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要学会的社交与口才
31879800000017

第17章 处世篇

107、以静制动的口才

【言论纵横】

以静制动,并非一味地提倡无所作为,而是说在出击之前,先观察形势,隐藏自己,分析对手,把握时机,当这一切准备工作全都就绪之后,你就可以猝然而起,一击成功了。

【案例检索】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著名的说客,叫做张仪。张仪的辩才果然了不得,在当时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不过,张仪并不是一味地张嘴就说,他是很讲究“说”的时机的。一次张仪到楚国游说,旅费用完了,就心生一计,前去求见楚王。楚王以前因为上过他的当,很不高兴接见他。遇到这种情形,张仪便对楚王说:“我看大王没有重用我的意思,所以我想现在就离开贵国到北方去。”楚王早就想赶走张仪,但碍于情面,并没有这样做。听说张仪要走,心里暗暗高兴。“请问大王,在北方各国有没有您想要的东西?”

“像黄金、宝玉、犀牛、大象等等,我国都有,我什么都不缺。”

“大王是说连美女也不要吗?”

“你是说……”

“我在郑国和周国的街上,见到女人们打扮得很漂亮。对外来的人来说,她们简直如天女下凡,艳丽无比。”

“果真如此吗?我们楚国因为地处僻远,和中原各国的美女无缘,我很想得到那样的美女。”

于是,楚王就给张仪大批珠宝,作为物色美女的费用。在这段时间里,楚王除了郑袖这个宠妃之外,还有一位正配的王后(即南后)。这两个女子素来都是最受楚王宠爱的。

后来,张仪去和楚王告别。他说:“最近各国都配有严格检查的关卡,一般旅客的往来,都受到限制,所以这一去不知何时回来。可否请大王赐给我一杯酒,作为饯别?”“好吧!”

楚王按照张仪的要求,摆上了酒宴。张仪见时机成熟了,就毕恭毕敬地向楚王说:“只有我们两人在这里喝酒,实在很寂寞。能不能请大王召唤您心爱的人来斟酒?”“说得有理。”于是,楚王便召来了南后和郑袖,让她们在旁斟酒。接着张仪又毕恭毕敬地禀告楚王说:

“我实在惭愧!”

“怎么啦?”

“我虽然走遍了全国各地,还没有看过这样漂亮的女子。虽然不知者无罪,可是上次我竟向大王提议让我到北方去寻找美女,这实在是太鲁莽了!”

“没关系,不必介意。事实上,我也在想天下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这两个女人更漂亮的女人了。”

张仪就这样成功地向楚王要到了一大笔金银财宝,继续他游说列国的事业去了。

【应用解析】

如果他一开始就摆出一副要赞助的架势,相信楚王不但不会给他一分钱,反而一定会喝令武士将他“叉了出去”的。学会耐心地等待时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而对那些暂时处于下风、居于劣境的人来说,就不仅仅是“重要”,简直就是“必须”的了。

108、不言而言的口才

【言论纵横】

有的人一提辩论、说服、口才,总会伴生出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有把声音提到八十分贝以上,才能产生压倒对方的效果,这其实是费力不讨好的。佛教中,“沉默”具有特殊的意义。当文殊法师问维摩诘有关佛道之说时,维摩诘没有说一句话。后来,有一位禅师说他的不语好像“雷声一样使人震耳欲聋”。这种“如雷的沉默”,犹如台风的中心眼。没有它,台风便不能形成。这种沉默,就是不可言说的道,是禅的精义所在。

【案例检索】

秦昭襄王在位已36年,但国家军政权力依然掌握在母亲宣太后和叔叔穰侯手中。范睢就是在这时到达秦国的,他先给昭襄王上书,说自己有办法使秦国强大,还暗示了如何处理昭襄王与宣太后及穰侯的关系问题。

昭襄王于是召见范睢。对他说:“早该拜见先生的,只是政务烦心,每天要去请示太后,所以拖到现在。我生性愚钝,请先生不要客气,多加教诲。”

