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五千年文化常识全书(世界卷)
31852500000007

第7章 电影与摄影

电影发展小史

19世纪末随着照明、幻灯、放映技术的综合运用,出现了最初的电影。电影放映最早出现在美国和法国。

1895年4月23日纽约的考斯特巴女尔音乐堂,首次放映的是迪克生的一部无声短片;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逊大街一家印度人开的大咖啡馆放映了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摄制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用胶片拍摄的滑稽短片,后者也被许多人视为世界电影商业放映的开始。

1896年电影先后在伦敦、埃及、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做商业性的放映。

20世纪初,电影进入新闻纪录片、科教片和游艺片阶段,稍后故事片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在电影业。1927年有声电影发明,但当时还只能摄取市集、街道等景物。

20世纪30年代,由于多层彩色胶片的发明,开始了彩色电影的新时代,1936年以后,电影在世界范围内陆续普及。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多银幕电影、全景环幕电影等相继问世。

世界著名“影城”

当代国际影坛上,电影名城星罗棋布,风姿各异,其中最为世人瞩目的有以下三个“影城”。

好莱坞原意“橡树林”,现有人口25万,是世界闻名的电影城,素有西方“影都”之称。好莱坞有规模巨大的制片厂,数量众多的摄影棚和洗印厂、电影器材厂等,可以拍摄以世界各地为背景的影片。自1913年建立以来,聚集着派拉蒙、米高梅、福斯、环球、华纳等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同时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导演和演员去那里拍片和表演,成为美国繁华的电影城市。

孟买是“电影王国”印度的第二大城,从1971年起,印度电影的年产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如1983年拍摄的故事片就多达750多部,其中一大半产于孟买。影城盛产“一三六艺术片”,即一名影星、三段舞蹈、六首歌曲用某个故事串连成戏,平均23小时生产一部电影。这种影片因拍摄快、卖座率高而被比作“精神快餐”。

瓦加杜古是非洲影都。1960年布基纳法索独立,将法国人经营的电影院收归国有,欧美实行影片封锁,断绝供片引起非洲各国公愤,它们纷纷以自己生产的影片免费供应布基纳法索放映,于是布基纳法索成为非洲影片的集散地。1969年这里举行了首届泛非电影节,1982年这里创建了非洲第一家制片公司,近年更被誉为“非洲好莱坞”,前景远大。

世界著名电影节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节主要包括:

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

奥斯卡奖是美国最高的电影荣誉,也是当前世界电影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之一,由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颁发。它自1928年开始,在每年4月前后举行,至今已度过79个春秋。从历届评选结果看,大部分获奖作品都是题材比较严肃、艺术价值较高的影片。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始终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个盛大节日,世界很多国家都通过电视台转播大会的盛况。奥斯卡颁发的奖项有23个,为《末代皇帝》作曲的我国音乐家苏聪曾获奥斯卡音乐奖。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1932年,贝尼托·墨索里尼在水城威尼斯创办了有39部电影参赛的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后来被人们称为“国际电影节之父”。这个电影节除评选和奖励优秀影片外,还放映大量观摩影片,其中包括在其他电影节上得过奖或未入选的影片,举行各种讨论会、纪念活动,开办电影市场等。这个电影节的特色是每次都有一个主题。威尼斯电影节在1934年举办第二届之后每年举行一次(二次大战期间停办7年),大都在当年八九月间,为期两周。二次大战前的奖项主要有: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外国片奖、最佳意大利电影奖、特别奖。1946年增加了圣马克金狮奖、圣马克银狮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不仅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电影盛会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1946年9月20日,法国政府在国际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电影节,由法国艺术行动协会组织,后改由法国工业部和商业部共同组织。以后除1948年和1950年因财政困难而停办、1968年因“五月风暴”影响未能举办外,每年5月举办一次,为时两周。举办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评价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电影节期间,每天平均要放映三四十部故事片,这些影片分为比赛节目和非比赛节目两种。授予最佳影片的大奖叫“金棕榈奖”(初名“金鸭奖”)。此外,设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最佳摄影、最佳音乐等奖,还有评委特别奖、最佳娱乐奖、最佳剧本奖、国际奖。

