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交往
31897700000024

第24章 道不同 不必强友所难

肖子升是湖南湘乡人。1910年秋,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与******相识。1914年至1915年肖子升又与******在湖南第一师范同学,两人交往甚多,感情融洽,成为挚友。观《******早期文稿》,可以发现,1915年6月至1916年7月的一年时间内,******写给肖子升的信件就达11封之多,可见二人友情甚厚。然而,到1920年底,两位老友因思想认识上的严重分歧,而最后导致思想上出现了深深“裂痕”,结果,只好分道扬镳。1927年夏,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肖子升转向了已叛变革命的国民党,成为国民党的官吏,走上了与******根本对立的政治道路。1976年11月,肖子升病逝于乌拉圭。叙述******与肖子升从相识到交友,最后到分手的这段经历,的确能使人深思。

相识相知成好友。1910年秋,******考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由于该校学生家庭大多富有,因此对农家出身的******是瞧不起的。而却有例外,正在此校读书的肖子升,虽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中亦颇富裕,但他并不歧视******,相反,他对聪明好学、思想活跃的******特别看重,乐意与******接近、交往。

******与肖子升同来长沙后,两人交往日趋频繁,同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虽然肖子升比******高三个年级,但他佩服******的才华,而******也非常欣赏肖子升的常识与才干。两人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有时又一起吟诗作对,或交换作文阅读、修改。有时则评议时政。对于在第一师范的这段学习生活,后来肖子升在回忆中曾写道:“尽管我们的性格、背景和个人习惯均不同,并且毫不迟疑地互相批评,我们从未真正吵过嘴。事实上,我们很喜欢对方,而且互相尊敬。彼此批评一通后,我们总是笑笑就了事了,我们常常开玩笑,因为那样可以放松一下。这些观念和习惯的细小差别丝毫也不影响我们的严肃讨论。每天下午我们都进行一次长谈,通常没有固定的题目,而是当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当然更多的是讨论我们刚从报上读到的最新消息。”(《我和******的一段曲折经历》第51页)由于肖子升与******都是勤奋好思的学生,两人常常结伴去老师杨昌济寓所讨教,因此,都成了杨先生的得意弟子。老师的看重更加深了两人的友谊。

1915年秋,肖子升从一师毕业,应聘去长沙修业学校教书,后转楚怡学校任教。******并未因肖子升的离校而中断交往,相反,两人交往更密切了。******遇到生活中的困难,肖子升热情相助。肖子升遇到学问、工作、生活上的问题,也常邀******去商量解决。当然,他们更多的是讨论问题,有时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为找到共同的观点又感到欣喜万分。

******与肖子升在学业上互相勉励,相互提携,友谊深厚,确实可大书一笔。1915年秋,******与老师徐特立、杨昌济一起为反对袁世凯称帝,编印了反袁的小册子。因肖子升书法好,******给他写信,请他题写书名。“近校中印发汤康梁三先生的书文,封面当署‘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十一字,仰吾兄翰赐书为幸”,肖子升慨然应约,写好并亲自送到一师。

1917年夏,肖子升请******为他的名曰《一切入一》自订学习杂记本题词,并请其作序,******欣然命笔,在序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如他说:“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至基,洪由纤起,在手人之求之而已……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妹妹自悦者,区以别矣。虽然,台积而高,学积而博,可以为至矣,而未矣。有台而不坚,有学而不精,无以异乎无台与学也。学如何精,视乎积之道而已矣。积之之道,在有条理。”对******在序中所谈到这些做学问之道,肖子升没有一句不赞同的。

******不仅与肖子升在读有字之书的学习活动中交流、切磋,增进学识,而且,******与肖子升相邀到社会上去读“无字之书”,即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两人认为,久居省城,深感中国社会积弱多病,但又不知缘由何在,他们商定必须深入社会底层,特别到农村,访贫问苦,才能找到中国贫弱的症结。于是,两人于1917年暑假结束徒步到湖南五县去“游学”。他们从长沙出发,脚穿草鞋,身背包袱、雨伞,不带分文,去游历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长沙五县。

游学路上,他们每到一地,就给一些学校、商店、大户或农户与对联,写信,接受一点馈赠,作为路费。肖子升有点拿不下面子,只写不送。******则放下知识分子架子,利用送对联的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调查当地历史、地理、民情、风俗等情况,从中了解社会世态,熟悉风土习尚,获取新的知识。例如,在去宁乡沩山的路上,******与肖子升和一位曾在衙门当过门房的老人拉家常。老人说,我在衙门当门房时经常看到,谁想打赢官司,就得送钱给县官,谁给的钱多,县官就帮谁说话。没钱的人,再有理,状纸写得再好,也打不赢。老人一席话,使两人思想受到很大震动,了解到了“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官场腐朽内幕。

