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难忘的36件事
31871300000018

第18章 那天爸爸打了我——棍棒教育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伤害

如果孩子生长的环境里常常充满暴戾之气,那么你就会有愤怒的孩子;如果你不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的话,你就会看到毫无纪律的孩子。

——佚名

“不听话”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打

有一天放学后,刚回到家,天空就下起了小雨。这时候,楼下传来小朋友们嬉笑的声音,我也忍不住想走出去,和他们一起痛快地玩耍一番。

刚想到这里,就有小朋友来敲我家的门了。我飞奔过去开门,刚把脚迈出门,站在身后的爸爸就大喊了一声:“外面下雨了,不准出去玩儿!”我执意要去,但是遭到了爸爸的阻挠。接着,他用力把我拉进屋子里,还大吼一声吓走了那些小朋友们。

看着爸爸绷紧的脸,听着楼下小朋友的欢声笑语,我伤心极了,跑进屋子里流下了眼泪。妈妈看到我的样子,连忙抱着我问为什么哭。我坐在妈妈的怀里,刚想跟妈妈说话,爸爸却走过来,斥责我不听话。

本来就一肚子委屈,我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和爸爸争辩了几句。爸爸恼羞成怒,竟然拿起棍子来打我的屁股。我来不及躲闪,屁股上重重地挨了一棍,火辣辣地疼。顿时,泪水模糊了双眼,我扑在妈妈的怀里,大声哭起来。妈妈把我紧紧地抱着,对爸爸的做法很恼火,一边哄着我,一边抱怨爸爸。

那一年,我四岁。以前,爸爸尽管也呵斥过我,但是从来没有动手打过我。当时,我好难过,有点儿恨爸爸了,发誓以后再也不理他了。

因为和爸爸顶牛,我挨了打

一天晚上,我吃完饭,照例坐到钢琴边,开始练习老师新教的曲子。爸爸坐在旁边,用心地看我演奏,有时候还夸我两句。

受到爸爸的鼓舞,我更有信心了,结果弹奏的水平出奇地好。弹了几遍以后,爸爸给我端来果汁,一边鼓励我,一边给我提意见。我喝着鲜美的果汁,不时地把手指伸进嘴巴里,美美的舔了起来。

爸爸看到我舔手指,就说:“手指接触许多东西,很脏的,赶快把手指拿出来,别舔了。”我并没有停下来,于是爸爸又反复劝说,语气也变得十分严肃起来。可能是刚才受到了夸奖,我对爸爸的警告置之不理,结果惹恼了他。

后来,爸爸开始喊起来,我一听就不高兴了,仍旧我行我素。爸爸发出最后通牒,如果我不听话,就要挨打了。当时可能是逆反心理作怪吧,我照旧吮着手指,结果爸爸生气地举起大手,在我的小手上狠狠地打了几下。哪知道,我犟劲上来了,就是不听,爸爸越打我就越吮手指。

爸爸始终没有停手,最后我哭着到妈妈那里告状。本以为妈妈会帮我,但是她给我讲了一通大道理:“你知道小手上有多少细菌吗?有机会你在显微镜下看一下就知道了,把手放在嘴巴里会有很多细菌钻进你的肚子里,让你生病……”

在妈妈的劝说和安慰下,我总算平静下来。但是,对爸爸刚才的打骂,我还是耿耿于怀,真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变脸那么快!

中国有句古训,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今天,许多父母仍然把这句话奉为经典,并运用到家庭教育活动中。这些家长认为,当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父母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惩罚;而且,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有所警醒,及时回到成长和发展的正路上来。

在第一个故事中,父亲认为下雨的时候不能到外面玩耍,这样容易生病;当孩子“不听话”,并且执意要去淋雨的时候,他恼羞成怒,打了孩子。在第二个故事中,这位父亲也是出于好心,提醒孩子不要吮手指,避免细菌侵犯;结果,孩子因为和爸爸顶牛而挨了打。在父母眼里,孩子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更严重的是他们还执意坚持自己的错误行为,结果才遭到了打骂。但是,家庭教育不能过分依赖惩罚手段,特别是身体上的暴力责罚。因为,这种棍棒教育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消极影响,对他们良好性格的培养、健全心理的形成有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把他们逼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6岁的王华是某市的一名中学生,从小生活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王华心理逐渐扭曲,对母亲产生了仇恨。最后,他竟然不顾母亲的养育之恩,残忍地将生母杀害。结果,市第二中级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王华14年有期徒刑。

