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素质与领导艺术
31846400000019

第19章 将生活与工作融合

第一节 在枯燥中找寻快乐

生活,在一天天地延续。有时候,你会压制不住地觉得日子过得太平淡了,平淡得有些枯燥,一天天的只是重复。工作中表现得更明显,在适应了自己的工作环境之后,每天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到点来,到点走。写写报告,打打文件……虽有些枯燥,但你又逃脱不了。这时就需要你学会在枯燥中找寻快乐。

每个人都有对某件事情喜好和讨厌的独特见解。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对某件工作的喜欢程度和对某件工作的讨厌程度,往往是由于个性的不同而形成的。如有的人喜欢与人接触,与来访的客户谈笑风生,侃侃而谈,使客人感到犹如身在朋友之中;有的人喜欢在热闹喧哗的环境中穿梭,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游刃有余的本领;有的人则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全身心地工作。因此,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决定了对工作的看法不同。但无论如何,要学会把枯燥工作视为一场刺激而又富有挑战意味的游戏,可以把工作分成几个阶段,画成一个楼梯形状,按照工作的难易程度编排顺序,每完成一项就在相应的楼梯上涂满颜色。当所有的楼梯都被涂满颜色时,也就是你做完所有难做工作的时候,那时你站在楼梯顶上,面对被征服的工作,心中自然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充满成就感。所以,对那些无人愿意做的工作,而自己不能不去做的工作要抱着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能力、激发自己的斗志的思想,努力做好每项工作,保持与常人不同的心态。

公司对新来的员工,一般都先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闲杂工作,以了解他们的耐性和能力,磨炼他们的意志,考察他们的忠诚度和信心是否适合公司。因此,重要的工作是不会交给新来的人去做的。

干杂务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单调枯燥的,尤其是对于刚刚走出学校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极易产生不满的情绪。他们自以为自己了不起,干杂务是大材小用,其中有的人会半途退出;有的人会怀揣不满,敷衍了事。

对公司而言,培养一名新人要从最基本的基础工作开始,慢慢熟悉工作,积累经验逐渐掌握工作程序,随着能力的增加,才能把重要的工作大胆地放手让新人去做。你应该首先熟悉工作的程序,了解琐碎杂务的流程,再穿插一些适当的工作以做调节,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单调枯燥的工作,培养工作兴趣。

明确工作的意义来激发斗志,寻求快乐心情。要明白我们工作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社会,用自己微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把眼光放远,胸怀大志,才能激发工作的斗志,才有做好工作的原动力,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在工作中应该做到正确无误,这是起码的要求。只有达到这项要求后,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争取更好、更快地完成每项工作。当你把这些做得如流水般通畅的时候,你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快乐。

当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不管是工作有多少,总是把它当成负担,用一种抵触的情绪对立,牢骚满腹,怨言不绝,这会引起办公室里其他同事的侧目。一些部门存在着季节性的忙碌,但这时办公室里的同事都一样,大家都在忙,而非你一人。不要羡慕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不然将终有一天你会被淘汰掉。也不要既做了工作,又看不出效果,只因自己的处事方法不好,而淹没功绩,尽量少做那些无用功。

快些干完应干的,然后休息一下,快乐了吧?

第二节 把握住自己的幸福

我们很容易想像,当我们感到焦虑、失望、心神不安时会是什么感觉。但是,当我们处于最佳状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能并且从生活中获取了最多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是否会知道其中的滋味?假如我们预先明白我们在寻求什么,也许我们将会更容易找到幸福。

这正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大约从30年前就着手研究的问题。他并没有着重于有关幸福本质的理论上的研究,相反,马斯洛决定研究的是那些他能够找到的最幸福的男人和女人们。看看他们的经验向我们提供了哪些关于幸福的准则。

马斯洛教授为这样的人编造了一个名字,这个已经被纳入心理学术语的词就是“自我实现者”。这些人往往是幸福的。

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我从来没有遇到哪一个幸福的人不是投身于一项自我以外的工作或事业的,”马斯洛教授说,“正因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有一个使命,他们才不会无所事事,许多人对眼前的生活置之不顾,却把时间浪费在回忆过去或思考未来。这些人不懂得现在的每一时刻要比过去或将来重要得多。就像电影是由相互连接的分镜头组成的一样,你的生活也是由成千上万个瞬间构成的,所以,千万不能忽视每一瞬间。”

不要总是对自己这样说:“一旦我实现了目标,我就会心情舒畅,我就幸福了。”相反,现在就应该高兴起来,因为你已开始为实现目标做出努力。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是美好和令人向往的。如果把这种看法当作你的人生哲学,那么,即使生活给你带来挫折或者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充满诗情画意,你也会对人生充满信心的。不要把生活看作是杂乱无章的事件的堆积,生活应该是每一天的每一时刻。你可以把你的生活与壮观的镶嵌图案作一比较。当你走近去观看这些图案时,你会发现这些艺术珍品是由成百上千的闪光颗粒组成的。每一粒本身都微不足道,但聚集在一起却构成一幅壮观的杰作——幸福。

