摸一下,逗一逗他们;大一些的患儿,可以和他们谈心,当他们表现出怕痛时,不是长辈的指责,而是朋友的交流,唤起和鼓励他们的自尊心理。例如,有一例7岁男孩,很怕输液,穿刺前和他谈心:你几岁了?他怯怯地回答:7岁了,又问:你长大要干什么?他说,要开飞机。护士就告诉他,飞行员可是勇敢的人,在同房间的病人中,你又是大哥哥,应该给小弟弟和小妹妹做个好榜样,他们会向你学习,果然孩子尽管也觉得痛,但能紧咬牙而没有哭。事后其父母说,这是多次输液以来,第一次没有哭。

5.给予奖励,强化正性心理

儿童都愿受到奖励,在心理护理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奖励,以强化患儿的正性心理反应。如对因进食过量而引起的单纯性肥胖儿童,为了控制其饮食,可以制定出每日减少饮食量的目标,如能达到每日规定的标准,则给予插红旗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超过规定标准时则插黄旗。每周统计1次,完成好的可以满足患儿的一个要求,完成不好的则不能提出要求。

二、青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青年人朝气蓬勃,体格健壮,与中老年相比,患病率是较低的。青年人也认为疾病与自己无关,很少想到自己会患病,因此,当他们患病后,反应会更加强烈。他们在健康状况突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病人的心理活动对疾病的感受及反应,以及护理人员对病人施加的心理影响,直接与治疗效果相关。

(一)青年病人心理特征

1.依赖心理

当前我国青年人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在家庭中得到家中长辈的呵护,生活方面完全依赖家人的照顾。突然患病感到无所适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缺乏对疾病的承受能力和应激能力。住进医院后,觉得一切生活要自己动手,很不能适应。还是希望有家人陪伴在其左右,希望护士多和他们交谈,希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这类心理状态占调查病人数的20%,他们虽然有依赖心理,但是容易沟通,也愿意遵守医院的各项制度。

2.乐观自强心理

本类型心理状态约占17.1%,多见于原为外倾型性格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年青,虽然患病或受伤,也无所谓,自己的体力是可以撑住的。有坚强的忍耐力,不愿向病痛屈服,有了疼痛不愿说出来,怕家人担心,怕造成医护人员的麻烦,宁愿自己一忍再忍。

3.忧虑心理

该类心理状态占20.4%,且以女性和以往为内倾型性格者多见。本来青年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家人和自己对将来的前途,有较高的期望值。患病后,尤其是患重病后,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会产生明显的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失去自信和生活目标,甚至绝望。总认为自己的病很重,难以治愈,对医护人员的安慰持怀疑心理,经常哭泣,彻夜难眠。

4.挫败心理

多见于以往未患过病或很少患病的青年,也见于年轻有为身担要职者。见于突然患重危需抢救的病人、患恶性病变者、要行外科手术及创伤性特检患者、可能发生残疾者,约占20.8%。由于担心自己会由此引起身体功能的改变,或担心由此会不能胜任以往的工作而出现挫败心理。表现为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不愿将自己的残缺显露在别人的面前,因此造成沉默寡语,社交孤独。他们掩盖病情不是否认疾病,而是拒绝将残疾归于自己自我形象的一部分。

5.自尊心理

许多青年人平日就很自信,患病住院后尊重的需要同样异常强烈,认为自己对疾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希望家人让他们自己处理医院的有关问题。同时想对自己的疾病有全面了解,渴望医护人员对他们平等相待,能够主动、热情、详细、毫不隐瞒地告知有关病情,他们很在意医护人员说的每一句话。这类心理状态患者共80例,占调查总数的16.7%。

6.冲动心理

有24例(5%)青年患者缺乏稳定的心态,易感情冲动,喜争辩,逆反心理严重,总与医护人员站在相反的立场考虑问题。不相信医院是治病救人的,把医院看得非常黑暗,对检查、治疗、手术和诊断结论均持怀疑态度。因而表现暴躁、易怒,经常和医护人员争吵,有时甚至有自伤或伤人行为。

