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跟纪晓岚学说话
31821200000054

第54章 看菜吃饭,看人说话

社会上的人有民族、地域、年龄、性别、经历、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性格特征、职业职务、心理状态和所处环境、兴趣爱好等各种差异,而且每个人都有两种属性,一是群体的社会性,二是个体的独立性。人与人的各种差异和两种属性在交往中有其和谐的一面,也有其排斥的一面。这样的两重性,再加上人际交流中的语言环境的不同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说话不仅要看场合,还要看对象。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得好:“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就应该用另一种说法。”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不是“看碟下菜”、“曲意逢迎”、“逢场作戏”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可以庸俗化,歪曲为虚情假意,也可以说是实事求是,把它理解为人际交流的科学态度。我们主张说话一定要看场合和对象是为了遵循交际规律,进行有效地交流,根本不同于虚伪和圆滑。“看碟下菜”,“逢场作戏”,虽然也有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灵活应变性,但它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把表现自我与适应他人统一起来,不是为了直接交流,沟通心灵,而是为了依附讨好对方,或是蒙蔽诱骗对方。我们应当能够划清这两者的界限,在真诚待人、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来看对象说话,以科学的态度来掌握人际交流的艺术。

到了9岁这年,纪晓岚到县里参加童子试。入考场前,他手里正拿着一截树枝和几个相识的考生玩耍。这时,担任主考的教谕来了,纪晓岚赶忙把树枝藏在袖筒里,一本正经地向教谕大人问好。

先生看着这个小机灵鬼,心中十分喜欢,便把他叫到身边说道:“你这个小顽童,生得倒挺机灵,不知你的书念得如何?”纪晓岚的娃娃脸上,两只大眼晶晶闪亮,看着教谕说道:“一会儿入场考试,大人就会晓得了。”他这么一说,把教谕大人逗乐了,说道:“现在未入考场,我倒要先试你一试。”说完,教谕给纪晓岚出了一联,要他来对,这句上联是:“小童子暗藏春色”,纪晓岚听了,脸上微微一红,便扑嗤一下笑出声来,想是先生看到了自己刚才顽皮的样子。便赶忙回答了一句下联:“老宗师明察秋毫。”教谕听了含笑点头,没想到这个小顽童对得如此巧妙,拍拍纪晓岚的头顶称赞道:“好,好!你真可称得上是个小才子呀!”后来,纪晓岚到河间府参加童生试,他的顽皮又引起了考官的注意。考官是三年前登科的举人,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听人讲这个小顽童就是有名的小神童,便要试一试他的才思。

考官给纪晓岚出了一句上联:

“十岁顽童,岂有登科大志?”

哪里想到,纪晓岚人小心大,一点也不胆怯,看考官出联有讥讽之意,竟然反唇相讥,对了一句下联:“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考官听了,苦笑两声却对他奈何不得。猛然见门上绘着关公、秦琼两位门神,就又给纪晓岚出一个上联:“门上将军,两脚未曾着地;”纪晓岚毫不示弱,略一思索答出了下联:“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考官见这“神童”,还真有点学问,满意地笑了起来。

半年之后,这位考官已是河间太守。这天从崔尔庄头的官道上路过,看一群小孩正在路边玩耍。忽然间,他们玩的球踢进了轿子,太守便让轿夫停下。待他走下轿来未曾说话时,太守身边的衙役已先喝斥起来,把一帮小孩,吓得四散而逃。最后,只有一个面目清秀、皮肤白嫩、扎着一条长辫的十多岁的小男孩,站着没动,小脑袋转来转去地在太守及其随从人员身上打量。太守觉得奇怪,仔细一看,认出这个小孩正是去年参加童生试的纪晓岚。

纪晓岚看着太守也笑了,原来他也认出了这位太守就是他参加童生试时的主考。于是,纪晓岚施上一礼,口中说道:“拜见宗师大人。”太守把球拿在手里,对纪晓岚说道:“这球是你的吗?”“正是晚生之物。”“不在学中读书,跑到官道上恣意戏耍,竟将球打入我的轿中,实在太淘气了!”纪晓岚低头说道:“学生知罪,所以不敢跑开,站在这里等着给大人赔罪。”太守被这小顽童的伶牙俐齿说得高兴起来。他把手中的球晃一晃说道:“好吧,我给你出一上联,你若能对得出,就把球还给你。”纪晓岚笑着答道:“谢大人指教。”太守说道:“童子六七人,惟汝狡;”纪晓岚想了想,脱口而出:“太守两千石,独公……”说到这里,不往下说了,两颗眼珠盯着太守脸上,滴溜溜乱转。

太守问道:

“为何不将末字说出来?”

