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用人
31897900000041

第41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

许多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可以是无穷大的。越是在危险与困难的情形下,越能激发这种潜能。因此,从最大程度与最大可能上去激发、挖掘人的潜能,是领导者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有效的励人之道。在战争年代,士气对于战争的成败至关重要。士气高昂,则能所向无敌;士气低落,则兵败如山倒。******非常重视鼓舞全军指战员的革命斗志,将每一个战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历史上,楚霸王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河北的巨鹿之战中,渡过河后,“破釜沉舟”自绝退路以鼓舞士气,获得了战役的胜利。

******为粉碎******、胡宗南的进攻,在陕北黄河之畔再次运用了在险地求安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以鼓舞士气。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1947年2月底,******飞抵西安、亲自坐镇进攻延安。胡宗南15个旅20余万人在百余架飞机的配合下大举进攻延安。而在陕北,我西北野战军只有2万余人,分散在南、西、北三条防线。而******等几乎所有中央领导都在延安。******和党中央的安危,就是关系革命的安危,关系党的安危。如果******和党中央有什么闪失,后果就不堪设想。因此,全国各根据地的领导人纷纷打电报给******和党中央,请求党中央及早渡过黄河,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指挥解放战争。当时担任警卫工作的新4旅的官兵也提出了类似的请求。但******却坚持留在陕北。他对新4旅的领导同志说:“你们代我谢谢同志们的关心。好多地方来电报,催我过黄河,中央有个安全的环境,对指挥全国作战的确有好处。不过,我有些想法。”******扳下一根指头,说:“其一,我们在延安住了十来年,一直处在和平环境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我无颜面对陕北乡亲,日后也不好再见面。我决定和陕北老百姓一起,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停了停,又扳下一根指头,说:“其二,我不离开陕北还有一个理由。胡宗南有20多万人马,我们只有2万,陕北的比例是十比一。这样我们其他战场就要好得多,敌我力量对比不这么悬殊。党内分工我负责军事,我不在陕北谁在陕北?现在几个解放区刚刚夺得主动,我留在陕北,******就不敢把胡宗南投入别的战场。我拖住他的‘西北王’,其他战场就可以减轻压力。”

3月25日,****中央撤离至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央会议,讨论中央机关行动问题。会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议。任弼时考虑到中央和******的安全问题,坚持要党中央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到较安全的地方,比如到晋西北、太行等地方去指挥全国作战。******在会上再次申明自己的决定说:“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要走。我走了,党中央走了,******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我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能好好地打胜仗。”对是否要调部队增援陕北的问题,******说:“不能再调部队了,陕甘宁边区巴掌大的地方,敌我双方现在就有几十万军队,群众已经负担不起,再调部队,群众就更负担不起了。”

这次会议后,****中央首脑机关在艰苦的迁徙转战中,保持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各方面工作方针、政策的连续性,使党的全盘工作无论在解放区,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都能不受干扰地运转自如。特别是党中央、******不离开陕北,对敌人是强有力的牵制,对边区军民则是极大的鼓舞。

******不甘心失败。他要把******和****中央首脑机关赶过黄河,或赶到大沙漠中。但是,******是******的真正对手。他不会被******牵着鼻子走,他要牵着******的鼻子走。******逼他过黄河,他就是坚持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对此,陈毅曾经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和******在陕北这个棋盘上下棋:“黄河为界,举手无悔。”

******和****中央在撤出延安仅40天的时间里转战陕北,指挥西北解放军,相继获得了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胡宗南的嚣张气焰。5月14日下午,陕甘宁边区军民在安塞县真武洞举行庆祝大会。******代表******参加大会,他庄严地宣布:“党中央还在陕北!毛主席还在陕北!毛主席在陕北继续指挥我们战斗。毛主席让我转告大家:他要和边区军民一起奋战,与陕北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一天不消灭胡宗南匪军,毛主席一天不离开陕北!”他说,******、胡宗南梦想赶走****中央,消灭西北解放军,征服边区人民,但是一件也没有做到。******分析了全国各个战场的大好形势,号召边区军民团结一致,下定决心,坚持斗争,彻底消灭胡宗南部队,彻底消灭******卖国集团,早日收复延安,解放大西北。

这个消息给陕甘宁边区军民以鼓舞。这个消息给******以打击。******听到陕北人民召开祝捷大会的消息后,恼羞成怒,责怪胡宗南无能,不仅没有消灭****,反而连吃三个败仗;他指责他的情报机关和空军:******、******和****中央一直在陕北,总是弄不清楚他们在哪里。他给胡宗南下死命令:“就是牺牲两个师也要捕捉到****首脑。”

和******的断言相反,****中央撤出延安后,并不是“绝对不能建立中心的力量”,而是在小地方干大事,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成功地指挥着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当然,这并不是说******等人的处境就绝对安全。为了******的安全,中央领导人发生过争论。******坚持要往西走,任弼时坚持往东走,双方争执不下。任弼时认为,敌人主力从西边来,往西走就可能与敌相遇。即使避开了胡宗南的4个半旅,往西也可能进入宁夏马鸿逵的防区。到那里有可能陷入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说到这里,任弼时激动地说:“我们手中只有二百多条枪,而刘戡有四个半旅。我是留守部队司令,我的任务是保证******和党中央的安全,往西走这步棋太险,我不同意。”******理解任弼时的心情。但是,******想到更深更远一些。他一边吸烟一边阐述他主张往西走的理由。他说:“很显然,敌人的企图有三个:第一,要把我们赶过黄河;第二,要把我们消灭在这里;第三,要把我们赶到沙漠里去饿死。”******进一步说:“我的意见也有三个:第一,我就不过黄河;第二,在政治上我们不能输,要继续在陕北,拖也要把胡宗南拖垮;第三,必须往西走,这样可以出乎敌人的预料,在险地求安全,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险地求安全,置之死地而后生”。正是这句话给全党和全军以极大的鼓舞。而******等中央领导人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使西北战场上的广大军民士气大振,而这种昂扬的斗志、高昂的士气正是后来西北战场和全国其他战场上连连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正如******所说:“航船在大海上遇到风暴,舵手紧守岗位,稳妥地驾驶,会给全船的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这是战胜风暴的决定因素!”“今天,******又掀起了一股反共反人民的恶浪,全国、全世界的人都望着咱们陕北。在这严重的时刻,******决定留在陕北,我们的帅旗高举在陕北,指挥中心坚决不挪动,这是多么雄伟的革命气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