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常见的心理问题
行为异常的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在同一时期里,几乎可以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表现。前面介绍了心理(精神)问题系统分类的一些观点,但这里并非遵循某一具体的分类方法进行详细的表述,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我只是从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角度,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异常做出表述。每一种问题可以是轻微的表现,也可以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其中有些提法并非经典的、公认的、传统的观点,而是笔者咨询经验的总结。由于我们侧重于警察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所以基本上不专门涉及儿童和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另外,所谓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就整个社会人群和心理咨询中经常见到的问题而言,而绝非专指警察队伍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警察队伍的执法水平,有助于在维护社会治安、治理犯罪的工作中及时甄别那些存在特殊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的人,我们对于人格障碍和性行为变态也作了简要的介绍。
3.6.1.青春挫折综合症
这是指青春期前后的青年人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加之独生子女中一部分人所接受的弱化教育,使得一些人社会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挫折容忍力较差,心理防御机制尚不完善,由此而导致不同生活方面的适应困难,是个症候群。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中,但随着独生子女的上岗,也一定程度体现在参加工作不久的人群中,其中也包括青年民警。
青春烦恼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人成人意识、认同感和闭锁心理的出现,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多了,许多事情过去可以依赖家长和老师,现在必须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这种愿望和实际的经验、知识、能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距离,过去遇到类似的问题可能会跑去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现在不愿意倾诉,试图自己解决,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办法。闷在心里,产生烦恼,自我期望值过高又没有能力实现,眼高手低对自己不满意,使烦恼加深构成了心理矛盾。
一位到派出所工作不久的大学毕业生曾经找到了我,他焦虑地说:也不知怎么回事,这些日子我的注意力、记忆力,对问题的反应能力好像都出了问题。我感到目前连最简单的日常事务都无法应付,更不用说出警办案了。为了不让领导和同志们发觉我的状况,我每天上班都在竭力控制着自己。可愈是小心翼翼专注于某件事,愈是要出现一些差头、捅漏子。现在,我每天一上班就紧张害怕,真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经过测评,他的焦虑指数偏高。有专家经过统计认为,在我国人群中患有焦虑症的接近3—5%,也就是说,许多在医院里看内科、外科、妇科、脑系科的人群中,有相当一批人其实是由于焦虑情绪引起了躯体症状,严格说应当接受心理咨询调整。可由于“进错了门”,往往花了许多钱,却使症状进一步延续发展。同样是焦虑,但导致的原因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咨询,他的问题逐渐明了。他是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通过公务员考试当上了人民警察。开始时他非常高兴,因为不仅有了稳定的职业,而且,通过电视、小说的了解他把警察工作理想化了。认为警察工作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神圣职业。在新警集训时期,他的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希望能够分到刑警队去当侦察员。可是,他被分配到了派出所。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感到很失望。原来派出所的工作竟是这么事物、琐碎,还要和街道大娘们打交道。可实际上,自己竟然连这样看似简单、琐碎的工作也干不好。在他感到失望的同时,他又为自己放弃了的专业感到遗憾和懊悔。可是,真让他放弃警察职业,他又舍不得。他使自己处于两难境地。时间一长,他变得神情沮丧、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原有的生活规律全被打乱了,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万不得已,他想起寻求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帮助。
