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这句话在陕北延安的窑洞里,在全家团聚的饭桌上,在中南海大厅都响起过,铿锵有声,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那么在生活中,毛泽东是怎样教导儿子的呢?先来看看几个事例吧!
1946年夏,毛岸英和刘思齐两颗年轻、充满激情的心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他们互敬互爱,共同憧憬着未来。毛岸英更是急切地盼望自己早日与倾慕已久的思齐共筑一个爱的小巢,于是他迫不及得地去征求父亲的同意。此刻毛泽东正集中思想分析国内外局势,计划如何从1946年7月算起经过5年的时间从根本上推翻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统治并歼灭其反动军队,解放全中国。当毛岸英吞吞吐吐地说明了来意后,毛泽东只顾一边“刷刷”批阅文件,一边“嗯嗯”地回答,事实上他根本没听清楚儿子所说内容。
毛岸英以为父亲同意了,欣喜若狂,叫道:“爸爸,那我们明天就去办结婚登记!”
“你说什么?”毛泽东这才回过神来,把铅笔狠狠地掷在桌面上。毛岸英胆怯地重复了一遍。
“不行,现在不能结婚!”父亲一字一顿,毫无商量的余地。
毛岸英愣了,过了半晌,不解地问:“我和思齐订婚你早就同意,我都二十六七岁了,为什么还不能结婚?”
毛泽东把语气放慢,劝慰儿子:“你咯伢子为何解劝不回呢?我可以明白告诉你,你们俩人都不够条件。尤其是思齐,她不满18岁。解放区的婚姻法规定:男满20岁,女满18岁才能结婚,这一条,思齐不够条件结婚。”随后毛泽东顿了顿,耐心劝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更不能搞特殊,不能无视军队的规定,肆意破坏组织纪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毛岸英载着父亲浓浓的思乡情丝,回湖南老家探望乡亲。临行前,毛泽东还是不放心,千叮万嘱:“见了乡亲们要有礼貌,辈份大的男人北京叫爷爷,我们韶山称阿公,长辈喊伯父叔叔婶婶阿姨,同辈的以兄弟相称,或者喊同志,不要没大没细的。再一点,要入乡随俗,不要有任何特殊,老百姓最不喜欢摆资格的人。”毛岸英不住地点头,用地道的韶山话回道:“晓得喽,爸爸,你还有么子吩咐的?”毛泽东笑笑,递给他一个皮包,用手指指说:“这里的一些票子,是我多年的积蓄,是我资助你的。看到真正困难的乡亲,你就见机行事吧,俗话说,空手进门,猫狗不理……总之,你看着办吧。”重情义、轻钱财,为人朴实大方,不摆架子,这是作为一代开国元勋送给儿子的最宝贵的财富。为了让毛岸英能和韶山人们心心相通,方便交流,毛泽东手把手地教儿子学习韶山话,可谓用心良苦!
毛泽东身为人父,对子女流露的也是连绵不尽的爱。在毛岸英选定结婚日期后,不禁为繁琐的婚事准备犯愁,母亲已经牺牲快20年了,父亲又事先声明“我的事情多,一切要靠你们自己操办。”毛岸英在调整了心态后,开始了忙碌的准备:新房是社会部的宿舍;房子里的摆设——床铺、桌子、椅子是向公家借的;两床薄被,一条是公家发的;另一条是刘思齐的嫁妆。那一对枕头,枕套里塞的是暂时不穿的衣服。以上描述的这一切构成了被韶山人称为“太子”的新婚之家。毛泽东日理万机,仍不忘为儿子的婚礼出谋划策:“这是喜上加喜,还有一喜是新中国的成立,应该朴素。可结婚是你们一辈子的大事,我请你们吃顿饭,你们想请谁就请谁。岸英你跟思齐的妈妈说说,现在是供给制,她也不要花钱买东西了。她想请谁来,都可以,来吃顿饭。”在婚礼上,毛泽东拿出送给儿子、儿媳的结婚礼物——一件呢子军大衣,眼里充满关爱:“我没有别的礼物送给你,这是我赴重庆谈判时穿过的大衣。后来未曾动用,现在送给你们,白天岸英穿在身上,晚上盖在被子上,思齐也有份。”几句朴实的话语似一股暖流涌遍毛岸英、刘思齐的全身。
时间在悄然流逝,国际形势愈发严峻,美国把朝鲜战场的硝烟烧到鸭绿江边。毛泽东在经过多日仔细斟酌、权衡利弊后决定出兵抗美援朝,毛岸英为支持父亲的抉择,志愿去战场浴血杀敌。1950年10月7日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设宴为即将赴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送行,屋内有三个人:毛主席、彭德怀和毛岸英。“彭叔叔,是这样,我要第一个报名去当志愿军。”毛岸英的话让彭总感到意外,他带着疑惑询问毛泽东:“主席,这怎么行?”
毛主席似乎早就知晓儿子的心思,反问彭说:“岸英想跟你去朝鲜参战,我可没有这个权力批准,你是司令员嘛,收不收这个兵哟?”
彭总一时语塞:“去朝鲜有危险,你在工厂好好干,也是支援了抗美援朝!”
毛岸英不依不饶:“彭叔叔,我在苏联当过坦克兵,参加过追击德国鬼子的大反攻,朝鲜战场的战火再这样烧下去就要到鸭绿江边了。‘唇亡齿寒’,我应当带头上前线。”彭总还在犹豫不决,见主席端起一杯酒,已经明白毛泽东的用意,岸英上前线是已得到父亲的支持的。可上战场非同儿戏,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呢?彭总不敢往下想了。“德怀,那我替岸英求个情,你就收下他吧!”毛泽东举杯而立,老彭,这杯酒是我为你们壮行的酒,祝志愿军在你彭大将军的指挥下旗开得胜!三人碰杯,一饮而尽。
1950年11月25日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为中朝人民的友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8岁,毛泽东得知消息后先是一愣,盯着江青、叶子龙一声不响,良久他眨了眨眼,目光开始慢慢地移动,哆嗦着几次想从烟盒抽出烟来,都没成功,卫士长李银桥帮助他抽出一支烟,点燃。大厅陷入一种悲哀的寂静中,大伙连大气也不敢出,主席的眼眶渐渐地湿润了,静穆了很久,他把烟头狠狠地压熄在烟缸里,沙哑地发出一声沉重的长叹:“唉,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他强忍悲痛,凝望着窗外已萧条的柳枝,低吟起《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情到深处,催人泪下,他马上想到了痛失夫君的儿媳:“这个不要急着告诉思齐了。”
后来毛泽东在与老友周士钊的谈话中说:“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你想一想,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我的这个建议,在中央政治局的会上,得到了党中央的赞同和通过……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上前线打仗,这还算什么领导人呢?”
毛泽东的这番告白将其爱民、爱子之心表露无遗,他用切实的行动诠释了一个领袖、一个父亲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