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病由心生(珍藏版)
31921000000003

第3章 拨开心灵迷惘的云雾

走出悲观控制的阴霾

解读悲观心理

悲观心理,是指人自知面对严重后果和危急结局而对自己的未来、目标失去继续追求的信心或信念,或者干脆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存在悲观心理的人能够在情绪上感受到这种悲观,并且随着情境的不同产生与之相应的悲观想法。这些想法会引起身体内部组织器官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心理及生理疾病。

悲观心理是一个人意志薄弱、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透过种种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悲观心理的本质。悲观心理者习惯用消沉的世界观来观察、认识和看待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世界的一切都是黑暗的,不美好的,没有希望,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留恋。由此,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世界只是你们的,与我无关。在悲观心理者心中,存在着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而想要进入那样一个想象中的天堂,就必然要放弃现世的生命,这就是悲观心理者一种异常的心理表现。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们认为整个世界是荒诞不经的,人生是灰色无望的。他们认为,个体是孤立于整个世界之外的个人,人的自由无法实现,人的处境无法改变,人的命运无法掌握;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世界文明是造成人类一切痛苦和悲哀的源头。在他们看来,辉煌的人类文明是一把割断人与世界联系的匕首,人类越文明,也就越可怕。这种充满悲观意识成分的心态必然会导致精神危机,存在这种不良心态的个体由否定世界进而抛弃世界,直接导致绝望的世界观和悲观失望的情绪。

悲观心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痛苦感

痛苦感是悲观心理的重要特征。这种痛苦来源于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悲观意识。具有悲观心理的人,即使遇到快乐的刺激,也会从悲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处理事情,这必然导致痛苦的产生。

2.抑郁感

悲观心理者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持全面否定的态度,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永远都赶不上别人。

3.受挫感

受挫感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指个体在认识到自己的动机性活动受到某种障碍而不能实现目标时,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悲观心理者内心的受挫感是其悲观的根源之一。

4.两重性

有心理学家指出,负面性或悲观性思考,在某种情况下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认为,得不到缓解的正面思考压力,会使个体对痛苦的事情感到更痛苦,对悲观的事情感到更悲观。如果强迫个体在遭遇重大打击的情况下依然强作乐观,会使他们更难正确面对现实。这个时候,唯有适度的悲观情绪才能让他们的内心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

人生非梦,好坏不要太看重

人生之路并非都是坦途,在前进的道路上,困难、挫折、失败都是难免的,人生的起起落落也无法预料,但是有一点我们一定要坚信:永不绝望。卡耐基曾说:"一个身处逆境却依旧能含笑的人,要比一个陷入困境就立即崩溃的人,获益更多。"当我们遇到逆境时,千万不要沮丧忧郁,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不管你的内心正受什么样的煎熬,不要让痛苦占据你的心灵。你要学会用平常心看待这个世界,平心静气地去面对困难,理智地寻找一切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事情永远不会比你想象的更糟!

一位年轻的船员第一次出海航行,途中不幸遭遇狂风巨浪,帆船的桅杆很快就要被吹断了,他受命爬上去修整,免得翻船。他小心翼翼地往上爬,由于船只摇晃得很厉害,加上桅杆又很高,他忍不住总是要往下看,好几次差点摔下来,他开始绝望,几乎要放弃了。一位有经验的老水手看到了他的动摇,急忙对他大声喊:"孩子,不要往下看,抬头往上看。"年轻的船员听从了老水手的话,只抬头往上看,目标一步步逼近,天摇地动般的感觉竟然渐渐消失了,他的内心重又恢复了最初的平静。

身处逆境,你无须悲观绝望,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再坚持一下,或许就会柳暗花明。人生欢喜多少事,笑看天下几多愁。人生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好坏不必太看重,"塞翁失马"这个寓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凡事要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而不要抱怨上天对你的不公,在日复一日的抱怨声中,你将终其一生碌碌无为。

乐观向上,潇洒生活

有这样一句话:"世上没有非走不可的路,没有非想不可的人,没有非做不可的事,让该来的来,该去的去,这样你我就有一颗快乐的心。"的确如此,当你拥有了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你才能够真正领略到人生的精彩。

一个父亲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乐观主义者,一个是悲观主义者。有一天,他买了很多好玩的玩具放到悲观孩子的房间,然后在车库推了一车马粪给乐观的孩子。

第二天早晨,父亲发现悲观的儿子坐在房间里哭泣。

"你为什么不玩这些新玩具呢?"父亲问。

"我怕弄坏它们。"这个孩子带着哭腔说道。

父亲摇了摇头,走到车库,看到乐观的儿子正在马粪堆里很开心地玩。

"你在干什么,我的孩子?"父亲很诧异。

"哦,爸爸!"孩子兴奋地说,"我就知道附近一定藏着一匹小马!"

悲观与乐观真的有天壤之别,这正应了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悲观者在每一个机会中看到困难,而乐观者在每一次困难中看到机会。

来做一个心理测试吧,看看你究竟属于悲观的人还是乐观的人。

你来到度假胜地,住到预先订好的旅馆房间后,轻松地喘了一口气,试着打开窗户时,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景色?

A。可以看见旅馆的游泳池和人群

B。看到海边,还可以看见在那里玩的人们

C。可以看见远方有一座岛

D。窗外是广大的阳台,上面种着五颜六色的花草

选择A的人:有点悲观型。旅馆的游泳池之类,一般来说都在窗边,将这种距离感转换成时间的流逝,以长久的态度而言,觉得未来是抓不住的,稍微有点悲观的成分存在。

选择B的人:乐观型。看得到旅馆外的东西的距离感,表示你多少对长远的未来抱有一点展望,一般来说,这是认为自己的未来很乐观。

选择C的人:超乐观型。可以看到那么远的距离的话,你的未来是不是很安乐,无忧无虑呢?

