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立荣报告文学选
31923600000017

第17章 蝉蜕期中

引言

1998年的冬天,我们几乎没有见到一粒雪花。

在那个枯燥的冬季,我终日精神慵倦,心情灰暗,情绪低落。心想,应该写一点东西,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心灵或许会变得快乐。恰逢此时,我应邀采写一部关于隔河岩水电厂的报告文学。

然而,我描写的不是举世瞩目的隔河岩工程如火如荼的建设岁月。那些刚刚过去和正在讲述的动人故事,已经被无数大家收进或正在收进盈尺累丈的诗典,浩浩渺渺,一如这段历史曾经的辉煌……

我描写的亦不是那条美丽的清江。她从我们共同的祖先――廪君和盐水女神产生爱情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地方走来,一千年还是一万年了,她不停地在我们血管中循环,唱着歌,流着泪,灌溉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尽管她与我将要叙述的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她毕竟只是一个背景,无法浓墨重彩。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没有诗意的命题:隔河岩电厂创一流纪实。创一流,一个被说烂了的虚拟而又陈旧的比喻,一个生活中任何人吹牛聊天都可以把它戴到自己头上的桂冠,我能写出什么新意?除了烟雾缭绕的会议、改头换面的招牌和枯燥乏味的数字,难道还有别的?

面对这个命题我久久头疼,一直挨到岁末才最终决定采访。我是怀着一如这个特殊的冬天一样枯燥的心情走近清江,走进隔河岩电厂的。

然而,我错了,从我踏上那片土地的第一刻起,心情就开始亮丽起来,那绿树掩映的厂区,使我倏忽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那气吞山河的大坝,使我猛然间精神振奋,豪情荡漾……我在静谧的办公大楼和“无人值守”的机房穿行,处处感受着科学使人类涅?的奇迹。而“隔电人”――他们生命和心灵的历程,则无数次使我泪光盈盈……

我走进的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童话,一个象征。

这便是隔电人创一流的结晶。

难道创一流真的没有诗意?不!它是一个百年长梦,一个世纪寓言……

它诗意滚滚。

梦断清江

郭际康老了。这位有着近50年水电生涯的资深水利专家老了。他满脸皱褶,白发如霜,手里捧着一本由他编著的50万字大书《梦圆清江》。郭际康记得1989年9月9日那个晴朗的下午,时任湖北省电力工业局副局长、总工程师的他正在主持召开一个会议,省委组织部紧急通知他到部长办公室,此前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的他,突然被通知调往清江开发公司担任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服从!”他爽快地吐出两个字,一点犹豫都没有。他之所以这样爽快,除了组织的决定必须服从而外,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清江水利枢纽是湖北省最大的水电工程――在那里,或许能实现他创造一流水电厂的梦想!

他转头朝向窗外,梧桐落叶纷飞,心头不禁升起一种感慨,秋天这么快就来了,人生真如白驹过隙啊!当年走进水电战线的时候还是个17岁的毛头小伙子,现在却成了满头银发的老头子了,几十年啊,从没离开过电力事业一步,想想这荆楚大地,哪一条河流,哪一座山峦,哪一座城市没有烙下过他的脚印?那蛛网般稠密的华中电网,在流淌着强大电流的同时,不也在流淌着他从一个普通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的希望和心血吗?1957年,湖北省第一条高压线――110KV青铁输变电工程,他是最年轻的技术负责人;1969年,湖北省第一条长距离输电线――220KV丹江输变电工程,他担任马口变电站技术负责人;1981年,全国第一条超高压线路――500KV平武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他担任凤凰山变电站技术负责人,荣获国家银质奖……

现在,他带着半个世纪的实践经验和一生的知识积累来到清江。

然而,作为水利专家,他对清江的向往不仅仅是因为她深藏闺秀,有着动人心魂的清纯和美丽;亦不完全是因为她九曲回肠,亘古贯今,孕育了举世瞩目的巴文化,而是因为――她藏金蕴银,资源丰富,有着不可估量的水电开发价值……

