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智慧先民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农业已开始形成。为了发展农业,涌现了如郑国、孙叔敖样的水利专家。随后人们发明了铁犁铧、铁锄、石磨等新农具,取代原来的木器和石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欧冶子将生铁冶炼技术发挥到极致,锋利宝剑横空出世,震惊诸侯。铁器的大量使用,也给手工匠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出现了鲁班这样有数项发明的人物从郑国、孙叔敖、欧冶子和鲁班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上古先民的不凡才智。
郑国,战国时期韩国人,战国时期水利家。韩国水工。公元前247,受秦王委托修建从仲山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渠成后,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郑国渠开历代引泾灌溉之先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
战国末期,秦国崛起,东进中原,占领了周王室的旧地荥阳,陈兵于韩国边境,韩国危在旦夕。
韩醒惠王设“疲秦之计”,想诱使秦国将人力财力用于大兴水利,以解燃眉之急。于是派遣国内的水利专家郑国星夜兼程,赶赴秦国让秦王修建水利工程。
郑国到了秦国后,立即向秦王蠃政献上一条“富国强兵”之策。
郑国对秦王说:“水害与水利本为一体,有水害需当治理,无水害可兴办水利。堵和疏的办法,固然得之于治理水害,但是,同样可以用于修堤筑堤渠,引水浇灌。秦国无水患可治,却可大兴水利。关中沃野千里,祗是雨水太少。关中东部是渭洛二水入河处,三水交汇,地下水位高,一经蒸晒,地面出现盐硷,百里茫茫,寸草不生。如果能修一条长渠,引泾水灌溉,干旱自然解决。”
当时,秦国关中正遇到连年干旱,军用的粮草供应不足,秦兵无法继续东进,秦王正为粮草而苦恼,郑国献上的策略正中秦王之意。
于是,秦王接受了郑国的提议,不惜耗费巨大的资财,选精壮劳力,投入引泾工程。
接着,郑国怀着非常复杂的心情开始主持修筑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他暗自决定,不管将来形势如何,一定要搞好这项工程。
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发明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
同时,他还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识。
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为0.64%,这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测量技术水平,他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其科学技术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认,后人们有“郑国千秋业,百世功在农”的诗句称颂他!
这条渠道的经行地区,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考证,在《水经注·沮水》记载:
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渠渎东径宜秋城北,又东径中山南,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郑渠故渎又东径?
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人。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径原东,与沮水合。沮循郑渠,东径当道城南,又东径莲芍县故城北,又东径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
在缺乏勘察设计和仪器的古代,郑国凭借经验和勇气大胆设计,敢于引水北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广大民工的辛勤劳动,于公元前235年竣工。
这条渠道的渠首设在瓠口,也就是后来的王桥镇上然村附近,从渠首到注入洛河处,全长300千米,灌溉田地110万亩。渠成后,亩收100余千克粮食,关中之地成为沃野,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水利大师,将此渠叫做“郑国渠”。
在我国历史上“郑国渠”是一项开凿早工程大施工技术高超的水利工程,它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
[旁注]
荥阳 位于河南省中北部,郑州西15千米,北临黄河,是隶属于省会郑州的一个县级市。荥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公元前202 年秦朝置县至1994 年撤县设市,已有2200多年历史。
关中 也称关中平原,指我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此地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郦道元(约470年~527年),字善长,今河北省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等广大地区,撰写《水经注》40卷。这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洛河 古称雒水,黄河支流之一。发源于河南省洛南县西陲洛源镇境内秦岭深处的龙潭沟,是洛南县境内最大河流,流经洛南、卢氏、洛阳,于巩县境入黄河,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最早地区之一。
秦王蠃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故又称赵政,汉族,生于赵国首都邯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史称秦始皇。
[阅读链接]
本来,郑国去秦国修建水渠是为了给韩国当间谍,使秦国把主要精力都用于修建水渠上,浪费秦国的财力和人力,而无暇攻打韩国,结果不想,郑国渠修建完,秦国国力反而更强了。
不过,郑国当间谍的事情在水渠修建完成之前就已经被秦国发现了,但是,秦国人并没有因此抹杀他的功绩,依然将他修建的渠道命名为“郑国渠”,以示纪念。后来,郑国在秦国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