我们对待生活也应如此,每一时刻本身都平凡渺小、微不足道,而你的全部生命却又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时刻组成的,千万不要随便丢弃掉生活中每一粒闪光的微粒。要学会把你的日常生活同志向、抱负或怨恨不满分离开来。我们都会遇到悲伤、恐惧和失败,而且生活往往同我们获得成功和幸福的美丽画卷相差很远。总之,不要让抱怨和不快的思想控制你。

例如,做一项你所喜爱的工作,这是使你感到自己有用并且为社会所需要的最简单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哺育婴儿的母亲不像其他人那样容易生病的原因。一位业余雕刻家一度因为没有创造性而苦恼,他去请教一位雕刻大师,大师回答说:“应该每天早晨一吃完早饭就埋头工作,就好像一位拿不起活儿来就可能被解雇的钳工一样。把工作当成是你生活的支柱,你将会发现它确是如此。”

了解自己,为自己感到骄傲。“自我实现者”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天性,他们不会因看不起自己而焦虑不安。面对不幸和灾祸,他们像其他任何人一样感到痛苦,但是,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事他们能够想得开,并且能照常生活。他们不大像许多人那样,为了担心事情可能会怎样而憔悴。

“自我实现者”摸透了自己的脾气、欲望和观点,他们在评论一杰出的产品之前,用不着先偷看一眼商标;在决定是否喜欢一出新戏或一部电影之前,也用不着参考一下报纸上的评论。他们不必察言观色,而只管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并相信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

容忍未知。这些人知道如何在变化无常的情况下生活,而不会感到提心吊胆、顾虑重重。他们接受这一现实,甚至有时还被它所吸引。当他们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时,他们采取承认的态度。事实上,他们总是倾向于去解开未知之谜,而不是坚持公认的真理。

现实地思考,“自我实现者”又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具有一种不寻常的察觉虚假、欺骗和不老实的能力。他们不会通过玫瑰色的眼镜或墨镜看待生活。他们看到的是现实所在而不是自己的愿望、希求或是担心。作为马斯洛教授研究对象的一位企业家写道:“一个人不能因为水的潮湿或岩石的坚硬而抱怨不休,同样,当一个竞争者战胜了你,使你不能签订一份承包契约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同时,由于他们是按人们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去待人接物的,他们就很少对别人感到失望。

他们不会对周围疾苦和不公正闭眼不看,然而他们也不会相信世界会因为使用一种社会和政治上的万应灵丹一夜之间就变好了。他们不走极端,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兢兢业业,并努力从我做起来改善社会。

良好的心态。“自我实现者”对于生活中存在的司空见惯的美好事物总是带有一种新鲜的、朴实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欣赏,不管这类体验对其他人来说也许早已变得多么乏味。早晨起来读读报,开始工作;在院子里踱踱步;拜访朋友们;摆一束花;观赏日落——这一切都是无穷无尽的快乐之源。我们偶然碰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珍奇独特的。一天,马斯洛注意到他的研究对象之一,一位产科大夫似乎心情特别愉快。“我刚刚接生了我的第一千名婴儿,”他说,“他似乎就像我接生的第一个婴儿那样令我感到惊叹不已。”

在这些“自我实现者”身上发现的品质,没有哪一样是我们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即使是他们“最高的体验”也不难得到。当我们将所有的怀疑、恐惧和紧张都置之脑后,体会到一种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感觉时,这便是纯粹的、积极的幸福时刻。这样的时刻将会使我们普普通通的日子升华为一种充满意义的生活。爱因斯坦这样写道:“我们能够体验到的最美好的事物就是神秘莫测,这是一种存在于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摇篮中的最基本的情感。”他的话代表了所有“自我实现者”的心声,他们是幸福的。

幸福不是固定的,它有时到来,有时离开。尝试着用自己的努力去把握住它吧!

第三节 幸福取决于你的选择

有这样一则寓言:

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座小山上,住着一个天才老人。据说他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问题。当地有两个小孩想愚弄这个老人,他们捕捉了一只小鸟,问老人:“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老人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如果我说小鸟是活的,你就会勒紧你的手把它弄死。如果我说是死的,你就会松开你的手让它飞掉。你的手掌握着这只鸟的生死大权。”

其实,人的命运与那孩子手中的小鸟很相似:你手中握着失败的种子,也握着迈向成功的潜能。我们有权选择成功,也有权选择平庸,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强迫你,就看你如何去选择了。

选择与生俱来,与死共灭。摇篮里的啼哭无疑是选择受挫的抗争,而弥留中的叹息则是永远失去选择机会时的遗憾。有的人面对选择,坚毅、果敢,如勇士出征;也有的人面对选择,迟疑、胆怯,如临万丈沟壑。

有的人一生都在漫不经心地选择;也有人把一生的赌注都押给一次铭心刻骨的选择;有的人把选择的视野拓得很宽,惟独忘记自己;也有的人希望整个世界都成为他的垫脚石,为了更好地选择自己。

