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柏杨的智慧忠告
31867800000021

第21章 祸在怒中央

凡闻过则怒的人,他所闻的过,一定不假。好像一钢叉扎到他屁股上,他非歇斯底里叫起来不可,假如扎到砖墙上,他自然不会出声。闻过则怒是医生的诊断器,可诊断出批评的真实程度。无论是歇斯底里闹起来,老羞成怒吼起来,都证明它确实是批评对了。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遍地血腥·五四五年乙丑》

孔子五十六岁的时候,发生的著名“子见南子”事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一。

柏杨先生在《君子和小人》一文中对“子见南子”有过幽默的描述,并且震惊当时文坛,看来圣人犯起错来,其轰动性是相当可观的。下面是柏杨先生的描述:

“南子,美人也,孔丘先生见了她,不知道搞了名堂没有,归来后身轻如燕,神色有异。被仲由先生看出苗头,问了一句。做贼的人,心情都虚,孔子先生当时面红耳赤,赌起咒来曰:‘天厌之,天厌之。’天厌之者,译成白话,便是:‘教他不得好死。’随急至此,可见事态严重。我们毫不反对圣人谈恋爱,不过照有些人的看法,圣人都是一块木头,没有爱,亦没有欲焉。幸亏孔丘先生有后代,否则准有人一口咬定他因过度地正人君子,连性都付阙如。

“看来,无论是圣人也好,常人也罢,错误是难免要犯的,误解是难免会出现的。面对上得来台却下不来的场面,喜怒不形于色绝对是明哲保身的真理。”

没有哲人不犯错的,可见不犯错的人并非聪明之人。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有同样的看法。他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其实,这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大谋略。就前者而言,大智的人像风一样自由,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俗世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就后者而言,是在人前收敛自己的智慧,一副混混沌沌的样子,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应变能力好像差一些。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现。假装糊涂,让人以为自己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能够不动声色,先发制人。做人应尽量避免显山露水,不要成为别人妒羡的目标;因为炫耀使得愚蠢而危险的虚荣心满足之日,就是一个人失败之时。

喜怒不形于色,不是故意装腔作势,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而是待人处世的一种方式,一种态度,即:心平气和,遇乱不惧,受宠不惊,受辱不躁,含而不露,隐而不显,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实实在在,普普通通,从从容容,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里都一清二楚,而表面上却显得不知不懂不明不晰。

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常常笑容满面,宽厚敦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露锋,不显芒,有时甚至显得有点木讷,有点迟钝,有点迂腐。凡是真正具有大智慧、大聪明的人往往给人的印象总是显得有点愚钝,所以中国才有了“大智若愚”这个带有很深的哲理含意的成语,从而也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