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是高级的脊椎动物,其主要特征是胎生和哺乳,以及相当发达的脑神经细胞。胎生使子代可以在母体中停留更长的生长期,这对哺乳动物的子代从母体获取更多的生存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哺乳使子代可以从亲体(包括母亲、父亲以及群体其他成员)得到更长时间的学习期,这对哺乳动物的子代提高智力水平是极其重要的。哺乳动物的脑神经细胞,具有相当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这标志着它们拥有发达的神经元智力系统。大约在1.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犀牛、马和大象的祖先先后出现。在新第三纪中新世和上新世两个时期,哺乳动物开始现代化,最明显的表现是奇蹄类开始衰退,偶蹄类进一步繁荣起来。
哺乳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大约距今1.8亿年,在中生代三叠纪的末期,从一些比较进步的兽形爬行动物分化出最早的哺乳动物,其起源时间此鸟类还要早(最早的鸟类化石出现在侏罗纪)。早期的哺乳动物个体都很小,数量也少,和当时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恐龙类相比是渺小的。但是这些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体形结构上具备比爬行动物高级的特点,当进入新生代的时候,大多数爬行动物灭绝了,而这些代表着新生力量的哺乳动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生物史上,新生代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
哺乳动物虽然起源于爬行动物,但与现代爬行动物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早期哺乳类(似爬行类的哺乳类)和朝着哺乳动物方向发展时的早期爬行类(兽形爬行类)之间不容易分清,这种“中间环节”可以反映出由爬行类进化到哺乳类的中间过渡。兽形爬行类(或称似哺乳类的爬行类)分为两支:一支称盘龙类,是一类原始类型,化石大多产在北美,出现于石炭纪末期,至二叠纪绝灭;另一类称兽孔类,是从盘龙类进化来的,代表进步的类型。它们的化石分布于各大陆。兽孔类后裔中的一支更具有进化上的意义,即兽齿类,它们朝着直接导致哺乳类的方向发展。
我国云南碌丰地区晚三叠纪地层中发现的闻名世界的卞氏兽,在构造特征上更加接近哺乳类,甚至最初曾一度被列入兽类,只是由于它的下颌骨不像哺乳类那样由单一的齿骨组成,还有退化的关节骨和上隅骨等残余成分,后来还是被公认应归入爬行动物,可以说是最接近哺乳类的爬行动物。目前比较一致地认为哺乳动物是多系起源的,从似哺乳类的爬行类中某些更早期的、少特化的种类中产生出哺乳动物来。
哺乳动物的进化包括三个适应辐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生代侏罗纪,这个时期的原始哺乳类分为多结节齿类和三结节齿类两大类;第二个阶段是中生代白垩纪,在这个时期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出现了,多结节齿类仍生存着;第三个阶段是新生代,在这个时期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得到了空前大发展,而多结节齿类则开始绝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