(二)心理护理措施

1.满足与转移需要

需要是人对生理和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一个人患病后有许多不同于平时的需要,如希望有人陪伴,希望经常有人来探望。对那些可以实现的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对那些不可能实现的需要用转移的方法,使其原有需要淡化,而转到新的需要上。例如,严重创伤骨折的病人,需要多次手术,需要长时间卧床,会影响病人的工作和学习,甚至会影响到病人的前途。病人可能提出短期内治愈的要求,这是不可能满足的需要,此时可以为病人安排充实的休养生活,帮助病人在病房里完成他所能做的一切,病人也就不会感到住院时间的漫长。

2.培养战胜疾病的能力和信心

能力是人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每个人因个性差异,其能力也不相同。但是,一个人战胜疾病的能力与其平日的工作和学习能力并不是平行的,且个体差异极大。有的青年病人工作能力很强,而患病后思想准备不足,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依赖性强,对病痛情绪反应强烈,顾虑重重,对这样的病人,要帮助他们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有一个青年病人只是单纯性股骨骨折,已行牵引固定,出血也不多,但由于焦急烦躁,而自感胸闷、气短。此时,护士可以一方面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语:“你平静些,现在我给你吸氧,胸闷会得到改善……。”还可同时讲解这种骨折不会造成缺氧而致胸闷、气短的道理。

3.依据气质类型,进行心理护理

气质是人的心理特征之一,它规定着人的心理活动特色,对行为起着动力作用。患有同种疾病的青年病人,由于其气质类型的不同,在情绪反应、语言和动作的速度、对病痛的忍耐程度均有所不同。抑郁质的病人,情绪抑郁,建立护患关系的主动性差,内心活动多。对这类病人,护士要主动接触他们,通过他们细微的言行表现,了解其内心需求。胆汁质的病人应激反应强烈,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易产生过激的行为。对这类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详细解释,谨慎操作,以减少病人的紧张心理。对其情绪冲动和过激行为要进行循循善诱的帮助和善意的批评,不要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

4.多做客观检查,全面掌握病情变化

对性格坚强,自尊心理强烈的青年病人,只靠询问是不能了解其真实病情。要多从侧面观察其症状和体征,多进行客观检查,以免延误病情。因为这些病人忍耐性极强,有病痛不愿流露,怕影响家人的情绪,怕麻烦医护人员。如有一名患胃肠恶性肿瘤的病人,虽已广泛转移,不能进食,不能平卧,用大剂量度冷丁都不能控制右上腹疼痛,但他在家人和医护人员面前仍强颜欢笑,没有几天,他就离开了人世。对这样的病人如果不能详细检查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还认为患者病情不重,不能及时给予必要的临终前的护理措施。

三、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我国即将进入老龄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给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适合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技术护理措施。

老年人因为机体老化,各种疾病明显增多。根据1973年一项报道,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86%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住院人数是年青人的2倍,住院时间也长约2倍。老年人中最多的疾病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和恶性肿瘤,这类疾病占老人所患疾病的2/3左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多,因为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尤其是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更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疾病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有的疾病可以直接影响心理机能,例如患脑动脉硬化症,由于脑供血不足,可引起记忆力减退,甚至有痴呆表现。疾病对老年人的心理还有许多较为严重的间接影响。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住院老年病人和一般人群组病人测查结果表明,老年病人症状躯体化、抑郁和焦虑评分均高于其他年龄组。老年病人的情绪不稳定性更为突出。女性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性更差。

(一)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1.担心心理

老年病人由于长期患病,甚至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侍候,这种情况使他们产生各种担心。他们担心能否尽快治好疾病,担心医疗费用是否承受得了,担心疾病恢复不完全,生活不能自理而拖累家庭怎么办?

害怕病情恶化,害怕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有的人说老年人怕死,实际这是对老年心理的误解。老年人大多快要走到人生的尽头,他们常常要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他们一有疾病就会想到死亡,这是必然的心理反应。

2.遇事易激动

较多的老年病人表现个性较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顺从性差,他们不听从治疗和护理的安排,自尊心强,易激惹。有这类心理的病人容易与护士或其他病人发生冲突。例如,有一位曾担任过高级职务现已离休的老年病人,看到一位年仅38岁与自己当年级别相同的病人住院后,来探视的人很多,心理极不平衡,经常气愤不满地唠叨,由此引起情绪异常激动,使心脏病加重。

