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士角色与心理护理
31930200000014

第14章 引导病人安全用药

从某种意义上讲,疾病给患者所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不亚于躯体的不适。因而病人在住院后,从心理上希望立即看到医护人员,希望尽快明确诊断,尽快得到治疗。

用药是住院后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给药途径包括注射给药,口服给药,灌肠给药,经皮肤、粘膜给药,雾化吸入给药等。药物本身具有治疗疾病和导致疾病的双重性。给药这一护理程序,看似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这一护理程序完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疾病的恢复与否。完成得好,可以使患者早日康复,完成得不好,可以使患者久治不愈,甚至引起医源性疾病等不良后果。

一、患者对待用药的心理状态

我们对100例患者用药时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临床抽样调查,发现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积极配合型

这类患者一般性格开朗、乐观,对疾病的恢复充满信心,相信医生给药的正确性,相信护士工作认真,既能按时服药,又能记住自己所服药的种类和片数,每次发到手中的口服药或注射药,都能认真检查,一旦发现有疑问,立即找护士查对或纠正。这部分患者占被调查者的21%,他们还能及时反应用药后的疗效和副作用,使医生能及时调整用药。

(二)盲目服从型

这类患者是调查者中的大多数,占68%。他们认为住院就应相信医院,也就是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医生、护士去管,自己不用操心,发什么药我就吃什么药,反正不会错的,万一有了错误,他们也不会发现。

(三)消极被动型

消极被动型占6%。有此种心理反应的患者包括几种类型的病人:一是对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二是对自己的健康漠不关心;三是恢复期的患者,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就是这样了,不需要什么特殊治疗;四是认为自己只是来医院检查一下身体。这类患者都认为吃不吃药无所谓,给了就吃,不给也不要求吃药,至于给的是什么药,从不去关心。

(四)拒绝服药型

这类患者虽然只占调查总数的5%,但对疾病恢复极为不利,产生这种心理反应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有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患者;有患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产生绝望心理的患者;有受不了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也有对治疗持怀疑态度,对医护不信任的患者。他们可以公开提出:“我不吃药。”或嘴里不说不吃药,而发药后,将药偷偷放下或扔掉。由于他们拒绝服药,轻者影响疾病恢复,重者可以危及生命。某院曾住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因大便干燥,给她开的通便药,她连续几天都没有吃,她认为这个药与她的病无关。一天,护士整理床头柜,发现抽屉里存有数片通便药,当即告知她要立即服下,并讲解服此药的重要性。虽然她当天服下了此药,可惜已经晚了。由于大便干燥,当天下午在一次排便时,用力过猛,再次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用药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用药过程,表面上看来是患病者自己的独立行为,实际护士在引导和保证患者安全用药的程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给药程序中,除按操作规程做好外,还应做好心理护理。给药的心理护理就是根据不同对象,寻找发现他们对用药的不同心理状态,恰当地运用病人自身的药物心理效应和护士的药理知识、心理引导来增强药物效应。有人提出“良言比良药强十倍”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医护人员的言语、举止、行为、态度和威信;药物的宣传作用;人们相互之间的心理暗示和交流等,常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宋文虎1983年观察了127例高血压、慢性肝炎、神经衰弱、溃疡病等病人的药物与心理的关系,发现药物的心理效应可使各种疾病的自觉症状改善率超过50%。药物的名称、包装剂型、价格、医护在用药时的言行态度及耐心程度,对患者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分别为70%、65%、67%和70%。由此可见,药物的心理效应与疾病恢复好坏密切相关。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我们认为在引导病人用药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心理护理。

(一)护士在备药、发药时的角色要求

备药、发药是护士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现在新药种类繁多,更增加了备药、发药的复杂性。1997年10月某日,统计一内科病房,当日全科30名病人,口服和注射药种类达65种。因而要求护士在备药、发药程序中,一定要完全进入工作角色,精力集中,有条不紊,做到不摆错一种药,不发错一粒药。每个医院,每个科室都能这样做,就可以提高患者对医院和科室的信任度,提高医院的声誉,使病人一进到医院就有一种安全感,也就会提高药物的疗效。

如某工厂有一位老工人,经常感到头痛,近期全身查体、头颅CT检查、脑电图、脑血管功能等检查,均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但患者情绪紧张不安、头痛逐日加重,且伴失眠、焦虑、无力、全身疼痛,难以坚持工作。又听别人议论,有些病是不容易查出来的,思想上总认为自己患了一种特殊的、查不出来的疾病。本单位医生给予多种药物治疗无效,后到某院住院。由于患者对该院有高度信任感,用药前医护耐心进行心理咨询,后给予谷维素、25%六味安神酊和归脾丸等治疗,1周后就痊愈,返回工厂上班。其实,原单位医生所用药和他们差不多,只是因为到该院后,医护人员不仅有针对性的给药,还重视了与之相关的药物心理效应,使同样的药物产生了更加良好的效果。

