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当众讲话与个人价值
对于任何一位领导来说,在社会交往中,当众讲话无时无处存在,用好它可以出人头地、左右逢源。说话水平高,很多利益呼之即来;说话水平低,很多利益闻声而去。因为在这个熙来攘往的世界上,利益总是随着人的愿望和意思而流动的。而表达愿望和意思的基本工具便是语言,那些说话水平高超的人大都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把各种愿望和意思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把各种利益顺理成章地聚拢到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上来。可见,当众说话水平对个人价值实现、人生成功的作用是难以估价的。
有人说,人的思想犹如禁锢在笼子里的狮子,而笼子的钥匙就是语言,不将它释放出来,就无法发挥其王者的力量。意思是说,人的思想需要表达,需要与别人交流,这样,思想才能如狮子般发出振聋发聩的怒吼。交流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文字、表情、手势、动作,但更多、更普遍、作用更大的则是口语。
心主管思想,思想由言语来表达,表达出来别人就知道了。这就是思想交流。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思想是千差万别的,对人、对事、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都完全正确。通过语言交流,便可以与别人切磋、沟通、交换意见,在不断地修正中,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自己的思想就会进步,境界就会提高。同时,也能被他人充分地了解、认识,从而获得各种人生的良机。
列宁是一个善于当众讲话与群众进行思想交流的领袖人物。前苏联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普·凯尔任采夫的《列宁传》中记载了这么一段:
1921年列宁来到高尔基城的一个小乡村,他走进了草房……然后开始和农民谈话。他们先是像朋友间那样风趣地谈日常琐事。当他们已经这样打趣了半小时左右时,当他们把那些话题诸如粮食、巡逻队、跑单帮的投机商人谈完了的时候——他们在列宁面前拿这些事情说笑,列宁听了他们叙述的这些欺骗行为也笑。
这一切,作为题材,对他都是有用的——这时,列宁就势站起来开始清楚地用通俗的语言把新经济政策告诉给农民。农民用心听,他们之所以倾听,是因为他们看到这个人确是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未来、一个幸福的生活”。
列宁在同农民的思想交流中,使思想得以表达,调动了农民革命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获知农民的要求,为制定更完美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资料。
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1953年7月率队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被捕,10月16****在审判他的法庭上做了题为“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长篇辩护,慷慨激昂,有理有据,使审判者无言以对。结果卡斯特罗反而从被告变成了原告。他结尾的那句“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突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数十年来一直成为人们交口称颂并被广泛效仿的自我辩护的名句。
第二节 成功事业的催化剂
事业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决定于某一次谈话,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指出:
“说话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它能使人显赫,鹤立鸡群。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事半功倍,业绩卓著。”
他甚至断言:“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
这是千真万确的,一项事业的成败,常会在一次谈话中获得效果。如果你出言不慎,无理跟别人争吵,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帮助。无数成功者的事实证明,敢于当众讲话,善于说话是成功事业的催化剂,它直接关系事业的成败。
1983年元旦,英国女王为多年给首相撒切尔夫人担任顾问的戈登·里斯授以爵位。其主要功绩:有效地提高了撒切尔夫人的演说能力和应答记者提问的能力;为撒切尔夫人撰写了深得人心的演讲稿……一句话,为英国塑造了一位崭新的“风姿绰约、雍容而又不过度华贵、谈吐优雅和待人亲切自然的女首相形象”。
由此可见,英国王室和政界对政治家是如何的重视。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里,当前无不把当众说话水平作为衡量优秀人才的重要尺度,每个公司、企业招聘各类人才,都要进行口试。在日本,一些大公司在招聘人才进行面试时,专门就说话能力规定若干不予录用的条文。其中有:
应聘者声若蚊子者,不予录用;
说话没有抑扬顿挫者,不予录用;
交谈时,不得要领者,不予录用;
交谈时,不能干脆利落地回答问题者,不予录用;
说话无生气者,不予录用;
说话颠三倒四、不知所云者,不予录用……
日本大公司的这些规定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说话与事业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是胜任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当众说话水平高,能说会道,才能正确地领悟上级的意图并恰当地表达出来,一个唯唯诺诺、语无伦次的人定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通过讲话让领导、同事、群众更深层次地了解你,才能让大家信任你,才有机会被提拔到更高的职位,胜任更重要的任务,才有施展才华、事业成功的机会。用好这种催化剂,事业成功也便指日可待了。
第三节 怎样讲话才有力量
林肯说:
“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略说几句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们说服。”
这是何等自信?大凡历史上能言善辩的领袖人物都具有这种强烈的自信意识,很多革命领袖尤其如此。“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来自于对自己军队的坚定信任。有了这种坚定的信任才会对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表述目的坚信不疑,表述时才会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记忆精确,兴奋与抑制过程才会处于最佳状态,表述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会毫无做作、真切动人,从而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表述目的得到最佳实现。一个没有目标、胆小犹豫的人是没法发挥当众讲话的力量的,其讲话的目的更是无从实现。
“知识就是力量”。要有丰富的学识、阅历,对表述材料要充分熟知,像许多伟人和名人那样谈吐睿智、幽默,都是以学识渊博和阅历丰富为基础的。所以要有好的口才,必须多读书、多参加实践,并且用做卡片之类的方法把知识储备起来,这样说话时才有材料可供调遣。在具体说话时,则应当对表述的材料充分熟知。这里所说的熟知,不仅指对材料的明确理解和清晰记忆,还包括根据表述类型所做的不同选择和准备。例如在“以事告人”为目的的表述中,主要依靠运用记忆,精确地说明和解释有关人或事的状况、特征等,使对方确切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在“以理服人”的表述中,就要求说出自己的精湛理解,以便有说服力,影响对方,使人们建立起新的观点,或强化已有的观念;在“以情动人”的表述中,就需要真挚地表达出丰富情感,以便极大地感染听众,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可使人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当众讲话,听众能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表述者也可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充分占有材料。熟知材料是培养自信的基础条件,正所谓“充实,是自信的前提”,而“自信,就是力量的源泉”。
第四节 情真言亦真
人是感情动物,语言所负载的信息,除了理性信息外,还有感性信息。这种感性信息,内涵十分丰富。其功能不仅要诉诸人的理智,而且更要打动人的情感。“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这里的推心置腹就是指话语真诚。所谓真,是指不矫揉造作,不言辞虚浮,能够保持说话人的自我本色;所谓诚,就是真心真意、不掩盖、真情流露。
林肯和美国上议院议员道格拉斯是竞选中的对手。他们曾在伊里诺伊州进行过一场轰动美国的著名辩论。在这场辩论中,林肯不仅取得了胜利,而且获得了誉满全美的“诚恳的亚伯”的称号,道格拉斯却被听众戏称为“小伟人”。道格拉斯是个阔佬,他为了推销自己,特地租用漂亮的专列,车后安放一尊大炮,每到一站就鸣30响,配以乐队的喧闹,声势之大为历史之最,并口出狂言:“要让林肯这个乡下佬闻闻贵族的气味。”
林肯则买票乘车,每到一站就登上朋友们为他预先准备好的马拉车。面对道格拉斯的强大挑战,他以退为进,沉着应战。在一次演讲中,他说道:“有人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惟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林肯之真诚首先在不讲排场,与选民心距拉近;内容上,贴近常人之心。谁个没有妻室儿女?他却称他们是无价之宝。这是情感认同。租用的办公室,家具少,书架大,投合选民们理想中的总统形象:廉洁,勤奋,富有学识。这样的自我介绍,不无幽默,这是形象的心理认同。最后,不把自己当作选民的救星,而把选民当作自己惟一的依靠,予以得体恭维,从而获得心理的亲近认同。通过这些推心置腹的讲话,获得选民的普遍认同,从而一举获胜。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要使对方感受到情感的真实,说话人的话语一定要受到发自内心的充沛的情感支配。