选择D的人:只有看到这么近的东西,你的未来实在是非常悲观!乐观的想法是不是已经全部像河水一样流光了?

不管结果怎样,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吧!乐观能让人的心灵得到宁静,让人的精力得到恢复,让人的品格更加丰毅。要想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微笑面对生活,你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自己朝好的方面想

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焦躁不安是由于碰到自己无法控制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勇于面对现实,然后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使之向有力的方向转化。或者你可以试着暂时把思路转到别的事情上,这样不至于让自己一直沉浸在悲观之中。

2.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

悲观的人总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其实,你只是偶尔不走运罢了。或许你在某一方面是不幸的,但有可能在其他方面比其他人都幸运呢。上帝把某人造成一个矮子,却会赋予他一个十分聪颖的大脑。你不是不幸,只是经常忘记寻求自己的快乐而已。

3.学会屈服

一个人在遭遇重大挫折时,往往会变得浮躁悲观,但是这样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倒不如让自己静下来,承认已经发生的一切,放弃生活中已经成为负担的东西,重新设计美好的明天。

4.避免挑剔

悲观的人往往不够宽容,他们看不惯周围的一切,希望人世间的所有事情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这才能感到顺心。其实这是不可能的,爱挑剔的人,表面上表现为是非分明,实则是在消极地干涉他人的人格。宽容的人则常以"憨厚"的面目出现在众人面前,他们坚持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也不会去批驳他人的行为方式。

乐观犹如悲观的荒漠中一弯清凉的泉水,拥有它,你的生活会充满希望,洒满阳光。

跳脱虚荣的华丽樊篱

虚荣心理,一种扭曲的自尊心

心理学认为,虚荣心理是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通过满足自己的自尊,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虚荣心实质上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生活中的人,没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弱点公布于世,都想把自己最耀眼的部分展示出来,以获得他人的赞扬,让自己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得到满足。但是,偏偏有不少人没有多少可以向他人炫耀的资本,于是虚荣心理者作为在群体中的个体便很自然地凸显出来。

虚荣心强的人,喜欢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曾经的辉煌或今日的荣耀,喜欢炫耀有名有地位的亲朋好友,喜欢炫耀自己有多少财富,喜欢看到众人对他露出羡慕的目光。从表面看,虚荣是对某种实际上并不属于自己的事物作为精神目标的追求,用夸大的或者是根本不存在的现象来向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从本质上说,虚荣是对某种既得利益或期待利益的占有企图。

与嫉妒心一样,虚荣心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性格弱点。生活中,没有谁会愿意和虚荣心强的人打交道,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或多或少的虚荣。要想在世界上寻找一个毫无虚荣心的人,其难度相当于大海捞针。我们对这样的场景一定不陌生:男人信口开河地吹嘘自己根本不值一提的业绩,女人满面笑容地夸耀自己并不优秀的孩子,富人充满优越感地嘲笑穷人生活的俭朴,长相出众的人挖苦别人相貌的缺陷。。。。。。可以说,虚荣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虚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上,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常常翘起拇指说:"老子从前比你阔多了",只能说是自欺欺人,对自己或他人并不造成什么伤害。但倘若虚荣变成了虚伪,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从而达到自己内心的满足,就需要警惕了。

女性更易爱虚荣

人人都有虚荣心,但总的来说,女性的虚荣心要强过男性。因此,虚荣心带给女性的痛苦也远比男性要大得多。一个人虚荣心的背后,往往掩藏着强烈的自卑,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的缺陷,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不断地进行斗争:一方面,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他们为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另一方面,即使达到目的之后,也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心生恐惧。在这样的折磨中,如何会有幸福可言?

虚荣心在女性中具有普遍的倾向,是众多女性的通病。例如在聚会上,从未谋面的两个女人初次交谈。

"你好!很高兴认识你,请多指教!"其中一个彬彬有礼地问候道。

"你太客气了,互相关照。"另一个在说话的同时,眼睛顺势将对方上下打量一番。

就在这短短几秒钟里,她俩已经彼此从头顶打量到足尖,以确定对方的"价值"。比如服装、饰品等,都是被估计的对象。如果对方有钻戒的话,那就会更为认真地"研究"一下,确定它是否是真品,价钱多少等等。而男性一般不会如此耐心仔细地打量对方,他们甚至不记得对方领带的颜色!

随后,她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会随着对方的"价值"而发生变化。女人,永远都是如此让人不可捉摸!

