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穷日子 富日子
31899500000003

第3章 人穷心不穷

年年都是好年

历年春晚都不乏类似的相声节目:夸赞即将来临的一年。龙年夸龙,虎年夸虎。然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金猪年”,过后绝大多数人觉得并没有带给自己财运;虎虎生风的虎年,物价倒是大发虎威,涨个不停,涨到了兔年……

是不是最近几年都不是好年呢?恰恰相反,在许多人嘴里,除了正在进行中的今年,几乎年年都是好年。

“要是几年前买了房子就好了,虽然那时候已经涨起来了,不过房价还不到现在的一半。按揭利息和物价涨幅相比,低得很……”几位还没有当上房奴的同事,如今对于几年前当上房奴的朋友满是羡慕嫉妒恨,后悔自己当年没有把握机遇。然而当年,他们不就在抱怨房价高,没遇上好年景吗?

“累死累活,还只是四钻……”开着网店的小马时常感叹。他很羡慕那些早了四五年开网店的朋友,他们很多已经“皇冠”,甚至三四个“皇冠”了。

“早个六、七年,竞争对手少得多。发展到现在,一个月再不济也能有一两万利润。现在再想靠网店致富,太难了……”小马很懊恼自己起步晚了。

早六、七年,不就是猪年吗?那年过后,许多人都在抱怨“金猪”名不副实,更有人论证其实那年是“土猪”年。现在,不少人又开始追认那是个创业致富的好年份。比如有专家撰文说做电子商务,最好的时间点是2006,2007年,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外贸企业外单流失,大量优质外贸货流向淘宝,如果一家淘宝店是在06,07年时候开,正好赶上淘宝大发展,流量便宜,在线支付手段开始成熟,网购人群爆发性增长,所以怎么做怎么赚钱,怎么做怎么成功……

很多过往的年份,都会被这样追忆。普通民众的追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假如那年我……现在早就不是这副光景了。”专家们的追忆,则旁征博引,一大堆数据资料让你不得不相信:曾经有个俯首可拾金的年代确实存在过。

过去的年份常常被美化,未来的年份也经常被憧憬。“读研是必须的,过两三年,就业形势就不会这样严峻了!”大哥对本科刚毕业的侄儿说。可是今年毕业的研究生们,许多都在后悔当年不如直接去应聘。中科院院士崔向群更是说:“现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生、大专生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时间并不能缓解压力,困难通常不会因为过了几个年份,就自动消失了。

常言道“活在当下”,可往往只有当下最令人不满,很多时候这都是错觉惹的祸。少一些后悔,少一些回避,积极地迎难而上,我们就可以把每一年都过成好年。世上本没有“金猪”、“金兔”、“金龙”,金是靠我们自己给它们镀上去的。

点评:人都有惰性,所以都会期待事半功倍甚至不做事也能成事。因此运气一直备受世人期待,然而天上掉馅饼毕竟是极小概率事件。每个年份是“金”还是“土”?更多取决于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同样一个年份,对你是“土年”,对于别人或许就是“金年”。

羡慕贼挨打

“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好几个前辈这样教训过我们,可是当同学聚会时小李开着“奔驰”来到酒店门口时,我们还是忍不住心里泛酸作痛。

“这些年给以前所在的工厂倒腾点原材料,赚了几个小钱……”小李落座后说,语气十分低调,不过大家心里认为这是假低调。要是真低调,完全可以把车停到200米开外,然后步行前来。

像许多近年才开始致富的内地年轻人一样,小李创业时机并不理想,已经过了随便倒卖些什么就可以暴富的年代。不过小李有个好叔叔,在他辞职前所在的工厂当厂长。是他鼓动小李下海经商,然后垄断了厂里的原材料供应,使他轻而易举地富了起来。

虽然不少同学觉得小李是假低调,不过席间谁都看出他比大多数老同学显得苍老,似乎过得并不幸福。小李事业上是春风得意了,但他的家庭并不美满,这点大家也都知道。当初小李和同桌丽丽苦恋了四年,原本被认为最有希望结合的一对,可是叔叔的干涉让小李最终当了陈世美,娶了叔叔介绍的处长的女儿,这应该是小李心中永远的痛。

物质富裕的代价是放弃了自己最基本的一些权力,牺牲了最宝贵的爱情,小李如果是个吃到肉的贼,他挨打应该挨得不轻了。然而大家心里的不平都没有因此而改变,为什么?或许潜意识里以为换了自己有这样的机会,经过思想斗争大概也会选择做个幸福的傀儡,任由叔叔来策划自己的人生。而自己现在没有这种机会,当然也就依然有些不平了。

除了小李,最风光的是外企白领大刘。大刘一个月月薪近两万,这个数字是经过确切考证的。

“别看我工资高,压力大着呢,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浑身是病。而且一个月有20天在外出差,跟妻子、孩子感情也受到影响……”大刘叫苦道。大家彼此很熟悉,知道他说的这些不是矫情。白领嘛,40岁之前用健康换财富,40岁以后用财富买健康,很常见。

牺牲身体、牺牲天伦之乐换取高薪,大刘这个吃到肉的贼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可是,我们内心似乎还是没有“原谅”他的高薪,假如自己有这样一个职位舍得放弃吗?估计放不下,我们还是会选择搏命去赚钱,哪怕牺牲一些亲情。但是我们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于是我们嫉妒大刘……

小陶是公务员,收入不算很高,可是福利好,据说最近被提拔当科长了。“其实我活得最累,你们看我{L-End}表面上工作轻松体面,不知道处理人际关系多难。我每年公关应酬的支出差不多占了收入的一半,现在好不容易提拔了。以后公关档次又上了一个台阶,钱更不够用了。去贪点,早晚会出事。不越轨,老老实实工作,又怕自己没有背景,不公关混不开局面。”

小陶的苦恼在我们这些临近中年的同学中也容易得到理解,官场上,人际关系是最头痛的。不过,我们如果和他换换,风雨中这点痛大约也可以忍受。

“人比人,气死人”。说不比,最终还是比出一肚子不平之气。而且看见了贼挨打,依然嫉妒贼吃肉。许多人的烦恼看来已经是疑难杂症,需要不一般的良药才能化解。

点评:近些年,感悟类文章很流行,许多人读了以后似乎深受启发,心灵得到了洗涤。比如看到别人混得风生水起,也能压住嫉火,自我调节体内酸碱度,并且能想得到别人的得到必有超过常人的付出……然而无论怎么参禅悟道,骨子里的贪欲往往很难彻底被压制,于是仍会烦恼于自己没法和人家“换换”。要改变这种心态,唯有持之以恒提高修养,体内正能量真正占了上风,你的心灵才能健康起来。

