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工作心理学
31919800000014

第14章 成年初期的心理发展

成年初期往往是完成接受系统正规学历教育,正式步入社会的时期,所以是人生发展中自我感觉特别重要的时期。

一、成年初期面临的任务与心理需要

成年初期也是青年晚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发育也趋于成熟、稳定,但是社会成熟度还有待提高。

(一)成年初期面临人生两大任务

成年初期面临的两大任务便是成家立业,即步入社会,谋求职业及结婚成家。所以,事实上这一阶段存在谋求职业、结婚成家的准备与实践两个阶段。这是人生发展中的又一关键期。当然,从广义上说,一个人从生命一开始就已经在作实践这两大任务的准备,然而进入成年初期,这两大任务已逐渐清晰与迫近,使青年人不能不正视面临的任务,并积极面对。

能否从事一项自己所喜欢的、能发挥自己能力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职业,将影响一生的发展,并由此产生对个人的人生价值满意度。通常听到有人讲:“如果有下一辈子,我还是要当……”或者说:“我真后悔,当初我如果选择做……现在可能就不是这样。”这就是反映自己由对职业的满意度引发的对人生价值的感慨。当然青年在谋求职业时还存在机遇问题,但是机遇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当前竞争已深入每一个领域,特别在我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与世界接轨”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从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了。2002 年2 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期间到清华发表演讲,清华大学对到会聆听布什演讲的学生提出三个选择标准:一是必须英语听说优秀,语言表达准确流利;二是思维活跃,关心国内外大事,对时事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有独立见解;三是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这不只是对清华大学要想听外国元首演讲的学生的要求,也表达了当前国家对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哪种专业人才共同的素质标准。

职业准备时间事实上从幼儿教育已经开始。可以说,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进行的文化知识、做人道德以及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都是在进行这一准备。这方面在第六章中有专述。

成年初期面临的第二个任务便是恋爱结婚,建立家庭。虽然恋爱结婚、建立家庭似乎是个人私事,但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的健康与稳定,显然是构成社会的健康与稳定的一个因素。事实上,成功者的背后需要稳定、和谐的家庭的支持。“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就是家庭对事业支持的写照。缺乏共同价值观的配偶,彼此对对方事业的不支持、不理解,必然成为事业成功的绊脚石。在实现事业理想过程中为排除不幸婚姻这块绊脚石的干扰,有时需付出不小的代价。与此同时,在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与赡养双方长辈方面,也可能因为观念上的差异而引出许多纠纷与麻烦。所以,寻找一位志同道合的恋人,并成为配偶,的确不只是满足性生理需要,而是寻求一生的幸福与安宁的需要。这也是青年不敢对此掉以轻心的原因。然而,即使到了可以结婚成家的年龄,许多青年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两性知识教育,“性盲”远比文盲多。因此,在择偶前,可能需要接受性科学、性文化、性道德与性健康方面知识的补课,而不能将两性活动看作可以“无师自通”的事情。关于婚姻家庭问题详见第七章。

(二)成年初期的心理需要

1.学业有成,谋求到一个理想的职业

据研究,现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由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发展因素三部分组成。声望地位因素包括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社会地位,单位级别,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单位地区等;保健因素包括劳保、医疗、退休金,职业稳定性,福利,住房,职业环境,收入等;发展因素包括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交通,自主性,受教育机会等。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最重视的是能发挥自己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收入高、能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这五项中除了“收入高”属于“保健因素”外,其他均为“发展因素”。大学生比较不重视的五个项目是:工作单位规模、成名成家、单位级别、出国机会、单位知名度。这些项目都属于“声望地位因素”。这说明当今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相比,不再追求“虚名”而更讲究“实利”。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体制改革所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

2.顺应缘分,寻找到一位称心的配偶

据研究,大学生最为看重的择偶(友)标准为相互感情、人品、性格、文化程度、共同语言和能力。其特点为:①个人自身条件重于籍贯、家庭背景、住房、职业等外在因素;②精神因素重于物质因素;③个人内在品质重于外在生理条件;④人品重于能力。