但范睢一言不发,若无其事地向四周顾盼着。左右群臣们都有些不安地看着事态的发展。昭襄王猜想可能是由于众臣在场,范睢有所不便,就摒退众臣,但范睢仍然一言不发。昭襄王于是又问道:“先生用什么赐教我?”范睢开了口,说:“是,是。”停了一会儿,秦王又一次请教,范睢仍只是说:“是,是。”如此重复了好几次。后来,昭襄王长跪不起,说:“先生不肯指教我吗?至少也该解释一下为什么一言不发的理由吧!”这时,范睢才拜谢道:“不敢如此。”于是滔滔不绝地谈下去。秦昭襄王听了范睢的话之后,十分赞赏。几年后,又让范睢做了秦国宰相。

范睢别出心裁的说服方法,确有其妙不可言的独特效力。沉默使昭襄王摒退了众臣,也使昭襄王能怀着一种惊异而又专注的心理来倾听范睢的意见,并加重对他的敬重之意。

【应用解析】

由于在会见前,范睢已出其不意地点明了昭襄王忧心的事,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不言而昭襄王会不再求问,正是有了这种十足的把握,他才敢采用沉默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也经常被人们采用。有些政治家在谈判时爱装聋扮哑,为了使自己的意见能被接受,故意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充耳不闻。还有这样的情形:两个关系很亲密的朋友,其中一个犯了错误,虽然心中愧疚,但口头上不想承认,这时他的知心朋友来了,这个朋友不是指责他、劝说他,而是端坐在他的面前,以充满关心、体谅的温情眼光凝望着他,或是用威严而又热烈期盼的目光盯视着他。在默默无言的相对之中,两个人的心灵在交谈,凝固在犯错者心头的冰块正在渐渐融化。他最终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他被朋友的“不言而言”给说服了。

109、一语双关的口才

【言论纵横】

一语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句的同义或谐音的关系,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由于双关含蓄委婉,生动活泼,又幽默诙谐,饶有趣味,能给人以意在言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究,因而在论辩中经常为人们所使用。

【案例检索】

阿凡提在闹市的店面开理发店,租期为1年。店主仗着店面是他租给的,每次剃头都不给钱。有一天店主又来了,阿凡提照例给他剃了光头,边刮脸边问道:“东家,眉毛要不要?”“废话,当然要!”阿凡提嗖嗖两刀,把店主的两道浓眉剃下来了,说:“要,就给你吧。”店主气得说不出话来,埋怨自己不该说“要”。“喂,胡子要不要?”“不要,不要!”店主忙说。阿凡提嗖嗖几刀,把店主苦心蓄养的大胡子刮下来,甩在地上。阿凡提用双关语,把店主整治得无可奈何。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作者来到某编辑部,递上自己的作品。编辑看了作品以后问他:“这篇小说是你自己写的?”“是我自己写的。”年轻人答道:“我构思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整整坐了两天才写出来的,写作真苦!”“啊,伟大的契诃夫先生,您什么时候复活了啊!”编辑大发感慨。听了编辑的话,年轻人赶快悄悄地离开了编辑部。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契诃夫先生,您什么时候复活了啊”这句话,隐寓着“你抄了契诃夫先生的作品。”其效果远胜于明言快语地指出作品是抄袭的。

【应用解析】

在论辩中,当遇到棘手的题不好回答或不能回答时,一语双关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有次,美国总统里根决定恢复生产B-1轰炸机,引起许多美人的反对。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责问。里根答道:“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这句一语双关的妙言,一时竞使得那些反对者不知所措。