晒客的风险

虽然城市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不过一些传统的东西依然无处不在。比如熟人久未见面,一旦偶遇,常常免不了打听对方收入。如果对方不如自己,窃喜;对方远高于自己,则好几天心里不爽,叹息自己怀才不遇。

“遇到打听收入的,先反问她。如果她拿三千月薪,你就说二千八。她五千,你就四千八,反正比她少一点点。”好友小丽说。她说现在许多人很势利,你比她差太多,她会鄙视你。你比她强太多,她又嫉恨你。唯有和她差不多,略逊于她。既不得罪她,又不被她小看。

小丽的策略看似不错,但真正这样做的人并不多。骨子里,大多数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基因,希望别人高看自己、仰视自己,所以喜欢晒幸福的人肯定比哭穷的多。尤其曾经混得不尽人意的人,一旦有所起色,大多唯恐别人不知,有时晒幸福会晒得近乎病态。潜意识里渴望他人另眼相看,甚至报复他人当年的轻视。然而晒幸福不同于晒被子,风险之大有时令人难以想象。

前两年,湖北一位名叫付继成的大学生偶遇旧友殷黄飞,叙旧过程中炫富,一再渲染家里有钱。结果殷黄飞心理严重失衡,以出游为名,途中用毒针射杀付继成,继而打电话给付家,敲诈50万……

炫富丢了性命,这或许只是个例。不过不看别人脸色一味晒幸福,不经意间结下仇人,日后在事业、生活中总有人偷偷使绊,这种情况却极为普遍。

假如实在忍不住晒幸福的冲动,怎样才能规避潜在风险呢?多为别人做事!

我有位亲戚总喜欢吹自己有钱,因此遇到朋友聚会等场合,便免不了要抢着买单。他享受到了吹牛的快乐,私下也体验到了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困窘。可能因为经常能跟着他白吃,大家也就消化掉了一些心理不平衡,倒是没有人嫉恨他。

另有一朋友总吹自己有本事、人脉广,常常像郭冬临某小品里一样,偷偷倒贴钱买黑市火车票、黄牛门票,然后说是托关系帮人买的。

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如此。假如你只{L-End}图自己晒得痛快,一味显摆、得瑟,却没有给“听众”带来半点好处,那就相当于排污却不付排污费,早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晒与不晒,自然还是不晒为好。如果达到一定的修养,根本不会有晒的冲动。至于被问及收入,顾左右而言他就可以了,久而久之,还可以帮助爱打听者纠正这一恶习。

点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倒推一下,我们身上总能找到童年的影子。比如我们小时候有了件新衣服,总会第一时间穿出去给小伙伴们看。有了好吃的东西,也会当着小伙伴们吃,但不一定舍得分给他们一起吃。有些事情小孩子做,十分自然,可是长大了还这样就会给自己惹麻烦。年龄增长不能自动带来心智成熟,有时候我们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你已经是成年人了,该改改某些坏毛病了。

发财梦的解析

凌濛初的《拍案惊奇》中有一个故事叫《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说的是商人文若虚经商破产,无奈之下带着只值一两多银子的“洞庭红”桔子跟着别人去了海外,不料在外国这些桔子竟然卖了八百两银子。回国途中,文若虚又在一座荒岛上发现一个鼍龙壳,运回老家卖了五万两银子……破产商人文若虚就这样短短几个月成了福建的巨富——如果当时有福布斯排行榜,估计他老人家也一定能进入百强了。

《拍案惊奇》这类文学作品的目标读者是普通市民阶层,按现在流行的划分标准就是“非高尚人士”。虽然登不了大雅之堂,可是这类作品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往往大大超过唐诗宋词,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许多老百姓的致富心理。

一两多银子变成八百两,这已经够让人向往了,而白白捡到一个鼍龙壳,一下子赚了五万两!这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运气简直让人神往。作为消遣,茶余饭后看看这些传奇故事,掩卷做做白日梦,把自己与书中角色替换一下到梦境里过把瘾,这也不失为调理身心的一种养生之道。可是国人一向喜欢用口述的形式传播此类致富传奇,大多数市民阶层老百姓又没有读书的习惯,传着传着这类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成了传播者“认识”的某某熟人,“传奇”便演变成了“纪实”,可以供人作为致富参考了。

时至今日,“传奇”这种形式不再受年轻读者的喜爱,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纪实”杂志充斥市场。不久前,外甥给我看一篇好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文化不高,给人当保姆。在工作中她掌握了一门绝活,可以听懂临终老人含糊不清的遗言,结果月薪一下子涨到了六千……这绝活够难的,且不说掌握各种方言已属不易,老人们各自的文化水平、语言习惯也千差万别,没有和他们长期接触,你怎么能一一了解他们的手势、{L-End}表情、嘟囔代{L-End}表什么意思?外甥对这样的纪实是喜闻乐见的,因为他本人高考没考上大学,这两年求职一直不顺。这种文章给他一些心理支撑固然是件好事,不过希望他不要心血来潮,也去苦攻什么“临终语”。

笔者有一位写纪实的朋友苦于题材难找,无奈之下在家构思了一篇“致富人物纪实”,为了体现真实性,让他一个朋友扮演文章里的男强人。有了“当事人”的证明材料,此文换得了杂志社的几千元稿酬。不过他那个朋友却苦了,深更半夜总有人打电话来问致富经,甚至有人已经变卖了家里的房子准备投资那项子虚乌有的事业……

浮躁的社会致富心态下,迎合这种浮躁,制作出一些“梦产品”倒是一条致富捷径,只是苦了那些痴心的“梦中人”。

曾经听过一个笑话:在美国,有个青年去拜访一位富翁,请教他是怎样成为百万富翁的?富翁说他年轻时曾一贫如洗,有一天饿得不行了,好在捡到了一个苹果,他把苹果擦得很亮,结果居然卖了5美分。第二天,他拿5美分买了两个苹果,又擦得很亮,卖出了10美分……“后来呢?”那个青年急切地问。“第三天,我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就成了百万富翁了。”富翁说。

如果那个富翁在中国,他会这样说自己并不辉煌的致富史吗?当然不会!他会请人写本自传《从5分钱到500万》,讲述自己是怎样由5分钱起家,靠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苹果大王”。这个故事也许还会被写成N个版本的纪实,供无数在心里早就期盼捡这样一个苹果的青年阅读。