只有在那条古老的河上才能实现他毕生的梦想――创造国家一流水电站。

当李鹏总理一行来到隔河岩,看到一流的管理后,兴奋地说:“对隔河岩水电站,我很感兴趣的是你们采取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业主的管理方式。我看三峡将来也得采取业主管理方式。”

管理,是创一流的核心。

李鹏总理的肯定大大激发了“隔电人”创一流的信心。

只要能实现梦想,郭际康愿意搭上命干。作为清江公司负责隔河岩电站建设和电厂运行的副总经理,早在1993年9月隔河岩电厂成立之初,他就大胆提出要使其成为一流电厂,必须高起点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他的提法不是没有来头。1980年5月,郭际康带队到法国MG水电公司考察,当他走进世界闻名的电站机房,竟没有发现一个值班人员!

后来他才知道,那里早就不用人了,全程序都是计算机监控。倘是设备出现故障,在出现故障之前,随身携带的微型便携式电脑就会发出警告,就可以立即通知待命人员防范。

郭际康久久地说不出话来。他想,人类最古老的河流在中国,难道世界上还有哪条河流能与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比吗?很显然,人类最丰富的电力资源也在中国,然而,一流的电站却不在中国……

这是什么原因?

此刻,他真正感到触目惊心!

之后,1990年7月,他又前往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局访问,展现在眼前的情景再一次使他触目惊心!

作为一位在中国享有盛誉的水利专家,他真正感到惭愧、恐慌、紧迫和时不我待!

他要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诞生第一家一流水电厂!

这个可能性就在清江,就在清江的隔河岩。

时不待我。为了“一流梦”早日实现,他和公司其他领导大胆决策,果断提出将国家下达的1993年12月投产一台,1994年投产二台,1995年投产一台。他总是把医生请进机房,一边输液一边工作……

1994年5月21日,3号机组经过近40天的分部调试,整套启动在即,这时发现500KV清江至葛洲坝换流站线路的首端顺序反了,使投运工作搁浅。燃眉之中,他不顾连续30多个小时的调试劳顿,连夜赶到换流站,经过现场踏勘,研究分析,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当他忍着剧烈的腰椎疼痛,歪歪倒倒从换流站出来时,天已大亮。

1994年4月,郭际康正在四川出席全国水电建设管理委员会议,突然得知3号机组出现故障,岌岌可危,他谢绝了接待单位安排的参观旅游,连夜飞抵武汉,又从武汉连夜打车赶往工地,直奔现场,此时的他完全没了旅途劳顿,也忘了口干舌燥,饥肠咕咕,一头扎进机房便抓起图纸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1993年5月6日,他正在机房工作,突然接到武汉长途电话,80多岁的老母病危住院,日夜盼望能见他一面。而此时电厂正投产在即,十万火急,他实在离不开一步,直到7月6日,他进京筹款,才到武汉医院去见母亲,此时母亲已经危在旦夕,不能说话,只是睁大眼睛呆呆地望着儿子,两行老泪从枯井般的眼窝中涌出,顺着树皮般粗糙的皱褶流淌……

郭际康慢慢跪下。60岁的儿子就那样久久地跪在80岁的母亲面前……

7月7日,郭际康赶回工地。

7月10日,母亲在武汉逝世。

7月11日,郭际康赶回武汉为母亲处理后事,7月12日,他又赶回清江,为了避免同事们询问安慰,分散精力,车抵隔河岩时,他悄悄把臂上的黑纱摘下来,小心翼翼地装进了口袋……

如今,郭际康退居二线,但是隔河岩电厂创一流的丰碑上铭刻着他不朽的业绩,了断了他一生的梦幻。

他在最后一次述职报告中这样写到:“当年,是列宁那句‘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的名言激励我走向祖国的山川,我为此而献出了毕生的心血。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我的生命永远属于祖国母亲的江河……”

“一流”的含金量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有些为难,预感到下面的文字将无法回避枯燥的铺叙。至少有两个烦恼困扰着我,第一,20万字的材料提供给我的背景必须交待,且那些材料千篇一律,都是领导的讲话,强调创一流的重要性;第二,我不想照搬领导的发言,害怕失去跟随我多年的读者。

