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学与心计的距离0.01mm
31901000000031

第31章 反语——如何把话说得更有艺术

反语是一种极端的拐弯抹角,彻底的迂回表达。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有“第三只耳朵”捕捉弦外之音,尤其是反话,才能免于被动。

117.拐弯抹角,有些话反说更有效

两极相通,从一端出发向极至,就会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果运用了“两极相通”的古老哲理,正话反说的另类表达,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话、写文章应该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写什么,正面的意思用正面的语言来表达,反面的意思用反面的语言来表达。但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可以用正面语言表达反面意思,或者用反面语言表达正面意思。这种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手法,也叫“反语法”。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名叫优孟,他善于在谈笑之间劝说国君。楚庄王有匹爱马,楚庄王看重这匹马远远超过人。比如他为马披上锦绣的衣服,将它养在华丽的房舍里,马站的地方设有床垫,并用枣脯来喂它。可是,马因为吃得太好太多,不久就患肥胖病死了。庄王非常难过,下令全体大臣给马戴孝,不仅准备给马做棺材,还要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马。

群臣对楚庄王的做法都非常反对,纷纷上书劝庄王别这样做。然而楚庄王对群臣的劝说十分反感,并下令说:“谁再敢对葬马这件事进谏,格杀勿论!”

由于庄王的淫威,群臣们都不敢再进谏。优孟听说这件事后,马上来到殿门,刚步入门阶就仰天大哭。庄王见他哭得这么伤心,觉得很惊奇,问他为什么大哭。

优孟说:“这匹死去的马是大王最疼爱的,楚国是堂堂大国,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礼太薄了,一定要用国君的礼仪来安葬它。”

楚庄王听到优孟不像群臣那样拼死劝谏,而是支持他的主张,不觉喜上心头,很高兴地问道:“照你看来,应该怎样办才好呢?”

“依我看来,”优孟清了清嗓子,慢吞吞地说,“以雕工做棺材,用耐朽的樟木做外椁,以上等木材围护棺椁,派士兵挖掘墓穴,命男女老少都参加挑土修墓,齐王、赵王陪祭在前面,韩王、魏王护卫在后面,用牛、羊、猪来隆重祭祀,给****庙,封它万户城邑,将税收作为每年祭马的费用。”说到这里,优孟才将话锋一转,指出了庄王隆重葬马之害,“这样,诸侯听到大王对死马的葬礼如此隆重,都知道大王认为人卑贱而马尊贵了。”

这么一点,的确点到了庄王葬马的要害,一个统治者竟会“贱人而贵马”,必然为世人所厌弃。问题到了这样严重的地步,不能不使庄王大为震惊,说道:“寡人要葬马的错误竞到了这么严重的地步吗?那么该怎么办才好呢?”

优孟说:“请让我为大王用葬六畜的办法来葬马吧:用土灶作外椁,用大锅作棺材,用姜枣作调味,用木兰除腥味,用禾秆作祭品,用火光作衣服,把它葬在人的肚肠里。”于是,庄王听从优孟的劝谏,派人把马交给掌管厨房之人去处理,不让此事传扬出去。

优孟采用的办法就是正话反说,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及众大臣的意愿,让楚庄王接受。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位优秀的将军对于坏脾气的反解:

数年前,一位美国将军来到西点军校发表演说,讲述的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应具备哪些“坏脾气”。演讲完毕,好评如潮。以致这篇演说成了西点军校的经典之一。

下面就是演讲中所列举的“坏脾气”:

【懒惰】尽量放手让部下做更多的事;

【空想】总是认为人人都会尽职尽力,而不逃避责任。

【轻信】相信任何人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并能圆满地完成任务;

【蛮干】越是困难的事情就越要去做;

【无知】不耻下问,总是把自己当成学生,经常向周围的人提出看起来很傻的问题;

【愚蠢】埋头苦干,从来不计较报酬和物质上的奖励;

【厚颜】面对别人不愿干的事,自己却不怕非议,挺身而出;

【狂妄】不盲从大人物,敢于向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建议;

【最快】从不将自己拥有的信息加以垄断,只要有益于他人的工作,并在纪律允许范围内,能将掌握的情况慷慨地提供给需要者;

