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习惯错在哪里?
31930000000013

第13章 自我主义是束缚你走向成功的罗网(4)

“这已是我们寻找的第4家旅社了,这鬼天气,到处客满,我们怎么办呢?”这对老夫妻望着阴冷的夜晚发愁。

店里的小伙计不忍心让这对老年客人受冻,便建议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今晚就睡在我的床铺上吧,我自己打烊时在店堂打个地铺。”

那对老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他们要按照旅店住宿价格付客房费,小伙计坚决地拒绝了。临走时,老夫妻开玩笑地说:“如果让你经营旅店,你可以当上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是吗?真希望是那样,我也想多挣一点,让家人过得舒舒服服的!”小伙计随口应和地哈哈一笑。

没想到,两年后的一天,这个小伙计收到一封来自纽约的信,信中夹有一张往返纽约的双程机票,信中邀请他去拜访当年那对睡他床铺的老夫妻。

小伙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老夫妻把小伙计带到大街上,指着那儿的一幢摩天大楼说:“这是一座专门为你兴建的五星级宾馆,现在我们正式邀请你来当总经理。”

年轻的小伙子因为一次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美梦成真。这就是著名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的总经理乔治·波菲特和他的恩人威廉先生一家的真实故事。

这个小伙计给了老夫妻一次热情的帮助,而他得到的回报是一家五星级酒店。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乐于助人的人会得到厚报,而冷漠自私的人只会伤害到自己。

有一个人被带去观赏天堂和地狱,以便比较之后能聪明地选择他的归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狱。第一眼看去他觉得十分吃惊,因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

然而,当他仔细看那些人时,他发现没有一张笑脸,也没有伴随盛宴的音乐或狂欢的迹象。坐在桌子旁边的人看起来沉闷,无精打采,而且都瘦得皮包骨。这个人发现那些人每人的左臂上都捆着一把叉,右臂上捆着一把刀,刀和叉都有四尺长的把手,使它们不能将食物送到使用者口中。所以,即使每一样食品都在他们手边,结果他们还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饿。

然后他又去了天堂,景象完全一样:同样的食物、刀、叉与那些四尺长的把手,然而,天堂里的居民却都在唱歌、欢笑。这位参观者困惑了。他不知道为什么情况相同,结果却如此不同。在地狱的人都挨饿而且可怜,可是在天堂的人吃得很好而且很快乐。最后,他终于看到了答案:地狱里每一个人都在试图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四尺长的把手根本不可能使他们吃到东西;天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喂对面的人,而且也被对面的人所喂,因为帮助了别人,结果也帮助了自己。

生活中,一些人冷漠自私,在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认为要帮助别人自己就要有所牺牲,所以事不关己又何必为别人费心呢?其实别人得到的并非是你自己失去的,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你自己。下面这个小故事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瑞士的一个小渔村里,有一个叫罗吉的少年,他是一个热心的小伙子,非常乐于助人,他以自己的经历,再次向人们证明了: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巨浪击翻了一艘渔船,船员们的性命危在旦夕。他们发出了求救信号,而救援队的队长正巧在岸边,听见了警报声,便紧急召集救援队员,立即乘着救援艇冲入海浪中。

当时,忧心忡忡的村民们全部聚集在海边祷告,每个人都举着一盏提灯,以便照亮救援队返家的路。

两个小时之后,救援艇冲破了浓雾,向岸边驶来,村民们喜出望外,欢声雷动,当他们精疲力竭地跑到海滩时,却听见队长说:“因为救援艇的容量有限,无法搭载所有遇难的人,无奈只得留下其中的一个人。”

原本欢欣鼓舞的人们,听见还有人危在旦夕,顿时都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情绪再次陷入慌乱与不安中。

这时,来不及停下喘息的队长开始组织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准备前去搭救那个最后留下来的人。

17岁的罗吉立即上前报名,然而他的母亲听到后,连忙抓住他的手,阻止说:“罗吉,你不要去啊!10年前,你的父亲在海难中丧生,而3个星期前,你的哥哥约翰出海,到现在也音讯全无啊!孩子,你现在是我唯一的依靠,千万不要去!”

看着母亲,罗吉心头一酸,却仍然强忍着心疼,坚强地对母亲说:“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么样呢?妈妈,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责任,只要还有人需要帮助,我们就应当竭尽全力地救助他。”

罗吉紧紧地拥吻了一下母亲,然后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艇,和其他救援队员一起冲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中。

一小时过去了,虽然只有一个小时,但是对忧心忡忡的罗吉母亲来说,却是无比漫长的煎熬。忽然,救援艇冲破了层层迷雾,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大家还看见罗吉站在船头,朝着岸边眺望,岸边的众人不禁向罗吉高喊:“罗吉,你们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

远远地,罗吉开心地朝人群挥着手,大声喊道:“我们找到他了,他就是我的哥哥约翰啊!”

罗吉不顾母亲的劝阻,坚持去救援,令人倍感温馨的是,他救回来的竟是自己的哥哥!他乐于助人的精神使他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冷漠自私的人,他们不愿为别人着想,不愿帮助别人,结果,他们就像一个孤岛一样,没有朋友,当他们出了问题,也很少有人愿意帮助他们!