有的人因为一次选择前程似锦,也有的人因为一次选择抱恨终生;有的人从来都不曾思考应该如何选择,有的人宁愿别人代替他选择。

你可以深思熟虑地做一次选择,但很多时候你是那么的身不由己。朝夕之间,你惟一的权利,就是选择一个走向。你常常在选择,或许你常常别无选择。

无论如何,选择是躲不掉的。旧日的传统要求无论什么都要有个模式,有个杠杠,按一条标准一刀切,形成了人们习惯于把选择的责任交给别人。而随着人生大环境的改变,人们开始觉得没有绝对适应一切人、一切场合的标准,人们认为应该在顺应历史前进潮流的前提下,做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而且,当实现本身显现出了多元化的原形,一体化的思想解体后,人只剩下了他的个体,社会将逼着人们选择,甚至你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选择意味着机会,选择越多机会越多,虽然有时会因过多的选择机会感到困惑而不知所措,在几个机会撞在一起时,让人苦恼不堪,拿不定主意,也正是这各种各样的机会,能够使人一举改变自己的命运。

选择是躲不掉的,有志者也不应该躲避选择。

既然生活和工作给了我们机遇,我们就应大胆去把握和争取。只有毫不畏惧、大胆抉择的人,才能抓住成功的契机。此外,我们还要善于审时度势,因势而动,抓住时机,才能做出准确的选择。智者在选择时总是把目光向前延伸,综观全局,做出明智的选择。因此,拥有理性的选择,包含着更多的希望;充满经验的选择,蕴含着更多的机遇。在选择的分岔路上,我们多一分成熟和勇气,多一分理智和果断,成功或许就在前头。

人生离不开选择,面对选择,许多人是用改变初衷来代替忠实地按照自己理想的选择行事。因为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干扰选择的因素:

不相信自己。这种人在生活中永远是被动的,他们借口自己能力低,脑子不好,缺乏经验,凡事自己不去做主,听从其他人的意见,谈不上自我选择,只是依赖别人,或听从别人摆布。这种人没有能力选择自我,或者说只是让别人选择自我。

自我奴役。自我奴役是指那些把自我关进心灵集中营的人,他们或者用无知、欺骗、分离来奴役自我,使自我丧失选择权;他们或者设置“围墙”,即给自己的愿望和目标设置障碍和框框,把自我选择权闭锁在这样的“围墙”里。

以他人的认同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需要得到别人认同无异于说:你的看法比我的看法更为重要。这无异于把自己选择的主导权交给了他人的“脸”,看脸色行事,或被别人的脸色吓住,悄悄地改变自己的选择,这在生活中大有人在。

害怕冒险。许多人以“因为这样保险,所以……”为理由,而不愿或不敢进行选择,殊不知不敢冒险也是一种消极冒险。

逃避应有的竞争。选择中遇到竞争对手,就退避躲让,借口“这个领域已处于饱和状态了”,或者采取闭目塞听的“精神胜利法”而自我满足,因之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其实竞争是人生的一部分,同样是逃避不了的。

迷信权威。迷信权威,盲目服从“必须”、“应该”之类的条条框框,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选择权。其实每个人都应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中隐含的道理。

在处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总是想依靠别人的力量,被迫做违心的事。如许多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父母希望我这样,所以……”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如果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就必然不会有自主的选择,而是必然产生怨恨和痛苦。

自我挫败。自我挫败有两种表现:一种认为自己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另一种是虽然好主意、好想法不少,之所以大部分没有付诸实行,主要是头脑中的消极思想作祟,如“大家可能会嘲笑我”、“要是去做,说不定被人家拒之门外”。人有了自我挫败感,就会缩手缩脚,举起“白旗”,放弃选择。

追求完美。许多人渴望一鸣惊人,抱着至善至美不放。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好主意,被人家说了一通:“啊,好是好,但那儿还有缺点”,或者“别人已经在做了,不是什么新东西”,因而把选择的主导权让位给缺点和缺陷。人才学研究证明,那些卓有成效的人,几乎都摆脱了对选择十全十美的苛求。

为自己找借口。一些人借口年龄大了,再不会有什么成就了而放弃选择权,也有人借口“要对家庭负责不能胡来”而放弃了选择,还有人借口“事实如此,无法变更”而放弃了选择权。

其实,你只要牢记,把握着你的那些一个又一个行动的舵轮应该是你的人生目标,只要忠实地按照目标行事,就可以获得选择的主导权。要经常问自己:“我是为什么而存在的?”如果你这样选择并坚持实践自己的选择,那么,你不但今天是出色的,而且出色的未来也在等待着你。

许多时候选择是最大的困难。有时需要完全顶住,有时需要全部推翻,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切取决于选择。

那么,你会选择吗?或者为了提高你的选择能力,是否还有事情需要做呢?为了帮助你确定和提高你的选择能力,我们设计了这种特殊的测验表,我们把它称之为“选择商的成绩测验表”。与智商测验不同,选择商的成绩能够大大升高。因此,不要把你的选择商看成是你的选择能力的静态的测定,而应看成是一种指示物,它告诉你应该做些什么来提高你的选择能力。

你一直有着相当明确的生活目标吗?