【违纪】只要没有接到上级的具体命令,就自作主张干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无能】如果认为自己不胜任独立完成一项工作,就屈尊求助他人;

【懦弱】甘愿让自己周围的人都能超过自己,不搞意气之争,并产生嫉妒。

其实,上述关于“坏脾气”的种种表述,如“懒惰”“空想”“轻信”等并非褒义词,但在具体的阐述中却赋予了正面的内容。这篇演说的高明之处就是正话反说。如前三项“懒惰”“空想”“轻信”,其实是表述了用人不疑的原则,人们常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不可能包办一切,通吃天下。而“蛮干”表述的是一种韧劲,“无知”则是虚心的另一种表达,“愚蠢”就是不以功利为目的,“厚颜”是自信,“狂妄”是有主见的表述。“违纪”,名为违纪,但并未违规;“无能”说的是应知人善任;“懦弱”的目的则是发挥团队精神。其实,正如俗话所说,“一个人纵然浑身是铁,能打几枚钉?”一个优秀指挥官至关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属下的积极性,发挥整体的功能和效应。不仅是军事指挥官,其他行业的管理者也莫不如此。

两极相通,从一端出发向极致,就会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果运用了“两极相通”的古老哲理,正话反说的另类表达,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18.正话反说,让别人一眼看出谬误

负负得正是真理,在我们生活中,有些话绝对不允许你说出来,为了避免尴尬,不妨从其反面说起。须知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走到正面。

齐国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一个机智的大臣叫晏子,而他尤其擅长通过正话反说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正因为他的正话反说成功地救人于危难。有一次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盛怒之下齐景公命人把这个罪人绑了起来并召来武士准备把这个罪人处以肢解之刑。为了防止别人干预他这次杀人举动,他甚至下令:"有敢于劝谏者,也定斩不误。"于是文武百官谁也不敢上前自讨杀头之冤。晏子见武士们要对那人杀头肢解,急忙上前说:"让我先试第一刀。"众人都觉得十分奇怪:晏相国平时是从不亲手杀的,今天怎么啦?只见晏子左手抓着那个人的头,右手磨着刀,突然仰面向坐在一旁的齐景公问道:"古代贤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下刀吗?"齐景公听了这话突然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于是连忙制止了众人,最后也将那个差点被肢解的“罪人”释放。

与之类似,有一次一匹齐景公曾经骑过的马因为生病久治不愈,马夫怕它传染给其他马就把这匹马给杀了。齐景公知道后心疼不已,一气之下竟想要处死这个马夫。晏子看了对齐景公说:“你这样急着杀死他,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请求为你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杀也不迟。”齐景公同意了交给晏子来处理。

晏子举着戈走到马夫面前对他说:“你为我们的国君养马,却把马给杀掉了,此罪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不得不杀掉养马的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了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们的国君爱马不爱人,得一不仁不义之名,此罪又当死。鉴于此,非杀了你不可。”话说到这,齐景公自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于是连忙释放了马夫。

就这样晏子连连靠着正话反说救人于危难。

正话反说可以放大荒谬,让人更为明白地看到了荒谬的真面目,从而达到了更好的劝谏效果。

晋文公有一次吃烤肉,发现肉的外边缠绕着一根头发。于是晋文公大怒,唤来烤肉的厨师。文公的侍从对厨师说:“烤肉外边有一根头发,这是对主公的不敬。你如此失职,该当何罪?”蔡厨师看了看盘里的烤肉,知道是有人故意缠上头发来陷害他的。但是,他一个地位低下的厨师,在君王面前哪有自己申辩的权力。而如果不将冤屈辩明,又有可能被君王处死。在危急关头,聪明的厨师连忙说道:“臣有罪!臣的罪有三条:厨下切肉的刀快得像宝剑,能割下肉都割不断头发,这是罪之一;烤肉时,我用铁锥串起来反复翻动,却没有发现有这么长的一根头发,这是罪之二;炉火熊熊,旺得发红,肉烤熟了,头发竟没有烧焦,这是罪之三。有此三罪,诛戮难免。”晋文公听了这一番话,理会了蔡厨师的申辩,明白了是有人故意这样做,其目的一是戏弄国君,二是陷害厨子。于是他下令把侍候进膳的侍从找来审问,果然如此。文公大怒,杀了这个侍从,厨师则免遭杀身之祸。

