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你是最好的保险经理
31922600000058

第58章 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

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开放,新成立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主体数量增加的速度明显加快,保险业的人才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留住有用之才,保持团队持续的竞争力,内部培养是一个长治久安的方法。

1.我国保险人才培养的三阶段

保险业人才缺乏、供不应求的现状使得从业人员有频繁跳槽的机会,而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保险业的发展时间短、人才培养时间短。保险人才的培养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保险业的恢复,到平安、太平洋等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相继设立。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基本上是独家垄断经营,保险业缺乏市场化、专业化经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刚起步,保险业的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那时候中国人的字典里还没出现“跳槽”这个词。

第二阶段是平安、太平洋等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设立到本世纪初,中资、合资保险公司逐步增多,大型保险公司按国家政策要求开始分业经营。这一阶段保险业出现竞争,保险公司开始市场化运作,逐步培养了一批专业化保险人才。一句行业内的戏语,“中国人寿(原人保)是元老院、平安是黄埔军校”道出了中资公司的人才流向,行业内跳槽的老的高层管理者大多是人保出来的,行业内跳槽的年轻的中层管理者基本上是平安培养的。第二阶段人才流动开始显现,但还不很频繁。

第三阶段为2000年以后至今,合资公司数量不断增多;中、小型保险公司加速扩张;部分大的保险公司开始真正进入以利润为导向的专业化经营。人力成本控制等管理手段的运用,使得一些老公司、大公司从业人员的收入受到影响,再加上新公司的不断设立,给人才带来流动的机会,跳槽异常活跃和频繁。受此影响比较大的公司包括平安、友邦、中宏等公司,平安是老总级人才的制造者,而友邦、中宏是精算、核保核赔等专业人才的提供者。

第三阶段中保险业人才的流动,海归派的引进也是一大亮点,平安、太平洋纷纷吸引有海外从业经验的人员加盟,希望建立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平安的“龙腾计划”、太平洋的“逐鹿计划”都是为引进台湾等海外保险人才而制订的人才计划。而台湾寿险人才的纷纷加盟成为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保险业的一道风景,也为中国寿险个人营销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台湾模式。

2.抢手的保险专业人才

在保险业,最抢手的人才一共有以下三种:

第一类:精算人才

精算师是公认的金领人士,是国外年薪过百万元、国内年薪上10万元的职业。在我国,目前只有400多名精算从业人员,其中取得国内准精算师资格证书的不到100人,被国外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师不足50人。而精算师的市场需求量将是几千人,极不平衡的供求关系决定了精算人才的“抢手”,跳槽非常容易。

英国精算师协会对精算师这个职业的定义为“makingfinancialsenseofthefuture”(以经济的理念规划未来)。其实不仅精算师这个职业是为企业规划未来,也是对精算师自己人生的远大规划。拿到精算师证书,尤其是北美、英国精算师资格证书,就成为职业生涯的高起点,成为公司的核心人才。他们参与研发新产品,评估经营风险,分析投资决策,形成的精算报告对公司的发展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作用。这些分析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关系到被保险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因此称精算师是保险公司的“守护神’一点也不为过。

第二类:法律和医学人才

法律人才在保险公司的适用很广泛,产品开发、核保核赔、投诉处理、合同管理等部门都需要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才。保险产品的销售实际上卖出去的是一纸契约,是一份需要履行10年、20年,甚至100多年的格式合同。保险公司的经营就是围绕合同的履行来实现的,保险公司大多数人员的工作也是围绕保险合同来进行的。保险合同是长期的、动态的,从合同的制定、合同的生效、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合同的中止、合同的终止需要多个时期、多个环节、多个人的工作,而且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的市场环境、法律制度不断变化,合同的每一环节都会涉及法律问题,需要既有法律知识,又有保险工作经验的人来应对。

人才市场上法律人才本来就比较抢手,如果再熟悉保险行业,那就更为保险公司所“渴求”了。一般情况下,只有大中型集团公司有专门的法律部门,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只具备专职的法务人员1名。新公司成立开业需要1名专职法务,肯定寻找有工作经验的法务人员,因为不可能公司自己培养。需求与供应的极不平衡,导致法务人员在保险行业里跳槽十分容易。除了专职的法务外,保险公司的核保核赔也很需要法律人才。因为是否承保和是否理赔都直接涉及保险合同的签定和履行,与合同有关的问题需要法律人员进行审查,以便规避法律风险。