20—30岁是大多数国人一生中最富理想的时期,许多人潜意识里把自己预封为将来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不过到了30以后,很多人却骤然颓废起来,觉得自己这辈子不会有太大出息了。梦越飘渺,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打击越强烈。梦本身无错,有梦才有追求。假如这梦做得离现实近一些,有可能够得着,大可以做上一生,让它不断引导你走向梦境中美好的所在。

点评:时下流行“中国梦”,但许多人对于“梦”的理解有误。“中国梦”是梦想,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美好愿景,而不是野鸡杂志描绘的白日梦。健康的梦想能激励人积极向上,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虚无缥缈的白日梦如同吸毒,带给人们一时的幻觉快感,一旦梦醒就会陷入绝望,从而颓废萎靡。怎样做梦?是一门学问。

晒网

邻居老刘是我们这片最早富起来的人,八十年代初,他毅然从国营厂出来,当起了个体户。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他已经拥有了两辆大卡车,俨然是小巷里的首富。

按说如此高起点,如今他起码也能混成千万富翁了。可是,如今他却成了一个现代阿Q,或“舂米”或“撑船”,靠间歇性地打些短工为生。

先富不仅没有带动后富,连自己都穷了下去,原因就在于老刘的生活态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拥有了两辆卡车之后,他就当起了脱产老板,把车承包给别人,自己每天吃喝玩乐,充分享受生活。享受着、享受着,入不敷出。不得已卖了一辆车;第二年,又卖了第二辆……老刘不得不重新出去给别人打工开车。之后的十多年,他每年都是帮人开八九个月车,剩下几个月辞工在家休闲。他存折上的数字总会最终归零,逼得他下一次“出山”。

最近几年,司机这个职业越来越不吃香了,不仅收入下降许多,工作也不好找。老刘有时便沦落到给人当门卫的地步,由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时常要看病,他最终穷成了“低保户”。

“老刘真是个懒溜子,和他差不多时候下海的人,哪个现在不是家财万贯。他这个人有两个钱就得瑟,不思进取……”许多人这样评论他。

然而,最近网上流传起一个新词“慢活族”。据说“慢活族”在欧美发达国家很流行,他们并不像传统的职场中人那样奋力进取,而是追求一种舒适、休闲的生活。我们的大刘不就很符合“慢活族”的风格吗?原来他二十多年前就与“国际接轨”了。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美国某著名快餐连锁店发源于一个小镇。当时镇上有一对兄弟经营着一家快餐店,结果被一位外来客看出了商机,于是买下了他们的店。许多年以后,这家快餐店已经发展到了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名牌企业。而那两兄弟却还在小镇悠闲地生活着,每天钓鱼、喝咖啡……

如果在中国,不争气的两兄弟无疑是人们眼中的“懒溜子”,可是在欧美,许多年轻人却很欣赏他们,觉得他们比大老板还幸福。

当然,我们的老刘并不值得欣赏,因为我们的社会福利还没有达到欧美的层次。我们如果要成为“慢活族”,必须适可而止,起码不要给亲友添麻烦,不要让他们来扶你的贫。

点评:“谁致富,谁好汉!谁受穷,谁狗熊!”八十年代很流行这样一句口号,这种氛围下,大家像打了鸡血似的拼命想发家致富。然而一晃当年的小伙子变成了如今的老头子,有人钱没花了人不在了;有人虽然人还在,可累出一身病,于是便有人推崇西方人享受生活的慢节奏。凡事适可而止是最佳状态,既不必豁出老命奔小康,也不应该以“慢活族”自居,为好逸恶劳找借口。

我们越来越坏了

同学甲开了家公司,经过两年运作,渐有起色,于是成了今年同学聚会的焦点人物,备受尊重。然而,私下里,同学甲的名声却越来越差。他以前的种种糗事都被大家翻出来,作为谈资;至于他发达的原因,大部分同学认为是投机取巧加运气好;关于他的未来,许多人言语中透露出的潜意识愿景是“他的公司早晚会倒闭”。

“现在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坏了。以往关系那么好的同学,私下里都希望我倒霉。我做了什么得罪人的事情了?不就是这两年多挣了一点钱?”那天同学甲打电话给我,或许觉得我这个人比较厚道,于是倾诉起苦衷和困惑来。

“怎么你都知道了?”我很诧异。同学之间私下说的那些话,似乎他都已经有所耳闻。

同学甲没有正面回答我,继续质疑着“希望别人过得不如我”的社会心态,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他兀自感叹着,我在电话这头却越来越羞愧起来。说老实话,听说同学甲开了公司,我心里也是酸溜溜的,潜意识里或许也希望他不要继续发展下去。我不盼望他过得比我差,却也不希望他过得比我好许多。

和同学甲聊完之后,我忏悔了好几天,为自己思想觉悟的倒退惭愧。然而,忽一日,同学甲又打电话来了,这次不是诉苦,是惶恐。

“以前总在说别人,原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今天去接一位国外回来的好友,听说如今他混得风生水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现在居然也是见不得熟人混得比我好,这是怎么了?难道我也越来越卑鄙了?”同学甲似乎第一次发现自己内心的“小”,由于以往这种“小”埋得深,所以一经发现,格外受震撼。

思来想去,我们虽然在心态上都“亚健康”了,不过病根可能不完全在于个人修养。社会转型期,我们习惯于把钱当作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于是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有钱,内心就倒翻了五味瓶。修养好的尚且可以掩饰情绪,不将嫉妒变成负面行为;修养差的就会去私下诋毁他人,不知不觉变成了自己也曾经不齿的小人。

怎样让自己摆脱心理亚健康,自己能做得还是努力将心胸扩宽一些,看到自己也有别人没有的长处。有时不妨用田忌赛马之术,在内心里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虽然有些阿Q,好在对别人并无伤害。同时,我们的社会舆论应该避免有意无意地一味拜金,应该倡导人生价值多元化,不以财富论英雄。

我们其实还没有变成“坏人”,只是都有点小病,只要勇于“治疗”,一切还不晚。

点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一首经典老情歌,不过艺术总是高于生活,即便恋人之间,分手之后也很难真正从内心希望对方以后过得比我好。至于一般的亲友之间,更常常会暗自希望别人过得不如自己。这种想法的受害者其实不是被羡慕嫉妒恨的人,而是我们自己。你恨不恨别人,别人都过得好好的,心里泛酸的是你自己。道理很浅显,需要做的只是给自己的内心扩容。心胸开阔了,就不会再堵得慌。