110、以柔克钢的口才

【言论纵横】

太阳和风看到一个穿着棉袄的农夫在赶路,于是,风就和太阳打赌,看谁能让农夫脱下棉袄,风首先卷着尘土朝农夫吹去,风想吹落农夫身上的棉袄,可是面对刺骨的寒风,农夫把棉袄穿的更紧了,风费了半天力气,农夫的棉袄却越穿越紧。轮到太阳了,太阳暖暖的照着农夫,温暖的阳光让农夫暖和起来,开始出汗,终于农夫太热了,就脱下棉袄凉快一下。太阳胜利了,有时候不知不觉的温暖比凛冽的风更有效。

【案例检索】

某部有位陈排长,遇事总爱发火动气,战士们背地称他“陈老虎。”连长、指寻员找他谈了多次,他总认为“虎不威成不了百兽之王,官不威治不了战士。”后来,他的同窗好友二排长对他说:“老陈,现在战士不是只靠我们的‘威’所能治服的,还是要靠耐心说服和科学管理才能带好部队。你直接领导的24名战士现在有20名要求调走,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听了二排长的忠告后,陈排长想到战士敬而远之的表现,转变了带兵态度,一年后被力里树立为“爱兵模范”。

这个事例,证明了以柔克刚的作用。

某商店一位优秀营业员,一次接待一位女顾客,女顾客挑得相当仔细,足足用了几十分钟没有挑完。当这位营业员去接待别人时,这个妇女把脸一沉,大声指责道:“你这是什么服务态度?你没看见我先来,他们后来吗?为什么扔下我不管了?”

如果遇上楞头青,早把她顶回去了。然而,这位营业员走过来和颜悦色地说:“请您原谅,我们店生意忙,对您服务不周到,让您久等了,我服务态度不好,欢迎您多提宝贵意见。”这话说得女顾客也不好意思了,她面呈愧色,连声道歉:“我的话说得不好听,也请你原谅。”这位营业员以“和气”对“火气”,表面上,“似水柔情”,实际上却“力胜千钧”。因为“火气”而对“和气”,就失掉了发火的理由和动力,自然会降温熄火了。

【应用解析】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事实上,能把人说“跳”的语言最容易,而要把“跳的人说笑了,那才叫难。”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尊敬说话温和的人,说话温和可以使对方以相同的态度回报。柔和的语言,在遣词造句,声调语气上育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在交谈中应注意使用谦敬词、礼貌用语和赞美词,以表示尊重对方的感情和人格,引起好感。当然,柔言也不是万能的,比如它对那些失去了良知、失去了理智的人,对于“吃硬不吃软”的人,是无济于事的。

111、妙语解困的口才

【言论纵横】

令人尴尬的声面也许人人都经受过。当你隐入某种难堪境地时,默不作声,生气以至动怒,都难以摆脱窘境,而有时一两句机智、巧妙的话语却可以打破沉寂,化解难堪,使你心中的不快烟消云散。

【案例检索】

置身于难堪境地时,如果过分掩饰自己的失态,反而会弄巧成拙,使自己越发尴尬。而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取悦于人的话,却可以活跃气氛,消除尴尬。一次,柏林空军军官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会,主宾是有名的乌戴特将军。敬酒时,一位年轻士兵不小心将啤酒洒到了将军光亮的秃头上,士兵吓得魂不附体,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面对颤抖的士兵,乌戴特微笑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会有效吗?”在场的人闻言大笑起来,难堪的局面即刻被打破。

美国的林肯总统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一次,他正在演讲时,一位先生递给他一张纸条,林肯拆开一看,只有两个字一“傻瓜”。林肯镇静地说:“本总统收到过许多匿名信,全都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刚才那位先生只署了自己的名字,却忘了给我写信。”

彭玉麟一次路过一条僻巷,一位女子用竹竿晒衣服,一失手竹竿坠落下来,正好击中彭的头部。彭大怒,厉声斥骂,那女子一看,原来是彭玉麟,内心十分害怕。慌乱中她急中生智,说:“你这副腔调像行伍里的人,所以这样蛮横无礼,你可知道彭宫保就在这里!他清廉正直,假如我去告诉他老人家,怕要砍了你的脑袋呢?”彭玉麟听了,马上转怒为喜地走了。