(二)分析心理状态产生原因,分别指导

对拒绝服药者,要用心理学方法分析拒绝服药的原因,进行介入。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拒绝服药是一个子系统,其实质是对待疾病态度整个母系统的一部分。当发现有拒绝用药的病人,要以感人肺腑的关怀和温暖,去寻找他拒绝用药的内心原因,帮助他解开这个心结,使之主动用药,不能一味的强制他们服药。如有一名糖尿病合并肌病的患者,全身肌肉剧烈疼痛,连自己翻身都很困难,觉得自己已是不久于人世的人了,拒绝服药。患者信奉伊斯兰教,认为这是真主在召唤自己,治疗也是无用的,提出要到教堂去洁身,然后平静地等待召唤。此时,医护人员一方面告诉她,这种病是可以治愈的,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另一方面加强生活护理,帮她翻身、喂饭、喂药,尽最大可能减轻躯体痛苦,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她终于能按时接受和配合各种治疗,最后完全治愈,自己走出医院的大门。

(三)热情的鼓励和支持

对于对疾病持乐观态度或盲目服从的患者,首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要告诉他们有关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要求他们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服药后的反应。对于有抑郁性心理障碍的患者,护士应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精神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只要看到他们服药后有一点病情的好转,就应通过护理查房或个别交谈,反复用语言强化药物效应,以增强阳性条件反射,强化其对治疗的信心。有一名癫痫病人,住院前由于没有系统服药,治疗多年无效,每周发作3次~4次,对治疗失去信心。住院后,经医生精心选择适当的药物,1周后只发作1次,护士立即对他讲,虽然还有发作,但从原来的每周3次~4次减为每周1次,这就是疗效,而且,这个疗效的取得,除了药物本身的作用外,还有病人本人能按时按量服药的功劳,这样更增强了他对治疗疾病的信心,1月后完全无发作,高兴地带药出院了。

(四)肯定性地保证

对忽视疾病或对治疗持怀疑态度的患者,应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严重性,并指出拖延治疗的不良后果。对那些又怀疑又迫切希望尽快治愈的病人,只要是确实能治愈的疾病,可以通过交谈给病人一个肯定性的保证,并举出以往治愈的病例来鼓励病人。例如,有一急性脊髓炎患者,住院时已有截瘫伴排尿障碍。而患者正当中年干事业的时候,突患此病,心理上一下承受不了,特别怕治不好,耽误了自己的前程。他一方面希望用多种治疗,另一方面又怕出现药物副作用。在焦虑情感的支配下,夜不能寐,食之无味,找多位专家会诊,求多个熟人向医护人员打招呼。针对此病人的特点,每次医护查房时,都向他讲解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列举该科治愈的多个病例,强化他的信心。而且告诉他,同时用太多的药并不好,医生会根据病情的发展,调整用药。有这些肯定性的保证和关怀,使他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积极配合服药与锻炼,最后痊愈出院。

(五)耐心而又真诚地倾听

能做好心理护理的前题,是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而耐心细致地倾听患者叙述自己的苦闷,本身就是对他的安慰和鼓励,只有很诚恳的去听,患者才能将自己内心所想的一切告诉你,护士才能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开始接触病人时,护士可做一点自我介绍,谈一些与疾病无关的事,以缩小与患者的距离。只有热情友好地倾听患者的叙述,才能使患者愿意谈下去,在倾听中随时都表现出对患者的谈话很感兴趣,在注意听,而且能听懂,只有这种听的行为,才能打开患者的内心世界。在倾听时,对患者所谈内容,不论是内心的秘密,或是对某件事、某个人的不满所致的愤怒和怨恨的宣泄,都应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在倾听时,有些话是不能讲的,如:你这样想是错误的,你这种做法是荒唐的等,而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说我十分理解你的心情。因为理解是态度中最中性化和非评判性的,它可以使患者感到得到知己,但并非是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理解病人,只说明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会破坏倾听的气氛,又对以后的治疗和指导留有余地。

(六)巧妙而又积极的暗示

有些病人要给予暗示治疗。暗示治疗包括言语暗示、手术暗示、药物暗示等。作为一名护士,首先要认识到暗示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绝不是对病人的欺骗。它不但对功能性疾病有用,就是对那些躯体疾病的心理障碍和增强疗效也是有效的。而在使用暗示用药的全过程中,医护要很好地配合。例如,有一位神经性呕吐的女病人,医嘱上开的是颠茄酊和氯丙嗪,这些药对病人有肯定的治疗作用,但如果护士在发药时告知病人,这只是一般的解痉药,病人就会觉得“这类药我吃得多了,没什么效果。”如果我们将同一种药,进行再包装一下,并加上巧妙的言语暗示,告诉他,这是特为他寻找的特效药,服药后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病人对各种药的信任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有的病人相信中药,有的病人认为,只有针剂效果来得快,有的患者迷信进口药。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心理要求,选择不同药物,就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于伟玲 韩筱玉 王唯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