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红顶商人叱咤商场的终极学问
31907900000005

第5章 生丝之争

末路英雄,可歌可叹

众所周知,生丝贸易是江南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近代中国,外商凭借不平等条约,完全垄断了生丝的国际贸易。

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民族企业家在“挽回利权”的号召下,曾经数次挑战强势的外国资本。发生在1883年的江南生丝大战,就因其惨烈的结局而成为商业史上悲壮的一幕。

众所周知,生丝贸易是江南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近代中国,外商凭借不平等条约,完全垄断了生丝的国际贸易。具体交易中,就是由上海的洋行根据伦敦电报行情,或向伦敦进口商询价,扣除自己的利润和费用,在上海“开盘”,即开出洋行收购价。中国的丝行,根据洋行开价,扣除自己的利润和费用,向产区报价。产区的各级商人,又根据这个收购价,层层扣除自己的利润和费用,向农民收购,中间环节越多,收购价越低,洋行的开价在这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9世纪80年代初,江南生丝产量约9000万两,60%出口至国际市场。在欧洲市场上最著名的生丝品牌就是产于江浙交界地区的“湖丝”,号称“软黄金”。湖州以北的南浔所产“七里丝”,是品质最优的湖丝。但长期以来,生丝的对外贸易却被上海的外国洋行所把持。1882年,胡雪岩试图冲破外商对生丝市场价格的垄断,发动了生丝大战。

1882年,当新丝将出时,胡光墉“遣人遍天下收买,无一漏脱者,约本银两千万两,夷人欲买一斤一两而莫得”。在万般无奈之际,洋行竟搬动了“二品大员”赫德前来说情,开出的条件是“市价以外,另送佣金”,准备加利1000万,转买此丝。胡雪岩以洋行垄断生丝贸易导致市面风潮波动,影响蚕农生路为由严辞拒绝。而实质上是欲加至1200万两,同样遭到洋行抵制,以致当年生丝贸易陷于停顿。

1883年,中法战争开始,时局动荡,丝价看跌。胡雪岩再次“邀人集资同买,谓再收尽,则夷人必降服,必获厚利。”但是,应者寥寥,结果新丝尽被外商购买,“不复问旧丝”。胡光墉被迫贱卖陈丝,亏损18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起,各地储户竞相提款,发生挤兑风潮。

在这场生丝大战的过程中有一位不能不提到的人物,那就是盛宣怀,胡雪岩迅速破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到了他的排挤。

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无一不是在他的直接控制或参与下完成的。这也导致了他与另一位中国工商巨头、“红顶商人”胡雪岩不断地斗权、斗智、斗法,胡雪岩最终一气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