为什么不给我

老爸退休后谋到一份拿“补差”的差事,给一位大老板亲戚当办公室主任。或许那位大老板觉得老爸年纪大,交际圈子小,口风严,不会给他带来多少副作用。

起初,老爸对这份差事很满意,不过跟着大老板出去“社交”了几回,心理就大大失衡了。

“他奶奶的,他打麻将一晚上可以输掉五六十万,对我们这些手下打工的,却斤斤计较。要是把那些输掉的钱发给我们当奖金,大家不知道怎么感谢他。资本家,太黑心了……”老爸愤愤然地说。

不久之后,我们也遇到了一个“黑心之人”,那就是我{L-End}表妹。我们两口子业余想做点生意,于是找她批点服装。她倒也作爽快状,声称给我们特惠价,只有近亲才能享受的价格折扣。可是后来我们私下去批发市场摸行情,她给的价格一点不便宜,我们找陌生批发商砍价,说不定都能比她给的价低。

“这段时间炒股亏掉了七八十万……”那天听{L-End}表妹在电话里诉苦,我暗自高兴。该!要是你肯让出这笔钱的十分之一,支持我们创业,我们不知道怎么感谢你。现在,我们觉得这是上帝在对你进行罚款,罚你没有一点人情味。

然而,这段时间我们炒股也亏掉了三四万,反思一下,我们自己似乎也不是“好东西”。这三四万要是拿去孝敬父母,不知道他们会多高兴。平日我们买个上千元的物件给父母,都会心疼好半天,亏给股市,倒踏实了。

其实凡事琢磨一下,原有的“怨气”很容易消散。大老板手下员工多,控制成本是他的必修课。打麻将输钱,他承受得起。如果给每个员工都提高待遇,或许他的产品就没有价格竞争力了。而{L-End}表妹,商人的职业习惯决定了她不能心慈手软,如果照顾亲戚养成了习惯,这种柔软的心态,估计PK不赢如狼似虎的竞争对手。至于我们,炒股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这样其中有一定比例可以用于增加对父母的孝敬。如果一次拿出三四万本金给父母,这笔钱就没有盈利之可能了,无异于杀鸡取卵……

多一些思考,就能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愤愤不平。生活中,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且慢愤怒”。

点评:虽然市场经济已经许多年了,我们思想里的小农时代依然挥之不去。我们总会有意无意觉得亲友之间不应该计较金钱得失,情义值千金,你有钱了,给我们一个零头又有什么?然而这只是穷人的想法,很少有富人愿意这么想。生活中我们都喜欢追逐时尚,生怕被视作“老土”,思想观念上我们也应该有这种精神,不要死抱过时的想法不放。

穷人的形状

《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电影里的穷人,基本都是好人。他们善良、勇敢、聪明,而富人大多尔虞我诈,奸猾却又弱智。八零前出生的若干代中国人,都是看着这样的电影长大的。

小时候,我觉得当个穷人还是不错的。虽然生活紧巴了点,不过大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比富人们整天勾心斗角快乐多了。我这个理想最终实现了,尤其买了套二手房后,从此更是体验到了当穷人的滋味。

我所在的小区,原本是市郊一个村落,十年前押地做起了一幢幢经济房。那时节,许多人对单位分房还抱有幻想,虽然经济房房价很低,却也没能吸引多少人购买。于是原住民中三分之一是押地村民,三分之一是外来小生意人、打工者,另三分之一是不得不买房的本市住房困难户。

一晃几年过去了,随着城市迅速扩大,小区被划进了中心城区。随着房价翻了好几倍,小区里的居民成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部分业主卖房重新买了新房,一部分白领因为买不起新房,便将就买了这里的二手房。

“你也住这儿来了?”刚搬进来没几天,竟然在小区遇到一个熟人——张白领。张白领见到我,就像如同难兄难弟般亲切,一下子向我倒了不少苦水。他说自己也是去年才搬来的,后来买了辆便宜小汽车,不料因此惹得不少邻居妒火中烧。他的小车停在楼下,隔三差五就会遭到一些破坏。不是车身被划伤,就是反光镜被偷,有一回居然少了个轮子……

“我看这小区里车挺多的,不会都被人破坏吧?”我说。

张白领告诉我,那些破坏者是看人下菜碟的。那些土著村民的车,没人敢动,因为这些人随便就能在小区里召集几十个亲戚,搞不好就要动粗;还有些人是混黑社会的,更没有人敢惹。而小白领们就不算什么了,偏偏他们比一般居民有钱一些,所以经常被“仇富”。

黑社会?在我想象中,这是个潜伏职业。不料和邻居们相处才几个月,就了解到谁谁谁是沙霸、谁谁谁是啤酒霸……

“不会这么儿戏吧?”我听到这些信息,往往像多隆看到街上天地会分舵的招牌一样,吃惊不小。不过这些信息的传播者往往说得眉飞色舞,陶醉其中,就像宋朝瓦舍里的说书人。听得出来,这里许多人很羡慕这些“黑英雄”,羡慕他们吃香喝辣而且有面子。至于事情是否真实?夸大其词是肯定的,起码真黑到了多少多少钱,肯定不会住在这样的低档小区里。

小区里确有不少人每每与人争执,喜欢打架斗殴解决。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比如我的邻居老王。有一回我见他与楼下大刘为一点小事扯皮,老王硬是在十分钟的发言中,融入了“三个代{L-End}表”、“和谐社会”等多种理论。从{L-End}表情上看,老王很严肃,然而他说的那些理论与他要{L-End}表达的东西根本挨不上。看得出他想学着打官腔压制对手,可是退休前他只是个正式在编的清洁工,显然有心无力,显得很滑稽。

“我堂弟姐夫的连襟是娄知县!”还是这种{L-End}表达方式,在邻居吵架中更为常见。

“读书明事理,温饱知廉耻”。在小区住上几年,就会发现还是这句话比较靠谱。如果一个人处于“槽里无食猪拱猪”的环境下,要想高尚起来,着实很难。

夏日傍晚,小区中央草坪上挤满了人,地上废纸、****、小孩的粪便随处可见。附近一个新小区里,大小差不多的草坪上,三五对情侣在长椅上闲聊,偶尔见到几个牵狗散步的居民,手里都拿着一个装****的塑料袋……

老王说那个小区住着不少贪官、奸商,且不说这是否老王的仇富之言,起码那里的富人们看上去彼此相处和谐得多。可见穷并不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状态,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不再是穷人,才会真正和谐起来。