你一直有着相当明确的工作目标吗?

你能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你自己吗?

你在所选择的领域中有特殊才能吗?

你重视自我发展吗?

你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吗?

你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吗?

你敢于追求新思想、敢于冒险、敢于碰运气吗?

你能不以贬义词描述自己吗?

你摆脱了事事依赖别人的思想吗?

你不特别需要别人的赞许吗?

你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吗?

你会积极地承受失败吗?

在经历过无数次选择后,我们可以明白人生乃是无数次的选择所构成的。不同的选择,构成不同的人生。有的人无所谓地对待选择,因此他的生命也变得轻飘飘不值一文;有的人审慎而明智地对待选择,因此他路途通达,事业顺遂。有的选择,一生未必能碰上一次;有的选择,多年才能碰上一次;有的选择,天天都存在,时时都在考验着人。

日常的选择是繁多琐碎、毫不起眼的,但它们却在主宰着你的心绪、情感,不知不觉地决定和影响着你命运的发展。选择决非一件易事,它如同一场考试,在检验着每个人的见识、能力、志向和决断。

人的遭遇。命运乃是每个人一次次选择积累的结果,而不是冥冥中强加给哪一个人的东西。目迷五色,耳感五音,久久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断地改换自我去追随时尚,迎合大众,都是不善选择的结果。寻欢作乐、游戏人生是一种选择;孜孜不倦、争分夺秒、埋头苦干也是一种选择;边干边玩、亦玩亦干同样还是一种选择。不同的选择把人们导向不同的路途和方向,使各自的人生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和价值,最终收获不同的果实。人生,在选择中闪光;人生,在选择中成熟。

第四节 生活的艺术在于放弃

记住,在你得到的同时,你其实也在失去。

同样,你在选择的同时,你其实也在放弃。选择前,我们面对无穷多的可能,但当你选择时,你就必须放弃。一个人只能选择一种生活,尽可能丰富的人生也只是一种人生。放弃是必要的,人通过选择也通过放弃而成长。

美国女作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朱迪斯·维尔斯特在其《必要的丧失》一书中指出:

“丧失是我们为生活付出的代价,丧失是成长的开始,我们人生的路途由丧失铺筑而成。”

她认为,假如我们学会了放弃完美的友谊、婚姻、孩子和家庭生活的理想幻想,放弃了以往绝对庇护和绝对安全的幻想,那我们将在这个放弃——必要的丧失中苏醒。朱迪斯写道,“随着我们俯就于被禁止和不能实现的事物,我们变成了有道德、有责任感的成人自我,我们在必要的限度内发现了我们的自由和抉择”。

意识到这些后,我们就会自觉地为平衡联结愿望与分离的自由的愿望做出努力。

追求完美与恐惧丧失是幼稚的。一个人有热烈而丰富的人生追求是幸福的,什么都想干,什么都不想放弃,结果什么也干不好。在生活中添置适当的家具、衣物,不但能增添生活乐趣,也能节约一部分时间。但有的人购物成癖,根本不考虑是否需要,每到一地,就往百货商店钻。忙于添置家当,就会因需要定期保养和维修而花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个人喜好社交,在现在开放的社会里应该说是一大优点,但过于喜好社交,什么活动都想参加,诸事都想参与,为了表现自己有本事,对别人的要求有求必应,并为此被弄得应接不暇,也将是一种灾难。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知道何时应该紧紧抓住生活,而何时却又该放弃,因为生活是复杂的。生活既让我们依赖它的许多赐予,又限定了我们依赖的程度。犹太先知说过:“人紧握着拳头来到世上,却松开手离去。”

的确,我们应该抓住生活,因为生活是奇妙的,到处都充满了美好的事物。而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在回顾过去并突然意识到它再也不会出现时,我们才认识到这一真理。

要学会放弃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当我们还年轻,并天真地认为这个世界是受制于我们的,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期望都一定能够实现。

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我们都有过挫折,并从中得到了锻炼。只是在我们离开了家并失去了它的保护时,我们才开始了独立生活。我们被关进学校接受教育,尔后我们离开爸爸、妈妈和童年时代的家。我们结婚,生育子女,最后也得让他们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我们要面临着父母和配偶的死亡。我们也面临着我们自身力量缓慢地或较快地衰弱。最后,我们必须面对自然死亡,失去我们自己就像我们没有出现过一样,同时也失去我们过去得到的和梦想的一切。

但是,为什么我们要服从于生活矛盾的安排?为什么美好的风行一时的事物不能长久持续?为什么当我们珍爱的一切最终将离我而去时,却让我们付出了爱的代价?