明朝文学家解缙,一次不小心碰倒了金鸾殿上的一只玉桶,碎成几片。这是传国之宝,这还了得。有个大臣去禀报皇帝说:“解缙想造反,把玉桶打碎了一只。”皇帝大怒,传解缙上殿,问为何打碎玉桶?解缙应声回答:“为了万岁的江山,我打碎了一只玉桶。”几个想陷害解缙的大臣跪奏说:“解缙打碎玉桶,明明是要造反,请万岁治罪。”解缙也跪奏说:“万岁,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只有一(桶)江山,哪有二(统)江山?”皇帝一听,连声说道:“对呀,只有一统江山,哪有二统江山?打得好!打得好!”

【应用解析】

在有些困境中,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要被突发的情况冲昏头脑,或怒气冲天,或恐惧害怕,只要保持活跃的思维,就能有效地控制局面,使用机智巧妙的话语摆脱对自己不利的境况,甚至反败为胜。

112、随机应变的口才

【言论纵横】

有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题扇,写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料一时疏忽,少定了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大怒,认为书法家欺她没学识,便要问成死罪。书法家急中主智,忙道:“太后息怒!我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写的词啊!”当即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将一首漏了字的诗,变成了一首绝妙好词。慈禧这才转怒为喜。

应变,就是在事态发生的突变的危急时刻,采用恰当的措施,顺应变化,摆脱不利局面。应变是衡量交谈者口才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没有应变能力,会失掉很多成功的机会。

【案例检索】

一次,一家英国电视台采访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采访过程。采访者是个老练的英国人,他走到梁晓声面前说:“下一个问题,请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短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记者问:“没有**********,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作家,那么**********在你们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梁晓声一怔,提问竟如此之刁,他灵机一动,立即发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回答得如此巧妙,使英国记者为之一愣,摄像机立即停止了拍摄。梁晓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转败为胜。

有一次,一个大学副教授在演讲时,把“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误说成“一年比一年差”。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举座惊愕之际,副教授不动声色,不紧不慢地接上一句:“难道真是这样吗?不,大量事实驳倒了这种谬论!”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副教授的应变能力,在紧要关头发挥了作用。

有时,说话对手故设“陷阱”,以谬论相刁难。隋朝时,有一善辩者。一次有人问他:“腊月时家人被蛇所伤,怎样医治?”他应声答道:“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之,即愈。”那人反唇相讥:“五月哪里有雪?”这位善辩者笑道:“腊月何处有蛇?”由于提问者的话本身是荒谬的,对于荒谬的回答,自然就丧失了指责的权利,刁难别人就成了自我出丑。

【应用解析】

在交谈中,有人或善意或恶意地向你发难,把你置于窘境,这时就需要应变。这种应变,难就难在既要回击,又不能失礼。而要想提高应变能力。心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用机智幽默的语言,使自己摆脱窘境。

113、装糊涂的口才

【言论纵横】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假痴不癫,其实就是装糊涂,指的是表面糊涂,心里清楚,以假痴麻痹敌人,反守为攻,克敌制胜。有时面对谬论,可假装糊涂,假装没有听懂对方的话的本意,顺着他的话,引出显然荒谬的结论,并进行辛辣的讽刺,从而获得很好的反驳效果。

【案例检索】

在西方某国的一个大型机场售票厅里,许多旅客正排队购买机票,秩序井然。忽然一个衣着笔挺的绅士,手柱“司的克”,挤到最前面,粗暴地指责售票员效率太低,耽误了他的时间。他唾沫四溅地大声嚷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边说边用手指着售票员,摆出一副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架势。售票员平静地转过脸去,对票房里别的工作人员说:“这位先生需要咱们帮助回忆,他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售票员又向排队买票的旅客问道:“你们有谁能帮助这位先生回忆一下吗?他已经忘掉了自己是谁了。”这些话引起人们的一阵哄笑。笑声中,那位绅士羞得脸通红,只得悻悻地回到后面,依次排队。那绅士说话的原意,人们是清楚的,他是在炫耀自己的身份,妄图以此压服售票员,但售票员偏偏假装听不懂他的话,偏偏从他问话的字面来理解,引出两句使众人发笑、让绅土极为狼狈的话来。

