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十五章中说:君子讲求和实行中庸之道,必须由浅近进入深远,由平凡达到高明,循序渐进,切不可好高骛远,就像行走远路,一定得从近处出发;就像攀登高山,一定得从低处起步。
这句话具体到实际当中,治理好家庭最能说明问题。家庭亲属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切近而又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家庭的矛盾,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很有必要的。
若要全家达到亲爱和睦,其前提就在于要把家庭处理好。孔子主张:只有在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都达到亲爱和睦,才能享受上天所赐予的福佑。
要想处理好家庭关系,中庸之道是必须要讲求的。虞舜是这方面的表率,他以德报怨,讲求中庸之道,最终赢得了家庭和睦,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庸》第十七章原文这样讲:
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意思是说,大舜真可以称得上是个大孝的人了吧!他具有圣人的崇高品德,居于天子的尊贵地位,拥有普天下的财富。去世后人们建立宗庙来祭祀他,子子孙孙永远保有这种祭祀。
孔子的一个弟子叫闵子骞,他总是站在孔子身旁,恭敬地聆听老师的教诲。孔子常常称赞闵子骞,因为孔子知道闵子骞是个至善、至孝之人。
闵子骞很小就失去了母亲,生活上缺少人照顾,父亲在母亲去世后不久又娶了继室。继母没多久就生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她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呵护备至,而对闵子骞却越来越冷淡。
后来开始变本加厉,甚至趁闵子骞的父亲出门的时候,打骂闵子骞,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不让闵子骞吃饭。闵子骞虽然心里凄苦,但是并没有声张出去,而是默默地忍受着。
有一年冬天,闵子骞的父亲带着3个儿子出远门。继母的两个儿子十分愉快地坐在马车上,有说有笑,逗得赶车的父亲直乐,他内心十分喜欢这两个讨人喜爱的儿子。
然而,闵子骞坐在马车上,冻得瑟瑟发抖,嘴唇苍白,蜷缩在马车的一个角落以便回避寒冷的北风,他对父亲说冷。父亲就觉得这个大儿子不争气,一个男孩子这样娇气,怕冷怕风的,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当闵子骞再一次对父亲说冷时,父亲忍不住发怒了,他停下车,拿着马鞭子,斥责闵子骞:“你弟弟们的棉袄跟你的还不是一样?他们不觉得冷,你当哥哥的,反而不如他们能吃苦,这像什么话?我要你这没出息的长子有什么用?”
他越说越气,就举着鞭子往闵子骞的身上抽打过来。闵子骞默默不语,任凭鞭子抽打。闵子骞的父亲正在气头上,用力很大,没抽两下,闵子骞的棉袄就被抽打破了。
从闵子骞的棉袄里飞出了一些柳絮一样的东西,纷纷扬扬,北风一吹,一直飞到了天上。闵子骞的父亲觉得纳闷,棉花怎么这么轻?他仔细查看了大儿子的棉袄,里边可不是棉花,而是芦花。
闵子骞的父亲十分吃惊,他又查看了另外两个儿子的棉衣,发现里边都是棉花,并且是新棉絮。
闵子骞的父亲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想,自己的儿子肯定跟着继母受了不少欺负,自己整天忙着外面的事,对家里的事糊里糊涂,儿子年纪尚小,有什么委屈也不知道告诉他,自己默默承受。他想到这里,不由得抱着闵子骞,泪流满面。
闵子骞的父亲是个性情耿直的人,他对自己的妻子起初是很信任的,所以并不怀疑她会虐待自己前妻的孩子。现在,证据确凿,他不得不信,后妻确实对自己的孩子偏心,对不是自己亲生的闵子骞太心狠了。
闵子骞的父亲为生活日夜奔忙,自己的儿子却被后妻有区别地对待,这让他感到十分痛心,觉得对不住前妻和儿子。他越想越气,一回到家,不由分说就把妻子痛打了一顿。接着,闵子骞的父亲又写了一纸休书,让闵子骞的继母收拾东西走人。
继母当然舍不得这个家,哭着哀求闵子骞的父亲饶了她这一回。可是,闵子骞的父亲铁了心,他无法容忍虐待孩子的母亲。况且,怎么能保证自己不在家的时候继母不故伎重演呢?
这时,闵子骞就一手拉着继母的手,一手拉着父亲的手,对余怒未消的父亲说:“父亲,您消消气,这事也不能全怪妈妈,她为咱们这个家也付出了很多,两个弟弟还小,还需要她,您也需要她照顾。要是赶走了,您和两个弟弟三个人都要受苦。”
闵子骞的父亲觉得儿子说的话很有道理,就依照闵子骞的建议留下了后妻。
闵子骞的善行换回了继母的良心,从此,她一改对闵子骞以往的虐待,而把他视为己出,一家人过起了和和睦睦的生活。
闵子骞在受到委屈的时候,没有张扬出去。在父亲要赶走继母的时候,却挺身而出,为继母说情,他的行为使家庭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汉文帝刘恒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皇帝,李恒的生母薄氏在北邙山以北五十里的徐章村“红觉院”行宫居住的时候,白天教那里的村民种棉和麻,晚上教村妇、姑娘们刺绣和纺织等,和那里的人相处得非常好。
村民们也不把她当作皇后,当她得病时,村民们争先恐后到田间采药,热心为她煎药,这感动了当时只有六七岁的刘恒,他流着眼泪接过汤药,自己先尝尝汤药的冷热,觉得适中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在登基成为皇帝后,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有一次,他的母亲得了重病,这可急坏了他。他母亲一病就是3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并且处理完公务后,常常伴守在床前,夜不脱衣,很少合眼。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是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中庸之道讲求一定的顺序,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处理好了简单的、基本的关系,才能处理好那些复杂的关系,行好中庸之道。
【旁注】
虞舜 即舜,我国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因此称其为虞舜,此外,还有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等帝号,后世以舜简称之。
继室 或称填房、后妻、继配,是指男子在元配妻子去世或离婚后再娶的正室。传统制度中,继室虽然与元配同为正室,礼制上均等,但宗法上地位仍然不及元配。为了区别,皇帝的继室妻子会称为继后,国王或王爵的继室妻子称为继妃。
休书 我国古代男女双方解除婚约,由男方出具的书面证明。“休书”是古代封建社会歧视女性、妇女的极不合理男专女卑的封建制度离婚的手段,但在当时却是公认的,合法的。当时一般情况是男子写于妻子的。
行宫 我国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行宫不仅是一个源自于我国的词语,另外还有唐代诗人元稹作的一首同名唐诗。其诗写道:“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
登基 又称即位,即皇帝即位。新皇帝继位,纪年改元,以示万象一新。有些皇帝登基并不改元,如后周世宗、恭帝都未改元,而是沿用太祖的“显德”年号,由此可看出国家的兴衰变化。新帝登基之前要举行大典,等举行完登基大典后,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阅读链接】
闵子骞是孔子的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行孝故事,被元代郭居敬编录收入《二十四孝诗选》一书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此书为为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北宋文学家苏辙撰文、苏东坡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