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质量·特色·改革·创新
31829900000029

第29章 教学管理与教育理论研究(14)

校选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校选课对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起着巨大作用。高校自开设校选课以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确实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管理上的不足和疏漏,校选课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出现了不少学生对校选课“选而不修”、“修而不学”的现象,一方面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致使校选课的质量有滑坡趋势,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以重视、研究和解决,势必进一步影响校选课的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校选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一是在学校部分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意识里,它始终不如必修课重要,因而重视程度不够高,管理力度也不够大。二是学生对校选课开设的目的、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为了完成学分盲目选课、随意选课、甚至随意让人代选课,有的一学期就选三、四门课,本来应该四年逐步完成的课程,不少人大二就应付选完了;一些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逃课、迟到、早退等混学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生虽然每节课都按时上课,但大多数是为了应付老师的点名,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在下面忙于学英语、学计算机或做与选修课无关的事;有的则把选修课当作聊天、谈情说爱的场所,始终处于一种“隐形逃课”的状态;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竟连上课的教室在哪儿、任课教师是谁都不知道,但这却并不妨碍他们拿学分。因此,对有些学生来说,校选课已完全丧失了它应有的意义。三是教师对校选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也不高,有些教师只泛泛地认识到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校选课如何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等更深层次更具体的问题却很少思考。教学态度不如必修课那么认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少创新,课堂缺乏吸引力;管理上对学生松散放任,对学生旷课、迟到和早退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的教师从不考勤,对于学生的考核也不严格把关,只要学生参加考试就及格,根本不过问平时的学习表现。这样的教师只管挣课时费,至于学生是否认真学,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知识,他们是不关心的。奇怪的是:不考勤、不管学生的教师,却成了一些学生选课的标准,因为这些教师上的课,学生轻松地就能达到混学分的目的。

(二)管理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精英教育早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高校的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校选课在运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原管理办法有的表述不清,职责不明;有的要求不够高,惩处不力;有些领域还存在制度上的空白;有的学校几乎是完全套用必修课的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制度的不合理、不健全带来管理的漏洞。

1.课堂管理不落实

校选课的课堂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对此,很多学校采取校、系二级管理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落实得很不好。对于教师的管理,系级单位不少领导主观上认识不到位,加之有的院系涉及的教师又少,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客观上造成院系这一级管理断层。学校这一级由于质量监控没有跟上,因而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质量的监管也不严格。学生管理方面,由于校选课的特殊性,不同专业、年级、班级的学生都自由地分散在不同的教学班里,上课时间又大都安排在双休日,如果没有一支专门的队伍进行监管,依靠系领导、教学秘书、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干部按照必修课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根本不现实,不可能落到实处。因此,现行校选课的管理办法往往在制度的制定上就已经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的缺失。

2.教学质量监控不落实

对于必修课,各学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往往是校、系、室三级监控,建立了领导干部听课及检查制度、教学督导监控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同行教师听课制度等等。但对于校选课,学校却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管。常规教学检查方面,不少学校除了主管部门教务处进行常规检查外,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基本没有参与这一项工作;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既没有开展专家听课、同行听课,也没有开展大规模地学生评教,大多数情况下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能够认真上好课的老师,更多的是凭自己的“良心”在工作。监控的不到位,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及管理上、学生在学习上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对于校选课课程设置,不少学校尚未统一规划的课程模块,开设什么课程往往因教师的申请而定。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课程开设的百花齐放,但由于审核的不严格和不规范,却逐渐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一些课程在内容上过多地出现重合,课程之间不能进行合理整合和互补,课程设置缺乏规划性、系统性。二是师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多有能力、有水平的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重,没有主动申报担任校选课的教学,造成优秀师资的浪费;与此相反,一些教学水平不高而专业课少的教师,则巧立名目开设了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课程,使校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些院系、某些教师补充工作量的最好形式。但为了保证课程资源的充足,学校教务部门对此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是这种无计划的申报方式,往往造成一课一人,没有比较,没有竞争,教学质量不好考核,教学质量的提高更缺乏一种有力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高等教育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它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究其科学规律和特殊性,从而以有效的管理方式高质量地完成我们的管理目标。针对以上校选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既要高屋建瓴,站在培养人才质量的高度来重视它,又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有的放矢。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目前,高校在大规模扩招后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其实是管理的问题。管理的问题究其原因,根本上还是思想上重视不够。正如周济部长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作报告中说的那样:“一方面,我们有些高校领导对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管理上;另一方面,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亟待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校选课管理水平,保证校选课教学质量,学校各级各层领导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校选课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和个性的重大作用,进而把校选课等同必修课对待,高度重视,强化管理。

