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难忘的36件事
31871300000033

第33章 难忘闯祸的经历——不要“严惩”淘气的孩子

难忘风雨中的美丽

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孩子的一生不仅伴随着欢笑,也有泪水;不仅有成长的快乐,也有成长的烦恼。帮助孩子度过这些特殊时刻,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

——(中国)冰心

淘气的我弄坏了爸爸的磁带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发生一些终生难忘的事,对我来说,四岁那年弄坏了爸爸的音乐磁带,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段时间,爸爸特别喜欢听歌,并且总是收藏一些音乐专辑。为此,爸爸还把一个抽屉腾出来,专门放磁带。爸爸听歌的时候,我看到他把磁带放到录音机上,一按键就响起了优美动听的歌声。我一直纳闷,磁带怎么能放歌呢?我决心把这件事情搞清楚。

有一次,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拉开抽屉,把爸爸的磁带都拿出来。然后,我开始仔细端详磁带里的褐色带子,我尝试着把它们拉出来,因为爸爸说过,歌声都记录在上面。很快,我把几盒磁带的带子都给拉出来了,结果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正在这时候,爸爸回来了。看到眼前的情形,他气得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并把磁带给藏了起来。爸爸生气地说:“我明明告诉过你,把带子拉出来就不能听歌了,你简直太淘气了。”我辩解道:“我只是想知道,录音机里的声音是怎么会发出来的,可是老也搞不懂,于是就把磁带一次次地给拉出来,想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

“那也不行,你看,磁带坏了,已经不能听了。”爸爸看我振振有词,显然更生气了。我还想辩解,这时妈妈回来了,制止了我们的争吵。其实,我心里是有点愧疚的,但是我也认为自己不是故意给爸爸惹麻烦的,所以,心里还真有点矛盾。

闯祸后我变得很乖

前年,家里买了新房子。马上就要搬到新家里了,爸爸带着我去买家居用品。本来,爸爸这几天一直到处跑,已经够累的了,根本不想带着我这个淘气包。然而,他经不住我死缠硬磨,最终答应了。

我和爸爸来到卫浴产品大厅,准备看看马桶和浴盆。看着里面漂亮的洁具,我充满了好奇心,忍不住把小手递过去,这里摸一下,那里抓一把。我回头一看,只见爸爸正在向导购员咨询。于是,我胆子更大了,随便动起这些吸引人的家具来。

刚开始的确好玩,后来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马桶为什么能够工作呢?我想看看里面有什么秘密,于是就翻弄起来。正当我玩得最有兴致的时候,只听哐当一声……我一不小心把简易洗手盆打翻了,而盆子翻下来的时候刚好砸到了旁边的抽水马桶,还把我的额头撞了一个大包。

意外发生以后,我顿时蒙了。我只觉得额头火辣辣地疼,禁不住嗷嗷大哭,爸爸急忙跑过来,心疼地问我碰到哪儿了。当然,除了额头受伤以外,我更多的是害怕,因为自己闯祸了。

果然,不出我的意料,导购员开始和爸爸商议损坏的马桶怎么处置。听说要照价赔偿,爸爸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吓得我把头转到了一边。结果,我们还没买马桶,就先搭上了一个。爸爸对我说:“还哭呢,都怪我没有看好你。看来咱们和这个马桶有缘,干脆就算买了它吧,碰掉的那块瓷,就当个纪念了。”

回到家以后,我要么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要么回到自己的屋子里呆着,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乱动。因为我知道,今天闯祸了,所以特别的乖。

孩子淘气是很正常的,“淘气”中潜在着求知的渴望、认识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孩子“淘气”的时候,往往在通过观察、触摸、谛听以及联想,发现周围世界的秘密,从而使自己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然而,淘气的孩子对父母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因为,父母不仅要照顾好家庭,还要面对工作中的压力。有时候,父母可以对淘气的孩子进行耐心教导,但是孩子频繁地招惹是非,就可能会让父母失去耐心。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父母就会对屡教不改的孩子失去信心,甚至将其视为“害群之马”急欲推开,于是采取权威压制的做法。

对父母来说,通过斥责、严格限制,或许能让淘气的孩子变得“老实”,但是,这种教育不是万能的,它可能已经损害了孩子的进取心、探索能力,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奉行这种教育也是万万不能的。

孩子在“淘气”的过程中,积累了生活经验,提高了思维能力,逐渐认识了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从无知变为有知,从愚昧变得聪明,从幼稚发展为成熟。这既是一种内在的冲动和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必然结果。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无所顾忌的探究欲和大胆的不拘一格的开创精神。

当然,孩子们的淘气有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破坏性,甚至是危险性,而这一点又大都是他们所始料不及的。当孩子们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一心一意地去探究时,往往是“忘我”的,不计后果的,待到严重的后果呈现后,他们才会有惊恐的心理产生。这时,父母就要学会教导孩子认识“淘气”可能带来的危险。

建议一:对淘气的孩子要包容,引导他们了解世界,探索世界

孩子“闯祸”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探索精神,淘气的孩子可能是未来各行各业的能手,甚至是独树一帜、卓有成绩的专家、学者。所以,淘气并非坏事,它绝不等同于捣蛋与过失。对淘气的孩子,父母要善于包容,避免对他们横加限制。

