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萨克雷指出:“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当人生中出现种种不如意时,我们不能总是抱怨,而要善于培养自己感恩的心态,这样就容易获得快乐和幸福,而少了种种烦恼和郁闷。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感恩节。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对给自己提供帮助、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表达谢意。这反映了美国人民一种良好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感恩”的元素,即对他人怀有一种由内而外的信任和祝福,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也可以看作人生的一大福气,是一种满足感的表达。我们常常谈论幸福和快乐,那么什么样的人最快乐呢?应该是满足的人。当自己的欲求实现以后,自己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满足感,会使我们获得极大的快慰。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但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轻松自在,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正确做事、建立融洽的关系,取得成功。日本的松下幸之助使自己的公司由几十人发展到闻名全球的“松下帝国”,被誉为企业经营大师。他的管理策略有很多,但是“万事拜托”的感恩心态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犹如一个大家庭,它的兴衰荣辱与其中每个成员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企业成功了,固然有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功劳,但也有普通员工的汗水和心血。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和企业家,必须具有对下属和员工的感恩心理,真心地感激自己的下属和员工: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的成功。”
在这一基础上,松下幸之助在管理中对员工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去发号施令,而是以“万事拜托”的心态与大家相处,使每个人感到公司就是自己的家,自己是公司的主人。事实表明,松下幸之助“万事拜托”的感恩心态具有强大的力量,这一做法确立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健康、和谐的关系。如此一来,员工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公司,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传统社会中封建宗法权力制度长期占据了统冶地位,富贵民贱、惟上是从的观念根深蒂固。受这种权力本位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形成领导高人一等的思维定势,而这不利于领导者建立与下属融洽的沟通关系,无形中降低了组织运作效率。所以管理者一旦具备“感恩心态”,就容易实现与下属的和谐融洽关系,日常生活中,尽如人意的事情是很少的,面对这种不圆满的状态,时时怀有一种感恩的心,就会使自己享受难得的快乐,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中。
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我们会抱以衷心的感谢,当时的心境就是幸福的;在平日的生活里,如果感谢他人对自己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关爱,也会自发地形成一种快乐和满足感,会发现人生是如此美丽。培养自己感恩的心态,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这种体验是非常美妙的。
知足心——知足者常乐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人们在拼搏进取中推动了社会发展,也使自我价值得到提升。然而在追求发展目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时刻反省自己的人生,特别是对物质享受等要保持知足的心态。如果自己的欲望太高,并且超出了实际,那么我们就会陷入身心疲惫的状态中,最终丧失原来的自我。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很早就注意到摒弃物欲诱惑、保持安定生活的重要性,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通之货,令人行妨。”培养知足的心态,我们才能使身心处于快乐的状态中。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传》。故事讲的是,有一种叫做“的小虫子,什么东西都想占为已有。它一路前行,把自己碰到的东西都背在身上,然后继续往前走,但是过了没多久它就走不动了,最后只能疲累而死。
由此可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辛劳忙碌的时候,不能忘掉审视自己,做到不迷失方向,不迷失自我。当我们对外部世界有太多要求时,就要静下来想一想,是否真的能够承担这些东西,是否在短期内能够实现。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培养自己知足的心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等教育的发展,读书上大学成为许多人的现实选择。然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人才的争夺白热化,职位的稀缺使许多刚刚走出校门的学子面对严酷的竞争。当美好的预期与残酷的现实发生碰撞时,一些人内心的失落不可避免,乃至引发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三成名牌大学生患抑郁症。这些学校里的优等生、生活中的佼佼者,在生活中因不能处理好工作、交友、恋爱等关系,结果引起了内心世界的焦虑和孤独。而在工作中,一些人因受到票子、位子、车子、房子等困扰,永远不知足,结果使自己身心疲惫,陷入了亚健康状态,更是得不偿失。
学无止境,人类的竞争和奋斗也没有停止的那一刻。然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被外界的种种诱惑迷失了自我。“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一个人的欲望太强烈就会使自己失去对周围环境的准确判断的能力。只有做到知足,才能更加珍惜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