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3
31830000000033

第33章 梅绍静

梅绍静(1948—?),北京市人。著有长篇叙事诗《兰珍予》等。

再也没有这么蓝这么亮的天空,再也没有这么黄这么深的土层了!这儿的天空常使我联想起海水,而这在远古时代曾经是海底的土地却怎么也不能和阳光照耀下的海滩相比,它那毫无光泽的黄色是多么单调!冬天,除了明丽的蓝天、白云和阳光以外,眼前便只有一派黄。千沟万壑的土黄色和天空的蓝色组成了世上特有的黄土高原风光。我常常想:为什么那些想画出点儿“个性”来的画家不到这儿来呢?

这儿的风光是粗犷的,粗犷得近乎荒凉。可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么荒僻的地方繁衍开来的呀。像树一样,一个民族也有它扎根的土地,黄土高原便是中华民族这棵大树扎根的地方。不是吗?史书上记载的轩辕黄帝的部落就在这块土地上。人们至今还可以到陕北的黄陵县去拜谒我们的老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哪。

现在,这儿的人们还是“穴居”,当然,这早已不是原始社会的那种意义上的“穴居”了。因为土层厚,就地取材挖窑洞比盖房要省工省料得多。可不要小看了劳动人民的这种创造,它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呢。你想想,在这因亿万年水土流失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地形上,该盖什么样的房子?盖楼房吗?那么多窄窄的沟壑、高高的山源,在哪里盖呢?在沟里盖?不等你盖好,山雨下来时,也许就把房冲走了。在塬上盖,塬上吃水都要用毛驴下到深深的沟里去驮,烧砖和泥又要用多少水、造成多大的困难?如果在塬上打井,光井绳就得有十几丈长,要好几个人绞辘护才能打起一桶水来。现在,沟底和塬上也有盖楼房的,但那多是在大川大塬上。

只有打窑洞最“因地制宜”!现成的深厚的黄土层,借着山势可取最佳的采光取暖角度,不用烧砖和泥,只需挖出黄土。夏季难免的山洪出现时,却对窑洞毫无威胁,发怒的山水会顺着沟壑流走的。至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忧虑,则是根本不必有的。一般的窑洞住上数十年、上百年决无问题。

艰苦的自然条件培育出了能战胜它的人民。只要有了立脚的地方,他们便要让脚下的土地长出芽、开出花、结出果来!你吃过陕北塬上的西瓜吗?那真是“旱地里种瓜格外甜”;你知道闻名全国的陕椒、洛川苹果吗?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东西仿佛也知道自己生活的不易似的,它们攒足了劲儿,让人们永远也不能忘记它们那浓烈的味道。小米是最养人的,长得好的谷穗竟和三岁娃娃的身长一般。川地里的玉米也有结三穗的好年成。人们吃着驴,一驮子一驮子地把粪肥送到山上,又一驮子一驮子地把粮食运下山来,拖拉机和汽车在这里甚至起不了多大作用。高原上的人民祖祖辈辈都在苦斗中生存、发展,他们个个都是历尽辛劳的英雄好汉。

我的眼前浮现出黄河,浮现出浑浊的水面上那悠悠移动的满载的船只。船上装着的缸瓷盆罐,是用陕北松软细腻的黄土烧制成,由黄河运到禹门口去卖。细打量,那些器皿还带着汉唐的古朴风采,使人联想到久远的年代。当然,高原上的柏油马路也跑着汽车,拉来了西安、上海、北京的名牌产品。但这浊流里运载陶瓷器皿的船只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艰难前进的印迹,却使我怎么也不能忘怀。

穷山恶水筛选出的只是那些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只要稍一留心,你就会发现,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是这样坚韧、勤恳、朴实!他们有那么多热烈的对生活的向往。元宵节那十里街巷的花灯啊,那真是灯的河、人的河、喜气洋洋花的河!那佳节里青年们自制的“土焰火”啊,小伙子们用锨把烧熔的铅打向天空,空中便下起星星的“雨”来!仿佛天上的星星顷刻纷纷坠落到人间。秧歌队里的伞头儿举着花伞,边扭边放开喉咙领唱。合唱的人们呢?“百鸟朝凤”似的让欢乐的歌声弥漫在高原的上空。你听吧,这是信天游!在别处你是听不到这样道地、这么味浓的民歌的呀。那些经过千万人口传的歌词像金子一样放光,使你动情、使你久久舍不得离开。还有那自由抒发的曲调,多么美!由这抛开了一切尘俗杂念、尽情欢唱的人们唱出来,不是更增添着它的真纯魅力吗?站在这些艰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面前,体会着他们这有滋有味的娱乐,谁不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意也撩动着自己的心呢?别说秧歌有多么诱人,就是那些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的娃娃也要使你停下脚步多看几眼。看看他们脚上穿的虎头鞋、头上戴的虎头帽,看看他们身上由母亲、姐姐自制自染的红袄绿裤吧,多么体面多么漂亮呵。陕北妇女创造出了连“学者也不能低估”的民间艺术。她们在给自己的亲人缝的兜肚、鞋垫、荷包及一切可能寄托她们情愫的地方,表现出了高超的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要是到了陕北的榆林、米脂一带,你还要为山卧里有那么多眉清目秀的姑娘惊奇。那里的水是“桃花水”,姑娘喝了它就出落得格外动人。真的,那地方的姑娘从不用什么滋养霜擦脸,她们的皮肤是天然地白嫩细腻。看她们在节日里穿着新衣裳那纯洁质朴的美好模样,会使你情不自禁地在心里为她们祝福。

我常常觉得,黄土高原就是我们国家的缩影:底子薄、条件差。我又常常想: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脚踏在地上苦斗的民族。在这黄土高原上,不是繁衍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在这黄土高原上,民族的精英不是领导人民斗出了一个新中国吗?

啊,我的高原,我的祖国!我们只能在你的土地上扎根,再也没有别的出路!在这广袤的土地上积累过一个民族翻身解放的经验,难道还不能创造出使它甩穷致富的经验吗?我们民族的根子、国家的根子、每个公民的根子只能扎在自己民族、自己国家、自己心里。这根就是我们民族的奋斗精神,这根就是不息不绝的生命之力!

高原啊,我们看惯了你的黄色,可是在这么蓝的天空下,你怎么可能永远是黄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