3.继续学习,以争取更好的发展

由于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竞争机制渗透到各个领域。一些高新技术行业对就业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使进入高校的学生,希望不中断地接受学历教育,尽可能拿到高学位或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即使已经就业,竞争机制的引入也使职业稳定性发生动摇。一次择业,“从一而终”的可能虽然仍然存在,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变化及主观需要变化,都可能促使个人再次择业,甚至多次择业。为了增强竞争性,增强新岗位的适应性,不断学习,经常充电成为成年初期个体的共同需要。

对相当一部分青年而言,在这一时期存在着进修学习、事业发展与恋爱结婚、婚后适应以及初为父母的时间精力分配上的矛盾。面对众多任务与需要,青年人必须学会“弹钢琴”。事实上个人的价值观左右着青年人对这些矛盾的处理。

二、成年初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认知特点

成年初期的认知能力处于人生的最佳时期。除了知觉能力外,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均高于其他年龄段,显示出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莱曼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了几千名科学家、艺术家和天文学家的年龄和成就,认为 25~40 岁是创造的最佳年龄。1935年,罗斯曼(T。Rossman)对701位发明家的研究发现,发明家的最佳创造年龄是25~29岁。勒赫门(Lehmen,1953)研究了80多名有创造性的人,出版了《年龄与成就》一书,发现个人的创造性能力在30多岁达到顶峰。有意思的是中华世纪坛公开向全社会征集“绝对”,上联为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朱相远先生所作:“世纪坛上,视际六合;侍祭列祖,试寄情思;示计春秋,事记历史;誓继先烈,势济中华。”显然上联难度较大,32个字中有16 个读音为“shi ji”的谐音字,要求下联也要有16个谐音字。在收到的3000多条来稿中,有许多是30岁以下的青年提供。其中在北京报考MBA的一位25岁天津学子脱颖而出。其下联为:“京城旗下,旌呈七色;菁程古都,睛盛新貌;精诚赤子,经承风雷;竞乘龙马,惊成伟业。”32 个字中有16 个读音为“jing cheng”。

(二)情感与人格发展特点

1.情绪的自控能力增强

成年初期在情感发展上与少年期相比显得成熟、稳定,减少了瞬息变化的表现,自控能力增强;能注意情绪表现的效果性,有时会采用压抑的方法不使他人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化,甚至可以用强颜欢笑的表情掩盖自己不愉快的感受。

2.情绪的冲动性、爆发性

虽然青年的情绪自控能力有了增强,但由于自我意识发展,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性加强,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自信心提高,对问题常有个人独立见解。一种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欲望,常使成年初期的青年表现出“血气方刚”、“热血奔腾”的架势,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容易伴有情绪的冲动性和爆发性的特点。这种情绪特点可能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也可能具有消极的社会意义。在紧急、危险关头冲上前去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常常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引出了许多可歌可泣,流芳百世的故事。但是,有的为了宣泄兴奋或愤怒,有时会出现过激行为。如球迷对自己支持的球队胜利时的狂热,可能使他们高高地扔起帽子,大声欢呼,甚至不顾一切冲进场地,要与球员拥抱;如果自己所支持的球队失利,也可能出现愤怒地扔出手中的物品,甚至也会不顾一切地冲进场地殴打球员,或与对手球队的支持者产生冲突。

3.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人格成熟

青年无论就业还是继续学习、深造,多数都要离开家庭、离开亲人独立生活,或参加到新的群体中去。这使青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不能事事都依赖家庭。他们在独立生活中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遵守新的团体规则、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在社会适应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的忍耐、克己、谨慎、负责、自信、独立性等人格特征,为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体验,可能产生新的自我期望。

(三)自我意识

1.全面丰富

这是青年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青年不仅关注自己的外表,更关注自己的内在品质;不仅欣赏自己的优势,也接纳自己的弱点;不对自己一时一事的成败而情绪波动,成功时会思考自己的不足,失败时也能冷静对待。研究发现,女性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外貌,男性更关注自己的社会属性,如能力、人际关系等。

