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立荣报告文学选
31923600000015

第15章 扬起爱的风帆

为了乡情、亲情和人情,为了历史、土地和母亲,扬起爱的风帆……

之一清江大移民

人和土地,是一个解不开的情结,乡情故土。

永远是人类抒情的主题!

清江隔河岩电站,是湖北省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随着大坝建成,34亿立方米的库区蓄水,将封存几万人的家园,清江库区共有5533户31309人需要搬迁。

对于紧临清江的三洞水来说,移民数就更加惊人。仅有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下子要淹去一千多亩,几乎把全村的粮田、山,林,多种经济林淹了个净光。总共才有1040人,有606人需要搬迁。

国家建设,刻不容缓。然而对于三洞水人来说,却是压力如山,困难如山……

但是,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他们都以平静而宽容的心态面对了这个事实;都以正义的气节和宽广的胸怀义无反顾地支持着国家建设。

然而,故土难分,三洞水难离呀!这里有他们的根啊!有他们童年的歌谣和父母的坟墓;有他们打鱼的木船和爱情的山洞;有他们朝夕相耕,相依为命的片片热土,有他们九死奋争,刚刚富足的家园啊!

三洞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为难了,要他们的村民搬往外村,犹如在他们身上割肉!他们亲眼看见王扶林老汉请人将棺材抬到山上,活着睡进棺材里,嘴里喊道死也要死在三洞水,如果要他离开,就先把他埋在这里……他们还看见,王五家的人走了,但他们的狗不走,夜夜在拆了屋的废墟上嚎叫,声音悲哀?人,让人心悸……为了解除乡亲们的离乡之苦和后顾之忧,三洞水村党支部决定:凡是三洞水的人离开家园但不离开故土!

他们投资几百万元,在淹没线以上的泌水坪盖起了移民村。为了解决移民的安置问题,他们投资办起了工厂和养殖业……

在隔河岩工程建设过程中,三洞水一直是库区移民最迅速、最彻底的典型,没有一个人找政府扯皮,没有一个人无故要求政府补偿、安置……因为这一切村里都为他们解决了,他们不需要再找!

离开了故土,移民并不是无根的浮萍。无数双温暖的双手组成了他们幸福的新家!正是这种博大精深的母爱点燃了他们重建家园的激情!写下了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辉煌的一页!

清江呵清江,你养育了无数优秀的儿女,为了你灿烂的明天,他们含着泪走出了你的怀抱,张开翅膀准备着新的腾飞!

那每一份深情的眷念,都是一支不尽的长歌!

之二一支香烟的思索

在三洞水二号煤矿坑口,一个满身煤屑的工人递给我们一支美国“555”牌香烟。

“这烟不错啊。”我叹道。

“一般一般。”那工人自己也叼上一支,“在我们村里,这是劣烟。”

“劣烟?”

“是啊。我们平时都抽‘大哥大’,只有在井下才抽‘三五’。”

“大哥大多少钱一包?

“25。”

25!差不多就是我们一月三分之一的工资!

“为什么平时抽‘大哥大’,在井下要抽‘三五’呢?”

“三五’劲大,井下抽着来劲!”

我点燃“三五”,深深地吸了一口,一种比名贵烟草更香更甜的气息沁人心脾,舒心提神……

之三“我是三洞水的!”

姜正云曾经是三洞水出了名的“混混”。使他成为“混混”的原因,是他12岁就失去了父母。12岁,他便成了孤儿,站起一人,躺倒一铺。一丈多宽的草屋里,除了两块石头架着的一口锅,就是一堆稻草铺成的“床”……苦了他,却也美了他。人家没日没夜地苦干,为的是拉大扯小,养家糊口。他呢,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悠哉悠哉长大,乐极了。不知什么时候,他和别人打架弄瞎了一只眼睛,这就更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念。每日除了提着一个“三游春”酒壶在村里闲转,剩下的时间便是惹是生非,无事找事闹。看电影的时候,两毛钱一张票,可他只出一毛。售票员说,“还差一毛。”

他一拍桌子,吼道:“娘的,你眼瞎了?!”

“怎么了?”

“没见老子只一只眼睛吗?一只眼睛看电影当然要减半票!”