柏林国际电影节

柏林国际电影节是欧洲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国际电影节之一,创始人是阿尔弗莱德·鲍尔。这个电影节自1951年在西柏林创办以来,每年一次,为期两周,目的是通过放映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促进全世界国际电影工作者的交往,并为发行影片提供机会。电影节的主要内容是合作故事片及短片的评比,同时举行故事片、长纪录片、短片、动画片观摩展。每次映出的各类影片有二三百部,有时高达五百部。一种类型的影片,每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一部。在会外映出的影片,每种也不得超过8部。电影节期间,还为电影工作者举办专场演出,举行电影座谈会,举办青年电影论坛,或为某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有代表性的影片回顾展,以探讨电影的新倾向、新流派。另外还设有国际电影市场,进行电影交易。柏林电影节原在六七月间举行,自1978年起,为了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竞争,提前至二三月间举行。它的主要奖项有金熊奖、银熊奖、国际评委会奖、评委会特别奖、纪念奖等,分别授予最佳故事片、短片、导演和男女演员等。

世界各国的电影大奖

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金鸡奖、百花奖,台湾的金马奖。

美国:奥斯卡奖。

法国:凯撒奖、路易·卢米埃尔奖、德·吕克奖、乔治·萨杜尔奖、金棕榈奖。

英国:圣芬巴尔像奖。

意大利:金狮奖、但丁金像奖、大漩涡奖。

西班牙:哥伦布金像奖、海洛力斯银像奖、大金棕榈树叶奖、大金贝壳奖、金箭奖、金罗马城堡奖。

丹麦:金美人鱼奖、金锡兵奖。

南斯拉夫:金竞技场奖。

联邦德国:金熊奖、金穗奖、金币奖。

民主德国:金鸽奖。

保加利亚:金玫瑰大奖。

******:塔尼奖。

瑞士:金豹奖。

加拿大:金束奖。

捷克:水晶球奖。

古巴:大珊瑚奖。

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解放者奖。

印度:金荷花奖、金孔雀奖。

埃及:娜菲蒂蒂金像奖。

菲律宾:玛丽亚·克拉克奖。

日本:学院奖。

亚洲电影节:每届从金禾、金狮、金球、金锣、金帝奖中选一种。

世界电影之最

在银幕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历史人物: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有这个角色出现的影片至少有163部。

在银幕上最常出现的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到目前为止,这个角色出现在128部影片中。

文学名著被搬上银幕次数最多的: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直接由莎翁作品改编或源于莎翁之作而拍成的影片有270部。其中,《哈姆雷特》41次,《罗密欧与朱丽叶》28次,《麦克白》26次。

改编次数最多的故事:德国格林兄弟写的《灰姑娘》。自从1898年以来,已经拍摄过58次,包括故事片、动画片、舞剧片、歌剧片、色情片等。

最昂贵的默片:美国弗雷德·尼布洛的《宾虚传》,耗资390万美元。

最昂贵的影片:苏联的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并主演的分为4部、长达8小时的史诗片《战争与和平》,耗资1亿多美元。

第一部获奖影片是吉奥瓦尼·维特洛蒂的《感恩的狗》(意大利,1907),它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比赛上获得了由路易·卢米埃尔兄弟颁发的金质奖章。1912年在都灵举办的国际影展上又获得了25000法郎的大奖。

一次获奥斯卡奖最多的影片:《宾虚传》(美国,1959)。该片获得11项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工奖、最佳音响奖、最佳作曲奖、最佳剪辑奖、最佳特技奖和最佳服装奖。

获奥斯卡奖数量最多的人:动画大师沃特·迪斯尼(1901~1966)。他共获得24项正式奖,6项特别奖。

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次数最多的导演:约翰·福特。他导演的《告密者》(美国,1935)、《怒火之花》(美国,1940)、《青山翠谷》(美国,1941)、《沉默的人》(美国,1952)使他4次获奖。

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次数最多的演员有4人,每人获奖两次。他们是:斯宾塞·屈赛,主演影片《怒海余生》(美国,1937)和《孤儿乐园》(美国,1938);费雷德里克·马区,主演影片《化身博士》(美国,1932)和《黄金时代》(美国,1946);贾莱·古柏,主演影片《神枪手》(美国,1941)和《正午》(美国,1952);马龙·白兰度,主演影片《在江边》(美国,1954)和《教父》(美国,1972)。

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次数最多的演员是凯瑟琳·赫本,她因主演《惊才绝艳》(美国,1933)、《猜猜谁来吃晚餐》(美国,1967)、《冬狮》(英国,1968)和《金色池塘》(美国,1981)而获得4次奥斯卡奖。