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生活对不同的角色位置都有不同的要求。当警察必然要放弃许多个人的东西,譬如,个人的休息时间和假期、与家人团聚的幸福、个人的一些兴趣和爱好等等。一些人总是说要得到什么、争取什么、实现什么,却很少想到要放弃什么。事实上,任何获得都得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就是损失、就是放弃。只不过有人明白这个道理,放弃得心甘、平和;而有人悟不出其中道理,明明渴求此,却又抵御不了彼的诱惑,彼此都不肯放弃,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或者暂时表面上彼此都得到了,而实际上存在着更大的“隐性”损失,放弃了更有价值的东西。譬如,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宁静、精神的豁达和从容……。因此染上了流行的身心疾患,感到活得累,累在心上。我建议他在工作中不断加深对人民警察社会角色的认识,并指导他通过系统的脱敏训练来缓解工作中的紧张、焦虑情绪,帮助他渡过了困难,逐步适应了工作的需要;史无前例的独生子女时代已经来临,大量独生子女已经陆续上岗,公安机关亦不例外。由于一些家庭过度保护的家庭教育模式,加上公安机关特殊的工作性质,导致个别青年民警一时适应不了紧张的工作环境,这已经绝不是个别问题了。可以肯定这位大学生,如果不摆脱那种特定的焦虑情绪,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警察。
青春烦恼还会使主体产生寂寞、孤独、忧虑、苦闷和抑郁等消极心态。
青春无力
一次,我在大学里做心理健康辅导报告,事后该校的一位女生,在信中这样对我说:“我一点也不傻,心里清楚得很,但我不愿意有心机,我只求随心所欲,不想有太多顾盼,不想太多操心。最让我不能容忍和原谅自己的,就是不求上进。我太没有自制力,不想学习,懒得参加一些有竞争性的课外活动。就是上课时,我眼睛看着黑板脑子也根本没有跟着转,所以现在学习一塌糊涂。我的智商是中等偏上,还算聪明,而且我深信我要是下力气学,一定会出类拔萃。但我根本懒得学,也不想玩。我不理解自己这是怎么回事,我一直觉得自己活着与死去实在没有什么两样。……,就算我有某些特长,如果没有人逼着我去干,我也不会主动涉及。就像以前父母逼着我学习一样,否则大学永远与我无缘。我怀疑像我这样的人,即使上了大学又能怎么样。对我而言,上大学与当乞丐没什么两样。……”
曾经有几位所长、教导员找到我,谈到类似的问题:我们那里有新来的同志,表面看挺精神的,可到了关键的时候,你越紧张、越着急,他越慢悠悠地到不了位,一点也不着急。这真是不着急吗?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某种选择的关头,当需要他们负责任地做出决定时,他们犹豫不决、缺乏信心,茫然若失,进入不了状态。这实际是一种逃避、焦虑心态的表现,害怕失败而故意放弃、逃避责任。
这种情况和前一例类似,实际上也是青春无力的表现。一些青年学生和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突然对学习和工作失去了兴趣和意志,不愿意听课,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失去了兴趣,整天垂头丧气,对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却发生了兴趣,有的甚至会表现出某种专注。这种人既不抑郁,又无药物依赖,而是反复强迫的在这部分衰退上作循环运动。其中有些人还会对人格成熟的人产生同一性的抗拒,实际上是害怕被对方强有力的自我同一性所并吞。
青春性敏感
那还是几年前,本市郊区的一位农村妇女找到我,据她讲,她的儿子得了一种怪病。她的儿子在高一第二学期的一天,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下流话”,吓了自己一跳,马上四下观望,见周围没有人,才放心。隔了一段时间,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吓得他赶紧跑回家。到了期末,学习更加紧张了,“下流话”出现的频率也更多了。他明明知道这些话说出来不好听,也不符合他一贯做人的准则,可就是控制不住,越怕说出来越不由自主地说出来。那一段时间简直是度日如年,他全身的肌肉似乎都僵硬起来,面部表情也紧张得不自然了,他战战兢兢地把考试应付了过去,总算盼到了放假。回到家里他的精神松懈了下来,在不知不觉中“下流话”出现的也稀疏起来。暑假很快就过去了,开学后紧张的学习生活一开始,他和同学一接触,说“下流话”的“坏毛病”又不知不觉地出现了,而且比原来更加厉害。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他自言自语的毛病,听到了他说的内容更是觉得可笑。他紧张恐怖得不得了,吓得再也不敢上学了。跑了很多医院,还请了跳大神的来“抓鬼”,他的毛病始终治不好。最后只好休学。她的母亲苦思不解地说:我们孩子从小就守规矩,从来不跟女孩子一起玩,怎么一下会得这么个毛病?这不成了“流氓”了吗?
