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解,是西汉的一位侠客,为人行侠仗义,在当时很有声望。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所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却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具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洛阳当地许多有名望的人也来调解过,但都没有调解成。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让我把这件事解决了。但我毕竟是个外乡人,独占这份功劳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这个外乡人来解决了,未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让人以为我没办成,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头面人物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是他们调解成的,好不好?拜托了!”
郭解很懂得照顾别人的面子,因为他知道,那些当地的头面人物是爱面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们,以后还怎么在这里混?所以自己还是当个幕后英雄,成全他们的美名吧。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以后,江彬等人嫉恨他的功劳,散布流言蜚语说:“王守仁以前是与朱宸濠同谋的,听说各路大军开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脱。”王守仁听了这种传言,于是把朱宸濠交给了协同参战的张永。后来张永也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赤胆忠心和谦恭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赦免了王守仁。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驯良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70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来到任上,他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民每户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持刀带剑的人,他劝道:“为什么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务点正业?”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宣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去为好!”
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请将我的主人叫到我这儿来,我有话要对他说!”一副醉汉狂徒的模样,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这位王先生连连摇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加官晋爵。
你立了大功,那也不必故意向别人炫耀,人家心里都很清楚。如果你能不居功,多拉几个人来分享你的功劳,那么别人会感激你。但如果你自恃有功,就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那别人就会因妒生恨,背地里暗算你,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养成炫耀功劳的习惯。
习惯炫耀功劳的人,实际上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你得到了表面上的荣誉,但却把自己放进了一片枪林弹雨中。所以,生活中炫耀自己功劳的人很少有长久辉煌的。我们在功劳面前要学会低头,要退让,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批评而批评是个恶劣的习惯
林肯年轻的时候住在印第安纳的鸽溪谷。他不仅爱批评人,而且还写信作诗讥笑人,还将这些信丢在一定会有人拾起的乡里街道上。即使林肯在伊里诺斯的春天成为律师之后,他的习惯仍没改掉,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公开攻击敌对的人。
1842年秋季,他讥笑一位自大好斗的爱尔兰政客,此人名叫西尔士。林肯在报上登了一封匿名信讥讽他,这使全镇都哄笑了起来。西尔士敏感而自傲,怒气沸腾。当他查出是谁写的后,便跳上马去找林肯,向他挑战决斗。林肯不愿意打架,他反对决斗。但他不能逃避,那样他会颜面尽失。他的对手允许他自选武器。因为他有长臂,他选择了马队用的大刀,并跟西点军官学校毕业生学习刀战。到了指定的日期,他与西尔士在约定的密西西比河的沙滩上,准备决战至死。但最后的一分钟,他们的见证者阻止了决斗。
林肯把这次决斗当做他一生中最失败的一件事,此后他再也不轻易地指责讥笑别人了。
如果林肯没有改掉为了批评而批评的习惯,他就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只能沦为平庸者了。生活中很多人一见到别人的错失就要去批评指责,而且口不择言。也许你的本意是好心提醒,不过在提醒别人之前还是先管好你自己吧!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那里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3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地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突然倒了,老太太被压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所以说,许多危险来源于自身,老太太的悲剧便因此而生。
再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4个和尚为了修行,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炼”。
4个和尚当中,有3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该修炼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浅的和尚负责。
“不说话修炼”开始后,围绕着那盏灯,4个和尚就盘腿打坐,进行修炼。经过好几个小时,4个人都默不作声,因为这是“不说话修炼”,无人出声说话,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油灯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竭了,负责管灯的那个和尚,见状大为着急。此时,突然吹来一阵风,灯火被风吹得左摇右晃,几乎就快熄灭了。
管灯和尚实在忍不住了,他大叫道:“糟糕!火快熄灭了。”
其他3个和尚,原来都闭目打坐,始终没说话。听到管灯和尚的喊叫声,道行在之他上的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叫什么!我们在做‘不说话修炼’,怎么开口说话?”第三个和尚闻声大怒,他骂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说话了吗?太不像样了。”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终沉默静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睁眼傲视另外3个和尚说:“只有我没说话。”
4个参加“不说话修炼”的和尚,为了一盏灯,先后都开口说话了;最好笑的是,那3个“得道”的和尚在指责别人“说话”之时,都不知道自己也犯下“说话”的错误了。
有些人总是只看到别人的错误而忽视自身的弱点,因此他们的指责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伤害自己,所以,批评别人前,请先检视一下你自己,不要为了图痛快就去批评别人!