有些虚荣心比较严重的女人,甚至以"虚荣"两字度过一生。例如,到处吹嘘自己的容貌、才能,不招来他人的"惊叹"决不罢休;在感情问题上,虚荣心极强的女性宁可放弃爱情,也要选择"体面"作为衡量未来丈夫的标准;结婚后,她们会到处吹嘘老公的能力、社会地位;有了孩子以后,不管孩子喜不喜欢,都要求他们学钢琴、学绘画,以此来显示自己生活的富足和优越。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把虚荣心一棍子打死。只要是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女人,都会有虚荣心,这不足为奇。女人天性爱美,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给自己买昂贵的包、衣服、首饰、化妆品等,看着镜子里靓丽的自己,自然会有一个好心情。嫁个有钱人做老公,当然,前提是夫妻相爱,可以省去白手起家的打拼,不用为生活的每项开支精打细算,可以享受香车豪宅,可以周游世界。。。。。。这样的日子的确很有吸引力。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过于注重外在的东西,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超出自己的能力承受范围,就会走向极端;而在婚姻大事上,如果仅仅把金钱和权利作为择偶的标准,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爱情的。

虚荣心需要正确面对。如果能够让虚荣心成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而不是任其盲目膨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实实在在才是真

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晓蓝,工资待遇一般,却是个花钱高手,属于典型的"月光"一族。一个周末,她与同事逛商场,看中了一件名牌连衣裙,虽然这个月她已经买了两条价格不菲的裙子了,可还是爽快地刷了880元钱把它买了下来。看到同事羡慕的目光,她感到特别满足,一时忘却了已经超支的烦恼。第二天上班后,晓蓝穿着新裙子在各办公室到处显摆,听到大家的称赞,她的情绪相当高涨,眉飞色舞,如果有人反应平淡,她立刻变得闷闷不乐,心里还认为是人家嫉妒她。

晓蓝这样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它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代表了不少80后年轻人的共性。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年轻人爱美、好胜、追求卓越的缩影,但话说回来,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重实际,从自身情况出发,不可一味去纵容自己的虚荣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因为追求美而忘乎所以。穿着前卫、装扮时尚,本无可厚非,但是不要忘了,在购入奢侈品的同时,要想到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承受能力,像晓蓝这样不讲实际地透支经济,是不可取的。长此以往,除了一身债务,恐怕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也很不堪,盲目的消费和四处显摆只能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作风轻浮、内心空虚、不求进取的人。

爱美、追求美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能作为我们生活的一种装点,一种陪衬。人生的真正意义应该是创造生活,主宰生活,而从来都不是虚度生活。生活,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态度;人,需要实实在在地活着。

虚荣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不是一种罪过,却能激发人性中恶的源头;它不是一种荣耀,但可以以此为起点,书写自己崭新的人生。我们不必为自己的虚荣而自责,人可以被自己的虚荣压垮,也可以以虚荣作为向前的动力,关键看自己如何把握。

去掉猜疑的无形枷锁

猜疑心理的产生同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必要前提。没有信任,相互怀疑和猜忌,正常的交往就无法得以顺利进行。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很难跳出猜疑的怪圈。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越画越圆,越描越粗。关于猜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疑人偷斧":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仔细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怎么看都觉得这个小孩像偷斧子的人,这一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他原先的假想目标,于是他断定偷斧贼非邻居的儿子莫属。可是不久后,他在山谷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时,发现那孩子一点都不像偷斧者了。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同这种作茧自缚的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猜忌心理的产生还有另外一种原因,有些人由于过分轻信别人,结果在交往中上当受骗,在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感情挫折后,万念俱灰,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以后他不再相信任何人,猜疑心理一天重似一天。

古人云:"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怀疑自己,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一个人越自信,越容易信任别人,越容易避免滋生猜忌心理。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个疑心特别重的人,他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听到磨刀的声音,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陈宫问其原因,曹操说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毫无疑问,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事事捕风捉影,处处神经过敏,对他人失去信任,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也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我们的周围不乏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甚至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比如有的同学见到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就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等等。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他可能得琢磨半天,努力挖掘其中的"潜台词",这样自然无法轻松与他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无法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存疑惑的人从不愿公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人间真情的流露和外界信息的输入,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失去了人生的许多乐趣。

猜疑是婚姻和事业的杀手

梅梅的丈夫赵强是一家企业的老总,事业做得顺风顺水。结婚之前,梅梅曾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随着丈夫生意越做越大,梅梅便辞掉工作,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

丈夫生意忙,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应酬,很晚才能回家,而且一回家就上床"呼呼"大睡,有时梅梅想与丈夫亲热,可常常被丈夫以疲倦为由而拒绝。有时,好不容易在一起,丈夫也是草草了事,像是在例行公务。这样的日子久了,梅梅就怀疑丈夫有了外遇,开始疑神疑鬼。有一次丈夫从外地出差回来,等待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梅梅很希望得到丈夫的爱抚,但还是被丈夫以太累为由而拒绝了,于是她哭哭啼啼指责丈夫有了外遇,没想到赵强竟然从床上爬起来摔门而去,一夜未归。丈夫无情的举动让梅梅更加坚信了自己的推断,于是她找到一家调查公司,请求他们对丈夫进行几个星期的跟踪调查。几个星期之后,调查公司给她的答复是她对丈夫的猜疑纯属子虚乌有。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像梅梅这样不信任配偶的无端猜疑,正逐渐成为危害现代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猜疑,正一步步成为婚姻的隐形杀手。

夫妻间的感情,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而猜疑心理恰恰违背了这些原则。婚姻中如果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猜疑,悲剧便会拉开序幕。心胸狭窄、性格不够开朗的人在婚姻中比较容易产生猜疑心理,遇到这种情况,作为另一半的丈夫(妻子)应当帮助伴侣打破思维定势,用诚恳的态度化解爱人对自己的误会,用真诚的爱帮助爱人重塑对你、对婚姻的信心。

燕子是一家公司的会计,人很细心,对业务也熟,工作中从没出过什么差错,但老板却不怎么信任她,总觉得其中有什么问题。一次,老板竟然找来一个其他单位的老会计来查她的账,还假惺惺地对她说:"这个会计十分有经验,让他指导指导你,有什么不会的地方,要多向他请教。"其实燕子很明白老板的用意,她知道自己的账没有问题,"查就查呗,怕什么呀?"对老板这种不信任的态度,燕子从心里感到反感。老会计查完账,对老板说燕子的账做的挺好,老板才改变了他那怀疑的目光。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但燕子的心里一直都被老板不信任的态度所笼罩,工作热情大减。她心里总是想: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这么不相信我,干脆去用别人好了。渐渐地,燕子有了离开公司的打算。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老板不在少数。殊不知,他们的怀疑已经严重伤害了下属的自尊心。作为老板,你的下属做工作时,你可以不放心,但不能怀疑下属不忠诚!