为了解开这些疑团,我们必须通过通向未来的窗口观察我们的生活。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将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毕竟是永恒的。

人必须要学会放弃。因为我们面前的鱼和熊掌有很多,我们面临的十字路口也很多。究竟选择鱼肉还是熊掌,究竟在岔路前是左转还是右转,我们都要选择。而在某些时刻,这种放弃与选择又可能直接关系到今后的人生道路。放弃了本该放弃的,选择了本该选择的,是海阔天空;放弃了本应选择的,选择了本应放弃的,是荆棘丛生。

生命决不仅仅是一种存在。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延续其生命,我们将通过我们的孩子延续生命。由我们所形成的制度也将通过他们延续。我们塑造的美好形象不会因为死亡而黯然失色。虽然我们的肉体已经消亡,如果你百般努力却无法达到你的目标,你不妨学会放弃,换一种活法,或许你会惬意无比。既然已努力了,却无法实现不如放弃吧!如果你不再激起别人的热情,你不妨学会放弃,把你绵绵的情思深深地藏在心底;如果你面临的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你不妨选择放弃,无味的东西啃下去亦无太多意义;如果你走进一条无路的死胡同,你应该赶紧放弃,必要的回头,会给你带来新的契机;如果你得到一个意外的便宜,你应该赶快放弃,便宜的背后,往往潜藏着阴毒的杀气;如果你的成功已达顶峰,你更要学会放弃,激流勇退,给世人留下辉煌的记忆。放弃是一种智慧,放弃是一种豪气,放弃是真正意义的潇洒,放弃是更深层面的进取!你之所以举步维艰,是你背负太重;你之所以背负太重,是你还不会放弃,功名利禄常常微笑着置人于死地。

长期以来,许多人的理念总把坚持视为英雄,而把放弃视为逃遁。其实,人生就是攀大山,能攀的就是奋勇向前,遇到不能逾越的鸿沟和悬崖,那就必须重新选择登山的路。如果一味错误地坚持,那品尝的将无疑是失败的苦酒。有所得必须有所失,有所为必须有所不为。因此我们该坚持的就要从容果断,该放弃的就毫不可惜。如果说坚持是一种品质,那么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朝着目标走,必定会实现目标。但是,我们是否也看到,要实现目标,还有许多其他客观因素,并非只凭我们满腔的热情就能解决。很多事情要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我们没有考虑足够的客观因素就一味努力,到底也是吃力不讨好。

但放弃的另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放弃我们已取得的成功,而再在人生路上再一次尝试由零开始。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能够这样做的人,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因为这与前面的情形不同,前者在失败后寻找另一种出路。由自己一手筑造出来的基础,无不凝聚着自己的心血,每踏出一步,无不付出艰辛的代价,由零开始的艰苦奋斗过程只有自己明白,谁不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成功。放弃当前的基础,意味着以前的一切努力将会付诸东流,自己将从另一个起点出发,前面的路平坦或者崎岖不平,谁都不知道,有可能自己会在那里跌倒,输得一败涂地,从此再也无法翻身。所以这样情形的放弃确需很大的勇气。当我们放弃目前的基础走上另一条路时,也可能会发现自己以前所走的路并不适合自己,现在所走的路才是自己应当走的路,现在才是自己生命的开始。这时,我们才真正找到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也许这就是生命的乐趣,生命是自己的,路只能自己走。前进是荆棘满路,是光明大道,是祸是福并没有人知道,谁不是在探索中前进,在跌跌撞撞中成长?没有尝过苦,又怎样体会甜的滋味。生命的长路没有风险,又怎能品味人生的喜怒哀乐。学会放弃,或许明天的天空会更宽阔。

第五节 挫折只是胜利的影子

有创造力的人接受挫折,就像欢迎一个能带来更大满足感的良机。下次你碰到一个挫折的时候,请注意自己的反应。如果你拥有自信,就会感觉很好,因为你又获得一个机会来测验自己的创造力;如果觉得不安,切记:你和其他人一样,都能发挥创造力,解决问题,遭遇任何问题,都是激发创意的大好机会。

你也许梦想过一种没有挫折的生活,然而,那种生活毫无意义可言。如果有一台万能的机器为你处理一切,你所有的问题就都没有了,但是这个替代方案不会吸引你放弃本来就有些不如意的人生。如果你总是梦想没有问题的人生,请记住这个比喻。挫折只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已,此外什么也不是。

现在就下定决心从失败中找出一些值得学习的事物。下次当你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先冷静下来,不断找出真正的原因。

如果真的能从失败的经验中,学到很值得学习的事物,失败本身就会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经验了。

但是,你要记住,不要疏忽自己的缺点,要达到高手那种地步。真正的高手随时都会找出自己的错误与弱点,然后马上改正,这是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的道理。

当然,千万不要在找出错误后对自己说:“这就是我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你应该反过来把自己的错误看成能够促使自己更伟大的一种方法或阶梯。“真正的失败就是犯大错,却未及时从中汲取有用的经验,因而无法获得好处所致。”