加拿大的一位工程师斯瓦内尔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斯瓦内尔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他的不少助手、工人都挨过他的骂。有一次,他在中午去某个正在建设的工地巡视,发现几个助手正在一起玩牌,虽然这不太符合规定,但因为是休息时间,因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那天斯瓦内尔的心情很不好,因为他在前一天晚上和凶悍的妻子吵了一架,脸上还被划出了血痕。于是他走过去,朝他的助手大声嚷了起来:“谁让你们把牌带来的?这是工地!你们是不是没脑子?竟会做出这样的事!以后不许再把这些私人物品带到工地来!”也许是因为有许多工人围观,也许是因为斯瓦内尔骂得太凶了,正在玩牌的一个助手也火了,他大声反驳说:“没错!斯瓦内尔先生,我们是把私人物品带到工地来了,可是看您的脸就知道,您把‘私人怨气’也带到工地来了吧!”斯瓦内尔呆住了,周围的工人发出了哄笑声,他只好在哄笑声中狼狈地走了。斯瓦内尔虽然觉得很难堪,但他却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教训:不要轻易指责别人,因为你的错误也许比别人更严重。
斯瓦内尔的错误,在生活中有很多人还在重复。他们习惯于为了批评而批评别人,在这样做的时候,却不懂得检讨一下自己,结果批评不但没有使事情按自己意想的那样发展,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
为了批评而批评是个恶劣的习惯,因为你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只贬低人家不检讨自己,会让别人鄙视你,厌恶你,这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所以我们要改正这种坏习惯,出口之前先问问心,做到旁观者清,当局者更清。
远离轻信别人的处世习惯
郭厂长出差的时候在火车上遇见一位“港商”,二人一见如故,互换了名片。这位港商举手投足之间都显示出一种贵族气质,这使郭厂长对其身份毫不怀疑。恰巧二人的目的地相同,港商又对郭厂长的产品非常感兴趣,似有合作意向,郭厂长便与之同住一个宾馆。吃饭、出行几乎都在一起。这一天,郭厂长与一客户谈成了一笔生意,取出大笔现金放在包里。午饭后与港商在自己屋里聊天,不久郭厂长起身去卫生间,回来时出了一身冷汗:港商和那个装满钱的皮包都不见了!郭厂长赶紧报警,几天后案子破了,罪犯被抓获后郭厂长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什么港商,而是一个职业骗子。这让郭厂长对自己轻易相信他人、交出自己底细的做法痛悔不已。
人心难测,像郭厂长这样因轻信别人而上当受骗的事在生活中也时有发生。老祖宗告诫我们: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交一片心。习惯于在待人处世方面轻信别人的人,很少有不吃亏上当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必要吸取教训,改掉轻信别人的处世习惯。
袁了凡是明朝人,他年幼时丧父,母亲叫他放弃读书求取功名而改习医术,这样可以济世救人。袁了凡听从了母亲的话。有一天,他在寺庙里碰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老人慈祥地对他说:“你是做官的‘命’,明年就可以科举及第,为什么不读书了?”