切除猜疑的毒瘤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但敏感过度,特别是与人交往时太过敏感,就非常容易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尽管很多时候你是无意的。严重的猜疑心理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如果你正在猜疑的怪圈里左右为难,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用理智克制冲动情绪

当你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要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人,如果在丢失斧子后冷静想一想,斧头是不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可能掉在路上等等,那个险些影响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猜疑,一旦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总会觉得自己的猜疑十分合情合理。所以,要学会冷静思考,用理智克制冲动的猜疑心理。

2.培养自信心

世界上没有完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自信,相信自己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用自信的目光去和他人交流,会给别人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这样,当我们满怀信心地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他人的不快,也不会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3.学会自我安慰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也难免与他人产生一些误会,不值得大惊小怪。你完全不必在一些生活细节上斤斤计较,学着糊涂一些,不要给自己徒增没必要的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学会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怀疑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4.善于沟通

与他人产生误会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的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来一次开诚布公的交谈,以弄清真相,消除误会。总之,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你摆脱猜疑的困扰,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

穿过自私的狭隘空间

自私心理:不知如何去爱真正的自我

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自私心理的产生源于对生命缺乏目标以及不知如何去爱真正的自我,通常情况下,"自我"是属于社会的"自我",是一个被社会所固定后而不得不依样去扮演的"自我",毫无自主的余地。因此,人在这种呆滞的社会形态下往往会去找寻漏洞,企图寻求利己的事物,"自私"心理由此产生。自私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轻微一点的自私只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或不讲公德;严重的自私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杀人越货、铤而走险。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状心理现象,自私有深层次性、下意识性和隐秘性的特点。

人有诸多需求,如生理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社会需求等等。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始推动力,人的许多行为就是为了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需求又受到社会规范、道德伦理、法律法令的制约,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和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一味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隐藏在个人的需求结构之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正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所以它的存在与表现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能够及时意识到他正在干一件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还会心安理得。所以,自私可以被我们看作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有的人因自私行为而引起公愤,但一时又无法改变这种习惯,为了逃避舆论谴责和社会惩罚,他们便常常口唱高调,故作姿态,将内心自私的本性隐藏于谎言和假象之中。自私是一种羞于见人的病态行为,由于自私的人常常会以各种手段掩饰自己,因而自私又具有隐秘性。

目前,由于社会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确实从中捞到了某些好处,使得自私之风更加盛行不衰。不可否认,自私会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衍生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它使得社会风气败坏,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

学会给予,把自私踩在脚下

印度有这样一句古谚: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给予是一种利己行为,在付出的同时,也将收获一份助人后的快乐。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不仅能让接受者走出困境,也能使给予者获得心灵上的洗礼。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名为伽里里海,里面有鱼儿欢快地畅游。从山脉流下来的约旦河带着飞溅的浪花,成就了这个海。它在阳光下歌唱,人们在周围盖房子,鸟儿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每种生物都因它而幸福。

约旦河向南流入另一个海。这里没有鱼儿的欢跃,没有树叶,没有鸟儿的歌唱,也没有儿童的欢笑。除非事情紧急,旅行者总是选择别的路径。这里水面空气凝重,没有哪种动物愿意在此饮水。

这两个海彼此相邻,何以如此不同?不是因为约旦河,它将同样的淡水注入。不是因为土壤,也不是因为周边的国家。区别在于: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但决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

另一个海则精明得厉害,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决不向慷慨的冲动让步,每一滴水它都只进不出。

伽里里海乐善好施,生气勃勃。另外那个则从不付出,它就是死海。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世上有两种人。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乐善好施,一种自私自利,你是哪一种?

学会给予吧!给予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给予成功以清醒,给予失败以冷静;给予孤独以思考,给予冷漠以热情;给予朋友以真诚,给予爱人以信任;给予强者以尊重,给予弱者以谦和。学会给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耶稣基督说:给予,是快乐。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说到自己快乐的诀窍,也这样说:"我发现生活很令人兴奋,特别是你为他人而生活"。学会给予,将自私踩在脚下,生活才会更精彩,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人生需要宽容

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零风险高回报的善念。人生如果没有宽容,睚眦必报,必定树敌过多,处处受阻。假如你斤斤计较,对方就会耿耿于怀;假如你绝不放过,对方就会永无饶恕。宽容是理解并接受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行为,是对他人的错误不计较,是对伤害自己的行为不萦怀。世界因为有了宽容才五彩缤纷,失败因为有了宽容才走向成功,人生因为有了宽容才远离抱怨。

林肯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一议员有所不满,对他"好言相劝":"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消灭了我的敌人吗?"林肯的宽容为他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也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领袖之一。

