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零阻力成为经理级人马
31913900000049

第49章 干事业的一股韧劲儿

浪潮齐鲁软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柏华与浪潮风雨同舟16年,从没跳过一个部门,用国企的“服从分配,任劳任怨”来评价他或许更为合适。虽然这种评价现代人看来多少有些乏味,但这并不限制王柏华创造的积极性,他这种厚积而薄发的做事态度使他的眼光不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点上,今天的他坐在浪潮软件CEO的位置上对所有的部门驾轻就熟,2002年3月,王柏华荣膺“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荣誉称号,同时当选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从王柏华身上看到的是千事业的一股韧劲儿。

2002年,浪潮软件在借壳上市刚满一年多的时候,已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首先是全国七大营销区接二连三签约的大单摆在王柏华的案前;加上各大公司、财团预求合作的消息不绝于耳;匆忙之余,王伯华又捧回了“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的奖杯。

王柏华看上去文质彬彬,像一介书生,这或许缘自他做过多年研发工作浸出来的气质。但一听他谈起市场战略就感到他是那种挺有准谱儿的领导者:“软件业每天都面临着许多诱惑,无论个人还是公司,关键看你是否敢于放弃!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痛苦,当某个公司出资需要你研究一种软件,而这种软件又不是你主要研发的对象,那么你接还是不接?有许多公司在面对这种选择时,因舍不得放弃而难以坚持专注,致使失去了竞争力。”王柏华坦言,“做人和做企业是一个道理,围绕一个核心,通过你自己的意愿,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不因外界的改变而随便改变,要有一股韧劲儿。”

从1986年到1993年,王柏华做的都是技术开发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深感软件的重要性,没有软件做平台,计算机就失去了它的作用。那时,他在计算机碴件技术的开发之余,每天晚上就致力于软件的开发与研究,以至于偶然玩一次扑克牌,被同事戏称为“穆巴拉克”。

1986年大学毕业后,王柏华分配到浪潮集团前身山东电子设备厂。学过自动控制专业的王柏华没有分到做工业控制的产品研发部,而是分到了PC部,虽然专业对他来说不太对口,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利用大学时期学到的一点微机原理,加上自学、钻研,他很快就迷上了这份工作,并在不久后跃升为计算机技术专家。当时王柏华就敏锐地觉察到IT产业对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协同项目组开发的基础上,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专注于软件的开发。当时的汉字系统,输人汉字的话要逐字逐字的敲,有时经常用的词也要重复敲好多遍。如果针对不同的专业,相互关联的词汇又完全不一样,人工细分也不可能分得很细。王柏华注意到这种弊端后,便着手开发一种汉字输人系统,就这样,一个叫“记忆联想式汉字输入系统”的软件程序诞生了,这种软件很快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它为以后汉字输人系统的继续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一次,王柏华去浙江农行修显示器,银行人员告诉他只能在晚上12点以后才能腾出时间来。因为当时的银行只有一台计算机,需要打印数据时,必须在晚上才能进行,两个操作过程不能同时进行。那个时候用的还是小型打印机,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这件事给了王柏华一个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发明了一个“脱机打印卡”,在微机里面插入了一个卡,这边计算机可以正常工作,那边继续打印,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由于当时商业意识较差,没有把这项发明产品化,失去了市场机遇”,王柏华现在谈起来脸上还露出惋惜之情。当然,技术发明被荒废不仅仅是王柏华的这几项,包括现任浪潮集团总裁的孙丕恕等人做的一些研发也常被束之高阁。

或许是王柏华的个性使然,他在技术一线搞开发,一呆就是7年,当时他给浪潮员工留下的印象是一个默默工作、“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别人着迷的扑克牌,他有时也凑上一把,但总是以输家而告终,被同事戏称为“穆巴拉克”。时间最能说明一切,别人在牌桌上的时间,王柏华用在了对技术的钻研上,每夜10点以后固家全是出于一种对研发的浓厚兴趣。对软件、硬件的研究,他都涉足到了。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王柏华慢慢滋生出一种强烈的产品意识,一旦知道客户需求哪个相关的产品时,他会马上学习、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把客户最想要的东西做出来。

2000年至2001年,浪潮软件从原来的五六百人扩大到1500多人,所辖浪潮通软、北京佳软两家控股公司;成功人围联通、移动网络系统;与ADC公司等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日本古河签署了软件出口协议等等。王柏华在工作日志的扉页上写下八个大字“踏踏实实,兢兢业业”。

“做企业实在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是浪潮软件成立之初王柏华最强调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