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提升领导能力的266项修炼
31874700000106

第106章 让自己说话更有技巧的口才修炼

具备出色的口才技巧已经成为总经理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环境里,准确传递信息、说服对方,都需要出色具备出色的口才。

人类的语言是奇妙的,看似差不多的排列,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言来回击对方,有时效果十分明显。总经理在遭遇尴尬局面时,可以利用语言的这种含混性,故意引用其歧义,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出色口才的实现不是唾手可得的,往往需要当事人具备历练自己的意识,并付出艰苦的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注意时刻锻炼自己的口才,把握一切可以训练的机会,才更容易获得成功。下面是4种口才技巧运用的方法。

(1)一语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句的同义或谐音的关系,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由于双关语含蓄委婉,生动活泼,又幽默诙谐,饶有趣味,能给人以意在言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穷,因而在论辩中经常为人们所使用。

阿凡提在闹市租了一家店面开理发店,租期为一年。店主仗着店面是自己的,每次来剃头都不给钱。有一天店主又来了,阿凡提照例给他剃了头,然后边刮脸边问道:“东家,眉毛要不要?”“废话,当然要!”阿凡提嗖嗖两刀,把店主的两道浓眉剃下来了,说:“要,就给你吧。”店主气得说不出话来,埋怨自己不该说“要”。“胡子要不要?”“不要,不要!”店主忙说。阿凡提嗖嗖几刀,把店主苦心蓄养的大胡子刮下来,甩在地上。阿凡提用双关语,把店主整治得无可奈何。一语双关的口才表达技巧能够在有限的字符中表达多层含义,收到多种效果。比如,在论辩中,当遇到棘手的题不好回答或不能回答时,一语双关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对总经理来说,掌握一语双关的口才技巧能够极大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增加语言功底。所以,总经理可以尝试在沟通中运用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既达到了目的,又能融洽氛围。而在表达一些含蓄的情感时,一语双关更能妙语生花。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位年轻的作者来到某编辑部,递上自己的作品。编辑看了作品以后问他:“这篇小说是你自己写的?”“是我自己写的。”年轻人答道,“我构思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整整坐了两天才写出来的,写作真苦!”“啊,伟大的契诃夫先生,您什么时候复活了啊!”编辑大发感慨。听了编辑的话,年轻人赶快悄悄地离开了编辑部。编辑那句“契诃夫先生,您什么时候复活了啊”,隐喻着“你抄了契诃夫先生的作品”的意思,其效果远胜于明言快语地指出作品是抄袭的。

(2)装糊涂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假痴不癫,其实就是装糊涂,表面糊涂,心里清楚,以假痴麻痹敌人,反守为攻,克敌制胜。有时面对谬论,也可假装糊涂,假装没有听懂对方话的本意,顺着他的话,引出显然荒谬的结论,并进行辛辣的讽刺,从而获得很好的反驳效果。售票员平静地转过脸去,对票房里别的工作人员说:“这位先生需要咱们帮助回忆,他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售票员又向排队买票的旅客问道:“你们有谁能帮助这位先生回忆一下吗?他已经忘掉了自己是谁了。”这些话引起人们的一阵哄笑。

在一个机场售票厅里,许多旅客正排队购买机票,秩序井然。忽然一个衣着笔挺手拄文明棍的绅士挤到最前面,粗暴地指责售票员效率太低,耽误了他的时间。他唾沫四溅地大声嚷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边说边用手指着售票员,摆出一副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架势。笑声中,那位绅士羞得脸通红,只得悻悻地回到后面,依次排队。那绅士说话的原意,人们是清楚的,他是在炫耀自己的身份,妄图以此压服售票员,但售票员假装听不懂他的话,而是从他问话的字面上来理解,引出两句使众人发笑、让绅士极为狼狈的话来。

装糊涂是一种特殊、机智的口才表达艺术。而且要思维巧妙,不要没装成糊涂,反倒被人认为你没常识。

(3)巧用类比

装糊涂作为一种口才表达技巧,有时候是为了故意“装傻”获取更多其他信息,有时候是为了减轻某方面的压力。总之,它是隐藏真实的意图来达到麻痹对手的目的。总经理适时采取这种策略,能够根据需要灵活机变地与人交谈。类比法,就是以这现象比那现象,以此道理比彼道理,以已知的比未知的,从而由现象的一致,达到结论的一致。

孟子问齐宣王说:“某人去楚国游说前,将妻子托给一位朋友照看,待他回来,看见妻子在挨冻受饿,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抛弃他。”孟子又问:“作为军队的将领不能带领好军队,应该怎么办?”齐宣王说:“应该撤换他。”孟子再问:“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战国策》中有一段《庄辛说楚襄王》,也是比较典型的类比法的运用。庄辛曾劝告楚襄王,不要淫逸奢靡,楚襄王不听,结果五个月内就被秦国攻占了大片国土。楚王有所醒悟,派人把庄辛找回来商量对策。庄辛说:“国王您见过蜻蜓吗?六只腿,四只翅膀,高高地飞在天上,飞下来捕食虫子,自以为很安全。可是,它不知小孩子正用粘胶捕捉它。一不留神,蜻蜓就会被小孩捉到而丧命,最后要成为蚂蚁的食物。”

这段对话,充分显示了类比法的巧妙。如果孟子一开始就说“国家治理不好,应该把国君免掉”齐宣王定会发怒。但当孟子就朋友和治军两个问题让齐宣王表明了态度,再类比到国家治理的问题时,齐宣王就好比哑巴吃黄连,不愿接受也只得忍受了。庄辛以蜻蜓作比,说明丧失警惕性是很危险的。接着又举了黄雀、黄鹄的例子,还举了蔡灵侯的例子,都是自顾安逸而不加防患,终遭灾祸的例子楚王听了“颜色变作,身体战栗”。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用的寓言、典故、历史传说等,都可以成为类比的材料,但是要形象贴切。但比喻或类比要恰到好处,不能太过夸张,否则就成了互相抬杠了。

(4)偷换概念

巧用类比,是一种形象说明化繁为简的表达技巧。对总经理来说,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他人更确切地理解自己的意图。比如,与下属沟通的时候,采用类比法能够把高深的问题通俗化,更容易让彼此获得共识,加深交流效果。偷换概念,就是在论辩中针对对方的无理主张,故意曲解其中一词语的意思,出其不意地驳倒对方。

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研究院教授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刁难师生。一天,林文庆把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找去开会,提出要把经费削减一半。教授们纷纷反对:研究院的经费本来就少,连研究成果的印刷费都付不出,绝对不能再减了。林文庆却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为什么其他教授的话不起作用,鲁迅一席话就立见功效呢?这和鲁迅发言的开头有关系。鲁迅抓住“有钱”两字做文章,出奇制胜。林文庆讲的“有钱”和鲁迅讲的“有钱”概念是不同的,但鲁迅就是巧妙利用这一不同,给林文庆当头棒喝,打乱他的阵脚,一开口就气势非凡,使对方在心理上先输了几分。鲁迅在这里运用的正是偷换概念法。

他刚说完,鲁迅立即站起身来,从口袋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林文庆料不到鲁迅会说出这句话来,弄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接着,鲁迅力陈研究经费不能减少的道理,一条条,一项项,有理有据,驳得林文庆哑口无言,林文庆只得灰溜溜地收回自己的主张。在口才运用上,有时候需要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比如在商业谈判中,在法庭辩论会上,学会偷换概念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帮助自己掌握主动权。总经理懂得利用这一口才技巧,往往可以在办事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