宽容的人,终将收获来自宽容的回报。

战国时期,楚庄王一次在殿内宴请众将领,酒到酣处,火烛突然灭了,殿内漆黑一片。此时,有一个人因先前一直垂涎于庄王美姬的美貌,便乘机上去抱美姬,美姬大惊,奋力挣脱,情急之下扯落了该人的帽缨,并请求楚庄王惩治那个帽上无缨的人。楚庄王没有照美姬说的去做,而是在未掌灯之前,命令宴席上所有的将领都把帽缨摘去,继续纵情欢饮,直到尽欢而散,维护了那位将领的冒失之举。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位将领常常冲在前面,奋勇杀敌,屡建奇功。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为何在打仗时如此卖命?"那人回答:"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帽缨的人。"

可以看出,楚庄王是驾驭群臣的高手,他用宽容换来了将领为他拼死效力。

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自己的就职典礼上,特意请来曾囚禁自己的监狱里的三名工作人员。来宾感叹于曼德拉宽容他人的非常之举,也有人提出疑问,曼德拉这样回答:"当我走出囚室,走出禁锢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如果不能将痛苦和仇恨抛到脑后,我就会仍在狱中。"

人生不能没有宽容,宽容不仅仅给了他人一方空间,更是给自己一方空间。

抛弃完美的迷人光环

莫让完美耽误一生

完美主义是一种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端性格,虽能驱使人奋发向上,努力达到目标,但有时也因为标准过高而徒增负担和压力。完美主义者往往以完美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习惯于给自己和他人设定过高的标准,一旦事与愿违,就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对他人充满厌恶。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其实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他们十分害怕被别人拒绝或否定。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Hewin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

1.要求自我型

给自己设下完美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出于自己。

2.要求他人型

为别人设下高标准,无法容忍别人犯错误。

3.被别人要求型

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因此时刻都要保持完美。

心理学研究证明,试图达到完美境界的人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追求完美会给人带来莫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完美主义者在做一件事情时,由于担心失败,从事情一开始就辗转不安,这会妨碍他们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如果真的遭到失败,他们就会异常灰心,想尽一切办法逃避失败。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获取任何教训,而只是想方设法让自己避免尴尬的场面。

专家警告,过分追求完美可能会造成心理障碍并有损身体健康。目前,追求完美成为许多职场精英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相关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白领被对"完美"的过分追求而压得喘不过气来,深受职场完美主义之累,身心俱疲。

一位心理咨询师说,有完美主义倾向的职场白领,大多有强烈的成功欲。"这本是一个优势,说明他们办事认真,但过犹不及反而引发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如果白领的上司或者客户是个追求完美的人,那么在苛刻的工作环境中,一些个性内向的女性白领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产生工作与健康隐忧。"

其实,追求完美并没有错,应当辨证地看待人类对完美的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对完美的期待,做事情就可能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但是,假如过度追求完美,以完美的标准来苛求一切,只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过分追求完美的人,为了避免不完美,不惜多花几十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做事,大大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效能。

世事本不完美

据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乔纳博士估计,全美有一半女性有不同程度的追求完美主义心态。其中,有10%的人正在遭遇由过度追求完美而引发的抑郁、暴饮暴食和企图自杀等状况,且不为外人所察觉,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丽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工作得心应手,一路高升;与上下级关系融洽,在纷繁的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事前均会做出妥善安排;多年来一直保持苗条身材,体重上下幅度精确到1斤。即使是这样,丽莎却从不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成功。她相当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甚至一句小小的抱怨,也会让她长时间地感到局促不安;而当别人高度赞扬她时,她却会说,那是因为对手太弱了,等等。甚至有好多次,她因为不满意自己精心准备的衣装和发型,最终取消了与朋友的约会。更加糟糕的是,近期以来,她竟然开始暴饮暴食。

完美主义者往往非常挑剔,他们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缺点和不足。有的人不允许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时紧张,更不能容忍自己紧张时流露出不自然的表情,所以每到发言时,他们就拼命克制自己的紧张情绪,结果越克制反而越紧张,形成恶性循环。

完美主义者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充满了自卑。因为他们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是关注缺点,很少肯定自己,也很少肯定这个世界。其实,生活中不存在真正完美的人,一个人,即使缺陷再大的,也有其闪光点,正如再完美的人也有缺陷一样。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照样可以赢得精彩的人生。

真正的完美主义者不是要求自己完美,只是每次都尽力而为,正因为不要求完美,所以才能完美。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留些遗憾,反倒让我们更加清醒。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样,没有遗憾的过去,也就无法链接精彩的人生。

认识自我,跳出完美的迷宫

曾经有一位国际知名的女影星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我长得并不完美,我觉得正因为长相上的某些缺憾,才让观众更能接受我。"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坦然待之,可以说是自信的,心态也是健康的。

过分苛求完美,无异于追求痛苦。如何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呢?有专家这样建议完美主义者:

1.正确估计自己的潜能

正确认识自己,既不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更不必过于自卑。如果你事事要求完美,这种心理本身就会成为你做事的障碍。不要用自己的劣势去与人竞争,而是要在自己的优势上培养起自尊、自豪和对工作的兴趣。苏黎世大学的皮特拉·维尔茨说,完美主义者的处世高标准完全是自我强加的,如果完美主义者能使自身标准更贴近真实情况,那么他们就能增强信心,并减少社会压力带来的影响。

2.重新认识失败

偶尔乃至多次的失败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人的价值。如果从不经历失败,你能真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吗?成功可以坚定我们的信念,而失败则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贵经验。一个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打击才能步入成功的殿堂。不要因为一件事未做到尽善尽美而自怨自艾,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劳而无功,徒增烦恼。

3.尽自己所能

把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尽量做得完美,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也会感到自己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做其他事也将更有成效。实际上,当你不追求出类拔萃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你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的成绩。

4.学会说"不"