厨子以清醒的大脑与巧妙的辩解,为自己开脱了死罪,并且使陷害他的人自食其果。厨子这里运用的便是正话反说的倒反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名义上认罪,实质上是开脱罪名。他这样正话反说,既不致因为正面辩解而激怒君王,而又为自己争取了申辩的机会,从而洗清了自己的不白之冤。

秦朝的优旃是一个有名的幽默人物。有一次,秦始皇要大肆扩建御园,多养珍禽异兽,以供自己围猎享乐。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大臣们谁也不敢冒死阻止秦始皇。这时能言善辩的优旃挺身而出,他对秦始皇说:“好,这个主意很好,多养珍禽异兽,敌人就不敢来了,即使敌人从东方来了,下令麋鹿用角把他们顶回去就足够了。”秦始皇听了不禁破颜而笑,并破例收回了成命。

优旃的话表面上是赞同秦始皇的主意,而实际意思则是说如果按秦始皇的主意办事,国力就会空虚,敌人就会趁机进攻,而糜鹿用角是不可能把他们顶回去的。这样的正话反说,因为字面上赞同了秦始皇,优旃足以保全自己;而真正的含义,又促使秦始皇不得不在笑声中醒悟,从而达到了他的说服目的。

正话反说是一种很聪明的技巧,让对方在不自觉中就感悟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从而扭转了错误的局面。所以遇到棘手的情况,不如也试一试吧。

119.调整语序,有趣的话语颠倒美学

打破常规的做法总会让我们有新鲜的感觉,说话也是一样。在一般情况下,表达总有一个固定的顺序,我们总要一丝不苟地遵守着这个约定俗成的法则。但是在交际时,如果故意颠倒一下这种习惯了的顺序,也可能会产生美妙的效果。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①成年人必须有孩子陪同方可进入本店!(见于儿童用品商店)

②小朋友,请拉紧妈妈的手,别把妈妈丢了!(见于儿童乐园)

这是两则可爱的广告,其特点是颠倒了主语与谓语的顺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颠倒,才一举突出了“此处儿童第一”的服务宗旨,自然,如此颠倒,对于成年人也是一个极巧妙的提醒!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1949年,云南解放前夕,******令沈醉带了大批军统特务窜入昆明,要以“铁的手腕”稳住大西南。沈醉密令鹰犬枪杀进步学生,并逮捕了9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正在准备起义的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将军急忙发电报给******陈述利害,为这批民主人士说情。蒋的回电是:“情有可原,罪无可逭”。卢汉看毕电文,知道******坚持杀人,十分焦急。他把此电文拿给协助他筹划起义曾和蔡锷将军一起举办云南路军讲武堂,还当过朱德老师的李根源先生看,征询万全办法。

李先生看后,提笔将电文词序一改,便成“罪无可逭,情有可原”。在昆明的军统头目阅读电文后,以为******“恩威并举”。于是9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得救了。后来******得知此事火冒三丈。他怀疑机要秘书记错了自己口授的电文,又不能排除自己搞“颠倒”的语序,只得骂几声了事。

李根源先生妙改语序,九十余名爱国者得生。这种句式有“重后”现象,一旦改变语序,语意将完全改变。因此后四个字是至关重要的,它执掌着生杀大权。谁能想到简单的修辞现象竟然有这样的威力呢。

台湾南部某企业待遇苛刻,下级职员苦不堪言。在经济紧缩、差事难谋的情况下,又不好“一怒之下,摔冠而出”,只好多次向老板进言,但均无功而返。一天,某部门经理灵机一动,想了一个计策,决定在老板面前试一试。他对老板说:“公司员工都表示待遇太低,生活太艰苦,别的花费暂且不说,每月上班的交通车马费,也不胜负荷,教他们如何解决呢?”老板说:“叫他们安步当车,一文不费,而且借此还锻炼了身体,不是一个好办法吗?”此君摇摇头表示不行:“走破了鞋袜,搞不好还没钱换新鞋呢?我倒有个建议,希望老板出一布告,提倡赤足运动,要求大家赤足上下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谁教他们命运太差,偏偏生活在这个时代!谁教他们不去想发财的门路,偏偏来我们公司上这样辛苦的班!他们坐不起公车、客运,也不能鞋袜整齐地到公司来,都是活该!”部门经理一面说,一面笑,弄得老板也不好意思起来,只好答应调整一下待遇。