很显然,他得了语言强迫症。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经过进一步接触交谈,我得知:这个孩子是独生子。虽然生在农村,但家教十分严格,父母对他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尤其是母亲,在家里做主,生怕他学坏,给他立了许多规矩,从小就不让他与有打架骂街坏毛病的孩子来往,更限制他与女孩一起玩。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环境,养成了他拘谨内向的人格特征。可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产生了与女生交往的愿望。随着自己生理、心理的变化,对异性的渴望和好奇感也日益强烈起来。这种欲念显然与母亲多年的教育、与深植于内心的观念相背离,往往越是压抑的东西,越加会感到敏感,需求就更加强烈,青春期导致的内心涌动同母亲的教育和原有的观念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是个生物能量场,蓄积的能量必须要有升华的窗口和宣泄的渠道,否则单纯地压抑就可能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过去,他听到同学开男女玩笑、说“下流话”就会感到面红耳赤,当自己实实在在也出现了思春的欲念时,他竟把这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当作不洁、罪恶来压制、排斥。蓄积的能量找不到出路,竞选中了令他最感觉敏感、最公开的语言方式作为宣泄渠道。意识告诉他“不能说”,可潜在的欲望却偏要竭力表现。两者的争斗使他精疲力竭、痛苦不堪、不能自己。
这是一例很典型的青春性敏感导致的语言强迫症。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疏远异性的同性适应期、对异性的狂热期和浪漫的恋爱期。青春期性敏感主要发生在这3个阶段的过渡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性敏感呢?青春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这个时期人出现了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变化,也使得这个时期的人同样面临着心理上的“疾风暴雨”时期。有的家庭从小就限制孩子与异性往来、把“性”视为“不洁”,这种教育方式限制、压抑了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弗洛伊德说过:越是被禁锢的东西,也就是人们越向往的东西。一旦这种禁锢与生物学规律发生冲突时,由于缺乏正确诱导和自我调节能力,主体便会陷入焦虑之中。其结果,便形成一种生物欲求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对抗状态,性敏感就是解决这种对抗的一种形式。
这些道理听起来比较难于理解,他的母亲将信将疑:难道这是我的错?
对于这类问题的预防和矫正首先需要社会和家庭、学校,对孩子从小进行包括性伦理道德、性法律、性角色、性生理、性心理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性教育。正确的性教育实际上就是良好的人格教育,使人正确地进入自己的性角色,形成健康的性意识,提高人的性阈限值,有助于人健康全面地发展。
所以,家长有责任对孩子进行包括性教育在内的青春期教育,大量事实表明孩子是否接受过青春期教育,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咨询过程中,我询问了他的生理变化情况和心理需求。我告诉他:孩子到了你这个年龄,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和好感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没有丝毫的不好,只不过应当正确地对待和表达自己的这种需求。你有了遗精现象,那很好,我应当向你表示祝贺,因为这表明你长大了,说明你正在走向成熟。到了你这个年龄,或者再大一些,男孩子不出现遗精现象才是问题呢。
他红着脸局促不安地听着这些他应该知道,而从来没有人对他讲过的道理,临走时他却表现出如释重负的样子。在其后的咨询中,通过继续的认知调整,同时指导他在学习生活中、在与同学交往中、在文体活动中升华、宣泄自己的青春期心理能量,经过一段调整,他的语言强迫症终于消除了,又能上学了。
另外,警察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接触社会阴暗面,这无疑是对刚从校门出来的青年民警的性心理承受能力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挑战。无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都可以清楚地感到有个别青年民警在来自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的不良性刺激的影响、诱发下,出现了青春期性敏感的问题。问题的表现形式可以是非常多样的,虽然导致违纪违法的行为只是极个别,但对民警身心健康、对队伍的执法水平以及给工作带来的损失,其后果是不容忽视的。这是一个在对新警进行工作适应性教育与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中都应注意的问题。