挫折难免,既不可悲,也不可怕。可悲、可怕的是在挫折面前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或者被挫折吓破了胆,打退堂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或者麻木不仁,不当回事,依然故我。还有一种情况是固执己见,强调客观,怨天尤人。这几种态度都不能从挫折中吸收应有的经验教训,必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失败。这样,如果不认真转变态度,根本谈不上反败为胜,而只能是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一次挫折跟着一次挫折。

我们时常把各种挫折或失败怪罪于运气不好。我们会说:“哼!那是命中注定的,反正像皮球都会反弹一样。只好听其自然,不要理它。”但是,请你仔细想想,如果生命就似皮球,那么,皮球会不会莫名其妙地自动跳起?皮球的反跳有3个因素:皮球本身的性质、掷出的方式以及接触面的表现情况。物理上的定律足以解释皮球反跳现象,所以我们当然不能把皮球反跳跟命运联想在一起。

一位歌唱家在回忆早年挫折时这样表述:“我以为我是最棒的,但我失去了比赛。”她说,“我的歌声比别的女孩都好。那些裁判的评判大体上很不公平,我因而缺少获得胜利的门路。”“每当我自怨自艾时,”她继续说,“我的老师对我说:‘亲爱的,你要鼓起勇气面对你的错误,’这些话就会及时出现,重新振作我的自信。我的老师告诉我这些话的那天晚上,我一直耿耿于怀,睡不着觉,直到终于找出各项缺点为止。我躺在黑暗中一直问我自己:‘为什么我会失败?下次应该怎样才会得奖?’我自己也承认,我的歌声不够理想,说话技巧也要改善,同时必须尽量学会饰演各种角色的腔调。”

她又继续谈到她面对错误的态度,不仅帮助她在舞台上获得成功,同时也赢得更多的朋友,并培养出更亲切、更讨人欢心的好个性。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不时会遇到痛苦、艰辛的经历,如果一再重复你所受的伤害或挫折,只会于事无补,因为这样只能使以往的锥心之痛更剧烈,而对你却并无帮助。

当你感到痛苦时,你应该尽所有之力去挖掘存在于你内心深处的乐观信念,把你的精力拿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在无谓的抱怨之上以及失败的痛苦之上。当你改变一切事情并提高生活的意义时,你将发现自己是多么充实有力。

你要尝试学会在面临挫折时,你的心是尽量竞争的。你会仔细审视现在的状况,审视自己的原因,记住挫折并不可怕,从恼怒到发现自身价值。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即:凡是有才华的人,工作中很能干、业绩突出的人,往往是一些人重点攻击的目标,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在下面散布流言蜚语。这种人以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添枝加叶、主观臆测、张冠李戴、搬弄是非为能事,他们不看别人的许多优点,却像苍蝇一样专门盯着别人的某些缺点肆意渲染,大做文章,企图混淆视听,扰乱人心。有的是不负责任的以讹传讹;有的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有的则是怀着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通过造谣、“泼脏水”等手段,想把他的竞争对手搞臭、整倒,最终取而代之。

无端的非议,是一种来自于人类社会的情绪挫折,它可以给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异常痛苦的感觉,古人曾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来形容舆论的魔力。面对无端的非议,当事人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恼怒、愤慨,肝火上升,情绪紊乱。面对舆论挫折,应该抛弃下策,寻找上策。这个上策就是认真开发自身潜能,在复杂的人际矛盾中,善于冷静分析,找到新的视角,即:从恼怒到发现自身价值。

通过冷静地分析,你会发现,这些人为什么喜欢传播你的小道消息?为什么总是抓住你的某些缺点不放乃至无中生有?为什么你的一举一动很多人都感兴趣?你既然和这些人前世无冤、今世无仇,惟一能说明问题的只有三个方面:一是你和别人存在着竞争关系,你比别人能力强,在发展上有优势,某些人只有在别的方面做手脚才能把你排挤掉;二是你素质高,有魅力,有潜力,已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和重视,同时也引起一些人的嫉妒,在表面赞扬的同时,背后也最容易滋生闲言碎语;三是由于你知名度较高,自身缺乏成熟和老练,处事轻率、浮躁,加之不拘小节,别人就很容易抓住你的疏漏以及失误大做文章。经过这样的深刻分析之后,你对所遭受的挫折从态度上必然会发生根本转变,必然会由恼怒、沮丧转变为兴奋、惬意;对那些工于散播是非心计的人,也会由鄙视、厌恶转变为有某种好感,认为正是你的价值存在引起了他们的重视,由重视导致责备求全,由于嫉妒而导致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样看来,“公众舆论”上的任何苛求都应该是爱护你的表现,同时也证明了你的价值所在,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欣喜之余你必然会认识到原来的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现,你会坚定地从痛苦中站立起来,挺起腰杆,鼓足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弱点,痛下决心,自觉地在实践中加以改正。这种自我修正,毫无疑问是人格上进一步成熟的结果。

试着想一下,最坏的可能是什么?