点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是1987年4月26日,******在接见外宾时提出的。只要有一定底层生活经验,都会由衷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准确性。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逐步消灭贫穷,和谐社会才会真正到来。

穷人不是天生弱智

朋友是个穷人,无房无车,好在有一枝笔,糊口尚无问题。朋友最擅长的写法是站在富人的角度斜视穷人,列举出富人的种种睿智和穷人的种种愚钝,以此证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朋友说他研究的是成功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的成功学作者是穷人,读者也是穷人,富人本身对此根本不屑一顾。

前几年国企改制,下岗职工很多,不少市民生活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社会各界都在讨论怎样做点实事帮他们摆脱困境。本地一作家也非常热心,请假一个月去卖菜。别的菜贩都是在批发市场拿货,他每天凌晨3点就出发,多骑几十里车直接找郊县菜农采购,这样利润自然翻了倍。回到城里,他又比别人多守几个小时的摊,一个月下来算一下收入赶得上一个中等白领了。第二个月作家的感慨便发{L-End}表了,他觉得下岗职工是因为懒才穷,其实城里到处有黄金。此文被一些真正的穷人看到了,个个嗤之以鼻,都说那小子只干一个月临时菜贩,所以敢这样透支体力,让他这样干几年试试,不“过劳死”才怪。

不久前看到一篇关于名人教子的文章:某名人用自己的特殊教育方法培养儿子,因此儿子虽然才华出众但只有小学文凭。儿子18岁那年,名人送他一辆小汽车要他从此自谋生路。然而儿子没文凭,处处碰壁。名人便指点迷津要他不计报酬,300元月薪也干,一年以后儿子的才华终于被认可,当上了一家报社的主管……

看了这篇文章,我那穷人叔叔深受启发,可是依然要他儿子读死书考大学。“我没有小汽车可以送给儿子,所以不敢冒那么大的险去彻底地素质教育一把。等我老了也没钱给儿子增加底气,300元月薪养不活人,我儿子恐怕是没办法去干的……”名人的思想虽然先进,往往只能供穷人欣赏,不敢效仿。

在下面装了安全网的独木桥上行走,以此嘲笑穷人没胆量冒险。用事后诸葛亮的“智慧”去讽刺穷人的傻……某些成功学家真是有一套怎么说都头头是道的手段。

好在现在的老百姓都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了,他们都知道穷人中每年都在诞生出许多富人,富人中每年也有许多变成了穷人。穷人不是天生弱智,富人也不是天生聪明。对于富人,我们不应该仇视,也不必盲目仰视。

点评:丑化穷人、神化富人,这是近年来诸多成功学著作最容易犯的“职业病”,透着势利眼气息。其实人生而平等,智商上并没有悬殊的差异。许多时候,穷人、富人之间的思维差异,只是各自所处形势不同造成的,不必刻意去进行丑化、神化处理。

文人与钱

在中国,文人与钱似乎一直势不两立。文人不清高,文章品位好像就值得怀疑;至于钱,那是商人的追求,无奸不商,所以钱也就成了“阿堵物”。

忽一日,市场经济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文人迅速转变观念,在文人与钱之间搭起了一座座立交桥。

“鲁迅的稿费换算成人民币,好几百万呢!要不他怎么能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章?”有人审计出了鲁迅的财务状况。

“韩愈帮别人写碑文,银子赚得海了去了!”也有人更厉害,穿越到唐朝去审计了韩愈。

于是,没有钱便写不出好文章,这成了大约也并不十分错的理论。

“我这个月稿费不行,才一万多!唉……”前些天文友聚会,席间有人唉声叹气。她的叹息似乎是发自内心的,然而脸色中却掩不住一丝得意。如同抛砖引玉,同桌另几位也发出了类似的唉声叹气。

一年十几万,在内地城市也颇颇过得了,可是如果要晒,似乎底气又有些不足。身边不少小生意人,比如批发个纽扣、拉链之类,一年就能挣个二三十万。他们也经常觉得自己穷,而且有时并非矫情,因为他们或许去看过几处两万多一平米的好房子,觉得自己买不起。

一般而言,平日社交面较广的文人,晒过稿费之后,很快就会有些落寞。比如参加几次同学聚会,过年走亲访友一番后,文人们会发现靠写稿是没法在钱上与人PK的。而且赚同样多的钱,写稿要比做生意,或者有份好工作,累得多。

“咱是搞文学,不光为了钱,主要是一种精神追求!”面对没文化的有钱人,晒稿费的文人往往只能重新用“清高”来保护自己。然而现在但凡要写出点经济效益,就不能太文学。越是快餐文化,往往稿费来得越快。不过守着一堆没法让人回味的快餐文字,所谓精神追求又没有了多少底气。

穿长衫却又站着喝酒,这便是现在许多文人的尴尬境地。一心去写“红楼梦”,很可能在贫民窟住一辈子,潦倒一生,为亲友不齿;写俗文字换稿费,又不可能大富贵,甚至极难中产。虽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是文人脆弱的自尊心难免让自己纠结不已……

文人与钱,真是一对冤家。于是有些文人怀念起了计划经济年代,那年月钱不重要。而论虚名,文人比其他类型知识分子更容易得到。

点评:文人大多数属于穷人群体,但不是其中最穷的。在穷人中,文人最具话语权,因而文人的生存状态可以作为标本,用于研究一个时代的概貌。

幸福感

母亲去老家住了一阵子,回来之后对于家乡赞不绝口。母亲的老家位于浙中一座小城市郊,舅舅和姨妈们都在城里上班或经商,晚上回到村里。他们工作时间是市民,休闲时间则是村民。

三舅应该算是当地村民中的“标本”,他在城里一家企业当工程师,年收入大约十万左右;三舅妈是小学老师,一年下来工资、奖金也有七八万。另外,他们家在村里承包了一个池塘,雇人养珍珠,收入就不好估算了。三舅的家境在村里属于中等,他的兄弟姐妹中最不济的,两口子月收入合计也有万把块钱。

“村里家家房子都像别墅,大多数人家都有小汽车。没有人装防盗网,夏天晚上开着门睡觉,从来没有被偷过东西……乡亲们都说现在的政策好啊!”母亲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桃花源般的小村景象。对于家乡的和谐社会环境,母亲尤为向往。