青春挫折综合症还包括青春抑郁、青春幻想与白日梦、青春期人际交往困难和青春脱逸等问题,但由于这些在我们开展警察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很少见,故不做专门的介绍。青春挫折综合症虽然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大多是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人发展所付出的一种代价。如果主体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能够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工作者,或是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绝大多数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
3.6.2.神经性抑郁
神经性抑郁是一种以抑郁性情感作为突出表现,同时具有神经性症状的心理疾患。
有一位女士在咨询中对我说:我从小就性格内向,特别脑腆、害羞,长大结婚生子后,我的性格弱点依然没有变化,对什么事情都缺乏热情,特别没有自信心,胆小、懦弱、工作没有魄力,在单位里不合群,没有朋友。我非常恨自己、讨厌自己,有时竟达到一种不能自拔的境地,思维也常常陷入误区,经常整夜失眠,因此工作中无精打采,常常出现失误。……我父母都是那种谨小慎微、忠厚老实的人,我的性格完全与他们一样。一方面,我爱他们。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养育了我;一方面我常常因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自卑。……最让我烦恼的是我的儿子,他完全继承了我的性格,小小年记就非常不自信,他胆小常说:我怕别人说……我怕……。他不敢尝试新事物,心特别细,常哭鼻子。他有两点与其他孩子不同:1犹豫不决,常常为一点小事迟疑不定。比如,我要带他上街,他不愿意去。那么去还是不去,他常常在小嘴巴上说半天。2他常常为以前做过的一点点失误而懊悔不已。比如,有一天晚上他说:我以前打破了碗,还不听你的话,等等。我的心在流血,我恨自己把这些不良的个性传给了孩子。还有更让人心疼的,他在5岁时,因为喝汤的事奶奶表扬了小堂弟而没有表扬他,他就打自己的嘴巴,边打边哭:我真笨,我怎么不会喝汤。想起这些我真恨不得捅自己一刀,是我害了孩子。他还小,为什么要受这些不良个性的摧残,以后漫长的人生路,他该怎么走啊?
她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抑郁的状态呢?她是这样认识的:在结婚前与另一位男朋友谈恋爱期间,曾在男朋友的宿舍住了一夜,虽然是分别在两张床上和衣而睡,两人没有发生性关系,但她仍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丈夫。事过多年,她仍怕人们议论这件事,告诉不告诉丈夫,这成为困扰她的一块心病。长期困扰她的第二件事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地区组织‘元旦’文艺会演,我参加了演出。在台上因为怕羞,加之舞台经验不足,在走台、排演、会演中闹了一些笑话,让我感到很丢面子。我总觉得,人们还记得这些笑话,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肯定是这样的)。
这是一例很典型的神经性抑郁症。事过多年那些别人早已忘怀的往事竟成为她抑郁情绪的诱发原因,另外,也可以从中看到她明显的人格因素。尽管她的症状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且比较严重,但她有强烈的求治欲望,能够积极配合,所以经过她的艰苦努力,她的症状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这种突出的抑郁情感,主要表现为悲伤、绝望、孤独感和自卑、自责等。该症在发病前大多能够找到精神因素,如生活中的不幸、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人际关系中的失败等等。该症的发生与性格有相当的关系,自尊心很强的人,在受到意外的挫折后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而发病。此外,性格内向,多愁善感、敏感、暗示性强、好思虑和依赖性强的人,在精神因素的作用下,也易出现这种心理问题。通常,这种持续的心理状态至少达到两周才符合诊断标准。
根据“神经症临床工作诊断标难”,神经性抑郁必须符合以下两项症状:
(1) 自觉心情压抑,存在沮丧、忧伤苦闷等基本症状。
(2) 至少存在以下症状中的3项:对日常活动(包括爱好和娱乐)兴趣显著减退;感到生活无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常想不愉快的往事,遇事常向坏处想;自觉懒散乏力精神不振,脑力迟缓,反应缓慢,对学习缺乏信心;自我评价下降,夸大自己的缺点,或对赞扬、奖赏没有相应情绪反应;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常唉声叹气,易伤感落泪或愁容满面;有想死的念头,但内心矛盾重重,心境恶劣,烦躁、易激惹;自认为病情严重,能主动求治,希望治好。这种人一般有自知力,能主动求治,与周围关系良好,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没有明显异常。有学者称他们是彬彬有礼的病人。同时,他们还会存在一些躯体症状:常出现身体不适、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动作迟缓和全身无力。还会存在入睡困难、易惊醒、多噩梦等睡眠障碍。