索性不写。靠着陋室的北窗把烟点燃。

突然我想起一句话:

“超前意识”。

这是国务院总理李鹏说的。他这样评价隔电人的创业精神。

我又想起一句话:

“超常发挥”。

这是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说的,他这样评价隔电人的改革胆略。

我还想起一件事。在电厂采访的时候,偶然在电梯上碰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她神清气爽,青春飘逸,告诉我她叫聂悦娇,是电厂电视台的播音员。

我笑着问她:“都说隔电人气质与众不同,能否告诉我有什么特殊的精神内涵?”

“敢为人先!”她脱口答道。

走下电梯的时候,她又回头冲我一笑:“刚才忘了告诉你,那话不是我说的,是我们总公司汪定国董事长说的。”

“你觉得对吗?”

“那当然!”她拢了一下头发,“要不咱们怎么创一流呢?咱们这‘一流’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无言,在我印象中,“一流”向来都是闹着玩的。有人给你介绍对象,明明那女的上身长,下身短,可媒人硬要说她身材是一流的;有人向你兜售产品,明明卖的都是水货,可他硬要说他的东西是一流的;想升官发财,吹自己水平是一流的;想子女就业,吹儿子成绩是一流的;想拍马溜须,吹领导风度是一流的;想讨好卖乖,吹对方气质是一流的……

云山雾海,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拨不动的“一流”。

仿佛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二流”的存在。

然而,在隔河岩电厂,你吹不得半句牛皮。“一流”在这里,真正还原了“一流”的重量。“它就像一块石头,牢牢地压在我们心头。”“它又像一块金子,闪射着刺眼的亮光。”

别人没有创造过的,才叫一流。

别人没有达到过的,才叫顶点。

至少在中国,还没有一家常规水电厂达到一流标准。它必须具备以下六项条件:

1.设备一流。

2.技术一流。

3.人员素质一流。

4.管理水平一流。

5.安全指标一流。

6.厂容厂貌一流。

而这六项“一流”不是你说一流就是一流的,它必须经过国家电力公司(创一流考核标准)中的100多项细则逐项考评验收,每项得分必须都在90分以上,哪条哪款出漏,都会一票否决,前功尽弃!

它还必须具备一个原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

达到了这个原则,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建国50年了,我们修了那么多座100KW以上的常规水电站,难道就没有一家想创一流?

不是不想,是因为考核标准太硬,太难,难以达到!

隔河岩行吗?她毕竟是一家只有7岁的年轻水电厂啊!

世界上有什么事情不可企及?卫星不是已经可以变成星星,月球上不是已经可以住人了吗?

有什么事情比攀星摘月还难?

那么,到底行不行?

超前意识的思维使隔电人说:行!

超常发挥的胆略使隔电人说:行!

敢为人先的精神使隔电人说:行!

那就试试看吧。整个中国都在翘首期盼,整个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其实,创一流的意识在隔河岩电厂诞生那天起便埋进了隔电人的骨子。早在1990年电厂筹建之时,当时的党委书记郭际康,厂长彭根鹏便提出必须高起点筹建隔河岩电厂。并在职工大会上号召全体职工“争当一流人才,掌握一流技术,干出一流成绩,勇创一流电厂”。

1992年11月16日,电厂召开党委会,研究作好创一流准备。

1993年11月12日,电厂召开首届职工代表大会,郭际康代表党委在会上作了《深化改革创一流》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创造社会主义一流电厂是中国水电企业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证明,是中国人民力量智慧的结晶……

之后,1996年11月,中国电力工业部在广蓄召开隔河岩等5家被称为全国“五朵金花”的水电站运行管理经验交流会。

在那个会上,隔河岩电厂被正式明确为全国首批创一流水电厂。

至此,隔河岩电厂创一流工作全面铺开。共分三个步骤:1996年创造基础,1997年全面攻关,1998年实现考评验收。

隔河岩,你这千百年沉默的山地,已经爆发出积郁太久的喧响,整个世界都听到了你的声音。在未来三年里,你将以什么样的风采去完成这历史的变迁?