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中,美国总统杜鲁门向斯大林暗示美国已制成了原子弹,可是斯大林却毫无反应。许多人事后回忆说斯大林似乎有点聋。事实上,斯大林听得一清二楚。会后他对莫洛托夫说:“应该加快我们的工作进度。”这说明斯大林是在用装糊涂的方法来对付对方。装聋回避对方的问题,掩盖自己的行动。

【应用解析】

装糊涂是一种特殊、机智的论辩方法,要注意,戏要做得像,露了马脚就会弄巧成拙。而且要思维巧妙,不要没装成糊涂,反倒被人认为你没常识。

114、不言而言的口才

【言论纵横】

冯梦龙《古今谭慨》有段故事说:翟永令的母亲笃信菩萨,一天到晚烧香念经,阿弥陀佛之声不绝于耳。有一天,母亲在烧香念佛时,翟永令叫她:“娘,娘,娘。”母亲没有回声,他就一直叫下去,后来母亲对他生气地说,为什么老叫个不停,让人家生烦。翟永令说:“我才叫几声您就厌烦了,您一天到晚一直叫阿弥陀佛,菩萨爷还会不烦吗?”翟永令为了让母亲知道念经是没有用的,用了一处说服办法一类比法,以自身的行为一证实念经无用。类比法,就是以这现象比那现象,以此道理比彼道理,以已知的比未知的,从而由现象的一致,达到结论的一致。

【案例检索】

孟子问齐宣王说:“某人去楚国游说前,将妻子托给一位朋友照看,待他回来,看见妻子在挨冻受饿,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抛弃他。”孟子又问:“作为军的将领不能带领好军队,应该怎么办?”齐宣王说:“应该澈换他。”孟子再问:“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这段对话,充分显示了类比法的巧妙之法。如果孟子开始就说“回家治理不好,应该把国君免悼。”齐宣王定会向孟子发怒。但当盂子就朋友和治军两个问题,让齐宣王表明了态度,再类比到国家治理的问题时,齐宣王哑巴吃黄连,不愿接受也只得忍受了。

《战国策》中有一段《庄辛说楚襄王》,是比较典型的类比法的运用。庄辛曾劝告楚襄王,不要淫逸奢靡,楚襄王不听。结果5个月内就被秦国攻占了大片国土。楚王有所醒悟,派人把庄辛找回来商量对策。庄辛说:“国王您见过蜻蜒吗?6只足,4只翅膀,高高地飞在天上,飞下来捕食虫子,自以为很安全。可是,它不知小孩子正用粘胶捕捉它。一不留神,蜻蜒就会被小孩捉到而丧命,最后要成为蚂蚁的食物。”庄辛以蜻蜒作比,说明丧失警惕性是很危险的。接着又举了黄雀的例子、黄鹄的例子,还举了蔡灵侯的例子,都是自顾安逸,而不加防患,终遭祸灾。楚王听了:“颜色变作,身体战栗。”

【应用解析】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用的寓言、典故、生动的故事、历史传说等,都可以类比的材料。但是要形象贴切,比喻或类比要恰到好处,不能太过夸张,否则就成了互相抬杠了。

115、出其不意的口才

【言论纵横】

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问肖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看您晶莹的牙齿,像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19岁;看您扭捏的腰肢,顶多14岁。”肖伯纳一本正经地说。贵妇高兴地笑了起来:“您能否准确地说出我的年龄来?”“请把我刚才说的3个数字加起来。”