在心里咨询过程中感到这类问题的发生不是个别,由于其生活兴趣的降低,有的人有自杀的危险,需要咨询者高度地注意,有的还需要紧急介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通过正式的诊断,把抑郁性神经症与情感性精神病中的抑郁症、原发性抑郁症区分开,后者体内维持正常精神活动的某些化学物质存在缺陷,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脑内5—羟色胺更新率降低、含量不足,以至于兴奋性下降,患者处于明显抑郁状态,而且其抑郁表现显得不合情理,常无准确的诱因可寻。属于器质性病变,精神科疾病。尽管心理咨询、各种支持疗法和运动疗法对于上述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但对于后者来说,在进行心理咨询、各种支持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同时,药物治疗也是必须的。
警察在处理民事纠纷或办理各种案件的工作中,如果遇到这样的当事人,必须高度警惕,防止自残、自杀事故的发生。
3.6.3.强迫性神经症
这是一种以记忆、思维、情感、意向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各种强迫现象的心理症。其特点本人对某种观念、情感、意向或行为经常反复出现明知不合理但不能自控;主体认识到这些观念、情感、意向及行为与自己的人格不相容,但又是被迫出于自己的内心;为了排除这些令人不快的观念、情感、意向及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内心斗争,并伴随强烈的恐惧、焦虑;有时为了减轻焦虑而做出一些近乎仪式性的动作,尽管本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控和克服,感到十分痛苦。一般症状多在一定精神因素下发生,或由某种躯体疾病、过度疲劳、身体衰弱等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减退而引起。
强迫观念
又可以作如下区分:
(1)强迫怀疑。即指对自己做过的事情产生不必要的怀疑。虽然自己也知道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经反复思考和检查之后仍不放心。如,一位老同志,许多年以前办案出差期间,他认为由于自己的疏忽差一点将文件丢失,下了自己一大跳,紧张得不得了。从此后,总怀疑自己的物品没有收拾好。总要反复地检查、收拾自己的东西,尤其是准备出门或出差在外,更是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
(2)强迫回忆。这是指对自己刚做过或早已过去的事情进行反复的回忆,经常是由于强迫怀疑而产生的强迫回忆,还有就是在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以后不能控制地回忆当时的尴尬、痛苦境遇。
(3)强迫联想。这是指听说或看到某种事物,就会出现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联想。如,有个英语总也学不好的学生,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一排排横线,他就要数这些线可以构成几行英语条格,想到自己复习英语的情况和考试的种种情况,因而导致焦虑情绪的出现。有的人听到或看到与性有关的信息(这种有关主要是自己认为有关),就会联想到男女生殖器、性生活等等,进而认为自己下流可耻,怕被别人看出来,又导致焦虑紧张。
(4)强迫性穷思竭虑。是指总是在想一些缺乏现实意义的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现象。如,“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为什么长两只眼睛?”他们明知这种思考毫无疑义,但又非要探个究竟,无法摆脱。
强迫情绪
是指在情绪方面出现一种无法控制的恐怖状态,如怕自己疯了、怕自己失控,以及对某种特定的事物、境遇产生恐惧感。有关恐惧的具体内容,放到后面再谈。
强迫意向
是指主体常常被一些与正常心理状态相反的欲望和意向纠缠,产生一些可能导致可怕后果的冲动。本人明知这种欲望与冲动是违反自己意愿的、是不堪设想地,但却无法摆脱因而感到十分焦虑和痛苦。如,站在高层建筑或山崖上就有一种纵身跳下去的冲动;见到刀剪刃具会产生自伤或伤人的意向;看到或者拿到手枪就会产生伤及自己或他人的意向等等。虽然本人决不会真正导致这种行为的实际发生,但无法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本人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
强迫行为
是指在某种时候会出现一种不必要的、重复出现的,本人想要控制而又无法自控的行为。强迫行为也有许多不同的表现。