冷漠自私的习惯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个过分在意自己的所有,无视他人困苦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抛弃。生活就像山谷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帮助的人越多,得到的就越多。因此,如果你有能力帮助别人的话,请千万别选择冷漠。

战胜斤斤计较的做人习惯

1898年冬天,幽默大师威尔·罗吉士继承了一个牧场。

有一天,他养的一头牛,为了偷吃玉米而冲破附近一户农家的篱笆,最后被农夫杀死。依当地牧场的共同约定,农夫应该通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农夫并没有这样做。

罗吉士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于是带着佣人一起去找农夫理论。

此时,正值寒流来袭,他们走到一半路时,人与马车全都挂满了冰霜,两人也几乎要冻僵了。

好不容易抵达木屋,农夫却不在家,农夫的妻子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等待。罗吉士进屋取暖时,看见妇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后还躲着5个瘦得像猴子似的孩子。

不久,农夫回来了,妻子告诉他:“他们可是顶着狂风严寒而来的。”

罗吉士本想开口与农夫理论,忽然又打住了,只是伸出了手。

农夫完全不知道罗吉士的来意,便开心地与他握手、拥抱,并热情地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这时,农夫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委屈你们吃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风,还没准备好。”

孩子们听见有牛肉可吃,高兴得眼睛都发亮了。

吃饭时,佣人一直等着罗吉士开口谈正事,以便处理杀牛的问题,但是,罗吉士看起来似乎忘记了,只见他与这家人开心地有说有笑。

饭后,天气仍然相当差,农夫一定要两个人住下,等转天再回去,于是罗吉士与佣人在那里过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后,就告辞回去了。回家的路上,佣人忍不住问他:“您不是打算讨公道吗?”罗吉士笑着说:“那是原来的打算,当我看到那样一家人后,我就不想再追究了,太小心眼了没什么好处!”

故事中的罗吉士虽然失去了一头牛,但这段经历却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总是斤斤计较的话,做人也不会开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太过计较。然而,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习惯于斤斤计较,遇事就犯小心眼的毛病,结果无事常思有事,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气大伤身的道理可能很多人都懂得,可也总有一些人为一些小事不能自解。真是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李大妈早年丧夫,无儿无女,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大妈的脾气暴戾、偏激、狂躁、喜怒无常。

老郑和老吴是李大妈的邻居。因为李大妈的禀性,她和老郑、老吴的关系处得很别扭。老郑和老吴也因为有李大妈这样的邻居而沮丧不已。

但老吴和老郑二人的性格截然不同。老吴豁达开朗,凡事想得开;而老郑则有点心胸褊狭,爱走极端。因此二人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表现却大不一样:老吴整天乐呵呵的,老郑却一天到晚吊着脸,一副怏怏不乐的样子,好像谁借了他二斗陈大麦却还了他二斗老鼠屎似的。

一天,李大妈的一只乌鸡不见了,她便在自家院里跳着脚骂:“哪个老不死的,偷了我的乌鸡?谁偷了我的乌鸡断子绝孙,死时闭不上眼睛!”

骂声很大,邻居老吴和老郑都听见了。

老吴想:“她没点名骂谁,咱也没干那亏心事。不做亏心事,睡觉不关门,她爱骂骂去,与咱毫不相干。”仿佛没听见骂声似的。

而老郑则不一样。他想:“这怕是冲我来的,这婆娘真没口德,开口闭口老不死的。哎,真气死我了!”老郑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几天便病倒了。

几天以后,李大妈在她家的草堆中发现了死鸡。原来乌鸡觅食钻到了草堆下面,它还没出来,李大妈便在外面放了一担柴禾,把那个出口堵住了,以致让它饿死在里面了。

李大妈有些内疚,便找老吴和老郑道歉。

老吴听后说:“我没什么,一点都没生气,你找老郑道歉去吧!”

李大妈极诚恳地向老郑做了解释和道歉。老郑听后,心中的怨气慢慢地消了,过了几天,就能起来行走,身体渐渐地恢复了。

“哎,都是自己小心眼造成的,咱要像人家老吴,还生哪门子气呢?”老郑这时才明白。

做人凡事都要看得开一点,斤斤计较就是在自找麻烦,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太往心里去,如果像故事中的老郑那样总是为点小事计较,犯小心眼,那生活又怎么会有快乐可言!