遇到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时,要坦然面对,不要为面子而硬撑着,否则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完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不断向上的动力的同时,也给人在心理上留下沉重的压力。只求完美,害怕失败,只能使我们处于瘫痪的境地。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跳出完美的迷宫吧,你会发现,其实阳光依旧灿烂,外面的世界依旧精彩。

冲出自卑自怜的沼泽

自卑是心灵的麻痹药

心理学认为,自卑是一种因过多自我否定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属于性格缺陷的一种。具有自卑心理的人,一般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办事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自卑容易销蚀人的斗志,使人的心灵犹如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无法燃起灵感的火花。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个体的自尊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又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

一般认为,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自我认识不足,过低评估自己。一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其次,家庭经济因素。一部分人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周围的人相比,会因为自己家庭经济实力太差而感到自卑。

第三,童年经历。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人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科学的研究已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结,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态也不例外。

第四,个人的性格特点,意志品质。气质抑郁、性格内向的人大都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将这种消极体验及时予以宣泄或排解。因此,他们的心理比其他气质、性格类型的人来说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有自卑心理的人,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容易出现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早生华发、面容憔悴、牙齿松动等病症,导致衰老加快。而且,由于自卑的人大多孤僻、内向、不合群,常常把自己孤立起来,与他人缺少心理沟通,所以容易导致心理活动走向片面。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由身体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所以,自卑并不可怕。有自卑心理的人应当多多参与社会交往,与他人真诚交流,抒发被压抑的情感,增强生活的信心,让心灵得到爱的滋润,从而走出自卑的泥潭。

始终不要动摇自己认定的目标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有许多与成功无缘的人,他们并不是缺乏追求的目标,而是因为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假如你下决心要去追求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就应当全力以赴,勇敢地坚持下去,无论前进的道路有多曲折,不要动摇!

曾经,美国西部掀起了一股"淘金热",无数人趋之若鹜,梦想一夜之间成为世界富豪。有一个年轻人很幸运,他很顺利地挖到了金矿,十分高兴,愈挖掘希望愈高,可是后来矿脉突然消失了。他继续挖掘,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没有收获,于是他决定放弃。他把机器便宜卖给一位老人后,便坐车回家了。这位老人请了一位采矿工程师,在原来年轻人停止开采的地方继续挖掘,竟然在三尺之下再次挖到金矿。这位老人因此净赚了几百万美元,从此过着富足的生活。如果当时那个年轻人没有轻易放弃,或许他就会拥有另外一种不同的人生。

"轻易放弃,总嫌太早。"请记住这句话吧。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再坚持一下。有时,并不是成功不青睐你,而是你在成功到来之前将它拒之门外。"再坚持一下",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坚强信念,也是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胸怀。它不是赌徒的"孤注一掷",而是通观全局和预测未来后的明智抉择,它更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态度。

明人杨梦衮曾说:"作之不止,可以胜天。止之不作,犹如画地。"意思是,世界上的事情,只要你不断努力去做,就能战胜一切,获得成功。如果停下来不做,就好像画饼充饥一样,永远达不到目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叹息与遗憾,其实与成功擦肩而过,只缘于你在最后时刻的放弃。

始终不要动摇自己认定的目标,给自己信心,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

失意也不能失志

自卑可以消磨一个人的雄心壮志,使他自暴自弃、悲观泄气。自卑好比是人生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你鼓起勇气迈过去,就离目的地更进了一步;踯躅不前,便会因此而碌碌无为,错过人生道路上许多美丽的风景。

一位母亲带她的儿子去动物园看大象,大象周围有许多矮矮的木桩,大象与木桩之间,系着细细的链子。儿子不解,问妈妈:"妈妈,这么大的象,一定很有力气,它为什么不挣脱链子逃跑呢?"妈妈回答说:"大象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还很小很小,当时就用这些小木桩圈着它,它很想挣断链子跑掉,可力气太小了,每次都失败,于是它就失去了挣脱链子的信心。后来,尽管它的力气一天比一天大,可它始终都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已经很大了,只要轻轻挣一下,就能逃出来。它不敢这样想,当然也就不会这样做,所以只好永远被锁在这里。"小男孩听后,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有时候,一时的放弃,也就意味着一生的放弃。

在古代,有很多人失意于人生,而得意于诗。比如屈原、陶渊明、李煜、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的得意之作,几乎皆是失意之作。如果丧失了意志,我们是否还能读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洒脱,是否还能领略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与豪迈?

其实,每一个人从记事的那天起,便生活在得意与失意之间。在成长的岁月里,你是不是总觉得失意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其实,得意与失意都是人生不能缺少的,不要去埋怨,很多时候,只有失意才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己,才能使你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失意是上天对你的厚爱,通过失意,你开始懂得细细品味人生,反复咀嚼苦辣,培养必胜的信念,不断去追求成功。失意而不矢志,痛定思痛,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一次失意,并不能否认你的实力,你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人生对你的一次考验。经历过一次失意,你便跨过了人生的一道坎儿,你便有了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在挫折中找到自己的优势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意志消沉,自卑感也有可能增强。话说回来,人生在世几十载,不遭遇挫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既然无法避免,何不勇敢面对?在挫折中吸取教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你会早日摆脱失败的阴影,收获成功的喜悦。