掌握出奇不意的表达方式,在各种交际场合特别需要。日常生活及特定的处境中,有些出奇不意表达的语言,是非常精彩的。

【案例检索】

作家刘绍棠一次到南开大学讲演,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他都给予直率的答复。一位学生递上一个纸条问题:“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着的;存在着的,就应该给予表现,这就意味着文学作品什么都可以写的。”刘绍棠拿着纸条问是哪位同学写的,台下站起来一位女同学。刘绍棠见是个女孩子,就开玩笑说:“你把学生证给我看看好吗?”这个女同学大惑不解。刘绍棠说:“我要看看你的学生证是不是贴着脸上疮的照片。我想是肯定不会的!”刘绍棠接着说:“你不在长疮时拍照片,更不会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这说明你对自己是看本质的。因为你是漂亮的,长疮时的不漂亮是暂时的,它不是你显真实的面目。有的人些缺点是需要批评的,但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是涉及到许多方面问题的,应由内部采取措施解决。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来不可,这岂不是要人把生疮的照片贴在身份证上吗?”

这段答辩,充分体现了“出奇不意”这种技巧。要看学生的学生证,对话、答辩与学生有什么关系,许多人一定是丈二金刚模不着头脑。等到刘绍棠一席话说完,大家才恍然大悟。这种出其不意,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应用解析】

出其不意,即行动抢在对方思想的前面。论辩借此法,就是指辩言要在论辩对方思想之前,意料之外。

116、偷换概念的口才

【言论纵横】

两位农民在给玉米施肥时,以猪粪离庄稼远近为题争执起来。

甲:“猪粪离庄稼近,便于庄稼吸收,庄稼肯定爱长!”

乙:“让你这么一说,应该把庄稼种到猪圈里,一定更爱长!”

甲:“你这是不讲理!”

乙:“怎么不讲理?你不是说离粪近庄稼爱长吗?”

这时,一位老农民凑过去说:“我看你们俩谁说得也不对,猪尾巴离猪粪最近,没见到猪尾长得多长。”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老农民用巧换概念法,轻而易举地平息了争执,又逗笑了大家。

巧换概念,就是在论辩中针对对方的无理主张,故意曲解其一词语在对方话中的意思,出奇不意地驳倒对方。日常生活中的小辩论,如果能掌握巧换概念的技巧,可获得幽默的效果。

【案例检索】

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研究院教授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刁难师生。一天,林文庆把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找去开会,提出要把经费削减一半。教授们纷纷反对:研究院的经费本来就少,连研究成果的印刷费都付不出,绝对不能再减了。林文庆却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他刚说完,鲁迅立即站起来身来,从口袋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林文庆料不到鲁迅会说这句话来,弄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接着,鲁迅力陈研究经费不能减少的道理,一条条,一项项,有理有据,驳得林文庆哑口无言,只得灰溜溜地收回自己的主张。

为什么其他教授的话不起作用,鲁迅一席话就立见功效呢?这和鲁迅话的开头有关系。鲁迅抓住“有钱”两字做文章,出奇制胜。林文庆讲的“有钱”和鲁迅讲的“有钱”概念是不同的,但鲁迅就是巧妙利用这一不同,给林文庆当头棒喝,打乱他的阵脚,一开口就气势非凡,使对方在心理上先输了几分。鲁迅这里运用的是巧换概念法。

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铁匠,成天丁丁冬冬吵得厉害。富翁特备一桌酒席请他们搬家,左右邻舍都答应了。两家都搬了家之后,丁丁冬冬还是照旧。原来是左边搬到了右边,右边搬到了左边。富翁所说的“搬家”是指搬到一定距离之外的意思,可照字面讲,只要把住处挪动一下就是搬家。邻居就利用这一点巧妙地整治了富翁。

【应用解析】

偷换概念是诡辩者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手法有:利用多义同混淆不同的概念,概念是要用语词去表达的,由于有些语词具有多义性,因此,这些语词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还有就是偷偷改变概念的内涵,由于词汇的内涵丰富,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解释,而使用者就按照自己要达到的目的对词汇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