隔电人,你们敢为人先的精神已经为世人所瞩目,在未来三年里,你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这场世纪末的挑战?

最初的决策

我在等一个人,他叫彭根鹏。

提到彭根鹏,你也许会眼睛一亮,这位中国水电界颇负盛名的传奇人物,你和我一样对他仰慕已久,但又和我一样只能常常在传说里与他照面,我们共同期待着能够揭开那层云遮雾绕的神秘面纱,探讨真实世界里他真实的人生轨迹。

现在,我坐在隔河岩电厂外宾招待所108室的客厅里等待他的到来。他来了,脚步声有节奏的从走廊的那一头响过来。我忽然间有一种莫明的紧张,慌忙整理即将采访的思路。

他推开门,未待我站起来,便笑着伸过手来:

“你是小周吧?”

“彭总认识我?”

“当然。”他爽朗地笑着,“我读过你的小说。对那本《山骚》印象很深,封面上不是印着你的照片吗?”

我愕然。忽然间如释重负。他原来也是个普通的人,普通得读普通人描写普通人的小说,连封面上印了那么久的一张照片现在还能和我对上号来,说明他记忆和思维何等清晰!这位传说中的中国水电界“超级球星”原来如此平易近人!

两个小时后,我终于找到了他的与众不同――不同凡俗的气质和神韵。之所谓“神秘”和“传奇”,是因为他惊人的胆识、超前的思维、过人的智慧和渊博的学识。

他是清江隔河岩电厂第一任厂长,也是全国大型水力发电厂创一流蓝图的最初设计者之一。

1989年,他卸下黄龙滩电厂党委书记的担子来到隔河岩,迎接他的,不是一家现成的大型水力发电厂等待他来当厂长,除了那条美丽的清江让人赏心悦目外,他面对的是尚未竣工的大坝两头无边的荒丘。

那么,就让壮怀多年的理想从荒丘上开始生长。

办了几十年电站,他深知一家电厂筹建时的定格对它未来的发展多么重要。

于是他果断提出:走出套路,打破模式。高标准、高起点筹建隔河岩电厂。

怎么才算“高”呢?

他提出:一是职工素质要高。传统的做法是一家新电厂落成,马上将一家老电厂的职工倾巢搬来。隔河岩不能这样,隔河岩要面向全国50多所大型水电站择优录取,考核上岗;二是设备质量要高。隔河岩的主要机组必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否则,一流电厂的管理目标就无法实现。

1992年11月16日,隔河岩电厂经过几年的筹建,正式宣布成立。

作为厂长,在那个有李鹏总理在场的成立大会上,他庄严承诺:隔河岩电厂的管理目标是两个“三年三步走”。第一个三年-1993年发电,1994年实现部颁安全文明生产达标,1995年实现双达标;第二个三年-1996年全面作好创一流准备,1997年全力攻克难关,1998年实现验收。他要求隔河岩电厂全体职工:凡能想到的,要尽心尽力;凡能做到的,要尽善尽美!

当隔河岩电厂1993年成功发电,并实现当年安全运行188天,1994年全力以赴实现省级安全文明生产达标,1995年又顺利攻克100多道难关,实现国家电力部文明生产双达标时,他知道,自己的承诺已经变成现实,任何梦想,只要有实现它的欲望,都是可以实现的。

按说,一个新建的电厂,能够在短短的一年内实现国家电力部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已经是前无古人的事了。然而,彭根鹏并不满足,还有第二个三年三步走呢!只有实现创一流,才能实现他的全部梦想。

然而,此时国家电力部还没有制定出一流电厂的具体标准。他提前提出创一流,是不是太超前了?不,他早已在心中绘出了一流电厂的蓝图: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环境……