最年轻的奥斯卡奖获得者是秀兰·邓波儿,她6岁时获得了一项特别奖,公认她在1934年中对于银幕娱乐所作的卓越贡献。

获得正式奥斯卡奖的最年轻的演员是塔特姆·奥尼尔。她10岁时在影片《纸月亮》(美国,1973)中担任角色,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唯一无人认领的奥斯卡奖:1957年一个叫罗伯特·里奇的人因《勇敢的人》(美国,1956)这部影片的剧本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在发奖仪式上,没有人来认领这个小金像,也没有人知道这个叫“里奇”的编剧者。直到19年后,这部影片的制片人因被怀疑是“共产”分子,向电影艺术科学院送来一份保证书,人们才知道,原来“里奇”就是道尔顿·特仑波——“好莱坞十人之一”。

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黑人演员:海蒂·麦克丹尼尔。她在影片《乱世佳人》(美国,1939)中扮演黑人保姆,获得最佳女配角奖。

第一个在故事影片中担任主角的黑人演员:萨姆·卢卡斯。他在影片《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1914)中扮演汤姆叔叔。

第一部全部由黑人表演的有声故事片:米高梅公司的《哈利路亚》(美国,1929),由金·维多导演,丹尼尔·海恩斯主演。

第一部由黑人制片公司拍摄的影片:奥斯卡·米霍公司的《充军》(美国,1931),由奥斯卡·米霍导演,斯坦利·莫雷尔主演。

世界上电影导演生涯最长的导演:法国的阿贝尔·冈斯。他的导演生涯是从影片《堤》(法国,1911)开始,到《拿破仑这个陌生人》(法国,1971)而告终,共计60年。

扮演主角次数最多的女演员:日本的田中绢代(1909~1977)。她从初上银幕的《无禄时代的妇女》(1924)到《大地摇篮曲》(1976)为止,一共拍了241部影片。除了在她电影生涯的一头一尾以外,她扮演了239个主角,还导演了6部影片。

第一个女电影作曲家:印度的贾登·科。她初次作曲是在1935年。

第一个女电影摄影师:罗西娜·查奈利。她的第一部作品叫《进化论的起因》(巴西,1909)。

世界上第一部水下电影:1914年英国人威廉在一个特制的潜水球里拍摄了巴哈马群岛的海底世界。

“好莱坞”的由来

好莱坞是洛杉矶西北郊一个风景如画的小乡村,背倚绿草如茵的山坡,四季常青,阳光充足,拥有极好的外景拍摄条件。

1905年前后,芝加哥一位百万富翁的阔太太汉德松到此旅游,她为这里迷人的风景所倾倒,联想起一个名叫“好莱坞”的乡村别墅,于是指着面前的山村高兴地连呼“好莱坞”,好莱坞由此得名。

1909年,美国电影先驱之一艾尔·克里斯蒂来到好莱坞建立了第一座电影摄制棚,次年他在这里摄制了第一部无声短片《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亚》,随后美国电影大王戴瓦格·里菲斯到好莱坞,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凋谢的花朵》等影片。

1920年美国大制片商梅特罗·戈德温·迈耶在好莱坞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制片公司,各路明星汇聚于此,于是大批美国影片从好莱坞输入世界电影市场,从20世纪30年代起好莱坞演变成为世界电影中心。

“奥斯卡”的得名

在美国,最为著名的电影奖项一是外国记者协会颁发的金球奖,另一项是奥斯卡金像奖。比较而言,金像奖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因为它是美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一旦独占鳌头,便马上身价百倍。

为什么将金像奖命名为“奥斯卡”呢?这还得从金像的设计说起。金像的造型本由米高梅公司的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木斯构思而成,后由青年雕塑家乔治·斯坦利于1928年完成塑像的制作。这尊金像的主体是一个男人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他手中紧握战士的长剑,身长34.5厘米,重3.45公斤,由以铜为主的合金铸成。因塑像呈金色,故称之为金像奖。得名奥斯卡是在1931年颁发金像奖之时,说来也纯属偶然。当年颁奖前夕,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一起评议金像,当时的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图书馆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仔细地端详了金像后,情不自禁地叫道:“呀!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她的叔叔是美国大名鼎鼎的戏剧家奥斯卡·沃尔德,于是,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工作人员便称金像为奥斯卡,这个名称也从此闻名全球了。