令人惊奇的是,王华在藏起母亲的尸体后,竟然拿走母亲衣袋里的500元钱,若无其事地到网吧玩耍了。过了几天,公安民警在网吧里抓获了王华,而他一脸平静,没有丝毫的惊慌和悔意。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对暴力的麻木和生命的冷漠达到了如此骇人的地步,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一些关注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专家对王华进行了深入采访,对他的成长经历有了深刻了解,最后一致认为:王华的所作所为与母亲的棍棒教育有直接关系。原来,王华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恨铁不成钢的母亲经常用打骂替代循循善诱的教导。专家分析后认为,王华从小性格内向,母亲长期的打骂在他内心积蓄成一种压力,致使王华心理严重扭曲。案发当天,母亲的严厉管教激起了王华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对身心都未成熟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棍棒教育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伤害。许多人回忆起成长经历时,都对爸爸或妈妈第一次打骂自己记忆犹新。尽管那可能是父母的过火行为,是一次偶然,尽管肉体上的疼痛早就烟消云散了,但是孩子心灵上所受的打击却伴随终生。多年以后,许多人回忆起父母的打骂,有的付之一笑,有的心存感激,但是那股包含爱的隐痛却是不会消除的。

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孩子有着太多的爱,即便打骂孩子也是“恨铁不成钢”。当巴掌打到孩子身上的时候,其实父母是疼在心里的。而对孩子来说,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对父母的打骂也不会怀恨在心。但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还是要尽量避免棍棒教育,这样既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有利于减少孩子成长中的遗憾,给他们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特别是那些对棍棒教育顶礼膜拜的父母,更要回到家庭教育的正常轨道上来,这样才能避免伤了孩子的心,或把他们逼入绝境。

建议一:认识到棍棒教育的危害,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教育充满了复杂性,对父母来说,既要细致地了解孩子的个性、喜好、心理变化,也需要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让孩子在快乐的成长过程中学到东西,不断进步。

生活中,有的父母把家庭教育看得过于简单,认为教育孩子是“小菜一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足以应付,于是凭着感觉做事,结果不知不觉中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其中,过于迷信棍棒教育就是典型的代表。主要表现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克制自己,随意冲孩子发脾气,甚至打骂。这种简单化、暴力化的做法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与孩子的健康成长背道而驰的。

在这里,父母首先要认识到棍棒教育的危害,进而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中外教育界,教孩子学会做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棍棒教育带给孩子的是痛苦、恐惧、胆怯、彷徨,会严重损伤孩子幼小的心灵,造就孩子畸形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出于任何目的,“打骂孩子”都是错误的。

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家庭暴力是少年儿童遇到的最多的暴力伤害。在被调查的5658份有效学生问卷中,有62.9%的孩子在家中挨过打,有82%的孩子在家里挨过骂。而当父母打骂孩子时,有9.2%的孩子产生过死的念头,18.1%的孩子想离家出走,8.4%的孩子恨不得与父母拼了,还有6.0%的孩子想长大以后找他们算账。

看到这样的结果,父母朋友们会作何感想呢?不要以为孩子会在自己的淫威下臣服,不要以为打骂孩子就可以确立自己的权威,弱小的孩子在遭遇到家庭暴力的时候,是具有强烈反抗愿望的,尽管他们的反抗能力还很弱小,或者根本就没有反抗力量。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孩子们是否反抗了,而是孩子深埋在心里的反抗意识,以及由此对父母产生的敌意。上下两代人之间如果因此产生隔阂,又怎能获得快乐和幸福呢?

而当孩子对家庭暴力产生敌意,又无法化解内心的怨恨、无法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时,他们就容易产生畸形的心理,在人格上走向歧途。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会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这不利于他们在日后成长中具备开拓进取的精神,不利于他们自如地与人交往,不利于他们获得幸福的人生。而且,孩子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往往会破坏周围的事物,容易形成暴力倾向。

所以,父母要深刻认识到棍棒教育的危害,在家庭教育上坚持理性原则,掌握正确的方法,真正扮演好人父、人母的角色,给孩子真正的关爱。

建议二:对“不听话”的孩子要加以引导,避免轻率地诉诸暴力

孩子“不听话”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没有大人世界中的各种约束,是无忧无虑的。对这些顽皮的孩子,父母往往会觉得头疼,于是许多人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的孩子。其实,“不听话”的孩子之所以喜欢恶作剧、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是因为他们隐藏着无穷的创造欲望和个人潜能。

大禹治水的时候,采取的是疏导,而不是围堵的方法。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也要采取引导的策略,促进他们在智力上发展、在心理上成熟、在人格上健全;要尽量避免以自我为中心严厉管教孩子,甚至诉诸暴力,妄想把他们塑造成父母眼中“听话的孩子”的做法。

陈中伟是国际著名骨科、显微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他的成长经历就很好地说明了“引导”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陈中伟生于1929年10月11日,他的父母都是医生,妈妈从小就教育他要“好好读书”,“将来送你去学医,好接替你爸爸的事业”。但是,陈中伟生性顽皮,根本不把大人的话放在眼里。对此,爸爸妈妈没有一味地批评,而是加以科学地引导。