1996年,国家电力部在正式讨论制定一流电厂考核标准时,特邀他去参加,他提出的六项“一流标准”均得到认可。

当他在职工大会上郑重提出隔河岩电厂向国家一流水电厂冲刺时,他面对的阻力可想而知。

很多职工第一次听说创一流,而且要攻那么多关,吃那么多苦,对他一肚子怨气,怎么碰上这么一位厂长,一上任就翻着花样折腾,一次又一次,一级又一级达标,达标刚过完了,累得人还没直起腰来,现在又要创一流,说不定创了一流又要想个什么花样?这马不停蹄,没日没夜地奔忙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一时间,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他看着,听着,没有去批评谁。知道这创一流不是一件易事,要想职工接受得有一个过程。在一个动员大会上,他讲了这样一席话:同志们,我为什么现在提出创一流?我认为现在是最好的机遇。一是隔河岩电厂是一家新厂,国家十分重视,现在创一流有很多有利条件;二是三峡目前尚在建设之中,再过几年三峡起来了,它的人力物力是我们的数倍以上,那时候我们就是想创一流也创不过三峡,所以必须笨鸟先飞;三是创一流是全面实现水电事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历史赋予现代水电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四是目前全国还没有一家常规水电厂达到一流标准,我们充当第一,是想为清江添辉,为祖国争光……

话没讲完,台下已经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人的思想统一了,设备的难题又接踵而来。对于发电机组,他并不担心,机组是从加拿大引进的,自动化程度本身就较高,隔河岩电厂科技人员雄厚的技术力量完全能够将它改造得更好,使之完全适应创一流的需要。他担心的是计算机系统的改造。要使计算机达到集控运行,实现远方控制,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程序之一。

为了使这项改造成功,他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厂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然后跑武汉,到北京,请来计算机专家作现场指导,在经过两年时间的艰苦探索后,隔河岩电厂的计算机系统终于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他是领导,又是专家,既要宏观决策,又要微观指导。在隔河岩电厂创一流的日日夜夜里,他从没旁观过每一个环节,他熟悉每一颗螺丝钉!

可以这样说,隔河岩电厂从筹建到达标,从达标到创一流,每一步都是他设定路线,打下标桩,然后领头迈步走过来的。

如今,他是湖北清江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同时,他还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兼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中测绘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然而,他的心在水电上。

他正在滋生更大的梦想。

当隔河岩电厂决心向“全国一流水电厂”冲刺的时候,引起了共和国总理李鹏的极大关注,他多次派人或打电话到电力工业部,询问隔河岩电厂创一流的准备情况……

为了使李鹏总理及时了解电厂的发展,1994年7月23日,电厂党委书记郭际康、厂长彭根鹏、工会主席吴建群代表全厂职工联名给李鹏总理写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李鹏总理:

您好!

自1992年11月16日您视察湖北清江隔河岩工程时亲自为我厂成立授牌揭彩以来,全厂职工仍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精神焕发,情绪高涨。

为不辜负共和国第四任总理的教导、鞭策、鼓励,我们要以优异成绩向您汇报,清江隔河岩水电厂的全体职工齐心协力,分别于1993年6月4日、12月2日,1994年6月4日顺利接过1号、2号、3号机组00MW),确保大型新机组安全发电,截止7月22日,发电21.2亿KWh,安全运行209天,成为湖北电网主要调峰电厂,调峰容量达85万KWh,占湖北电网调峰容量的50%。近两年来,创造一流电厂活动在持续进行,“三改”工作也开始起步。环境治理初见成效,电厂辖区内植树11万棵,植草坪1.5万平方米,实现人均植树180棵的目标。另外,为纪念总理视察隔河岩工程,厂首届职代会通过决议,把“11.16”定为厂庆日。全厂职工管好电厂、创一流电厂决心很大,敬请总理放心。

下一步,我们将遵照您关于能源基础建设要优先发展水电的指示,在湖北省清江水电开发公司直接领导下,一是大力培养扎根清江、开发清江、造福人民的合格的水电人才;二是搞好安全发电,大力发展生产力;三是大力加强水电厂现代化管理,向国内先进水平看齐,使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信发出后的第18天――1998年8月10日,李鹏总理在中南海收到了这封来自清江的问候,他非常高兴,当即拨通了电力工业部的电话,要求转达他的意见如下:

向隔河岩电厂全体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并对你们的问候表示感谢!

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搞好安全生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