作家王潜先生论所谓“零度风格”时告诫我们:“说活人装着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不偏不倚、不痛不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没有一丝丝的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有人说得好:“只有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相信他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最真实地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
正当希腊面临马其顿王国的入侵,而有遭受亡国和失去自由的危机的时候,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曾经做过一次著名的演说,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充满着发自内心的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他热情洋溢地说:“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也应当为自由而战斗。”从这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词句中,人们看到了一颗真挚的拳拳之心,因而他的演讲激励了无数的希腊人从聆听演说的广场直接奔赴战场,连向家人作一声道别也认为耗费了时光。他的敌人,马其顿的国王腓力见到这篇演说词,也不由感慨地说:“如果我自己听过德摩斯梯尼的演说,连我也要投票赞成他当我的反对者领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能让对手击节赞叹,这其中蕴涵了多么真挚、奔涌的情感,这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心底的火山喷发,产生了惊天动地的力量。
第五节 弹琴要看听众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古烟和孝说得十分中肯:
“即或是最有效的发送者传播最有效的信息内容,如果不考虑接受者方面的态度及其条件,也不能指望获得最大效果。”
话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首先要区别听话人的文化知识水平。
一个人口普查员问一位乡村老太太:“有配偶吗?”老人愣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配偶?”普查员只得换一种说法:“是老伴呗。”老太太笑了,说:“你说老伴不就得了,俺们哪懂你们文化人说的什么配偶呢?”
那么在我们当众讲话时,由于通常面对的是广大听众,人员构成复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就要求我们更要考虑这一点,顾及听众中大多数人的最低文化水平,尽量用简朴的语言说明一个复杂的道理。例如一位科学家为了消除群众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作了如下说明:
“核电站在建立的过程中,已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防范措施,因此对周围环境的放射性影响微乎其微,核电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剂量只有0.3毫雷姆,而每天吸10支烟就有50~100毫雷姆;看一次彩色电视有1毫雷姆。即使核电站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电站周围的居民受到的放射剂量也只有15毫雷姆,还不如戴一年夜光表所受到的剂量大。煤电站除排放有毒气体和烟灰外,也有放射污染。据对包括核能、煤炭、石油、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在内的11种能源的危险性进行的系统比较,核能是除天然气以外最安全的一种能源……”
在这个说明中,核科学家将晦涩的核专业知识与大众耳熟能详的日常知识相比较,根据听众的知识水平,使缺乏基本科学知识的人,也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深信不疑。话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其次是要区别听话人的思想状况和情感需要。
19世纪,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妇女中,时兴一种筒高、檐宽的帽子,而且在帽檐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羽翎。女士们一进入剧场,观众就只能看到她们戴的帽子,而看不见戏台,剧场经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一再请求女士们脱下帽子,可谁也不予理睬。这时,经理灵机一动,根据女士们爱美、爱年轻的心理状况和志趣特点说:“年纪老一点的女士可以不脱帽。”
话一出口,女士们竟纷纷脱下了帽子。因为她们面临着“美女”与“老妇”的选择,维也纳的上层妇女,当然谁也不愿意做老妇,她们戴那种筒高、檐宽的帽子,不也是为了追求美吗?