有一名戏剧家在排练一场戏时,被告知女主角因有事无法参加排演,情急之下,他只好叫他的大姐来临时担任这一角色。大姐不是演员,也从未想过要当一名演员,她只是干些服装准备之类的事情。现在突然担任主演,各方面都很不适应。由于自卑、羞怯,大姐在排演时的表现十分不好,引起了包括弟弟在内的很多人的不满。多次表演都不理想,戏剧家在姐姐又一次失误后突然停止排练,怒气冲冲地说:"如果女主角演得还是这样差劲,就不要再往下演了!"全场寂然,委屈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一扫之前的自卑、羞涩、拘谨,演得相当自信,获得众人不断的赞赏。后来戏剧家曾以"一个偶然发现的天才"为题记述了这件事情。

试想一下,如果大姐没有这次表演的机会,如果她没有受到他人言语上的刺激,或许至今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人员,她的演戏潜能可能一辈子都被埋没。

当你遭受挫折时,要学会竭尽所能地寻求自我突破,相信你最终会品尝到胜利的甜美滋味。

平息浮躁摇摆的不安

急于求成的后果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互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宁、焦躁不安、盲从盲动等。凡事急于求成,动机虽好,但由于忽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往往适得其反,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一位农夫在地里种下了两粒种子,不久它们长成了两棵同样大小的树苗。第一棵树从一开始就决心长成一株参天大树,所以它拼命地吸收地下的养料,储备起来,滋润每一枝树干,盘算着如何向上生长,完善自身。由于这个原因,在最初的几年里,它并没有开花结果,这让农夫很恼火。与此同时,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地下吸取养料,打算早点开花结果,不同的是,它做到了这一点。农夫很欣赏这棵树,经常浇灌它。时光飞转,那棵久不开花的大树由于身强体壮,养分充足,终于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那棵过早开花的树,却由于还未成熟时,便承担起了开花结果的任务,所以结出的果实苦涩难吃,并不讨人喜欢,日子一长,渐渐地枯萎掉了。

可见,早日开花,不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急于求成,最终却只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有一位动物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只小鸟关进一间屋子里,屋子有两扇窗户,一扇向着外面的天空,十分明亮,不过玻璃窗是关着的;另一扇对着一间光线特别暗的小屋,没有关闭。如果小鸟穿过这扇窗户,绕过灰暗的房间,它就能飞出去,重新获得自由。

从一开始,小鸟就盯上了明亮的玻璃窗,可每一次奋勇飞去,却总被无情地挡回来。碰壁之后,小鸟在屋子里飞了几圈,又一次冲向明亮的玻璃窗。几次之后,鸟儿跌落在窗台上,头上开始渗血。它静静地卧在冰冷的窗台上,一动不动望着窗外,直到死去。整个过程中,小鸟一次都没有看过那扇灰暗的窗户。

小鸟急于重新回到蓝天的怀抱,于是它选择了明亮的玻璃窗,可是它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扇灰暗的窗户,那条狭长的道路,才可以帮助它真正获得自由。它只是急急地想要飞,却因此而丧了性命。

一个单身汉,住在一间茅草搭成的房子里。他勤劳耕作,自食其力,生活用品渐渐安置齐全,日子也越来越好过。可有一件事让他十分烦恼,草房子里总是有老鼠出没,白天四处乱窜,晚上不但吱吱叫,甚至还能听到磨牙的声音。单身汉满腹怨气,他本来就性情急躁,被老鼠这么天长日久地折腾,他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一天,单身汉喝醉了酒,又逢老鼠"兴风作浪",他一下子怒火万丈,决定要将老鼠彻底消灭。他想了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一把火点着了房子!老鼠没了,他也再次无家可归。

无论是人也好,植物、动物也罢,都不能犯急于求成的毛病,顺其自然一些,心平气和一些,事情的结果会远远好于心浮气躁时盲目的冲动。

培根曾在《凡事不可急于求成》一文中这样写道:"一位智者说过:慢些,我们就会更快。没错,有人为了显示效率,凡事草草了事,结果得不偿失,使得一件本需一次完成的事情,要回头重复多次。所以,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

浮躁的人一般容易见异思迁,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恒心,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却经常"偷鸡不成蚀把米"。人一旦浮躁,就会终日心神不宁,焦躁不安,长此以往,容易丧失收放自如的生命弹性。

聆听来自内心的声音

你有多久没有顾及过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了?也许你会说,每日都在为生计奔波,累得晕头转向,哪儿还有时间去想别的事情。的确,每个人都在忙碌,为名,为利,或者仅仅是为了生存。但我还是想说,不论你有多忙,留一些时间给自己吧,聆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声音,不要在终日的劳累中让心灵的花园渐渐荒芜,不要让烦躁不安的情绪遮住心灵的阳光。

有一位考古学家,千里迢迢来到南美的丛林中,找寻古印加帝国文明的遗迹。

他雇用了一些当地的土著人作为向导及挑夫,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着丛林的深处进发。

那些土著人的脚力确实过人,尽管他们背负笨重的行李和器材,仍是健步如飞。在整个队伍的行进过程中,总是考古学家先喊着需要休息,所有的土著人才只好停下来等候他。

考古学家虽然体力跟不上,但也希望能够早一点到达目的地,一偿平生夙愿,好好地研究一番古印加帝国文明的奥秘。

到了第四天,考古学家一早醒来,便立即催促着打点行李,准备上路。不料翻译却说,土著人拒绝行动,令考古学家恼怒不已。

经过详细的沟通,考古学家终于了解,这里的土著人自古以来,便流传着一项神秘的习俗--在赶路时,皆会竭尽所能地拼命向前冲,但每走上三天,便需要休息一天。

考古学家对这项习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通过翻译询问向导,为什么在他们的部族中,会留下这么耐人寻味的休息方式。向导很庄严地回答考古学家的问题,道:"那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追得上我们赶了三天路的疲惫身体。"