于是袁了凡把母亲叫他放弃功名,改习医术的事告诉了这位老人,他同时请教老人为什么会这样说。老人回答:“我姓孔,得到了邵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真传。我见你是有缘人,想把这皇极数传授给你。”
于是袁了凡把孔先生请到家中,请他为自己推算一下。
这位孔先生算了一些事情,结果都十分灵验。因此,袁了凡便相信孔先生所说自己应该是有功名的,于是又去读书。
后来,袁了凡又请孔先生替他推算具体的前程。老先生说:“你做童生的时候,县考得第14名,府考得第71名,提学考应当得第9名。”
果然,一年之后,袁了凡三次考试中所得的名次跟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模一样。
孔先生又替袁了凡推算终身的吉凶。
“你应当做贡生,等到出了贡后,应被选为四川一知县,上任3年半后便告退。你会活到53岁,可惜没有子嗣。”
不久,袁了凡真如孔先生所说成了贡生,在南都进学一年。这时,他觉得一切已经在“命”里注定,何必再努力,所以整天静坐不动,不说话也不思考,凡是文字一律不看。一年之后,他要到国子监去读书,临行前,先到栖霞山拜会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问道:“我看你静坐了三日,却没有起过一个杂乱念头,这是什么原因?”
袁了凡回答:“孔先生替我算过命了,我的命数已经定了,荣辱生命都有定数,不能改变,想也没有用,自然没有杂乱念头。”
云谷禅师笑道:“平常人不能没有胡思乱想的心,因此被阴阳束缚住,也即是被所谓的命数束缚,相信命道。然而极善的人可以变苦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反过来,极恶的人可以变福成祸,富贵长寿变成贫贱短命。你先前的20年都被孔先生算定没有把‘数’转动过分毫,所以你是凡夫。”
云谷禅师再引经据典阐述他的观点,使袁了凡心里开始相信“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由内心做起,把自己不良的习惯改掉,增加福德,自然可以改“命”。
云谷禅师便教他用功改过的方法。记下每一天的功与过,让他知道每天的所做所为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一年之后礼部科考,孔先生算他考第三,结果他考了第一。这时袁了凡更笃信云谷禅师的话了,更加努力地改过和行善积德,努力地改正坏习惯。当袁了凡将自己的不良习惯逐渐改过后,他不仅在53岁时没有死,孔先生虽算定他“命”中无子嗣,结果他却有了一个儿子。
如果袁了凡一味地相信算命先生的话,那他53岁以后的事情就没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改正轻信别人的习惯,如果你轻信别人的话,就会按照别人的话去做,而事实说不定恰好相反。
在处世中,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事情也得深思熟虑,人性复杂,你若轻信别人,一下子把心掏出来,那么就很可能会受伤。
丁凡是某美容院的助理,她正在跟着一个叫王雪的美容师学习。有一天,王雪突然跟另一位美容师,也是她的好朋友吴琳吵了一架。下班后,丁凡正在打扫卫生,吴琳双眼通红地从洗手间里走出来,看见丁凡还在,竟然拉着她聊起天来,这使丁凡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吴琳说:“你在王雪手下工作得很辛苦吧!跟她认识这么多年我还不知道她?专会欺负助理!”丁凡没敢接话。吴琳看丁凡拘谨的样子,就又说道:“你不用害怕,这里也没外人,咱们聊聊!要不你干脆跟我得了!她能把你带成什么样!我都恨死她了!”丁凡看着吴琳激动的样子,终于放下心来,开始向吴琳倾诉自己的怨气。可是没过几天,吴琳又和王雪和好如初,这让丁凡开始有点担忧了。果然,王雪对丁凡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差了!动不动就斥责她,给她脸色看。一天,丁凡路过洗手间,正听见王雪和别人讥讽她:“死丫头!说我不好好教她,使唤她!我呸!看她那副样子,也配当美容师!你们等着瞧,一个月之内,我非把她赶走不可!”丁凡掩面哭着跑出去了,不用一个月,第二天丁凡就辞职了。
丁凡太过于相信别人,因而给自己惹来了麻烦。她明知道吴琳与王雪是好朋友,而且自己对吴琳也并不了解,但却还是轻信了吴琳,一下子把自己的心事全都说了出来,这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在处世中,要戒掉轻信别人的习惯,无论说话或行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厢情愿。所以,聪明的人,只说三分话,轻易不交心,这样做或许有点世故,但对于保护自我来说却很有效。
知人知面不知心,轻信别人的人是非常脆弱的,他们是奸诈之徒眼中的肥羊,常常会受伤害、被暗算。所以说,轻信是一种浅薄的习惯,我们一定要改正它,这也是在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