洞察、预测对方的心理,只是为最佳说话形式的选择做准备,而绝不是为了将他人的情感秘密一一暴露,因此言语交际的策略应当是察而不扰。可见掌握了人们内心变化规律,并对症下药,就能切中要害,一击中的,产生良好的讲话效果。
第六节 怎样控制怯场
怯场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场合,因紧张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者说话时显得拘谨不自然。
怯场是一种心理障碍:要么感到自己被说话场合的气氛、形势所压迫;要么顾虑自己说得不好或说错;要么担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对手,因而畏首畏尾,诚惶诚恐。
其实,这种心理障碍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面前可以滔滔不绝,可一与外人交谈,就难以启齿;有的人平时在三两个人的场合可以口若悬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上台,就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这说明他不是不能说,而是有心理障碍,并非讲话能力所致,只要破除这种障碍,怯场也就会消失。破除怯场心理障碍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做好准备
这在非即席发言中是容易做到的,对当众讲话的话题要有所了解,事先可广泛收集资料,打好草稿,这样讲话时就可做到心中有底,临场不乱。
2.加强训练
如朗诵、自言自语、与陌生人大胆交往、与亲近熟悉的人交谈、多听别人当众讲话等。
3.视而不见
就是自己在发言前,心中有听众;但在发言时,眼中不能有听众,而要按自己的意愿去表达。一位教师第一次登台讲课效果就不错,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说:“备课时我心中一直想着学生,可一上讲台,我眼中所见,只有桌椅而已。这样,我就放松自如了。”
4.勇往直前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敢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都有一个艰难的“第一次”。
美国罗斯福总统说过:
“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精神刺激。”
古罗马著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时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美国的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个不停;印度前总理英·甘地首次演讲不敢看听众,面孔朝天。只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态,勇往直前管他三七二十一,整个人也便放开了。
第七节 怎样处理冷场
冷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向交流中,听的人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或者仅以“嗯”、“噢”之类应付。
冷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言者的话没有吸引力。听者仅仅出于纪律的约束或礼貌而扮演一个“接受”的角色。因此冷场完全应由说话人负责。
冷场的出现,是发言者的失败,因为此时不能达到彼此沟通交流的目的。发言者发言时,必须实施控制,避免冷场的发生。处理办法有以下几种:
1.发言简短
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如华达商场举行开业仪式,邀请了市内各方面的人士参加,总经理只说了两句话:“女士们,先生们:热忱欢迎各位光临!现在我宣布:华达商场正式开业。”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讲,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不要一轮就讲得很长。
2.变换话题
当众讲话时遭遇冷场可通过暂时变换话题的办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目的达到后,仍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精力分散,东张西望、打瞌睡、窃窃私语、在桌上乱画,可以暂停讲授,穿插几句应景、时髦、诙谐的话,或者简短地讲个与教学多少相关的掌故、趣闻,学生的精力便会一下集中起来。之后,再继续教学。双向交流的话题变换是不定的,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转换。比如你与别人谈今日凌晨看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电视直播,可别人并不喜欢足球,也没有在半夜里爬起来观看,对你所议显得毫无兴趣,出现冷场。这时,你就应及时转移话题。
3.中止交谈
任何发言者都不愿碰到冷场。但若这种情况出现后,自己又采取了诸如简短发言、变换话题、加强语气等控制手段,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那就应中止交谈。长时间的冷场对交流双方都是残忍且浪费时间的。比如你同他谈足球他无兴趣后,变换话题他仍无兴趣,就不可再谈下去,这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
第八节 领导演讲老话新谈的技巧
有人说,观点是演讲的灵魂,“喜新厌旧”是听众的普遍心理,因而追求观点表述的创新是演讲者的重要任务。只有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观点表述的创新是演讲生命力的源泉。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提出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观点,是演讲者水平和实力的真正体现。
同一个正确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有些说法是听众非常熟悉的。在市场经济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种商品,换上新的包装之后,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并能激起顾客更强的购买欲望。同样,在演讲中,把老观点巧妙地“包装”一下,也是观点出新的常用方法。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在演讲中说,联想集团培养人的第一个方法叫做“缝鞋垫”与“做西服”。什么意思呢?就是培养一个战略型人才和培养一个优秀的裁缝有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一块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应该让他从缝鞋垫做起,鞋垫做好了再做短裤,然后再做一般的裤子、衬衣,最后才是做西服。