考古学家听了向导的解释,心中若有所悟,沉思了许久,终于展颜微笑。他心中深深地认为,这是他这一趟考古旅行中,最有价值的一项收获。

我们总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于是路上皆是匆匆的步伐。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就像一个个被上紧了发条的元件不停地运转。可你是否真切地感到过,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还有一个自由的自己,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一个渴望宁静的心灵。人生的意义,不过就是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最终回归自己,回到那个最好的自己。在佛家,这叫做圆满。

充实空虚寂寞的心灵

为什么感觉什么都没意思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里,却发现越发无聊,干什么都没意思。打开电脑,只是对着显示器发呆;打开电视,总是拿着遥控器不停地切换频道;拿起一本书,翻了几页却根本不知道内容是什么。。。。。。现代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为什么感觉什么都没意思呢?在心理学上,这种感受属于空虚心理的范畴。

空虚心理,确切地说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理想、没有寄托、百无聊赖,或花天酒地,或醉生梦死,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严重的心里空虚者,还会因为空虚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被社会和家人抛弃的人。

空虚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病,它的存在极为普遍,当人们在社会中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某些人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病态心理。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金钱关系以及赤裸裸的相互利用关系,利润、买卖代替了人的价值,人们之间存在的仅仅是一种物质交易关系。因此,许多人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压抑、紧张的气氛。残酷的竞争导致每个人都面临着失业的威胁,许多人只好得过且过,用吸毒、纵乐等方式来麻痹自己,空虚寂寞的心理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

现如今的商品经济虽然繁荣了曾经死气沉沉的市场,但随之而来的弊端也不可忽视。由于商品经济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与竞争性,使得一些人为名利、竞争所累,逐渐成为金钱的奴仆。为了钱,他们什么都肯干,甚至置法律于不顾,更谈不上道德的约束。有些人过着奢靡的物质生活,内心却十分空虚。一些暴发户曾说:"我们穷得只剩下钱"。可见其精神世界有多贫瘠!

空虚的心理危害

空虚心理的危害性很大。精神空虚者因为萎靡不振,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精神,往往成为社会的负担和包袱,不但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还对他们的家庭以及周围环境产生恶劣影响。具体来说,空虚心理的危害如下:

1.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空虚心理犹如鸦片、海洛因等毒品一样,会严重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心里空虚极易导致各种犯罪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吸毒犯罪。据调查显示,吸毒者一般都是因为心里空虚才开始沾染毒品的。毒品会对人体产生极度的心理和生理破坏,对毒品产生依赖性后,一旦停食,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并且伴有恶心、呕吐、记忆力衰退、抵抗力下降等多种不适感。更重要的是,毒品会摧毁一个人的精神和意志,使其道德沦丧,甚至出现人格分裂、心理变态。青少年身心均为发育成熟,一旦染上毒瘾,其生理和心理受到的摧残会更加严重,后果也更加不堪设想。

2.诱发各种刑事犯罪

俗话说,"闲人出事故。"有些心里空虚者由于整天无所事事,再加上品德不好,极易想入非非,一旦勾起贪欲,便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当私欲无法满足时,他们就会铤而走险,从事犯罪活动。比如,一个吸毒者一天的毒资大概从500元到1000元不等,为了支付巨额开销,吸毒者往往采用非法手段来获得钱财,从而诱发违法活动,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3.阻碍事业成功

空虚心理给人带来的最大危害,莫过于对个人成才的影响。毫无疑问,一个精神空虚的人是不会去学习任何知识的,假如他喜欢学习,喜欢从书中汲取精神食粮,精神空虚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从根本上来看,空虚心理是对个人成才最直接、最严重的危害。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就不一一赘述了。

由此而知,精神空虚对国家、集体、个人有害无利,必须通过社会努力与自我调适加以克服。

将"空空"的心灵充实

空虚心理虽然可怕,但并不是无药可救。一般情况下,只要个人通过努力,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精神空虚是可以克服的。

1.正确认识社会

空虚心理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个人对社会存在极大的偏见。社会是由许多组织、群体、个体组成的,具有跨地域性、跨时空性的特点,因此也决定了它存在着许多亚文化。主体文化与亚文化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多元化与复杂化。换一句话说,社会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因此我们要看主流、看社会发展的方向,绝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社会的消极面,从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正确的态度是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接受现实,正视现实,改造现实。

2.锻造坚强意志

精神空虚者要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力。要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做人要有理想抱负,做事要有恒心毅力,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与失败,在逆境中锻炼成才。在顺境中的人们要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不能只停留在经济追求与贪图享乐上。

3.多读名人传记

以名人的奋斗史作为人生的楷模,正确认识自我,善于反思自我,鞭策自我,记录自我的人生轨迹与心理变化轨迹。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中感悟人生的奥秘,懂得珍惜,学会放弃。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确立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消除无精神追求的心态。

4.参加社会实践

成绩能强化个人价值,满足个人自尊、自爱、自信的需要。每个人都有成就动机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因此,在实践中取得不菲成绩可以为个体不断增添新的动力。

5.用音乐调节情绪

节奏明快的音乐能振奋人的情绪,军乐曲、进行曲能使人的情绪高涨,激发人高昂的斗志;婉转悠扬的乐曲能使人的情绪安静而轻松;轻音乐能增加生活的乐趣,帮助人了解生活的意义,从而使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热情的,用你的真心去拥抱生活吧,它会还你一个多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