有一个6岁的男孩,把爸爸刚买回来的一个自动玩具拆散了。后来,他多次想把玩具重新组装好,但是都没有成功。妈妈回到家,看到地上散乱的玩具,生气地把孩子斥责了一顿,吓得孩子委屈地躲在自己的小屋里落泪。

爸爸回来后,知道了具体情况,立刻把玩具零件拿出来,然后饶有兴趣地帮助孩子把玩具装好了。孩子高兴得跳起来,还清楚地说明了这个玩具为什么会自动跑的原理。爸爸听了非常高兴,妈妈也不住地点头。

孩子犯了过失怎么办?要坚持多劝诱,多疏导,多示范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明辨是非,鉴别对与错。更何况,上面这个故事中的孩子之所以淘气,是在寻找自动玩具的秘密。对此,父母只能以包容的态度鼓励孩子,而不能干涉和斥责。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淘气的孩子在一起,总感觉到他们有闯不完的“祸”,让人生气,有时甚至大动干戈。其实,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孩子的“祸”事隐藏着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是他们渴望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冲动。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每个星期都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他总是引导淘气的孩子,鼓励、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秘密。所以,孩子因为淘气而惹事以后,父母要善于正面诱导、启发、教育。

建议二:对故意捣乱的孩子要“约法三章”

许多父母都有一种感觉,家里的孩子有时就像是不定时的炸弹,会发生很多你根本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令你防不胜防。孩子淘气、爱闯祸,是他们的天性。对那些无关紧要的“祸事”,我们要学会包容;但是,当孩子的玩闹惹了更大麻烦,甚至是无意义的时候,我们就要对孩子的过火行为给予警告,事先和孩子“约法三章”。

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孩子不小心打翻果汁或弄坏东西,而且孩子经常发生这种事情;此时,父母就要提前告诉孩子事情的后果,比如“东西打翻了,要自己清理”。父母通过示范、讲解与练习,告诉孩子这种情况的处理方式,孩子就能逐渐改正原来毛躁的缺点,不再惹事。

事实上,孩子惹事、闯祸,有时是无意的,但是频繁发生;有时是有意的,结果危害严重。无论哪种情况,父母都应告诉孩子事情的后果,学会让孩子承担责任。这种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教养问题,对孩子日后良好习惯的养成、办事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

建议三:父母要重视孩子淘气闯祸

生活中,孩子因为淘气而惹祸的事情并不少见。有时候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带来巨大损失。比如,放炮不慎引发火灾,恶作剧不慎摔伤他人,偷着开摩托不慎撞伤行人……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就不能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了,而要对孩子提出严厉的警告,甚至以“过度矫正”的原则处理。

对那些后果严重,威胁到孩子或他人人身安全的事端,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有义务照顾孩子,更有权管教、约束孩子的过火行为。更明确地说,就是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学会把握玩耍的尺度,区分“玩”与“闯祸”的不同,尤其是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幼童,更应该严加呵护。

在这里,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事理,并认识到自己在闯祸时有负责善后的义务。其次,一旦孩子闯祸了,父母就要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让他吸取教训。此时,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产生不悦的情绪,而要帮助他们建立责任感,缓解其犯错的罪恶感,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否则,孩子就会因为一时贪玩、淘气而闯祸,犯下无法弥补的错误,甚至带来终生的遗憾。

建议四:学会适度“惩罚”孩子

法国思想家卢梭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有一天,夫妇俩带着儿子上街。儿子被商店里的小积木、小车等玩具吸引住了,就央求卢梭给他买一辆小马车。卢梭爽快地答应了,但是提出了一个条件:“买玩具可以,但是如果不爱惜玩具,故意损坏玩具,以后就不再买新玩具了。”儿子也爽快地答应了。

回到家以后,儿子整天玩小马车模型,高兴极了。但是没几天,他就把这些玩具砸了个稀巴烂。卢梭望着这些破烂的玩具,非常生气,但是他没有批评儿子,因为他们有言在先。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又喊着买新玩具。卢梭没有答应,儿子便缠着妈妈哭。

后来,卢梭夫人动了恻隐之心,但是遭到了卢梭的阻拦:“买几件玩具是件小事,可是纵容了儿子有意损坏东西的坏习惯,他习惯闯祸而不受到惩罚,就会我行我素,这怎么成呢。”就这样,卢梭夫妇达成了一致意见,不再给儿子买玩具。儿子尝到了父亲的厉害,从此再也不敢随意损坏东西了。

有些孩子之所以频繁闯祸,就是因为他们在惹事后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当孩子频繁闯祸、惹事,甚至故意捣乱的时候,父母就要学会适度惩罚孩子,使他在自己的过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得到教训,受到教育。

当然,惩罚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两点:(1)不要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因为闯祸而受罚,目的是促使孩子从中得到教训,不再重犯过去的错误;如果父母为了出气而对孩子进行肉体伤害,那么这种教育就变味了。所以,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父母要避免感情用事,极力克制自己无益,甚至有害的感情冲动,掌握好处罚的分寸、尺度,并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适可而止,见好就收。(2)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惩罚孩子不但会让他们感受到不愉快,有时也会让他们产生羞辱心,这是正常现象。但是,父母不能故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否则就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情绪低落、不求上进,甚至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