“乡下一个村里彼此都是亲戚,谁好意思偷来偷去?外来的人一眼就会被认出来,当然更不敢进村胡来。”父亲对于母亲嘴里的“夜不闭户”不以为然,认为全国农村大概都是如此。今年过年,我去本市市郊,我妻子的二姨家拜年,终于可以验证一下父亲的说法了。

“怎么会没有小偷?多得很呢!”妻子的二姨笑道。她说村里的高压线、电话线一年要被偷好几次,变压器也被偷了两回了。前阵子她家买了辆摩托车,停在家门口一顿饭工夫就永久性地失踪了……

虽然治安状况堪忧,不过包括二姨在内,村里人对于现状却都还满意,因为只要不太懒,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二姨夫在广州打工,一个月能挣四五千;二姨在家附近一家大国企当临时工,月薪一千七八百。比起我母亲老家的村民们,这里的村民收入低得多,不过与本市市民相比,收入差距不大。最让村民们有优越感的是他们住着很便宜的私房,而许多城里人一辈子不吃不喝,不一定买得起一套像样的两居室,所以他们比城里人敢花钱。

二姨家没有私家车,拜完年后,她说找个熟人开车送我们回去。

“那人热心快肠,常常开车带乡亲们进城,一分钱不收。”二姨说。不过她又说那人没有正当职业,据说不时进城偷窃为生,手头倒是挺宽裕。

“这样的人,你们不怕?”我很惊讶。

“怕什么?大家都觉得他人挺好的,又不偷我们的。”二姨不以为然。我顿时有点明白了为什么这里治安比我母亲老家差得多,不仅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民风民俗的差异。

相比我周围的市民,许多城郊农民幸福感强得多,这其中房子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后顾之忧往往是“幸福杀手”,一辈子被房子牵制,难免活得累。而物质生活较为宽裕之后,文化层面的因素又影响到幸福感的质量,二姨他们村里治安不好,很大程度也是自己造成的。他们在物质生活上追上浙江农村,也许几十年够了;而要感受到真正和谐的幸福感,还需更长时间的文化熏陶。

点评:幸福在哪里?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幸福最基本的条件是经济上的安全感,所以城郊农民会比城市贫民更感幸福。在此基础上,便是道德水平普遍提高,由此带来人们的和睦相处,安定团结。

幸运的悲剧

一个女人死了,死得很惨。那天下午,她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走着,忽然一声巨响,一块巨大的预制板压在了她身上,结束了她四十多岁的生命。这块从天而降的预制板,来自旁边正在拆迁的一栋楼房。

消息传得很快,在记者来到之前,事故或者故事的情节,已经丰富得足以写出一部中篇小说。据说这位妇女早年离异,独自带着女儿相依为命,女儿如今还在上中学……

马路边站满了人,就是鲁迅小说中所谓的“看客”。可是这回,这些看客们并不可恶,其中有几位妇女还流下了同情的眼泪。另有几个爷们义愤填膺,痛骂拆迁办,他们也并不是死者的亲友……

第二天,事情见报了,传说也进一步丰富起来。传说死者那天本不会出门,是和家里某亲戚吵架,心里烦躁,这才上街走走,散散心。传说她嫂子当时陪她一同去散步,走着走着,她嫂子掏口袋掏掉了一样东西,附身去拣。等她起身时,她小姑子已然消失在视野中……

这都是命啊!“传说完毕,传播者、听众往往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过听楼下刘大爷说,他当时就在现场附近,根本没有看见传说中的”嫂子“想想也是,若是预制板压下来的范围包括”嫂子“站立的位置,她即使弯腰也难逃一劫;假如不包括,她不弯腰也压不着她。传说往往经不起随便想一想,不过大家都不愿意去想,宁可相信”命中注定。

死者的亲戚并不多,然而第二天,她出事的马路边,花圈已然绵延出一道景观。不少人自发替他去拆迁办理论,据说都是附近拆迁区域的居民。为了补偿费,他们原本已经和拆迁办僵持了一段时间,这次的事故无疑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题材。

若干天后,死者的赔偿方案下来了,传说有四十多万外加一套房。

“乖乖,加起来不老少啊,快赶上外国人了。”一时间,许多人啧啧连声。想起附近的王大爷,去年被公汽撞死,组织亲友团闹了个把月,才赔了十八万。前年辛寡妇……

悲剧似乎渐渐演变成了悲喜交加的情景剧,参与讨说法的人们也都产生出一种自豪感。“若不是我们抱不平,她家只有一个孤女,结果会是这样吗……”

“在外面走路尽量不要沿着房子走……”现在每天出去上班,老妈总要叮嘱我们。渐渐地,一切恢复了平静,没人继续议论这件事了。

点评:坏事变成好事,这是国人常用的辩证法。坏事真的那么容易变成好事吗?许多时候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比如得到一大笔钱之后,失去的生命好像就不那么可惜了,这种想法太普遍了。

当土豪遇到兄弟

朱辉

阿凡找工作找了一年多,依然没有找到。阿凡以前在一家效益不好的事业单位工作,扣除各类保险、公积金,月薪的现金部分也就两千左右。于是他便停薪留职了,之后每月撒出简历若干份,偶尔能得到面试机会,一年有两三次被录取。

“操!才3000来块,扣除上下班交通费、早餐午餐费……还剩个毛啊!”阿凡每每了解到有关薪酬的详细信息后,往往觉得受到了侮辱,拂袖而去。

“就你这资历、学历,在本市也就这待遇,再挑几年,也不可能有好工作,除非你爸是什么什么刚……”朋友们劝他。

然而他爸只是普通国企工人,他妈一贯作风正派,肯定不会有意外的“亲生父亲”相认。好在老两口宠儿子,给他买了辆八万多元的草根车。于是阿凡加入了好几个车友群,于是认识了土豪迈克尔陈。

迈克尔陈开着一辆价值150多万的越野车,和阿凡一样都是80后。迈克尔陈喜欢喝酒、喜欢说粗话,和阿凡在一次聚会上一见如故成了好友。

“天啊!我和土豪做朋友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阿凡沉浸在喜悦之中,这简直和灰姑娘邂逅王子有得一比。我们也很替阿凡高兴,看来他的人生道路很快就会引来转折。

果然,迈克尔陈通知阿凡去上班了。

“他来找了我几次,差不多是三顾茅庐。我这人讲义气,有忙不能不帮,最后答应他了!”阿凡是这样说的。我们觉得阿凡并非特殊人才,三顾茅庐似乎太客气了,不过各花入各眼,也许土豪觉得他是奇才。