(1)强迫计数。反复计数那些毫无意义的事物,比如,汽车的牌照号码、路边的树木、楼梯的台阶,明知这样做毫无意义,而且也根本记不住,但仍要数下去,不然内心就不安。
(2)强迫检查。常与强迫怀疑相联系,如反复检查自己的东西是否丢失;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投信时反复检查确认信是否准确无误地投入信筒里了等等。
(3)强迫性仪式动作。这是指一种重复刻板式的相互联系的动作,这对于本人来说多有他自己体会的特殊含义或与是否吉祥如意有关。如上楼梯或进门时必须先迈左脚;一只手触摸了某种东西另一只手也必须触模,表示一切动作都要保持对称性,等等。如果受到他人的干扰,未能完成这些动作就会感到十分不自在、非常难受,必须找机会重新再来一遍才能安心。
此外,还有强迫洗手、强迫洗衣等行为,这多与不洁恐怖或疾病恐怖有关。
强迫性神经症与社会因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因素的作用及激烈的情绪体验的影响往往是此症发生的直接原因。还有人认为此症的发生与人格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许多人的症前人格都具有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知力差,或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迟疑畏缩、遇事过于谨慎、缺乏自信心、墨守成规、生活习惯比较呆板、喜欢过细地思考问题等特点。
巴甫洛夫学说认为,强迫性神经症是由于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即兴奋和抑制)的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病理惰性兴奋灶。同时,由于形成强迫状态的病理性条件联系固定下来而使强迫症状持续存在,不易消除;即使引起本症的精神刺激不复存在,但因为强烈的病态的情绪体验仍在起作用,强迫症状仍会反复出现。
对于此症,目前原则上认为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并适当辅助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法。
3.6.4.疑病性神经症
疑病性神经症(hypochondriacal neurosis)是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或精神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符,虽然医生对疾病解释或客观检查正常,仍不足以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见。通常疑病症患者伴有紧张、焦虑和抑郁,四处求医多方检查,采用一般性说服方法无法消除其思想顾虑。疑病症尚包括疾病恐怖、身体变形障碍和非妄想性变形恐怖等病名。
国外资料疑病症占各种疾病的1%。综合性医院,尤其在内科领域,疑病症发生率较高,一般可达到5%左右。医学心理咨询门诊的记录该症占神经症总数的12.1%。30—50岁为高发年龄。
病因和发病机理主要表现为:
首先,性格缺陷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基础,这类人常有疑病性格特征:过度注意自己的躯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自己体内不舒服感觉非常敏感,过多的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甚至将正常的生理性感觉,扩大为疑病的臆想;无力性格缺陷,典型抑郁质和体质欠佳者容易诱发疑病症。
其次,将近半数的疑病症者有不良心理生活因素的诱因,例如环境变迁、工作和生活负荷、事业挫折、人际关系矛盾、家庭纠纷、医源性刺激、自我暗示和条件性联想因素等等。大约1/3的人症前有躯体疾病作为促发因素。
躯体疾病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于身体的某一部分,想象该部位的不适,这种集中也可以指向整个身体。对于一些人,各种疾病医学信息,都可以构成满足他们的心理资料,导致产生各种疑病性焦虑。医生护士的言谈举止、解释暗示、各种医疗操作、周围人的某种疾病都可能对具有疑病倾向的人,构成医源性影响,诱发疑病观念。
还有,森田疗法用“精神交叉作用”、“精神拮抗作用”来解释疑病症等“森田神经症”的症状产生机理。这种理论认为神经症患者,尤其是具有疑病观念的人,对某种躯体感觉,思想上集中注意,过分重视。以致造成这种感觉的敏锐化,症状恶化加重,进而使之更加注意和固定化。造成躯体感觉和注意集中两者相互交叉作用,并使这种感觉强化剂产生多种身心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他还认为,疑病素质是各种神经症的发病基础。这类人有非常强烈的求生欲望和自知能力,常常为自己生命健康和心理安宁而过多担忧和思虑。森田认为疑病症状是一种人类生存欲望本性所保持的心理机制。如果超出某种程度就会成为一种问题或疾病。森田采用不理不采、听之任之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心理疗法。
在警察心理咨询工作中,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也出现了一些与警察工作密切相关的疑病症,如:性病疑病症、爱滋病疑病症、同性恋疑病症等。