售票员无奈,只好让他进去。

就是这样一个混混,村里的领导却没有嫌弃他。除了帮他做了新屋,还托人在外地给他找了一个对象。没想到这姜正云不愿把姑娘接到村里,主动要求到对方家去当了“倒插门”女婿。也难怪,那时三洞水还很穷,他怕到手的女人因为穷酸和他分手……

有些事巧,姜正云结婚以后,兴许是有女人管着的缘故,脾性慢慢就改了,不仅改了脾性,而且成了个勤扒苦挣的好男人。

三洞水发富以后,有一天,村干部正在开会,姜正云带着他的女人和孩子走进了村委会,进门就往地上一跪,嘴里喊道:“我是三洞水的!”村干部们急忙将他扶了起来。

张万里问:“你这是怎么了?”

“我是三洞水的!”

“是不是三洞水的有什么要紧?”

“我要回来!”

“回来?”

“我是三洞水的,我要回来!”

按理说,这事村里可以不管,他姜正云毕竟是“嫁”出去了的人,而且户口早也迁走了,现在要求回来,一点道理也没有。

但是三洞水的领导们没有这样做。他们热情地接纳了姜正云。不仅接纳了,还给他重新做了新房,置了家具……

从这以后,姜正云走到哪里都说:

“我是三洞水的!”

之四盲人燃鞭

1991年腊月三十,正在村委会值班的张万里突然听到门外响起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推门一看,张万里一下子愣住了――

是跛子童茂新被孩子们扶着,对着村委会大门深深鞠躬,而他的盲人老婆正用竹竿挑着一串噼啪作响的鞭炮……

张万里将童家老小让进屋里,责备道:“你们这是干什么啊,应该在家里好好过年!”

童茂新家曾经是个远近闻名的特困户,自己腿跛,妻子眼瞎,4个孩子尚未成年,搞大集体的时候,仅欠口粮款就达1650元。实行联产承包后,张万里第一个和他建立了联系户。他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来为童茂新还清了欠款,然后为他制订了三年致富的计划。第一步解决“吃”。张万里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童茂新的责任田里度过的。为他买化肥,购粮种,传授农业技术,使童家的口粮当年自给。童家10多年来未杀过猪,张万里又买了头母猪送去,不久产下一窝猪仔,从1986年起,童家每年都要杀两头猪卖两头猪。第二步解决“用”。张万里专程到外地为童家购回300株柑橘苗,300株柑橘树两年后全部挂果;仅此收入两千余元,除此而外,还帮童家种植桐茶等经济林木千余株,不久都开始受益,童家开始有了充足的零花钱。第三步是解决“富”。张万里将童茂新的大儿子安排到村办企业当工人,一年净挣5000元以上。童家开始富裕,做起了新房添置了家具、衣物,还破天荒从银行揣回了一份存折。

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张万里紧密相连――布谷鸟叫了,他给童家购来了化肥;

风响树叶红了,他给童家换回了种子。

春天,他在童家地里锄草。

秋天,他在童家地里收割……

童茂新怎能不感谢他,又怎能不在大年三十为他放上一挂鞭呢!

在张万里的带动下,全村30多名党员无一例外都挂上了联系户。党员熊明才主动要求和贫困户陈家木建立了联系。陈家木和爱人离了婚,因为没有住房,一直住在油毛毡棚子里。熊明才第一次找他谈心时,他说:“我一没吃,二没穿,三没钱用,四没房子住。任你怎么‘联系’都行。”

熊明才说:“可你有力气。”

“有力没处使啊!”

“只要想使,自然有地方!”

熊明才说完,从身上掏出了他从银行特意为陈家木贷来的3000元现金,然后安排陈家木用这些钱开一个小煤窑。

陈家木照办了,结果当年盈利两万元。他用这笔钱盖了一栋小洋楼。乔迁那天,乡亲们前来祝贺,陈家木流着泪说:

“活了三十几,以前看都没看到过这么多钱,要不是党支部,我哪盖得起屋!”

在三洞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1991年,三洞水与《宜昌日报》联合发起了”新时期农民村基层党组织‘主航道’问题讨论”征文。

三洞水村党支部在讨论中响亮提出:带领广大群众致富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航道!

他们这样做了。他们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