哲学家罗素说过:

“遇到不幸的威胁时,认真而仔细地考虑一下,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是什么?正视这种不幸,找到充分的理由使自己相信,这毕竟不是那么可怕的灾难。这种理由总是存在的。因为在最坏的情况下,在个人身上发生的一切决不会重要到影响世界的程度。”

你坚持面对最坏的可能性,怀着真诚的信心对自己说:“不管怎样,这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的忧虑减少到一个非常小的程度。也许你需要把这个过程重复几次,但是到最后,如果你面对最坏的情况也不退缩,你的忧虑已经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喜悦之情。在转变对挫折的态度的同时,也要仔细分析挫折的原因,从中得到教益。人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此道理。

昨天的挫折会为今天铺路,明天的灿烂定会抚平今天的痛苦。一味沉浸在昨天阴影的人,等于是不断地往伤口上撒盐,未来必定不属于他们。面对挫折,不要产生阴影感,毕竟它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记住,生命是灿烂的。

第六节 行动越快越好

面对你所想做的并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行动越快越好。

如果你连在小事方面也犹疑不决,为难下决心而痛苦,害怕选择到错误的方案,那你就要记着:“犹疑不决几乎是你能犯的最坏的错误。”如果你选择一项看起来比较好的方案,有信心地宣布出来,并且全速实行,你所得到的结果,通常都比长期难以下决定而痛苦要好得多。

某些决定,例如要不要改换工作,明显地需要多多考虑,而不应该草率决定。但是可以获得的事实情况一旦得到了,就可以下决心,然后就该停止徘徊于利弊之间,才能把全部精力用于实现这个决定。

至于小的决定——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寻常的决定——一般而言,是下得愈快愈好。如果你要拖延到“全部”异议都克服以后才下决定,你就永远不能做好事情。

成功的人物并不是在问题发生以前先把它统统消除,而是一旦发生问题时,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完美要求必须折衷一下,这样才不至于陷入行动以前永远等待的泥沼中。当然,最好是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当我们决定一件大事时,心里一定会很矛盾,都会面对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扰。下面的实例是一个年轻人的选择,没有抱怨,而是立即去做,他终于大有收获。

杰米先生是个普通的年轻人,大约二十几岁,有太太和小孩,收入并不多。

他们全家住在一间小公寓里,夫妇两人都渴望有一套自己的新房子。他们希望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比较干净的环境、小孩有地方玩,同时也增添一份产业。

买房子的确很难,必须有钱支付分期付款的首付款才行。有一天,当他签发下个月的房租支票时,突然很不耐烦,因为房租跟新房子每月的分期付款差不多。

杰米跟太太说:“下个礼拜我们去买一套新房子,你看怎样?”

“你怎么突然想到这个?”她问,“开玩笑!我们哪有能力!可能连首付款都付不起!”

但是他已经下定决心,“跟我们一样想买一套新房子的夫妇大约有几十万,其中只有一半能如愿以偿,一定是什么事情才使他们打消这个念头。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买一套房子。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凑钱,可是一定要想办法。”

下个礼拜他们真的找到一套两人都喜欢的房子,朴素大方又实用,首付款是1200美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凑够1200美元。他知道无法从银行借到这笔钱,因为这样会妨碍他的信用,使他无法获得一项关于销售款项的抵押借款。

可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为什么不直接找包销商谈谈,向他借私款呢?他真的这么去做了。包销商起先很冷淡,由于杰米一再坚持,他终于同意了。他同意杰米把1200美元的借款按月偿还100美元,利息另外计算。

现在他要做的是,每个月凑出100美元。夫妇两个想尽办法,一个月可以省下25美元,还有75美元要另外设法筹措。

这时杰米又想到另一个点子。第二天早上他直接跟老板解释这件事,他的老板也很高兴他要买房子。

杰米说:“T先生(就是老板),你看,为了买房子,我每个月要多赚75元才行。我知道,当你认为我值得加薪时一定会加,可是我现在很想多赚一点钱。公司的某些事情可能在周末做更好,你能不能答应我在周末加班呢?有没有这个可能呢?”

老板对于他的诚恳和雄心非常感动,真的找出许多事情让他在周末工作10小时,他们因此欢欢喜喜地搬进新房子了。

这个实例可以归纳为三点:

杰米的决心燃起灵感的火花,因而想出各种办法来实现他的心愿,而不是妒忌那些住进新房的人。

由此,他的信心大增,下一次决定什么大事时会更容易更顺手。

他提高了家人的生活水准。如果一直拖延,直到所有的条件都解决时,很可能永远买不起了。

如果想要等条件都十全十美后再动手。由于实际情况与理想永远不能相符,所以只好一直拖下去了。看来,埋怨,除了说明你自己无能外,不能说明别的。其实,我们在埋怨社会,埋怨他人的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公正地认识你自己,应该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为什么人家行而你却不行?