3.6.5.恐怖性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Phobia)是指对于某些事物或特殊情景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强烈的恐惧与引起恐惧的情景通常都很不相称、难以理解。由于不能自控而极力回避引起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本人常常明知自己的害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引起恐怖反应的事物或情境实际上对个人往往并无伤害或威胁;也知道别人不会因为这些事物或情境引起恐惧,因此,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是一种异常表现。
恐怖症者所体验到的情绪状态与以下几种情绪反应相类似又有区别:害怕(fear)是对真实危险或威胁的正常反应;胆怯(timidity)是指一种易于发生害怕的持久的倾向;’惊恐(panic)是一种突然爆发的急性恐惧;焦虑是一种同“迫在眉睫”而又不知所措的危险体验有关的不愉快情绪。一般说来,恐怖症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而且起病急,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虑和恐惧发作以后,这个物体或情境就可能成为恐怖的对象。如,有一位民警,平日工作认真,积极要求上进。但在数次到刑场监督执行死刑任务之后,突然对枪产生了恐惧,包括对锁在保险柜里的枪也感到紧张、恐惧。由此而导致无法正常工作。
此症心理异常表现是多方面的:社交恐怖症(见人恐怖、赤颜症);空间恐怖症(旷野恐怖症、闭窒恐怖症、恐高症) 动物恐怖症;疾病恐怖症;利器恐怖症;不洁恐怖症;黑暗和雷电恐怖症等等。
恐惧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即对某种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和害怕,从种系发展来看,对于保存个体有重要意义。所以,有恐惧情绪并不都是不好的。只是当这种恐怖情绪扩大、泛化影响到人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成为一种异常了。一般说来,恐怖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的影响,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后天的社会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性格上内向、胆小、依赖性强的人易出现此症。还有学者认为,此症患者家族神经症者较多。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一个人从早年时期开始对某些特定事物或情境所具有的先天性的(或说不出原因的)恐惧感,随着长大,如果不再接触同类事物,恐惧感就会消失或进入人的潜意识隐蔽起来。成年之后,当人受到病痛的折磨而变得软弱时,或受到新的严重精神创伤因素的袭击时,过去所经验过的恐惧就可能被诱发再现出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认为,恐惧情绪的出现是由于形成了不良条件反射的结果;或者说,成人所表现出来的恐惧症是由于从儿童时期早己消失了的恐惧经验中学习得来的。
不同理论的观点不尽相同,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对此症的治疗,一般是心理治疗为主,并辅以药物治疗。
3.6.6.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中常见的一种,是指以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等焦虑情绪为主要症状,同时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颇尿急、出汗、震颤和运行性不安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
焦虑反应也会在正常人身上发生,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上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反应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还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灾难,对此需要付出特殊的努力事件;或者因无法预计其后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的问题,这时的心理紧张和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如,临战前的反应、面对众多群众讲话、等待会见重要人物、即将登台当众讲话、对经历过的危险事件的回忆等等,都会导致焦虑反应。
对于正常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可能引起焦虑反应的事物和情境很少反复出现;即使反复出现,正常人通过不断地适应也可以直接减少焦虑反应,并增强克服挫折情境的信心,从而摆脱焦虑反应状态。