阿凡的职务是“仓务助理”,主要工作是将货物从货车上搬下来,背到仓库里码齐;分店派人来提货,他就将货再从仓库背到车上去……

“贵公司真够文雅的,这‘仓务助理’不就是搬运工吗?武汉叫‘扁担’、重庆叫棒棒”。一位朋友打趣道。

“唉,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回家倒头就睡着了。”上班后,阿凡常常在QQ群里唉声叹气。

终于挨到了月底,阿凡领到了两年来第一笔工资——2500元。阿凡气呼呼地去找迈克尔陈理论,人家请他到路边吃了顿烧烤,阿凡就被洗脑了。

“咱不是老板、打工仔的关系,咱是兄弟啊!斤斤计较,还谈什么义气?”阿凡对我们说。

此后,阿凡依然不时地抱怨,比如工作餐太差,和牢饭差不多。经常加义务班,每月只休息2天……可是人家土豪兄抓住了他的“七寸”,每每以“义气”、“兄弟”感人,阿凡居然干了一月又一月。

看来和土豪交朋友不一定能得到好处,人家既然能成土豪必有过人之处。比如那位迈克尔陈,居然能从比他穷得多的人身上榨出油水,这般身手不成土豪也难。

评点:“土豪”的近义词是什么?有人会想当然地想起“土匪”。虽然两者都是“土”字辈的,可并不是亲兄弟,顶多在外形上有点像而已。土豪虽土,但通常不是没脑子的主儿。他们既然属于“土”字辈,说明并没有祖上富贵的根基,能够“豪”起来全靠自己,没一定的手段是做不到的。

土豪也可怜

毫无悬念,“土豪”当选2013年度热词。国人习惯了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于是便有人热烈争论“土豪”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褒义词派说大家都喜欢和“土豪”交朋友,可见“土豪”属于成功人士,让人羡慕嫉妒恨;贬义词派论据更充分,土豪在历史上一直和劣绅、恶霸是近义词……其实在目前语境下,“土豪”褒贬意味已经很淡,它只是一个有趣的词。

虽然没有进行过调查统计,不过我一直相信国人中相当多的人拥有“土豪”基因,比如我楼下邻居老王。《围城》中有位陆子潇,他的书桌上常年放着两个信封,一封寄往“外交部欧美司”,一封寄往“行政院”,这两个信封是用来给客人参观的。老王深得陆老师真传……而且做得更为隐晦。楼道里,他房门口的地上,常年躺着一两个香烟盒子。通常不是“中华”就是“芙蓉王”,100多块钱一包的。我了解老王,他平日拿出来撑门面的香烟,也不过20元一包。何况日常抽得起100多块钱一包烟的人,根本不可能住在我们小区。

老王这样的人在市井中比比皆是,早在20多年前,那时我还住在弄堂里。邻居中颇有几位,每每家里买了好菜,就会端着碗站在巷子里与人聊天。别人看清了他们碗里的内容,一般都会赞叹几句生活过得好。这时他们便会满面红光,低调一番:“我只是想得开,身体最要紧!”可想而知,老王还有那几位老邻居一旦手头有了几百万会怎样?肯定就出落成“土豪”了。

“土豪”带着一个“土”字,往往会让人联想到粗鲁、没文化,其实白领、小资只要条件达得到,一样会出落成“土豪”。

还是《围城》,里面有位经常参加苏文纨家聚会的小资女士沈太太。她说话间常有“Tiens!”“Ola,Ola!”这样的法文慨叹,身躯配合语调扭摆出媚态柔姿,言必称国外如何如何……时至今日,小资们的“形状”依然如此,从某些“高端”杂志上的小资随笔就可见一斑。这些小资一旦有了一大笔钱,同样会成为“土豪”,只不过{L-End}表现形式与市井出身的“土豪”有所差异而已。

“那种号称不粘锅的平底锅,居然1500元一个,太贵了!”某次参与一个项目竞标,与甲方公司董事们共进晚餐时,席间一位香港董事说。据说她身家几十亿,然而却会感慨1500元一个的锅太贵。如果换成内地“土豪”,无论市井还是小资出身,恐怕即便15000元一个锅,买后仍会自谦便宜货。

“三九天穿裤头,抖起来了!”对于“土豪”,这种描绘似乎最形象。之所以抖起来了,是因为温差大。一个富惯了的人,几亿、几十亿或许视若平常;乍富还穷时候,最难将息。富得有些突然,穷的感觉又尚未走远,自卑感尚未洗净,于是情不自禁就会作“土豪”状……挥金如土,显摆得瑟。

“土豪”也可怜,大多是压抑很久的心理疾病患者点评:土豪离不开“土”,而“土”是小农社会的标志物之一。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可想而知,当今中国内地基本还没有贵族,倒是盛产急切想与贫穷的过去划清界限的土豪。土豪是特定年代的产物,是社会转型期的标本。

……

B面

那天几个朋友聚了聚,聚完之后一起去附近一个楼盘看了看。我们去那儿并非要买楼,那个楼盘是全城最贵的,我们买不起。我们之所以要去看它,是因为它曾经是一片老城区,我们青少年时代就是在那里度过的。

人造的小桥流水、人造的小树林、人造喷泉,有一点异国情调,也有一些江南水乡韵味。虽然感觉很混搭,不过还是很养眼的。

“都变成这样了?我们以前的家属区多好!虽然房子破了点,几家共用一个厕所,可是邻居之间亲如一家,就像都市里的村庄……”朋友甲感慨道。其他几位也随声附和,一时间大家似乎都陶醉于美好的怀旧情绪中。

“可是因为这也共用,那也共用。邻里之间不也经常扯皮吗?你们家和隔壁王家还因为互相怀疑对方偷水打过架。那年我们被棚户区那帮失学少年抢劫过5块钱,报了案,警察还很吃惊,几个人持刀一共就抢了那么点钱……”我对朋友甲说。于是大家都想起了我们那些美好回忆的B面,我们居住过的那片故居,曾经以脏乱差“闻名于市”。固然也曾有过星星点点温馨记忆,但只是因为岁月久远放大了美好。假如有选择权,我们中不会有人想住回过去,人人会选择如今这个虽混搭却养眼的小区。

“真羡慕他们啊,既没有领导也没有下属,没有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我真想辞职在这里摆个小摊……”某天文友大刘站在我家阳台上,指着楼下巷子里那些摊贩说。此刻,附近那所学院正在上课,摊贩们便都悠闲地晒着太阳聊着天,整个巷子给人其乐融融的感觉。