英国著名女演员费雯丽

费雯丽是英国女电影演员,1913年11月5日生于印度大吉岭,1967年7月8日卒于伦敦。费雯丽原名费雯·玛丽·哈特莱,少女时代接受教会教育,后在法国喜剧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艺。1934年她进入电影界,1935年初次登台,1939年因在《乱世佳人》一片中扮演郝思嘉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1951年,又因在《欲望号街车》中扮演布兰奇·杜博依斯一角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纽约电影评论会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也都授予她最佳女演员奖。她一生主演的影片不超过20部,和丈夫L.奥立弗合演过《英伦战火》(1937)、《鸳鸯劫》(即《二十一天》,1939)和《忠魂鹃血》(即《汉密尔顿夫人》,1941);与好莱坞明星E.泰勒合演过《留英外史》(1938)和《魂断蓝桥》(1940)。她主演的其他影片如《璇宫艳后》(1945)、《安娜·卡列尼娜》(1948)、《愚人船》(1965)等也颇获好评。

摄影大师纽曼

阿诺德·纽曼,1918年3月3日出生于纽约。他的父亲曾经营旅馆业,纽曼从小就在大西洋城和美亚米海滩的旅馆里生活,整天与南来北往、形形色色的旅客打交道,使得他对各种不同人物的特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日后成为人像摄影家埋下了根苗。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与人交际的本领,三言两语,便能由生变熟。这套本领在人像摄影中十分有用。纽曼说:“不管是什么人,在被人拍照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局促不安之感。作为一个人像摄影师,就要善于和被摄者打成一片,使他们在你的面前,无拘无束,言笑如常。”

纽曼在当童子军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摄影。他的启蒙老师名叫本·罗斯,是纽约著名的职业摄影师。与此同时,纽曼还爱好美术。他在美亚米大学主要是学习绘画,后来进入费城博物馆办的工艺美术学校学习。重要的是他敢于不断地大胆创新,从不墨守成规。

学业完成以后,纽曼就到照相馆中充当助手,业务十分繁忙,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就要给六七十位顾客拍照。频繁的实践,使纽曼在摄影和暗房这两方面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接着,纽曼回到佛罗里达自己开设了一家照相馆。较多的收入使他有条件购买了一台4英寸×5英寸照相机。在业余时间里,纽曼也开始搞一点自己的摄影创作,他的摄影水平日渐提高了。

1941年9月,纽曼和本·罗斯举办了一次联合摄影展,年仅23岁的纽曼所展露出的艺术才能,受到了社会舆论的重视,奠定了他在美国影坛的基础。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始为画家、作家、作曲家和舞蹈家拍摄与众不同的肖像作品,这方面的艺术实践又给他带来了更高的声誉。纽曼肖像摄影的独特风格是,善于把主体人物和其所处的周围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人们因此给纽曼的肖像作品取了一个专用名词,叫做“Enviromentalportraiture”(环境肖像)。

纽曼在选择与人物有关的周围景物时,并不是有什么拍什么。他总是精挑细选,寻找那些最典型的景物,与所要拍摄的人物互相搭配。纽曼给作曲家A.史特拉汶斯基拍照时,只用了一架钢琴;给现代派舞蹈大师玛莎·格雷厄姆拍照时,更加“节约”,只是象征性地采用了练舞厅里的一条扶手。纽曼肖像作品的第二个特点是画面结构洗练、严谨,具有强烈的形式美和音乐中的节奏感、旋律感。在纽曼的肖像作品中,要想找出一点与主体人物无关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这个特点,得力于纽曼青年时代在美术方面的深厚修养。

纽曼在拍摄照片时,像安排静物似地安排他的人物。为了获得完美和谐的画面结构,他常常绞尽脑汁。他像一个电影导演似的摆布他的拍摄对象,直到获得一种自然而又稳定的表情为止。纽曼不造成即兴式的抓拍,他说:“随手拈来的肖像,只是瞬间的偶然形象,一般说来都缺乏典型性,因此不能经久耐看。”

纽曼的肖像照片的第三个特点是:影纹清晰,反差适宜,层次细腻,技术质量十分高超。其原因之一是:他老是采用4英寸×5英寸、8英寸×10英寸的大型照相机,并习惯于使用f/22以上的小光圈。光圈既小,景深必大,拍出来的影纹自然是一清二楚,毫发不差。底片大,层次就相应地更加丰富,而且也经得住大刀阔斧地剪裁。纽曼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从拍照开始,一直到冲底片、印样片、剪裁、放大,他都喜欢亲自动手,一气呵成。除了在拍摄之前,精心构思、取影构图十分讲究之外,在印出样片以后,在照片的剪裁上他也很下工夫。在找到了理想的剪裁方案之后,他还亲自钻进暗房,用各种反差的放大纸试放样片,不找出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反差和影调结构决不罢休。但进入70年代以后,纽曼也开始采用35毫米的单镜头反光小型照相机,因为它便于携带,使用起来顺手,换用镜头也很快捷。目前纽曼80%的肖像都是采用小型照相机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