然而,对于焦虑症者来说,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引起,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很不相称。其不仅可以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反应,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这种反应状态,说不出原因并无法摆脱。这是一种常见病,有调查资料显示,在一般居民中发病率可以达到5%占到精神科门诊的6—26%、心脏科门诊的10—14%。
该症的心理异常表现可以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
慢性焦虑:经常感到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与恐惧或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对于客观上并不存在的威胁,总是感到担心、不安和害怕,似乎不利的事情、灾难性的结局、各种失败、疾病和死亡会随时发生。有时明知这是主观的多虑,但经常无法自控,十分苦恼。而且会易激惹、对声音过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会表现出对自己“无能”所招致的“失败”的强烈的自责或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对许多事物的兴趣降低,对日常工作会构成影响,但不会出现智力障碍。有时会不安地来回走动,或两手不停地重复某种简单而又毫无意义的动作,发出阵阵叹息还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口干、肠胃反应、胸闷、胸痛、呼吸急促、心悸、尿颇、尿急、肌肉紧张和动作不精细等。
急性焦虑:会由于内心的过分期待和恐惧情绪而达到惊恐发作的程度,表现出惊叫、呼救,急切地需要别人的陪伴或救助。常会伴随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心悸、心慌,甚至出现昏厥。由于过度地呼吸,会导致血液中碱性成分增加而手脚麻木、头晕发胀,以至出现肌肉抽动。还可以有胃部不适、腹疼、大小便紧迫感、腹泻或便秘等肠胃消化系统症状。
无论是哪一种焦虑,都可能出现月经失调、********、****减退等各种性功能障碍及多种睡眠障碍。
导致焦虑性神经症发病有人格、社会生活中引发的内心冲突、生化和遗传多方面的因素。
易于紧张和忧虑,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过分,患得患失,对自身身体、健康和形象过分关注,面对挫折和失败易产生自卑感等,都是焦虑症发病的人格基础。
焦虑症的发病因素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儿童时期的一些特殊的精神创伤体验对今后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当人借助儿童的心理防御机制面对成年人的问题时,由于这种应对往往是不适当的,因而会诱发或加重焦虑。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革,增加了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感,剥夺感、相对剥夺感、无助感、不安全感等等都可能引发和加重人的焦虑。另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也增加了人的内心冲突,如当本能需求与现实规范、道德准则发生冲突,由于防御行为而使原始冲动得不到满足或发泄,本能冲动持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自我控制力失效。由于人在一定时期内致力于激烈的内部防御工作,当本能冲动负荷过盛,防御无效则会变化为焦虑。
焦虑症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全面亢进,主要是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系统)的兴奋,焦虑症病人由于肾上腺素功能系统的兴奋,几乎毫无例外地表现外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增高,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这种生理心理反应特点,有可能是造成焦虑症病人的病理性期待状态,对环境刺激的过分敏感,对某些情境变化的过度担忧与恐惧,情绪状态剧烈起伏变化的直接原因。由于在各种有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在焦虑症病人的上述心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便激发和加重了病人异常心理尤其是异常情绪的发展。另外,遗传素质也使得焦虑症病人与正常人之间存在着某些生理下了的差异。
对焦虑症的治疗,一般认为应采取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