有一次,陈中伟玩弹弓打下了一只麻雀。父亲看到以后,没有批评他淘气,而是对他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接着,父亲打开麻雀的内脏,对儿子说:“我给你讲讲,这是肝,附在肝上的这个小黑点就是胆……”就这样,陈中伟从父亲那里详细地了解了麻雀各个内脏的位置和作用,这成为他生平第一堂生理解剖课。

正是在家人的引导下,陈中伟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学到了一些医学卫生方面的基础知识,逐渐走上了医学之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的顽皮、好奇、好动,父母不应该加以制止和抹杀,而应引导孩子投身到知识学习、增长见识中去。

有的父母对“不听话”的孩子横加指责,甚至打骂,其实是毫无道理的,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潜能开发,也不利于两代人之间的良好沟通。因此,面对顽皮的孩子,父母朋友们不要轻易举起手,而应引导孩子去探索、学习身边的东西,给他们提供成长的舞台与快乐的学习机会。

对待顽皮的孩子,父母朋友们可以采取下面这些措施:

(1)始终对孩子抱有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孩子毕竟是孩子,不懂规矩、自制力差是很正常的。当他们惹了麻烦、闯祸以后,父母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避免大发雷霆。

(2)坚持对事不对人。孩子调皮捣蛋,父母不能指责孩子的品质不好,而应该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合适,应该怎样做,让孩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责任全都怪罪到孩子头上,甚至大打出手,只会适得其反。

(3)放下身段和孩子商量,尝试确立必要的规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和孩子讨论一下,问问他们的看法。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受尊重,从而积极主动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日后处理问题的能力。

(4)注意赏罚并用。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做对事情、取得成功时,父母要给予夸奖和肯定;反之,则要提出意见和批评,让孩子有所警醒。这样一来,孩子就能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建议三:给孩子创造“破坏”的空间

有的父母之所以对孩子采取棍棒教育,是因为孩子总是“搞破坏”,比如毁坏玩具、家具等。对此,我们应该主动给孩子提供一个“破坏”的空间,让他们有发泄的地方。

有一位母亲刚刚买了一只金表,结果就被淘气的孩子当作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母亲把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然而,老师没有对这位母亲的遭遇表示同情,反而意味深长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这位母亲不明白老师的言外之意,就进一步询问其中的缘由。老师耐心地解释说:“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其实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骂孩子,应该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那位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他的见解振聋发聩,深刻给我们揭示了孩子的特性——爱搞“破坏”是天性使然,是有创造力的一种萌芽状态。对此,父母要为创造孩子“破坏”的空间,满足孩子对各类陌生事物的探索欲、求知欲。在“破坏”中,孩子将会对事物形成客观、感性的认识,并进行必要的思考,而这将会为孩子未来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准备各种玩具、物品,让他们在“破坏”中探索,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安全,避免把一些危险或贵重物品拿给孩子玩。比如热水瓶、药瓶、水果刀、纪念品、首饰等,要仔细收好。而当孩子直接接触危险物品时,则要严厉制止,针对一些特殊情况甚至可以打骂。例如,当孩子接触电源插座时,父母要大声训斥,讲清楚这种行为的可怕后果,树立权威。

建议四:不打骂孩子并不代表对孩子不再严格要求,而是要明确惩罚的尺度和方式

父母打骂孩子是不对的,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终生难忘的心灵伤害。但是,不打骂孩子并不代表对孩子不再严格要求,在许多时候“适度惩罚”是必需的,关键是要明确惩罚的尺度和方式。

在美国,有一个孩子误杀了父亲心爱的宠物。父亲回到家以后,勃然大怒,叫嚷着要惩罚自己的儿子。最后,这位父亲决定让儿子用死去的狗做一个标本。于是,闯祸的孩子结合课堂上学的知识,搜集了大量资料,最终完成了一个狗的标本。

多年以后,这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在回忆起童年的这件小事时,他非常感激父亲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不用说,父亲的惩罚让孩子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而这个孩子就是里根,后来成了美国的一任总统。

在家庭教育中,“惩罚”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同样是惩罚,尺度和方式不一样,所取得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适当的、合适的惩罚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和错误,而暴力、报复性的惩罚则会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探索欲,不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发育。

因此,惩罚孩子并不一定要打骂孩子,那样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父母严格教育子女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对孩子严格要求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要点,一切措施都要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严格要求孩子,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1)严而有度。父母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个性差异把握尺度,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孩子提出各种严格要求标准,也不能脱离实际地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成长进步。

(2)严而有理。父母对子女提出的要求要合乎情理,既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又要坚持平等、民主等原则。在这里,最忌讳的是滥用家长权威,忽视孩子的正常要求。

(3)严而有格。父母提出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让孩子能够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并乐于这样行动。如果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期望,那么双方就会产生沟通的困难。所以,父母在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的时候要讲方法、重视经验、尊重规律,努力避免空洞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