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威是隋代初年著名的宰相,他在任职期间多有惠政,为世人所称道。
苏威很早就有才名,但是一直没被朝廷重用。杨坚在做北周丞相的时候,高大将军曾屡次推荐苏威,陈述苏威的才能。
杨坚把苏威召来后,引到卧室内交谈,两个人谈得很投机。后来苏威听说杨坚要废周立隋,自己要称帝,就逃回到家里,闭门不出。高大将军要追他回来,杨坚说:“他现在不想参与我的事,先让他去吧。”
杨坚登基之后,是为隋文帝,苏威又出来辅佐他。隋文帝不计前嫌,授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苏威的父亲为都国公,让苏威继承父爵,不久又让苏威兼任纳言、民部上书两职。苏威上书推辞,隋文帝下诏说:“大船承载重,骏马奔驰远,你兼有多才的才能,不要推辞,多干事情吧。”苏威遂接受了。
苏威曾主张减免赋税,隋文帝听从了他的主张,这一政策深为百姓喜欢,因此苏威也更受到隋文帝的宠信。隋文帝让苏威与高大将军一起参掌朝政,苏威见宫中帘幔的钩子都是用银子做的,就主张使用其他材料,要节俭从事,隋文帝接受了这一建议,并赞赏了苏威。
有一次,隋文帝对一个人发怒,要杀了那个人,苏威进谏,这次,隋文帝非但不听,反而更加生气。过了一会儿,隋文帝的怒气消了,对他的进谏表示感谢,并说:“你能做到这样,我确实没看错人。”
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梁毗见苏威身兼五职,并没有举荐其他人的意思,就上书弹劾苏威。隋文帝对他说:“苏威虽然身兼五职,但始终孜孜不倦,志向远大。而且职务有空缺时才能举荐别人,现在苏威很称职,你为什么要弹劾他引见他人呢?”
有一次,隋文帝对朝臣说:“苏威遇不到我,就不能实行他的主张;我得不到苏威,就不能行大道。杨素舌辩之才,当世无双,至于斟酌古今,审时度势,帮助我治理国家方面,他却比不上苏威。”
592年,有人告发苏威和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结尾朋党,任用私人。隋文帝让蜀王杨秀审查这件事,结果是确有其事。隋文帝指出《宋书·谢晦传》中涉及朋党故事的地方,让苏威阅读,苏威和害怕,免冠谢罪。隋文帝说:“你现在谢罪已经太迟了。”于是免去了苏威的官职。
后来在一次议事的时候,隋文帝又想起了苏威,他对群臣说:“有些人总是说苏威假装清廉,实际上家中金玉很多,这是虚妄之言。苏威这个人,只不过性情有点乖戾,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过于追求名利,别人服从自己就很高兴,违背自己就很生气,这是他最大的毛病。别的倒没什么。”
群臣们也都同意,于是隋文帝又重新起用了苏威。苏威果然不负众望,对隋朝忠心耿耿,恪尽职守,一直到去世。
当时还有一个叫王伽的人,担任齐州参军的小职务,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也看不出有什么出众的地方。有一天,他领到一个任务,就是押送一批70多人的犯人到京城去。
按照当时的规定,在押送途中,这些囚徒都戴着枷锁,走起路来特别吃力。王伽看到这些犯人实在疲惫不堪,动了恻隐之心,便想解除这些囚徒的枷锁让他们自行去京城,约定好日期在京城集合。他把想法说给手下的兵士听。
兵士连连摇头说:“万万不可,这些人都是凶恶的罪人,根本就不讲什么信用,戴着枷锁还怕他们跑了呢!解除枷锁让他们自己走,肯定全得跑,那时咱们就没法向皇上交代了!”
王伽说:“他们虽然犯了法,但内心深处的基本人性并没有泯灭。我们信任他们,他们自然会被感化,一定不会失约的。”兵士见劝说无效,只好任由王伽去做了。
当时已走到荥阳,王伽便把队伍集合起来,对这些囚犯说:“你们虽然犯了国家的法律,但带着枷锁行走,太辛苦了。我想给你们去掉枷锁,让你们自由行走,到京城再集合,但是,如果你们当中有人不能按时到达,我就要替你们去死。你们能按期赶到吗?”
囚犯们一听,感动极了,有的当时就流泪了,连忙表示到时候一定按时赴约。有一个老囚犯哭着说:“王大人,您这样信任我们,我们哪能做对不住您的事呢?放心吧,到时候我就是爬也要爬到京城去!”
随后,王伽便命令兵士为这些囚犯解除了枷锁,任由他们扬长而去。
王伽领着兵士先行到达京城,在约定的地点等待那些囚犯。约定的日期到了,一大早,就有一个囚犯赶到了,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半天时间,就到了60多个。眼看着天要黑了,最后一名囚犯出现了,他拄着一根棍子,一瘸一拐,说自己的脚受了伤,为了在天黑前赶来会合,早上天不亮就上路,走了整整一天才走到。看到这一切,王伽满意地笑了。
隋文帝听说了这件事,感到非常吃惊,他对王伽的做法非常赞赏,当众表扬了他,然后又特地召见了这批囚犯,对他们说:“你们虽然是戴罪之身,但能遵守承诺,主动到官府领罪,说明你们在内心深处有悔过自新的意图,因此,朕宣布赦免你们的罪行,还你们的自由身!”话刚说完,囚犯们齐刷刷跪倒谢恩。
隋文帝感叹道:“用严刑峻法来惩治囚犯只是手段,有时很难达到目的,但品德感化的力量却能做到严刑峻法达不到的效果。如果我们官府和百姓之间,都能彼此信任,那么这种信任就会感化百姓,就可以达到不用刑法的境界,国家出现路不拾遗的盛世也就为期不远了。”
隋文帝和王伽这种体仁谅人之风,包含了中庸之道的“忠恕”精神。为政之人如果有了仁爱、豁达、宽容之心,就能够做到互爱互信,互尊互谅,那样的话,人得其所,事得其宜,天下自然太平。
【旁注】
宰相 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的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相,本义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辽代时始为正式官名。
太子少保 太师,太傅,太保,都是太子所在东宫的官职。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后来名存职异,成为一个荣誉称号。
御史 史,是我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御史始自秦时开始设置,为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后历朝历代沿袭,一直延续到清代。明清时期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
科举 科举是我国古时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大业年间的607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时的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科举是我国的一种特有的文化。
《宋书》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撰,含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共100卷。《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
参军 我国古代一种官职,即参军事。参军或参军事,本参谋军务之称。东汉时始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简称“参军”,为丞相的军事参谋,以后历代沿袭。明、清两代以参军为经历的别称。
荥阳 历史文化名地之一,位于河南郑州西15千米。由历史上的东虢、京、荥阳、成皋、汜水、荥泽、武泰、河阴、广武等县和地区分合演变而成。在历史上,荥阳曾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社会贤达和仁人志士,战国时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文人郑虔、晚唐诗人李商隐都出生于荥阳。
朕 我国封建皇帝的自称,始自秦朝开国之君秦始皇,意思是我,我的。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秦始皇后,天子自称“朕”,此后遂专为帝王自称。
【阅读链接】
隋文帝杨坚是隋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结束了百年严重分裂的局面,开创了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了文化经济,使得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盛世之国。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被尊为“圣人可汗”。
隋文帝之所以能够取得丰功伟绩,是与他的审时度势、韬光养晦等中庸之道有着很大关系的。隋文帝凡事持守中庸之道,这在客观上起到了比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