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运用糊涂的办法,懒得去听,懒得去看,就是请你也不要去。如果听见了就装作耳聋,没听见;看见了,就装眼瞎,没看见。而且在思想上要真心当做一点不知道那样泰然处之,在嘴巴上真正当做一点不知道那样从不谈及。
对于那些因风俗习惯引起的一些问题,或者妇女们、青年人、老年人之间发生的一些无伤大雅、无关大局的问题,领导者最好不去过问,知道了也应装着不知道。如果下属已经发现你知道了,不能采用“装不知”的办法了,则可以采取“装不懂”的办法来应付,摇摇手,说声:“这个我不懂。”并不再追问。
七十二行,行行有“行话”,许多人中间互相有“暗话”,某些“行话”、“暗话”,下属最忌领导者知道,因为这些是用来互相取笑、互相俏骂的。对于这样的“行话”、“暗话”,就是你听到了,又知道了其中的意思,也要装不懂,即使自己被骂上两句也要装傻,甚至还傻笑几声。这样彼此间会出现一种热闹而有趣的气氛。如果认真去分析,严肃去教育,倒会使大家索然,一点好处也没有。在这类问题上,装聋卖傻,并不失声望。
糊涂的技巧是一种成功之道,当然这是指在小事情上的小糊涂。如果一切皆明白于心,恐怕会心生烦乱,干扰工作。其实,巧妙地装糊涂更是一种真聪明,显示出了你的人生智慧,不但给各种烦杂的事情涂上润滑油,使得其顺利运转,也能在生活中充满笑声,显得轻松愉快;相反,老实认真只会导致木呆刻板,甚至使事情陷入僵局。
“装痴卖傻”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这里的糊涂是装糊涂而非真糊涂,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习惯,一旦把握了这一习惯,你就会在处世时获得许多益处。
告别盛气凌人的处世习惯
高哲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因此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他在大学时的一个好友曾经对他说:“我们都知道你才华出众,可是也不用总表现得那么咄咄逼人吧!作为多年的朋友我说你一句:你是学问上的天才,处世中的白痴!”他为朋友的评价而感到恼火,并认为朋友这么说是出于嫉妒。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大公司,当上了系统软件工程师,他确实是才华过人,仅仅3个多月的时间就开发出一种新型软件,使公司在语音邮件开发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从此以后,高哲更得意了,更加盛气凌人了,什么事他都要管一管,事事都要争先。半年下来,除了老板外,公司上下没有一个不讨厌他的。渐渐地,同事们开始联手抵制他:开会没人通知,他的个人物品有时会无缘无故损坏,到处都是关于他的流言蜚语,没人愿意跟他合作……又过了几个月,高哲主动辞职了。
高哲朋友对他的评价一点都没错,他的处世习惯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他竟然连“枪打出头鸟”的道理都不明白,如果始终改不了盛气凌人的习惯的话,那么无论他有多高的才华,他也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一个人自恃才能过人,总是表现得咄咄逼人的话,就会给对手带来压力和不快,对手就会把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择手段地对你施以明枪暗箭。所以,如果想成大事,你就必须甩掉盛气凌人的习惯。
春秋时期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是比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争斗不休。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前四位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三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的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肯服气,拔腿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自此对颖考叔怀恨在心。
颖考叔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了下来。
在这个故事中,悲剧的发生也许应归罪于公孙子都嫉妒之心太强。但颖考叔的锋芒太盛、傲气争功也是一方面。作为一个已有功在身的老臣,他其实没有必要再去和年轻的将领争功了,但他总想立功求赏,结果被一记暗箭伤了性命,可悲可叹。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自认为有才华有前程的人,要做到心高气不傲,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要战胜盲目自大、盛气凌人的习惯,凡事不应太张狂或太咄咄逼人,并且还应当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这不仅是有修养的表现,也是生存发展的策略。18世纪,在美国阿肯色州有一家银行,因为服务等各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吸引了一大批储户,投资回报率达到了37%。这个老板就以此自傲,扬言三年内要把储户再翻一番,并嘲笑其他银行没有竞争力,早晚要破产。他的不可一世惹来了很多同行的愤怒,其中有几家就联合起来,决心将该银行搞垮。他们筹集了上百万美元资金,让人到该银行开活期存款,大约开了3000多个户头。不到一个星期,这些储户同一时间集体去提款,在该银行大厅排起长龙大阵,同时在外面又大放谣言,说该银行资金发生问题,因此别的储户也恐慌起来,纷纷向该银行提款,结果该银行因无法兑现只好宣告破产。
我们提倡处世要隐忍,不要一下子展现出你所有的本事,更不要因为有本事而处处表现卖弄。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只会让人家拿你当靶子打。如果那个银行老板不是表现得太过盛气凌人,又何至于落得个破产的下场。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因自己的优势或长处而自觉高人一筹或因此而看不起对手。
处世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你要常常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不要总把你的傲然之气表现出来。盛气凌人的习惯对你的人生、你的事业显然毫无益处。
适时低头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
宋宇是学经济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的一所大学里教书,虽然已在省城安家立业,但每年他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家乡的山依旧荒芜,乡亲们的生活依旧贫困。
宋宇决心为家乡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辞去大学的教职,回到家乡承包了40亩荒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
可是,不到两个月,他就和村干部们发生了冲突。一次,是因为干部吃吃喝喝,宋宇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论辈分,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可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占。”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说:“这小子,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
又一次,因为乡里干部们按亲疏远近划分宅基地,宋宇找干部评理,又一次得罪了乡里干部。
宋宇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山上盖起了石屋,开始了农场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实施计划需要的炸药,要乡里干部开证明才能购买,他受到了无端的刁难;农场需要资金,他又遭到乡里干部的冷眼……