人寿保险承保的是人的身体,保障的是人的生、老、病、死,而对人体最熟悉的莫过于医学人才。所以,有过医生经历的医学人才在保险公司也属于抢手人才。在产品开发、核保核赔等保险核心环节也都十分需要医学人才,此类人才在市场上表现也很活跃,选择的空间和跳槽的频率也很高。

一般投保人在投保时会填写一些基本的身体状况,在理赔时会进行病情描述,如果没有学过医或者没有做过医生,对于一些潜在的疾病风险是无法识别的。因此,没有医学人才的专业鉴别,保险公司的承保和理赔就会因盲目而失去方向。

第三类:通用人才

营销人才是各类行业都需要的,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都需要销售人员将其推销至客户。营销是相通的,营销人才所具有的出色的沟通能力、号召力、煽动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决定了他们能把各种产品销售出去。有句行话“真正的营销是在销售产品以外的东西”,这产品以外的“东西”就笔者理解,包括企业的品牌效力、社会效应和销售人员的知识素养、亲和力、人格魅力等。销售什么东西不重要,关键是如何销售。人,成为销售的关键,业绩突出的营销人才更是企业的争抢目标。

当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将计算机作为信息记录和传输的工具时,计算机的硬件维护、软件开发、软件维护就成为企业必需的工作之一,具体执行这些任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就成为企业所必备的。另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不长、技术更新快,人才市场需求旺盛,人才可选择的范围广,对薪资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满意就跳槽,此类人才流动性较强。

3.自己培养的首选

为什么保险业人才流动如此频繁呢?关键是部分企业急功近利的粗放式发展,不注重长远,只看眼前,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选择直接招聘马上能用的人选,而不是培养员工。其实,高薪引进有时候也为公司埋下祸端,你可以用高薪挖来的人,别人同样也可以用更高的薪酬挖走。自己培养的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相对更高一些。人才流失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人才,一旦跳槽就会对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员工的从业经验可以慢慢培养,品行才是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现在一些企业对工作经验越来越重视,其实是一种短视。不能简单地从工作经验去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工作经验是过去的东西,而能力则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可以靠成长和磨炼不断提高的,热情是工作的“永动力”,对企业的忠诚度至关重要。

一些保险公司人才流失情况严重,正是由于其“短视”所致,希望招聘员工马上胜任工作,而忽略对员工的培养和投资。企业就像人体,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来完成新陈代谢。如果企业急功近利而忽视培养人才,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人才断层”。外资保险公司发展历史长,具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因此注重从内部培养提拔人才。内部培养和选拔能为员工发展和晋升提供机会和希望,有利于在企业中营造一个有竞争、有目标、有希望的良好环境。比如友邦,虽然也有不少专业人才跳槽,但他们公司有持续培养人才的机制,自我造血,不断补充缺失的人员。中资公司中像平安保险也有一套成熟的内部晋升机制,进入该公司,不管你以前有多少资历,都必须从最基层开始一步步地做上去。

与外部招聘相比,公司自己培养的员工熟悉企业业务、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因此更容易沟通和协调。企业对自己培养的人才的工作态度、素质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等方面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不会存在“道德风险”等问题。现在有的跳槽的人把自己包装得尽善尽美,把经历吹得天花乱坠,而一旦进入企业才发现拿着高薪却做事不稳、人品欠佳,给其他员工带来负面影响,而要炒掉吧,又有劳动合同的约束,真是打掉牙齿往肚里咽,自己把自己套住了。培养自己人才的内部晋升机制一旦形成,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鼓舞企业内部的士气。自己培养的人才,大多不会轻易跳槽,对培养自己的企业有感恩之情。优秀人才难寻,寻到了也很难“控制”,最好公司自己培养,给员工机会和希望,也给公司自己希望和机会。

保险业已经开始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从以规模为目标向以利润为目标转变,企业浮躁、跃进的短视行为越来越少,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在往规范、专业、稳健、长远的方向发展,人才的自我培养和积累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