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用人
31897900000030

第30章 广交世界朋友

凝聚国际力量

公元1949年10月1日,是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历史性纪念日子。但是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国内形势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包围封锁、虎视眈眈的国际形势,新生的中国怎样才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广交世界朋友,凝聚国际力量。

1950年2月4日,在苏联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签字仪式。******、******和斯大林、马林科夫、贝利亚、维辛斯基等聚集在斯大林办公室旁的一间客厅里,其余的人都在另一间客厅。签字仪式开始了。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经过艰苦的谈判,现在终于签字了,不仅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平等的身份走向了谈判桌。《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两国进入蜜月时代。新生的中国在国际上争取到了第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同盟国家。中苏两党、中苏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力量牢牢地凝聚在了一起,也打破了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

******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经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正因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曾经得到各国人民的无私援助,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也一直把支持各国人民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看成是自己份内的责任。******曾多次指出:“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

从上述精神出发,1950年******把抗美援朝运动升华为一个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典范。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帝国主义纠集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将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并且不断轰炸东北边境,挑衅新生的共和国,美国妄想以朝鲜为跳板而侵略中国,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朝鲜是中国的近邻,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出兵援朝不仅是道义的责任,也是捍卫中国主权,当******收到朝鲜首相金日成的求救电报后,******苦思了三天三夜,最终作出一项重大的决策,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

经过两年零九个月,抗美援朝的胜利,使美国的企图变成了泡影。但中国军事上、经济上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不仅献出了数十万优秀中华英雄儿女的生命,这其中还包括******的儿子,同时也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在1953年曾说过:“去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费用和国内建设的费用大体相等”。中国和朝鲜在战争中以鲜血和生命凝结了牢不可破的友谊。

朝鲜战争以后,美国又开始插手印度支那事务,直至发展到出兵入侵。在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最为困难的时刻,******及时给越南政府拍电报表示:中国人民一向把越南人民的斗争看作是自己的斗争,决心不惜作出最大的民族牺牲,全力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中国人民决心同越南人民并肩战斗在一起,彻底打败美国侵略者。之后,******再次代表中国政府坚定地宣布:“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中国方面的这一立场极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的斗志。

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中越两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民曾在自己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全力支持越南的抗法、抗美斗争和越南国内的经济建设事业,向越南提供了多方面的巨大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援助,越南一直是中国对外援助最多的国家。据统计,中国政府对越南提供的援助总值超过200亿美元。除了物质援助外,中国还向越南派出专家、顾问2万余人,工程和防空部队30多万人。为了支援越南人民,数千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000多人的遗骨就地安葬在越南的国土上。难怪,胡志明主席生前感慨地说过:“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弟兄。”

为了支援印度支那人民的抗美斗争,中国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承担了最大的民族牺牲。1970年5月,美国又把战火烧到柬埔寨。******及时发表了庄严的“五二〇”声明,明确表示:“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革命斗争。”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蓬勃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寄以深切的希望,并且把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团结和互助,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60年代初起,******曾多次发表谈话,坚决支持亚非拉各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帝、反殖斗争,同时阐明了各国人民在斗争中要互相团结、互相支持的道理。

1964年春天,拉丁美洲巴拿马举行反美示威游行,美国镇压了巴拿马人民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斗争。******则在中国举行了2000万人——比巴拿马的总人口多20倍——的游行来声援巴拿马。

******所说所做的一切,正是他在1939年就已明确倡导的“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而这正是******广交世界朋友,凝聚国际力量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

1971年,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以一个战略家的手法导演了一场乒乓外交,“以小球推动大球”,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大门打开后,尼克松加紧了访华的准备,不到一年,历史把******和尼克松——一个世界头号共产党人、一个世界头号反共分子带到了一起,尽管他们曾经用极端的语言相互敌视,相互对骂,隔绝对峙了20多年互不来往;尽管他们的意识形态是相互对立的,他们的思想信仰是各不相容的,他们的价值观念是绝不一致的,但是他们走到一起来了,尽管******与尼克松这两位先驱者,以惊人的胆略打开冰冻20多年之久的中美关系,******与尼克松两只大手越过太平洋的空间,越过20多年的时间相握在北京。这离不开历史的因素,但他们的会晤,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与价值,无疑是一个超世纪的重大事件。

1972年,中美在上海发布《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随后,中日开始了外交正常化,正如日方代表田中角荣首相所说:“作出这个决断揭开了中日两国永远和平帷幕的是中国的******,这一决断不仅有益于中国,也有益于全人类”。在和******交往的国际友人当中,除了斯大林、赫鲁晓夫、金日成、胡志明、西哈努克、尼克松、基辛格、田中角荣等人外,还有英国前首相希思,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联邦德国施特劳斯,非洲扎伊尔总统蒙博托以及外国记者、作家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等一大批人。

70年代是中国外交最活跃的时期。这10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前20年建交国家总数的一倍多。

正如******所说:“我们愿意同世界各国做朋友,我们尤其愿意同任何反帝国主义的国家做朋友。美国同我们别扭闹得最大,我们都还想同美国做朋友。我们愿意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搞好关系。”******的高瞻远瞩的长远眼光和纵横捭阖的政治谋略实现了广交朋友,凝聚国际力量的伟大战略,开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