有人劝宋宇,为了你的事业,去找干部服软认错,以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或是给有实权的部门送点礼,换取贷款,否则你将一事无成。宋宇却口气强硬:“做人要有人格,我绝不向卑劣的行为卑躬屈膝。”
宋宇最终只能无奈地守着空屋,守着他的农场,守着他的人生梦想。
宋宇因为不肯低头,而使自己的梦想落空,这实在很可惜。但回过头想一想,我们只能说宋宇有点太不开窍了,竟然拿着鸡蛋去碰石头,太过硬气的处世习惯断送了他的梦想。民间有句俗语: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就是说在力量不如人时,应当主动低头退让,否则就会碰个头破血流。所以,遇到矮檐时,我们一定要主动把头低下去,这也是为了日后能把头抬得更高。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官员,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日,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连皇帝给他的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受愚忠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性命。
所以,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要低下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
“人在矮檐下,谁能不低头”,遇到矮檐,我们就要主动地把头低下来,这才是识时务的做法,否则就只能撞个头破血流,对自己毫无益处。低下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你很主动地低下了头,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头抬得太高而把矮檐撞坏。要知道,不管撞坏撞不坏,你总要受伤的,尽管你的头是“铁”的,但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能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考虑要去哪里。
要知道,一旦离开,再想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屋檐”下呆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大学生王某是学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到县城工作。他嫌机关太冷清,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以便实现他的抱负——开发山里的矿产资源,造福家乡父老。刚出校门一个月,他也有过类似宋宇的遭遇。那是在建造家乡选矿厂时,王某发现,用来建厂的一些钢材被领导拿去送人了。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王某的肩膀,开导说:“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
王某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渡过了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王某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
王某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处心积虑,四处奔波。人们夸奖王某脑子特别灵活。的确,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王某悟通了不少“人情世故”。大事不违,小事灵活处理。所以很自然地王某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他主持的那个乡,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年年翻番,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乡亲们对他更是赞不绝口。由于他突出的“政绩”,三年以后,他被相继提拔为乡长、乡党委书记。又过了两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王某为了不“碰”头,而逐渐养成了适时低头的习惯,这样,他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初衷,另一方面走了一条圆通的道路,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又为乡亲们办了实事,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低头肯定不会那么舒服,但事到临头该低头时能低头也是处世的一种策略。
适时低头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走更远的路,是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一种柔软,一种权衡,更是高明的处世智慧。所以,我们要战胜宁折不弯的处世习惯,在面对“矮檐”时,一定要主动地把头低下来。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大张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心宽体胖,在单位里人缘也还算不错。由于他颇具正义感,喜欢管闲事,又不留意自己的言行,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单位里韩某是个公认的小人,惯会溜须拍马、瞒上欺下、挑拨离间、乱传闲话,尽管大家都对他有意见,但因为知道此人极有“能量”,报复心又强,所以表面上还是和他说说笑笑、维持一般关系。但大张却不然,他可一点也不给韩某留面子。有一次韩某过生日,大家都去捧场喝酒,大张也去了。酒喝得多了一点,他就开始“损”起韩某来。“你今年也就40岁吧!不老不小的过什么生日!缺钱用就说一声,你小子怎么总这样耍心机呢!”韩某顿时气得脸色紫红,大家圆场后便把大张送回家去,但韩某从此就恨起大张来。大张工作,韩某就搞鬼;领导有意提升大张,结果韩某找领导“聊”了两次,这事就没消息了;大张侄女进城来玩被韩某撞见了,隔天大张有外遇的谣言就传遍了全厂……大张给折腾得头晕脑胀,逢人就说“犯小人哪”!
大张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轻易得罪小人,结果被小人整治得灰头土脸。可以说好人是永远斗不过小人的,因为小人心狠手黑,不择手段地算计别人。然而生活中,偏偏有人习惯于充当正义斗士,轻视小人,得罪小人,这是很愚蠢的做法,从现实来看,这是没事找事、惹火烧身。
李白是唐代著名大诗人,他才高八斗,文采斐然,但又孤傲清高、放荡不羁。
虽然他满怀报国热忱,唐玄宗也看重他的才华,却终未能在仕途上走下去,更不用说施展身手,大有作为了。原因就在于他习惯于蔑视小人,使得皇帝身边的关键人物受了侮辱,以致受到暗算而丢官。
杨贵妃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深得皇帝的宠爱。在一次宫廷酒宴中,李白曾于酒酣耳热之际,作《清平调》三首,歌颂杨玉环的美貌。诗歌是李白的强项,按说这对他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可问题就出在李白眼里只有唐玄宗、杨贵妃这些大人物。他在作这三首诗时要杨国忠亲自为他磨墨,还命皇帝宠信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太监的地位是卑贱,但得宠的太监就不同了。高力士因此深以为耻,对李白怀恨在心。
李白的三首《清平调》写得很美: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在诗中把杨玉环描写得花容月貌,像仙女一样。杨玉环十分喜欢,常常独自吟诵。李白在诗中提到了赵飞燕,这在李白,绝不存在丝毫讽刺的意思,他只是就赵飞燕的美丽与得宠同杨玉环相比较。然而比喻之物与被比喻之物之间不可能是全部特征都相合。这使怀恨在心的高力士看到了报复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