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质量·特色·改革·创新
31829900000099

第99章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研究(12)

任何一门课程的发展,离不开一套科学教学课程体系,在选择和安排数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时要注重教材建设。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学生水准,应该有区别地选择不同的原版教材。数学英文教材选择的好坏,不仅涉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还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讲,我们认为在进行数学外语授课时,应该选择课时相对少,自成体系且注重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Graph Theory、Probability等课程,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材的选择要坚持适用性原则,注重语言信息和知识信息,教材内容一定要对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构成挑战。因为阅读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提高语言水平,更重要的是吸收知识的过程,掌握语言是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的。

在教材的选取上可以采用英语国家的原版教材,也可网上下载资料和使用学校自己编写的各种教材,但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适当降低课文的阅读难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课文的长度,使学生有足够的阅读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交际活动,通过不断实践,使语言输入被吸收、内化,最终实现语言输出。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不是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学”的良好环境。

目前,数学双语教材的建设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部分课程虽有翻译的教材,但只是处于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如Abstract Algebra(中文名:抽象代数),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中译本,只有与之内容较相近的汉语书籍。在书中的一些名词,特别是较抽象的名词,无现成的资料可借鉴,全要靠自己鉴别。所以在原版教材建设方面要形成一个体系,促进新的教材出版,国外出版的高校教材在主教材之外,一般都有完整的教学辅助材料作为课件配套体系,例如美国McGraw-Hill出版公司专门为教师开发用以帮助其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时间的课件资料、软件以及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教师手册(内容有教学目标、讲义大纲、新版本特点、讨论练习参考意见、课堂活动建议等)、习题解答、题库、课堂演示文稿和课堂教学光盘、学习指南(学生与教师共用)、教学录像(案例内容)、即用课堂笔记、教学投影胶片、网上资源、教学网页以及针对特殊课程的材料。开发与出版如此多方面的教学辅助材料无非是为了节省教师备课和准备材料的时间,以及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其出版思想的根本在于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为中心。这些应该值得我国的教材出版界借鉴。当我们自己的教材也能有如此充分考虑的时候,我国大学教师教学的效率、学生学习的效率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根据实际进行数学双语教学的分层教学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英语授课能力,还要熟悉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加强对这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由于数学专业双语教学本身的特殊性,施行双语教学要求学生的数学和英语具有比较好的基础。要区分对待学生,不能搞一刀切,要分流、分层次地教学。因为任何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由于数学本身的复杂性加上双语授课,学生基础差而不能和教师形成互动,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不能形成互动,谈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双语教学的开展,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分情况对待。如我校数学专业学生,约30%左右的学生认为双语课堂对自身发展很有好处,50%的学生觉得很不错,但学起来有点累,另外还有20%左右的学生表示有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语的水平问题,所以对学生分层次开展小班教学,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这在双语教学的试行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有学生英语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盲目用过高的双语教学来要求他们,那么就无异于拔苗助长。

(四)建立完整的数学专业双语教学管理办法

笔者认为建立完整的数学专业教学管理办法应该包含:数学双语教学的类型及层次,课程的开设,教材选用,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教学要求及教学评价。

1.数学双语教学的类型和层次

双语教学分外文教材外文授课、外文教材中文授课两种类型和简单渗透、整合、双语思维三个层次。简单渗透层次:开课教师事先将该课程描述发给学生,包括课程背景、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参考书目录以及专业术语中文对照等,教师上课时用外文讲述重要定理(概念)和关键词等。整合层次:教师上课时交替使用中外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双语思维层次:学生用中文和外文思考解答问题。

2.课程开设

数学双语教学一般安排在本科专业三年级、四年级的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中开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又能加强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学习。对英语过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报考GRE、雅思等的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3.教材选用

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分为:外文原版教材;根据课程要求,将原版教材进行改编或选编而成的教材;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的外文课件,双语教学应尽量选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

4.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

双语教学应尽量避免“一次性闭卷考试”,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并增加口试的比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均可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对于一些学生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多、质量较好和水平较高的学生,在修读双语教学课程考试不及格时,不收重修费,不计入重修门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教学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但是双语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不能用一般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衡量。需要建立客观、公正、合理,符合双语教学规律和特点的评价机制。在数学双语教学方面,可通过教师自制问卷、访谈的形式经常征询学生对数学双语教学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双语教学的教与学。数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对双语教学进行有效的操作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只有通过深入地学习思考,认真分析研究,统一认识,理清思路,确定目标,才能在数学双语教学上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Taomas L.Pimot,Mathematicsall round.China Machinepress,2002

[2]Dan Saracino Abstractal gebra:afirstcourse.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80.

[3]贺雪斐.对高中世界历史双语教学的思考、实践和探索.历史教学问题,2002

[4]毕晓玉,黄芳.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缺乏.复旦教育论坛,2003,1(6):62~64

(贾礼平、邹国成,乐山师范学院数学系)

论高校课程考核改革与应用性人才培养

何娟、李朝晖、杨胜宽、陈晓春

摘要:本文力求分析高校课程考核改革与应用性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现行高校课程考核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课程考核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途径,以期能为课程考核方式与方法的研究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课程考核;应用性人才。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和导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对高校课程考核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

一、高校课程考核改革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

(一)深化课程考核改革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周济部长认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实习基地和就业市场的信息也表明: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青睐实践能力强和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可见,培养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为目标,是一个需要各环节相互作用、共同积累、逐步升华的过程。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保障。可见,课程考核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要对课程考核进行全面改革,使考核更加科学化,使考核目的、内容、方式、方法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相一致。

(二)课程考核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校以教学为中心,而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课程考核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是教学完成后的一个独立环节,也可以是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它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课程考核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考核是检验效果、诊断问题、反馈信息、调控方向的基本途径

课程考核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社交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提高状况,而且能反映教师的角色、地位与作用是否得到体现,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是否得到落实,同时还能检测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订、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与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多方面情况。通过课程考核能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多方面情况进行客观反映和有效诊断,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教学始终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

2.课程考核是引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手段

课程考核的原则、内容、方法以及指标等在相当程度上引导着教师和学生努力的方向以及教和学的方式方法。另外,课程考核结果也能够引导教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取长补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工作。

3.课程考核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反思、总结、提高的重要方法

通过考核,通常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冲击,刺激学生内心深处的反应。只有调动其内在动机,才能更好地使其进行自觉的内省与反思,促使其认真总结前期行为,并考虑下一步计划,从而提高自己。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通过考核过程和结果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反思总结,以便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行高校课程考核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障碍

在现行高等院校的课程考核中,大多数采用的是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方法,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它存在的弊端,尤其是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现行考核制度对考核目的的认识存在误区。突出表现在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静态考核,简单判断。尤其是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地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短期虚荣投机行为。简单的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这样的考核目的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异。

(二)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目前,高等教育的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助长了不少学生的惰性,也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的许多技能和能力,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并不仅仅依靠教材就能考查出来,而是要依托更丰富、更多样化的考试内容。

(三)考试命题简单标准化。由于教师命题时并不能完全依照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只流于题型的标准化,使得命题只限于知识的检验,而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