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为先——拿破仑的外交口才
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功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敌兵不顾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在军事征战中,善于用兵的将领,是可以不靠双方刀兵相交就能取胜的,孙子把这种行为称为谋攻——谋划进攻,就是以谋取胜。他认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好中之好的谋略。而高超的口才正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如刘勰所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外交中的真正目的所在——利益。根据现实需要,灵活采取行动策略,即便是往日的敌人也能成为今日的朋友。拿破仑正是遵循这一原则维护法国利益,与昔日战场上的敌人握手言和;在仇敌面前放下屠刀,争取和平的局面。于是,这位战场上的英雄在外交场合唇枪舌剑,与敌人展开了另一番较量。
在欣赏拿破仑的外交口才时,我们要避免陷入单纯的技巧运用上去,而要关注外交的要害所在——利益。“利益”是神奇的转化剂,它能使朋友变成敌人,也能使敌人变成朋友。明白了这一点,这就不难理解,当拿破仑需要朋友的时候,他就毫不犹豫地抛出利益,毁掉誓言,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为,拿破仑深知,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汉书·息夫躬传》
1808年,为了加强执政党与保皇党人的关于和平进程的谈判,拿破仑特别与德伊特见了面。德伊特是保皇党人的领导之一,曾经与拿破仑有过一段宿怨。
当时,年仅26岁的拿破仑在巴黎近邻的一座军营任中校军官。有一天,拿破仑在训练结束后,只身前往郊外散步。郊外春光明媚,花草溢香。拿破仑深深地呼吸着这儿的新鲜空气,感受着阳光的滋润。他慢慢踱着步,边走边思考问题。
突然,从路的东头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拿破仑来不及躲闪,就被已经由远而近的一辆马车撞了一下。这一撞可不轻,拿破仑的左腿被马车的车厢边缘擦了一下,马上倒在地上。
这辆马车异常豪华,车上坐着的正是德伊特伯爵。这位爵爷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得理不饶人”。更确切地说,就算是他理亏,他也会找出理由来搪塞,并反败为胜,不肯吃一点亏。
德伊特伯爵让马车夫把马停住,然后从车上走下来,看到了受伤后倒地的拿破仑。这一次,他还是很“人道”地叫车夫把拿破仑扶了起来。受伤的拿破仑一瘸一拐,怒容满面,并开始厉声质问德伊特伯爵:
“你们没看到前面有一个人吗?”
这话似乎为爱争辩的爵爷提供了一个吵吵嚷嚷的机会,他开始兴奋起来,于是说道:
“中校先生,你的话实际上包含了让我认错的内容。但是,这件事既然不是我的错,我当然也不会认错。”
拿破仑针锋相对,丝毫不退让:“不是你的错,难道是我的错吗?”
德伊特伯爵说:“我也没说就是你的错。不过,如果实在要我评判的话,我认为咱们两个人都没有错。”
“听我说,中校先生。我们共同经过的这条路有个最大的特点:路面过窄。当然,这种状况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我想说,这就造成了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其一是你撞到了我的马车;其二是我的马车撞到了你。中校先生,我相信你是持第二种想法的,而我呢,则选择了前者。”德伊特伯爵继续说。
拿破仑听了这话,怒气更盛。但是,他很快调动了自己咄咄逼人的言语,并很快显示出自己能言善辩的才能。
拿破仑说:“先生,先允许我打一个比方,如果一匹马和一头象同时在一条道上行走,而大象中途却倒下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当然,它或许是得了疾病或遭人射杀了。”德伊特说。
“那么,你怎么就不怀疑那匹马可能干了些什么呢?”拿破仑话题一转。
“马怎么会有能耐整死一头大象呢?你的提法可真是奇怪。”德伊特好像抓住了关键。
拿破仑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人怎么有能耐去撞一辆马车呢?你的提法也太有趣了。”
顿时,伯爵先生哑口无言,他的脸上开始红一阵白一阵。最后,德伊特给拿破仑赔付了上千法郎的医药费。这次经历让拿破仑在德伊特面前拥有了心理上的优势。与德伊特见面的第二天,拿破仑就逼迫德伊特签署了和平协定,并质问他:
“如果我要你担任联络员,到巴黎来会面,你会犹豫吗?”
德伊特实话实说,急忙回答:“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下。”
“考虑什么?明天就去巴黎。”拿破仑以一贯的强硬态度迫使德伊特服从自己。
如果说外交谈判是口才的较量的话,那没有比先前曾战胜过对方更能获得心理优势了。一个人若是能得到能言善辩的美名,就拥有了在谈判时压倒对方的优势。反之,如果对方有了伶牙俐齿的传闻的话,那么害怕和怯懦就是己方的大敌,相信自己才是最佳的选择。
德伊特曾经在一次争辩中败给拿破仑,所以对拿破仑的能言善辩记忆犹深;加上现在的拿破仑还有强大的帝国和军队,所以德伊特面对拿破仑这个谈判对手,心里确实没底气。而拿破仑依靠自己在德伊特面前的天然优势,展开强势进攻,最后使得对方不得不俯首听命,一改骄横的常态了。因此,口才表达不单纯是技巧的问题,还有心理因素、价值认同等其他要素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