习惯小心眼的人,就是太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了,于是经常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烦扰,怕别人责怪而自责,怕别人取笑而自卑,怕难堪而自闭。

一位老人的笔记本上,记着这样一句话:“不必在意别人是否喜欢你、是否公平地对待你,更不要奢望每个人都会等待你。”

某一天你突然发现王二对张三、李四很好,对你却不冷不热,可你想不出曾做错什么,想不出什么地方得罪了他。你不必惊慌,更不必烦恼,在一次次地自问和猜测间,你耗掉的是自己的时间,消磨掉的是自己的信心。其实,王二对你的态度并不能改变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或许本来就不是你的问题,你何必因此扰乱心理平衡呢?再仔细想想赵五不是对你很好而对别人冷冷淡淡呢?这样就够了。

不必在意别人冷漠的表情、窃窃的私语;不必费心去揣测、捉摸别人怎样待你、怎样评价你;不必在意微小的得失、过错或失败,那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豁达一点,超然一点,平静喜悦地走过每一个日子,然后再回过头想想所经过的是非得失、喜怒哀乐、苦辣酸甜,你会发觉眼前突然变得明亮开朗,原来,生活还是充满了七色阳光。把时光留给自己,读自己喜欢的书,倾听迷人的音乐,到田野去走走……生命中值得留意的东西有很多,实在不值得你去关注别人的态度。

如果想活得开心、活得有意义,做人就不能太小心眼。不要过于计较小事,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小心眼的习惯会让你的生活变成一片灰色,何不豁达一点呢,这样你会活得更轻松!

克服好摆架子的做人习惯

有一个人,人品、学历、长相都没说的,就是有一点不好:好摆架子。无论做什么,他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为了这个坏习惯,他可没少吃亏。上大学的时候,他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朋友,不过快毕业时分手了。其实两人也没什么太大矛盾,只不过女方嫌他太会摆架子:每次约会,他总要故意迟到几分钟,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打电话时,他总要抢着先挂机;吵了嘴,他不去哄女朋友,反而要对方先开口……日子久了,女朋友就觉得烦了,尽管觉得他条件不错,但还是和他分了手。毕业后,他进入一家机关单位工作,工作稳定、薪水优渥、前程远大,但他在这里工作得却不太如意。领导和他接触了几次后,不高兴地说:“他怎么这么硬气啊!和他在一起我都不知道谁是领导了!”同事们也不喜欢他,觉得他太爱摆架子,总是表现得生硬古板、飞扬跋扈。后来,这个人受不了单位的气氛,跳槽去了一家合资公司,但听说干得也很不顺利。

一个人习惯于摆架子,结果到哪里都不被人接受和理解,如果不能克服这个坏习惯的话,他就永远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生活中,好摆架子的人往往是失败者,他们总是抱着自己的优势不放,不懂得变通,不会抓住机会,所以,如果你有好摆架子的习惯,就要及早改正它,别让它成为你的绊脚石。

一天,原来在某公司担任部门领导职务的年轻人张松,因为和公司的副总发生了一点口角,突然辞职走了。王总经理得知他是被聘到一家酒店做经理,就决定亲自出马,找他回来。副总不同意,他觉得这样做太“跌份”了,王总却坚持要去。于是王总经理找到了那家酒店。原先的老板主动来喝酒,这使刚辞职的张松深感意外。但他想躲开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笑脸相迎,请王总喝酒,他在一旁陪着。

两个人细饮慢说,王总笑容可掬,情绪不错。他与这位过去的手下闲扯起一些一起创业时过关斩将的往事,讲得眉飞色舞。随后,才谈到张松的近况,他兴致勃勃地问:“很好吧?是不是干得很顺手?”张松当然要把其现状好好描绘一番:很受老板的赏识,当上经理以后,手下协作也不错,初步估算,在年内可以赢利50万元。他一边说一边觉得很畅快。王总淡然一笑,说:“四五十万元吗?我认为太少了。”“就这么个小小的酒店,一年赚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张松小声地辩解道。

王总一本正经地说:“照我看,你的才能一年应该赚几百万元,你太不自信了,这个小地方藏不下你这条蛟龙,所以我看你在这儿是大材小用啊!还是回去跟我干,怎么样?”

张松感到非常意外:“王总,你不是开玩笑吧?我刚出来,你还要我回去……”王总慢悠悠地说:“我想问题和做事情向来都是认真的。至于你和副总的不愉快,我都知道了,他也很后悔,正盼着你能回去呢!”

张松为难地苦笑:“我连公司的房子都退了,回去还有位置么?”

王总道:“你错了,我们公司的一贯做法是人走了房子留给他,你在小酒店里太屈才,所以留下这句话:你愿不愿来,我都等着你。”

张松决定回去,但他的朋友却对他说:“一会儿让你走,一会儿让你回去,你就那么好使唤吗?你怎么也得摆摆架子啊!”张松摇了摇头:“我不这样认为,回去确实有发展,这时候不能摆架子!”

张松毅然返回公司,一年后,经过东拼西杀,为公司获利几百万元,自己也成为了公司的副总。

在这件事情中,如果王总摆起领导架子,那自然就不会去找一名辞了职的员工,这样一来,他就失去了一名人才。人才流失就是财富流失,为了摆架子而失去财富就有点太不值了。而张松如果像他朋友说的那样端起架子,那他就是拒绝机会。所以,好摆架子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

做人千万不能养成摆架子的习惯,总是表现得居高临下会使你失去人们的信任。只有放下架子,真诚恳切,你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有些人习惯于摆架子,沉迷于自己的优势,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这时候应该想一想,天底下和你处在同一位置的人还有很多,摆架子实在是一件很可笑的事。你只有放下架子,正确地认识自我,才会品尝到生活的甜美与幸福,才会得到他人的欣赏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