培养人才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个台阶爬上去,这并非什么新鲜的观点,人人都懂。演讲者在这里把培养人才和培养裁缝类比,把培养人才的过程描绘为从缝鞋垫到做西服,用一个通俗而新颖的比喻给老观点披上了一件新外衣,内容是旧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谓殊途同归,新意盎然。
第九节 领导演讲提升内涵的技巧
生活中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话,如民谣、俗语、谚语等,它们为人们所理解的内涵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演讲者能巧妙地借用这些老的形式,并加以“改装”,赋予它新的内涵,就能为在演讲中进行观点创新,找到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只要演讲者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有理,就能在听众的认识上达成一种新的和谐。
如笔者曾在演讲中说:对待事业,要有心栽花,花不开,也要栽;对待名利,要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无心。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话的形式和内涵广为人知,笔者借用它,稍作改装,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听众的热情肯定。
第十节 领导演讲由浅入深的技巧
有时关于某一问题已形成结论并被人们当作“定论”广为接受,似乎再也没有思考下去的必要了,但实际情形远非如此,只要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就会发现“风景那边更好”。
如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曾于1971年出版过一本极为畅销的书《始于幼儿园为时过晚》。当时人们普遍认定的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在中学,中学教育的基础在小学。而井深大则把问题再深入挖掘一层,认为还要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最后的结论是:不!始于幼儿园也已经太迟。从大脑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生下来的婴儿具有100亿以上的脑细胞,同没有“接线”的计算机一样,在这样的头脑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是否给予刺激,将决定“接线”即组成头脑的形状的好坏。所谓“接线”,在4岁时要完成60%,8、9岁时要完成95%,17岁时要全部完成。所以,在幼儿时,如果缺乏良好的刺激是不行的。
这虽然不是一个演讲实例,但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对演讲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第十一节 演讲稿写作的实用技巧
掌握了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再来着手进行演讲稿的写作,自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仍需注意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演讲稿的开头
演讲稿的开头在其结构中处于显要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开头部分,演讲者要引入他所要阐释的主题,使听众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好的开头还要能抓住听众,通过一定技巧使听众有继续听下去的兴致。但如果故弄玄虚,乱加渲染,就会弄巧成拙,甚至事与愿违,引起听众的反感。
其实,演讲稿的开头部分也从侧面反映出演讲者的文风,那种啰唆、遮遮掩掩的开头方式很难和简洁精练的文风联系起来。
由此可见,演讲稿内容不同,开头的方式也可以灵活选择,并没有什么固定方式。
2.演讲稿的主体
演讲稿的主体是指开头和结尾之间的文字,这是演讲的主要部分。主体演讲得如何,决定着本篇演讲稿质量的好坏,论点是否令人信服,决定于主体的阐述。
演讲稿内容上有详有略,篇幅上有长有短,这样才能使整篇演讲稿显得有重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既不会因为各个观点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泛泛而谈,而让听众没什么印象,也不会因为事无巨细一概长篇大论,而让人觉得厌烦。
演讲稿的重点,或是要让听众了解的重要信息,或是希望取得听众赞同的看法、认识,或是领导者期望下属心领神会并在行动中加以贯彻执行和大力推广的意志、意图,随演讲内容的不同而各有所异。如果在演讲稿的篇首提出了重点,那么在主体部分还要进一步加以详细阐述,否则演讲一结束,听众就把重点忘了。
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你着重讲演的部分也正是听众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部分。重点表现在一两个句子上的情况很少,绝大部分是集中在由几个段落结合而成的一个层次、一个部分,或集中在一个层次、一个部分的某几个段落上。重点集中是一个办法,也可以将重点分散在全篇各部分中,层层展开,但必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演讲稿的结尾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自然收束,是演讲稿的有机组成部分,万万不可忽视。有的演讲者在结尾处要么草草收兵,要么画蛇添足,要么采用陈词滥调的套话。如“关于某某问题我再补充几句”、“我前面讲的某一点是很重要的,在这里再强调一下”、“我的话讲完了,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等,都会使听众感到索然无味。
做文章,尚有“凤头”、“豹尾”之说,对于一篇演讲稿,道理也是相同的。所谓“豹尾”,是指演讲稿的结尾收束应该像虎豹之尾那样刚劲有力而又斑斓多彩,给人鼓舞、耐人寻味。
有成就的人把时间看得和金钱同样重要,甚至比金钱更重要。他们掌握了节省时间的技巧,因而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