2.稳定深刻

青年对自己的基本看法大致稳定,根据主客观条件估计自己可能的发展,有着比成年初期相对实际的自我期望,但仍不时地产生“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壮志。这一时期促使自我意识深刻变化的一个原因是人生观的逐步形成。人生观的核心是价值观。成年初期是价值观形成至稳固的时期。

3.敏感独立

青年敏感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敏感于对自己能力的检验,以修正自我评价及自我期望。但是与少年期相比,这种鉴定与修正不再依靠他人的意见,而是通过自身的思考与体验,因此青年有着更多的内省。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好,交往范围广,学习成绩好,担任一定社会工作,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评价倾向比较积极。

三、成年初期的人际关系

(一)伙伴关系

青年无论工作还是继续学习,不少人离开了家人,离开了熟悉的中学同学,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一方面由于家人已不再是惟一依靠的对象,精神上需要用友情弥补亲情之不足;另一方面老同学已各奔东西,新的朋友圈子还没有固定,需要通过广交朋友,筛选确定可以真诚信任、相互切磋问题、相互安慰和鼓励的朋友。交往也是青年获得信息,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交流情感的途径。青年所选择的朋友大都是价值观一致、兴趣爱好接近、真诚相待的同龄人。他们中有的追求成为吃喝不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铁哥们。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也可能有“忘年交”的中老年朋友。与此同时,青年常常因为难以找到这种理想式的朋友而苦恼,常常因为他人不理解自己的真诚而困惑。

(二)异性交往

青年已度过青春期的异性排斥以及“牛犊恋”“游戏恋”的盲目、冲动时期,在与异性交往时显得大方坦率,在比较接近的朋友圈中就可能有异性。即使他们被议论为谈恋爱,在这个阶段也似乎无可非议。其实,这一阶段异性间的友谊也可以是纯洁而稳定的。因为友谊毕竟不等于爱情。但是,处于风华正茂,豆蔻年华,美妙青春的青年在与异性建立友谊时,有时难以控制向恋爱方向发展。其实健康的爱情需要稳固的友谊。问题在于进入恋爱阶段的青年如何把握感情的分寸,使恋情成为“合动力”,促进学习、工作的进步。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龄龄为男性22岁,女性20岁。从女性12、13岁,男性13、14岁性发育起到规定允许结婚的8~10年,这一段时期可以称为“性待业期”。在提倡晚婚、晚育的今天,以及不少青年为了事业发展,将婚育年龄一再推迟,“性待业期”可能更长。

(三)家庭关系

青年就像翅膀已长硬的小鸟,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巢穴,飞向广阔的天空。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交流减少。在建立小家庭后,存在新婚适应问题和初为人父母的责任问题。

(四)同事关系

不论参加工作早晚,青年人大都从基础性工作做起。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岗位职责,适应任务,积累经验,发现自己之不足,不断“充电”。这一时期在工作单位存在与同事、上级的关系。同事可能成为自己的伙伴、朋友,也可能成为竞争对手。这对于刚离开校园,习惯于同学间坦诚相见的青年,可能感到难以适应工作单位复杂的、受利益驱使的人际关系。

因为上级领导具有安排任务、检查评价、奖励惩罚、提升降级、留用解聘的权力,与上级的关系不得不谨慎小心地相处。过于接近被疑为溜须拍马,用心不良;非工作时间回避上级,则可能被认为对领导不热情,而且也难以使领导了解自己,减少了被提拔重用的机遇。这也成为青年在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中最容易产生的困惑。

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使许多优秀青年在30岁左右已被安置在具有一定管理权力的工作岗位,使这部分青年增添了与下级、雇员的关系。与下级、雇员的关系主要是知人善任,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协同完成任务。为此,安排在这样岗位的青年要学习对年长于自己、同龄人和年幼于自己的下级及雇员知人善任的本事,既要被尊重、有威望,又要虚心向不同年龄的上、下级成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