多么强势有效的反击,有些时候,对那些成见很深的人或是难以理喻的人,正面的语言交往已不能进行或难以奏效,也就只好先以反话切入,再找机会平反。

从孩子的错误中我们似乎也能有很多启发,特别是角色的错位。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能见到,例如,学生学着老师的口吻(或者相反),一般人学领导的口吻等等,总之对立的双方都可以进行角色的错位,利用这种错位而造成幽默。

一天,一个警察发现一个独自在大街上徘徊的小女孩,她只有两岁半,金发碧眼,长得非常迷人,但她说不出自己叫什么名字,也弄不清住在什么地方,警察无可奈何,开始翻她的衣袋,希望能找到一点线索,小女孩没有反抗,但她嫩声嫩气说出的一句话却让警察大吃一惊:“别害怕,我没带枪!”

120.侧耳识别,别将反话当成赞美

“一语双关”可谓是幽默中最厉害的招式之一,它又不只是“幽默”而已,同时还隐含了“智慧”的成分。所以如果对方讲了一个笑话,你也体味是不是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笑话,也许在说笑的同时,还隐含地讽刺了他人。莫把骂人当夸人,切记切记。

宋朝时期有一个县令刚刚上任前去拜访自己的上司。按照当时的规定,一般凡是部属去参见长官必须穿蟒袍补服。这蟒袍补服一般是夹层的,要是酷暑的天气穿他,自然是苦不堪言。而这个县令正是在夏天去拜见自己的上司,因此当他刚在上司的厅堂内坐下就汗流浃背。于是就拿起随身的扇子一阵狂扇。上司见了心有不悦,就说:“为什么不脱掉外褂?”县令当即就脱掉了外褂。过了一会儿还是如刚才一样挥扇狂扇。上司笑着说:“为什么不解带宽袍?”这县令倒是毫不客气,立刻就脱下衣袍。结果回到座位上之后这县令仍然是自顾自地谈笑风生,不自觉地把扇子从一个手换到另一个手,仍是不住地扇着。上司终于忍耐不住,对他的放肆行为很是生气,于是讽刺地说,“干嘛不把衬衫也脱了?”结果这位县令毫无眼色,居然径自就把衬衫脱了。上司见他如此无礼,立即拱手说:“清茶。”旁边的侍从立刻传呼:“送客。”这个无礼县令一听说送客,猝不及防,来不及穿戴,只好抱着自己的一堆衣服出去了。后来县令回去之后,上司令他回原籍学习的牌子也已经挂了出去。

这个县令官场失利就在于他误把上司的气话当作关心自己的真心话。如此不懂得察颜观色,丢了乌纱帽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一老人妻亡后续弦一少女,比儿子还要小十岁。谁知其子暴病而死,老人请来先生、和尚、道士、裁缝等为其子超度亡魂。可他们见到那美丽的小女子,便带着挑逗的口吻议论:“其子倒比娘大,做‘母亲’的将怎么开口哭呢?”此话被“母亲”听到了,她便大声“痛哭”地说:“儿啊!苦命的儿啊!娘未生啦,先生我的儿啊(骂先生);娘未死啊,倒死我的儿啊(骂道士);说是我的儿啊,何尝是我的儿呢(骂和尚);想见我的儿啊,只有黄泉路上才逢我的儿啊(骂裁缝)。”被请来的先生、和尚、道士和裁缝听出她一语双关哭骂他们后,钱都未要,灰溜溜地逃走了。

这续弦的母亲骂人骂得微妙含蓄,利用字的谐音来制造双关的效果让请来的这些先生道士脸面挂不住,实在是聪明的做法。

传说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竟无法下笔。眼看要交卷了,便“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慕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指望能获主考官录取。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竟将“戚”错写成“妻”,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我不敢娶你。“娶”与“取”同音,主考官针对他的错字,来了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情趣。

做个聪明人,能适时地用双关语来对付可恶的人。同时也一定要听得懂对方的“笑话”,侧耳识别,别将反话当成赞美!

[a1]觉得这个例子不是特别贴切主题

[a2]这个例子不太贴合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