过了些天,大刘又来串门,正聊着,楼下人声鼎沸。我们来到阳台上俯身看去,两对夫妇女对女、男对男正在自由搏击中,不远处是两个倒在地上的大炉子以及散落一地的烧饼和葱……原来是两家烧饼摊因为争夺有利位置发生火并,类似的事情隔三岔五就会上演一出。

“你这斯文人,能有这拼搏精神吗?能在楼底下站住脚吗?”我问大刘,大刘曾经美好的想象就此灰飞烟灭了。其实文人大多习惯于想当然,所以诸如马原、洪峰去风景如画的西南山村隐居,都曾被当地人痛殴过。

世上的事情往往都有两面,比如丛林里小溪流水、天高云淡,令人向往;可是同时也会有毒蛇猛兽、有塌方、泥石流,充满凶险。看到美好的一面,可以让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但如果刻意忽略另一面,你很可能被生活伤害。

人生原本就是美好和不如意互相交织而成,这正是其精彩之处。

点评:选择性失明是人类的常见病。所谓选择性,往往源于人性的脆弱,不敢直面当下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于是“创作”出一个并不存在的理想世界,以供回忆或憧憬。然而虚拟的毕竟真不了,勇于面对真实的人生,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轨迹

这些年在多家公司工作过,于是如今便有了好几个同事群。不少老同事已经好几年没见面了,不过通过QQ群,彼此动态都很了然。

受网络冲击,杂志业近年来整体比较低迷,所以我曾经供职的两个杂志,大多数同事如今已经改行了,但这两批旧同事的做派却大不一样。甲杂志的同事都是行动派,短短几年个个创业经验丰富。小刘开过游戏机吧,一年后就在网上低价转让游戏机;后来又弄了个水吧……没经营多久,又开始转让设备……小马开过小旅馆、小赵开过服装店……大多不成功。与之相比,乙杂志的同事们都是思想家。虽然大多也转行了,不过都在从事文字工作。小陈在广告公司当文案,天天加班,老是抱怨工作累、薪水低。她计划过开个网店,3年了还没有开张。也曾想过帮人照料宠物,但不知道具体该从哪里做起。与小陈一样,其他几位也觉得文字工作既累又不赚钱,也都有这样那样的创业计划,但年复一年,始终是纸上谈兵。

为什么曾经的同行,两拨人性格迥异?我想了想,发现与各自老板的气质有关。甲杂志老板是位粗线条的中年女士,杂志主要读者群是校园少女,可她坚持要为杂志网站配上诸如《最炫民族风》之类的背景音乐,因为她自己喜欢。可想而知,她主办的杂志号不准读者的脉,最终垮了。乙杂志老板性格优柔寡断,每每策划好了一个方案,总要再等等、再看看,犹豫着、犹豫着,杂志便每况愈下了。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想必这两位个性鲜明的老板当初都是选聘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员工。于是甲杂志的同事大多说干就干,毛糙鲁莽;乙杂志同事则思前想后,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有幸在这两家杂志干过,也许我身上兼有一些两者的特征,抑或我跟什么人像什么人。这两拨同事的人生轨迹,倒是给了我很大启示:要多和不同类型的人交流,这样才能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对于老板,似乎更应该如此,就像吃得杂,营养才会全面。只选用和自己一样的人,是一种自恋,对于事业则很危险。

点评:挑食的孩子长不好,“挑食”的老板则做不大。即便打工,做一个普通人,也应该兼收并蓄,吸纳四方养料,这样生存力才会变得越来越强,才能捧牢饭碗。

假日信息病

春节和国庆节是每年最重要的两个节日,起码从放假天数看是如此。要说两者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是资金密集型兼信息密集型节日。前者好理解,无论走亲访友还是出门旅游,都得花大把的钱;后者也很好解释,人来人往就会交换信息。于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惹得无数人心理产生微妙的波动。

花钱花多了让人心疼,信息太多则让人心乱。节日里最容易听到的信息,是某某发财了,其中最让人心惊的是原本不起眼的某某发财了。这类信息通常来自于家庭聚会,或朋友间宴饮。除非你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听到此类信息,你是不大可能发自内心为某某高兴的,反而心里会隐隐酸楚。如果你将这种酸楚{L-End}表现了出来,就是“红眼病”;隐藏起来,还是“红眼病”,只不过是隐性的。

通常人们所说的“红眼病”是一种负能量,有的“红眼病”人会在背后诋毁眼红对象,有的如果有机会还会害人家一把。有人说“红眼病”也可以变成正能量,那就是见贤思齐,向人家学习。其实生活中确有不少人正是这么做的,结果却不一定好。比如我{L-End}表弟,前年国庆节家里聚会,听说某亲戚在高校附近开钟点旅馆发了财。于是很快照葫芦画瓢,筹集百余万也开了一家,一年多就倒闭了。同行不同利,每个人的各方面条件不同,即便见贤思齐也得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除了财富信息,人际关系的微妙也容易让人们在假期产生信息紊乱感。以往大家都是穷光蛋,一个大家庭里若有几个人互相合不来,多属于性格、气场不合,没有大不了的矛盾。如今则不同,许多人家都有拆迁、遗产之类的矛盾点,节日里兄弟几个聚在一起,常常只是为了老人高兴。“搁置争议,营造节日气氛”,岳父家每回家宴前,大家彼此都会心照不宣地约定这个主题。然而几乎每次散会出门后又增加了新的不痛快,原因在于老大听出了老二话里有话,老二感觉老三绕着弯子在骂自己……

“其实哪有那么复杂,他们只不过互相过度猜测对方,事先把对方当假想敌,所以听什么话都觉得有‘内容’……”作为旁观者,我老婆总结道。

都说过节比上班还累,累就累在信息太多,让人消化不良。其实还是粗糙点好,过自己的日子,不操不该操的心。

点评:无论短跑、长跑都会有对手,比赛时难免互相用余光打量对手,以此调整自己的步伐。可是切不可过于关注别人,除非你跑在最后面,不然你老盯着别人看,肯定是会自乱阵脚的。

总结: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国家,相对意义上的穷人总是占大多数。以往阶级斗争的年代,我们总是觉得穷人坦荡荡、富人常戚戚。富人固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可是穷人真能穷快活吗?大家琢磨一下,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穷人的烦恼想要化解,无非两种渠道:会干、会想。会干就是努力奋斗加方向正确;会想就是在还没有脱贫之前,在心理上给自己一条活路,别把自己逼得太紧、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