当林肯是个年轻的律师时,因为有一个重要的案件来到芝加哥,但是无人理会。在芝加哥,那些年长有名的律师,都一致认为和一个外来的后生律师在一起合作会降低他们的身份。这些人自认为地位崇高,除他们以外看不起任何人。他们把林肯完全抛在一边——无论去什么地方都不请他一同前往,也不和他一同吃饭。

林肯怎样面对这种情形呢?是否鼻子翘得比轻视他的人还高,想方设法报复呢?不,他并没有如此做。后来回到斯勃林菲尔德的时候,他说:“我到芝加哥才晓得自己所懂的是多么的浅薄,而我要学习的又是多么的多。”这种轻慢对他是一种刺激,促使他改进。后来他升到了很高的地位,而那些轻慢他的人还是一无长进。他做了美国的大总统,那些律师还是无名的律师。他们的轻慢不过是替林肯预备了一级梯子,使林肯爬到荣誉的顶峰。

利用别人的批评来看清自己的行为,看出你究竟是对还是错。如果你是错了,便修正过来;如果你本来是对的,便不必牵挂着别人批评而感觉不安。

听到别人批评的时候,不要养成一种感到自己是受了羞辱的习惯。无论怎样,如果你的仇敌能指出一条路打破你的自负心,使你能够改进,那么,他实在是帮了你的大忙。

第七节 行动而不是埋怨

埋怨,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态。它既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同时又反映出对现实的恐惧。埋怨者总希望在没完没了的埋怨声中,能走来一位“救世主”般的人物,一下子给他们一个完美的世界。事实上,完美的世界不是靠埋怨得来的,而是靠行动,而且是立即的行动来争取的。

行动是你改变现状的捷径,而埋怨则只能消磨你的斗志和你的信心。埋怨是你不敢来争取行动的借口,是来自内心的借口。

行动本身会增强信心,埋怨只会带来恐惧。克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

要增加恐惧感的话,只需埋怨、等待、拖延、推托就可以了。

伞兵教练说:“跳伞本身真的很好玩。让人难受的只是‘等待跳伞’的一刹那。在跳伞的人各就各位时,我让他们‘尽快’度过这段时间。曾经不止一次,有人因幻想太多‘可能发生的事’而晕倒,如果不能鼓励他跳第二次,他就永远当不成伞兵了。跳的人拖得愈久愈害怕,就愈没有信心。”

“等待”甚至会折磨各种专家,让他们变得神经兮兮。《时代杂志》曾经报道美国最有名的新闻播音员爱德华·慕罗先生。他在面对麦克风以前总是满头大汗,一开始播音以后,所有的恐惧就都没有了。许多老牌演员也有这种经验。他们都同意,治疗舞台恐惧症惟一的良药就是“行动”,立刻进入正规工作就可以解除所有的紧张、恐怖与不安。

一般人应付恐惧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不做”,或是埋怨这、埋怨那,即使最老练的推销员也难免。他们为了克服恐惧,往往在客户附近徘徊犹豫,要不然干脆找个地方一杯又一杯地喝咖啡来培养自信与勇气,这样根本没有效果。克服恐惧——任何一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去做”。

你害怕电话访问吗?马上就去打电话,你的恐惧便会一扫而光;万一你仍旧拖拖拉拉,你会愈来愈不想打了。

你是不是不敢做一次全身健康检查?只要你去,所有的疑虑都会消失。你可能什么毛病也没有;万一有,也可以及早发现。如果不去检查的话,你的恐惧会越来越深,直到真正生病为止。

你是不是不敢跟上司讨论一个问题?马上找他讨论,这样才会发现根本没有那么恐怖。

建立你的信心。用行动来消除烦恼。

有一个野心勃勃却没有作品的作家说:“我的烦恼是日子过得很快,一直写不出像样的东西。”

“你看,”他说,“写作是一项很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有灵感才行,这样才会提起精神去写,才会有写作的兴趣和热忱。”

说实在的,写作的确需要创造力,但是另一个写出畅销书的作家,他的秘诀是什么呢?

“我用‘精神力量’。”他说,“我有许多东西必须按时交稿,因此无论如何不能等到有了灵感才去写,那样根本不行。一定要想办法推动自己的精神力量。方法如下:我先定下心来坐好,拿一支铅笔乱画,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尽量放松。我的手先开始活动,用不了多久,我还没注意到时,便已经文思泉涌了。”

“当然有时候不用乱画也会突然心血来潮。”他继续说,“但这些只能算是红利而已,因为大部分的好构想都是在进入正规工作情况以后得来的。”

“明天”、“下个礼拜”、“以后”、“将来某个时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远做不到”的同义词。有很多好计划没有实现,只是因为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我将来有一天会开始去做”。

让我们时时刻刻记着这样一句:“今天可以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

如果你时时想到“现在”,就会完成许多事情;如果常想“将来有一天”或“将来什么时候”,那就将一事无成。

成功不会在前面坐着等待你的到来,机遇不时从你身边驰过,你只有在它们越过你的一瞬间,抓住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