3.孤独感

多见于失去配偶或家庭关系不协调、经济条件欠佳、离退休的老年病人。他们患病后,子女工作忙,不能经常来院照顾或探望他们,单位也没有多少人来看望,住院后多是独自一人住在病房,又不易在短时间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更感到孤独。

4.认真谨慎心理

老年病人由于阅历广,经历过许多的挫折和教训,因而多表现得事事小心谨慎,要他们去做检查,给他们用药,他们都会像以往对待工作那样认真,详细询问检查如何进行?有什么危险?有什么副作用?要注意些什么等等。如果不掌握这一心理特点,就会觉得老人过于,流露出不耐烦的表情。

5.不信任心理

有的老年病人经历过几个时期,他们总是留恋过去,认为过去的东西都是好的,过去的人工作认真负责,才是可信任的。例如,有一脾功能亢进的病人,全血减少,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无效,需要手术治疗,迟迟下不了决心,多方找人咨询,无论怎样解释还是不做。最后一个过去的老友找他谈心,他才说出主要是担心现在的医生多较年轻,过去他认识的老医生都不在位了,不相信现在的医生能很好地完成手术。

6.老年病人的需求

孙玉梅等对老年住院病人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住院病人的需求是多维的,有顺位及个体差异。列前几位的需求分别是: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及时得知疾病诊断;出院前得到有关康复指导;告知并解释检查结果;及时得知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能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

(二)心理护理措施

1.用尊重的语言和称呼

对待老年病人用什么口气说话,用什么称呼,是影响病人对护士第一印象的关键。一般护士都较年轻,在老年病人面前,不论其职位高低,护士都应把自己看做是他们的晚辈,所以要用尊敬的语言和称呼与他们交谈。明确知道职务的可以称呼其职务,不知职务的可以称呼老大娘或老大爷,也可称呼老同志,切不可用床号来叫病人。

在生活护理时,从细微的动作入手,都可体现出护士对他们的关怀,使他们受到感动。例如,进病房整理床铺时,问问他们的生活起居;测血压和量体温时,帮助他们脱去外衣;输液时,事先为他们倒好一杯开水放在床旁。以此维护老年病人的自尊心,也可消除住院后的陌生感。

2.帮助克服不稳定情绪

我国古代很讲究养生学,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乐天知命。知命也就是了解世界上事物发展的规律,乐天就是乐观地对待事物的发展。生老病死是一条自然规律,无论谁也无法抗拒。多和老年病人谈心,让他们了解,如果是可治的疾病,只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医护的尽心尽力,一定会痊愈,如果是不治之症,也能坦然对待,只有克服不稳定情绪,才能争取最好的结果。多和病人谈心,让他们了解本院的技术水平,让他们接受社会是在进步的现实。现代人尽管也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但随着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操作机会的增多,现在医护人员的各项技术水平至少是不低于过去的。

3.利用社会的支持

社会支持可通过提高个体对现实刺激的应付功能和顺应有效性,以缓冲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患病后既可能增加社会支持,也可能失去许多社会支持。护士应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的支持,例如让他们的亲朋好友多来探视,多和病人聊天,让同病房的病友之间多交往,以克服孤独感。

4.随时向病人报告检查结果和治疗用药

多数老年病人对疾病的关注和细心程度超过其他年龄组病人,尤其是那些已离退休的老年病人,他们已没有工作上的压力,子女也多已独立,不需要他们更多的操心,没患病时设法找些消遣的事,而患病后,注意力只集中在自己的疾病上,很关心各种检查结果,所以要满足他们这种需求。例如,有一患脑缺血的老年病人,胸部照片报告左心稍大,后又做胸部超声多谱勒检查,心脏并不大,当时检查医生已向他解释,但是,他还是不放心,怕检查的医生是为了安慰他而这样讲,又找一位熟悉的护士拿上检查单,再给他去问一次,说明心脏确实不大,才真正相信了。

5.以慢速度与老年病人接触

老年病人认知功能减退,认知速度减慢,对一些事物的反应时间延长,短时记忆容量减少。所以,护士在对他们说话时速度应放慢,必要时多重复两遍,让老年病人理解后,再复述一遍,可确认明白。为避免老年病人遗忘该做的检查和治疗,对他们交代的事项不宜过多,最好一件一件办,最多一次交代事项不超过两件。

(殷莉萍 胡军 冯燕梅 彭秀珍 杨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