“游学”路上,******与肖子升克服了重重困难。口渴了,就在路旁溪水边捧起凉水喝;走累了,就跳到池塘里洗洗澡;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时,就露宿野外。的确,难以忘怀的“游学”生活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与肖子升采用“游学”方式,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计时一个多月,行程900多华里。这次出游,给两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肖子升后来专门就此事写了《我和******的一段曲折经历》的回忆录,详细地记述了此次难忘的往事。******在1936年同斯诺的交谈中也回忆说:一年夏天,“我们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一个名叫萧瑜的学生与我同行。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他还回忆说,肖子升有点“放不下架子,只写对子,不送对子,我帮他听差,只好去送对子。人家拿钱,一快也好,一串也好,我总不争,不受对子只拿钱的我就不要。一共搞得光洋八十多块。”(斯诺:《西行漫记》第122页)

辛苦而有趣的游历生活更加增进了******与肖子升的友谊。1917年冬,为了结交更多的青年朋友共同学习,探讨改造中国社会之方法,并砥砺个人品行之目的,******与肖子升、蔡和森等发起组织新民学会。由于毛、肖二人出色的才干与学识,在1918年4月的成立会上,肖子升被推选为总干事,******被推选为干事。新民学会成立后,它对湖南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它对湖南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出力甚大。这与******、肖子升等人的积极活动,相互支持是分不开的。

为了使学会会员走去湖南,走向全国,并去世界其他国家学习,求真知,******与肖子升、蔡和森等人全力发动和组织了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到1919年初,当留法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与肖子升也到了暂时分离的时候。******有种种考虑,拟暂不出国,留在国内,以加强会员之间的联络。肖子升则和其它一些会员从上海出发赴法国。******当时特意从北京赶到上海送行。临别时,二人互嘱珍重,并互通音信,保持联系。这次分别,可以说是******、肖子升相识9年以来第一次长时间的别离。

肖子升留法后,******留在长沙,成为新民学会的实际领导者,主持学会的全部工作。肖子升与蔡和森则成了旅法新民学会会员的组织领导者。虽然远隔重洋,******与肖子升彼此保持通信联系,介绍各自的思想,生活与学习工作情况。也就是肖子升留法后的这段时日里,两位老友在思想上的距离越拉越大了。

在围绕改造中国的手段问题上,肖子升在1920年8月给******的信中,提出自己“主张温和的革命——以教育为工具的革命,为人民谋全体福利的革命——以工会合社为实行改革革命之方法,其意颇不认俄式——马克思式——革命为正当,而倾向于无政府——无强权——蒲鲁东式之新式革命,此较和而缓,虽缓然和。”这时,在逐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他的观点与肖子升有了严重的分歧。1920年12月1日在给肖子升并诸会友的信中,******明确表示不赞同肖子升的意见。他指出,用教育的方法,一要有钱,二要有人,三要有机关。现在无产阶级什么也没有,资产阶级不但有机关,而且有议会、政府、军队、警察、银行、工厂……因此,共产党非取政权,且不能安息于其宇下,更安能握得其教育权……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到1921年时,******与肖子升在思想上的分歧已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两人”越谈越崩“肖子升在回忆中说,这段时间,”我们的谈话弄得两人都很伤心,甚至潸然泪下,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互相协调的基础。我无法接受******的观点,而我的答复也不能使他满意。几个月来,我们被这种无结果的讨论所折磨,但双方都以友情为重,谁也没有口出恶言。因为我们不能弄出一个共同的行动计划,双方都感到真正的遗憾和伤心。

事实也证明,尽管两人都十分珍惜他们之间多年的友情,但政见上的严重分歧,终究使他们难以保持在肖子升留法以前的那种友好关系。虽然******与肖子升在1924年以前还偶有书信来往,但两人在思想上已成“陌路人”,只得分道扬镳了。

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肖子升投入到国民党的怀抱后,就成为“国民党的官吏”,后来还当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与******断绝了来往。******对肖子升早年的友情却未能忘记。新中国建立后,******曾嘱新民学会老同学写信给肖子升,要他回国工作。肖子升却没有答应。1976年11月21日肖子升客死乌拉圭,生前留下遗嘱:“死后骨灰和肖夫人骨灰同放一处,如可能,运回湖南祖坟处与其原配康宁夫人遗骨同葬一处。”可见,肖子升生前虽固执地不愿回乡,但他对祖国大陆和家乡还是十分怀念的。

******与肖子升从交友到分手,一段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之中有朋友相处时的快慰,也有朋友分手后的忧伤。******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尽管思想政见上的严重分歧,但他仍念旧,惦记友人。然而,最终两人分手后再没相见。从两人交友的故事中,我们是能得到深刻启示的,古人云:“人生贵知心,定交无暮早”。******与肖子升的分手最终在道不同志不合,因此,相交甚久,最终还是分手了。从中也可以看出,******对友人的忠诚,******交友的思想品位之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