(二)广泛宣传,加强教育和引导

在学生中广泛加强校选课目的、意义的宣传工作。新生一入校,学校可以通过入学教育、导师指导、高年级学生传帮带、印发校选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认识校选课对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完善知识结构的重大意义,指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认真选好、学好每一门课程。各院系、部门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为他们学习、生活服好务,做好参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指导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对教师的宣传教育工作也不能放松,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培养,因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高校管理的灵魂。要大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高尚,教学行为是否自觉,直接影响着校选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教师本人更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积极提高业务水平,教学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尽职尽责地担负起校选课的教学使命。对不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的教师,应该严肃处理,取消其开课资格。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水平

1.修订、完善校选课管理办法

周济部长曾说:“管理是人类生活特有的现象,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坚持严格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严格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必须强化执行力,强化监督约束机制。”

一流的质量来自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有赖于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笔者认为,校选课的管理有其特殊性,不应该完全沿用必修课的管理模式。校选课的课堂管理应以教师为主,学校成立由教学督导员组成的校选课考勤督查组,实施有效的监控。考勤督查组专门督查师生的课堂考勤,实行分组分片包干责任制,每期对每门课的抽查不少于五次。在抽查中,只要有一次学生的到课率低于应到人数的1/3者,取消该教师一年内开设校选课的资格。同时,将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与学生出勤挂钩:算出每门课程一学期抽查学生出勤率的平均值,加上一个10%(10%为学生正常请假率),作为计算工作量系数的依据。这样,对责任心差、只讲课不管学生的教师,计算结果可能低于选课学生人数,将扣除其一定的课时费,而对于负责的教师,其计算结果可能超过实际人数,则是一种有效的奖励。学生方面,可以规定:一学期累计旷课三次的,不得参加考试,作“未选”处理,该门课成绩记为零分,选课后没有听课的同学不仅没有学分,而且应该倒扣0.5学分。

2.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校、系两级质量监控体系。以往的管理中,许多学校是教学主管部门管得多,院系单位管得少甚至不管。对于校选课的管理,各教学院系必须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积极配合学校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并将教师担任校选课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纳入系上的考核评优中。作为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必须加大监控力度,组织教学督导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教学检查、听课,大力开展领导、专家、同行、学生评教工作,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作为其能否具备开课资格和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对校选课的质量监控,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值得强调:一是要建立健全学生网上评教系统。每学期开课后的半期至期末考试前应向学生开放评教系统,选课学生必须对其任课教师做出评价,否则不能获得校选课成绩;二是成立校选课质量评议专家组,重点针对学生评教中相对较差的教师和新开设课程的教师进行随机听课评议,一旦专家组评议该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为差,则教师暂停开课一年,一年后经专家评议教学水平确实提高了,则恢复开课资格。

(四)建立合理的校选课课程体系

第一,学校要高度重视校选课课程建设,建立起合理的校选课课程体系。学校应该依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出包含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技能方法、艺体专长等多模块的课程,对现有开设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优化校选课资源的配置,改“因人设课”为“因课设人”,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可以将校选课的课程设置与不同方向、不同系列的系选课结合在一起统一布局,合理配置,既要在学分分配上做到均衡合理,兼顾文选理、理选文的学分比例调配,又要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从大一到大四逐年提高。每学年,学校应该根据校选课课程模块的设置及学生需求,给相关的教学院系下达开课目标任务;教学院系要积极帮助、鼓励教师开出体现学科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课程。鼓励更多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课程,以引入竞争机制,并帮助上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积极申报校选修课的精品课程,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有深度、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校选修课来。

第二,加强校选课教学的计划性。校选课开设哪些课程,以往主动权往往在学校和教师手里,“我开你选”是各高校一种普遍做法。由于“我开你选”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实施起来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盲目性,开出来的课程很难对学生的口味。学校要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市场调查”,倾听学生呼声,开设出他们需要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变“我开你选”为“你选我开”,让学生真正拥有选课自主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