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用人
31897900000022

第22章 磁石般吸引文艺界人士

历代统治者对于知识分子、文人作家这些“清议主义”人物,或杀或坑,但不能堵住其悠悠之口。******除了高官引诱和暗杀恐吓外,也没有什么高明手段。但******不同,他能将这些虽崇尚正义,高呼自由,却又容易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有时还多少有点自命清高的特殊群体像磁铁一样将其吸引在自己周围。

1938年3月,曾以一本《八月的乡村》一书而饮誉文坛的青年作家萧军因转道五台山而滞留延安。******从丁玲那里得知萧军来延安的消息,很想见见这位鲁迅的学生、《八月的乡村》的作者,就派秘书和培元到招待所去看望萧军,说毛主席请他去见见面。当时萧军一方面对******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因年轻孤傲,不想惊动领袖人物,因而客气地回答说:“我打算去五台山打游击,到延安来是路过,住不了几天,毛主席公务很忙,我就不去打扰了!”和培元离开之后,丁玲对萧军说:“既然到了延安,难得的机会,毛主席热情相邀,还是应当去见见!”萧军也就同意了。

还没等萧军前去拜访,一天上午,******亲自到招待所来看望萧军了,他同萧军亲切地握手,热情地问长问短。同时又会见了住在招待所的丁玲、聂绀弩、何思敬等几位同志,并请大家在招待所共进午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毫无首长的架子。他那礼贤下士、谦恭友好的态度,使萧军深受感动。同时也感到非常惭愧。尤其听说******在陕北公学召开的“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上作《论鲁迅》的讲话时,对鲁迅作了极高的评价,其中引用了鲁迅给萧军的信。这时,萧军才知道******不仅对鲁迅早有研究,而且对鲁迅同他的关系也比较熟悉,联想到自己第一次见到******之前的态度,心中颇有愧疚。过了半个世纪,萧军谈起他最初会见******一事时,很有感慨地说:“毛主席主动来访,是看得起我,那伟大的不是我,而是他。”

在整风过程中,延安文艺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很突出。这些文艺界人士大多是在抗战爆发后从上海等大城市来到延安的,他们满怀救国热情,但对同工农兵结合的思想准备却很不足。正如周扬所回忆的那样:“他们没感觉到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没有感觉到有一个要熟悉面前这些新对象的问题。他们还是上海时代的思想”,觉得工农兵头脑简单,所以老是想着要发表东西,要在重庆在全国发表,要和文艺界来往,还是要过那种生活。身在延安,心在上海,心在大城市,这怎么成呢?你以为这个问题简单吗?可不简单啊。结合,你怎么结合得了啊,这些人都三四十岁有自己的一套,而且有些作家的架子还蛮大的。而且在文艺界内部,相互之间也存在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争论、分歧、对立和不团结的现象,包括存在宗派主义的问题。因此,在普遍整风的初期,******特别重视解决文艺界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接触了许多文艺界的朋友。他花了很多时间同萧军、欧阳山、艾青、舒群、刘白羽、何其芳、丁玲、罗烽等交换意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请他们帮助收集文艺界提出的各种意见。******深入细致的作风和虚怀若谷的态度,得到了许多文艺界人士的信赖。当时,性情孤傲的萧军因为工作中的矛盾想离开延安。临行前,他到******那里辞行,******问他究竟是什么原因要离开?萧军回忆说:“我看他那么诚恳,那么热情,就把我遇到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毫无保留地同他谈了。他听了一方面安慰我,承认延安是有某些缺点的,另方面也希望我及时反映帮助改正。”******还写信给萧军,坦率地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应改正”,又关切地提醒他:“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主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女作家丁玲发表《“三八”节有感》后,******诚恳地对她说:“内部批评,一定要估计人家的长处,肯定优点,再谈缺点,人家就比较容易接受了。”丁玲深受启发,她后来说:“这话给我印象很深,我一直记在心上。”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弄清了情况,决定召开一次**********来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5月2日第一次会议上,******首先发表讲话,被称为座谈会的“引言”。他开宗明义地说: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他强调: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我们首先要依靠拿枪的军队,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他说:为了实现文艺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这个目的,有些什么问题应该解决呢?那就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这个“引言”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并且觉得十分亲切和容易接受。何其芳后来说:“我那时当然不能说已经理解(引言)提出的那些问题的深刻意义。但听了以后,也感到那是一些很新鲜、很重要、平时自己没有想到,一听就终身难忘的问题。”

座谈会在20多天里开了三次大会,讨论得十分热烈。在充满民主的气氛中,有几十位党内外的文艺工作者讲了话。每次开会,******都坐在主席台的桌子旁,一面仔细听大家发言,一面认真做笔记。参加这次会议的欧阳山说:“大家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对的、错的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讲出来。讲完之后,也没有向任何人追究责任,真正做到文艺方面的事情由文艺界来讨论解决。不带一点强迫的性质,发扬了艺术民主,使大家非常心情舒畅。”

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文艺工作者真正能转变立场,******强调对党内干部要进行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教育。他说:“我们的政策是要小心地好好引导他们自觉地而不是勉强地和工农打成一片。少数人不能打成一片,要容忍他,这是思想问题,不能勉强,不能用粗暴的态度”。他还说:要军事、政府、党务、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工作的同志,“对文化人、对知识分子采取欢迎的态度,要懂得他们的重要性,没有这一部分人就不能成事”。

******在**********上的讲话,使许多人感到思想上豁然开朗,在眼前展现出一个新的天地。会后,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一扫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和闹不团结的不良风气,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斗争实践中创造出一大批深受工农兵欢迎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