纪晓岚慢吞吞地说道:

“太守大人如果肯将球还给我,那就是‘独公廉’,假如您不肯还给我……”“不还给你怎么样呢?”“那便是‘独公贪’啦!”这下倒把太守逗得笑起来,然后说道:“你真是个十足的顽皮鬼!”太守看这孩子聪慧狡黠,胆大过人,将来必成大器,心中十分喜欢,便笑着拍拍纪晓岚的头,把球还给了他。纪晓岚又给太守施了一礼,扭头就跑了。

说话要看对象的道理,是众人皆知的。但许多人往往不够重视,往往看得不够深入细致。所以在这里强调:看对象要看对方的基本情况,要看对方的心理态度及其变化,还要看与交际双方有关的人物关系。

第一点,要看对方的基本情况,就是要看对方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份、职务等。

如,有个孩子吃苹果时突然问:“爸爸,我的苹果怎么变成褐色的了?”如果爸爸解释说:“因为你把苹果皮啃掉后,苹果肉与空气接触,苹果发生氧化,从而改变了果肉的分子结构……”那么幼小的孩子听不懂这些话,这就是说话不看对象。有位教师教小学生写“美”字,他说:“王家大姐的头上戴了两朵大红花,你们说美不美?”大人听了这话会觉得可笑,但小学生们听了却感到生动形象,新鲜有趣。这不仅会使他们很快掌握“美”字的形体结构,或许还会使他们永记不忘呢!这就是说话看对象的妙处。

再如“老”字,对男人讲“你显得老了”,一般没多大关系;若对女性来讲,十有八九会得罪人的。刘心武的小说《立体交叉桥》中就有这么一段:

有一回蔡伯都来找侯锐,遇上侯莹。这位虽有点名气但不懂人情世故的剧作家,当着侯家父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小莹看上去有30岁了,真快呀,记得我头一回来你们家的时候,她才这么高,像朵花似的……”这话令侯莹的父母非常不悦。

冬天大西北的电影院里,常有年轻的女观众入场后不肯摘帽子,影响后面观众的视线。为此,放映员多次打出字幕:“影片放映时请勿戴帽子。”但许多人不予理睬。后来电影院出了绝招,打出字幕通告:“本影院为了照顾年老体衰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子,不必摘下。”结果,所有戴帽子的年轻女观众全都摘下了帽子,因为她们谁都不愿被别人看是成衰老之人。

说话看对象,还要看对方的文化程度。人口普查员填写人口登记表,问一位没有文化的老太太:“你有配偶吗?”老太太很可能听不懂,还会以为你是问她“买藕了没有”,容易闹笑话。

据说,一位数学家在食堂的窗口买馒头,竟说:“请卖给我一又二分之一个馒头。”炊事员给他拿了一个。他说:“还有二分之一。”“你要两个?”“不是,我要一又二分之一。”炊事员急了:“你到底要几个,这不是成心捣乱吗?”数学家当然不是成心捣乱,但如此迂腐地说话,也确实让人感到厌烦。

1954年,******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为了向外国人宣传中国人并不好战,决定为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此,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16页的说明书。******看了批评说:“这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说:“给洋人看这部电影,才是对牛弹琴呢!”******说:“这就要看你怎么弹法,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换个弹法,只要你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一句话奏效,赢得了外国人的赞赏。

说话看对象还要看对方的身份职务。身份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辈分和职务。身份职务不同并不妨碍人际交流。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普通人对有名气有地位的人,以及男士对女士等等,不必要也不应当表现得屈从、奉迎、低三下四,但在言谈举止上有必要也应当表现得更加尊重一些,不要过于随便。如学生与老师之间发生矛盾,该怎么办?应该像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一样自由平等地交流、沟通。

第二点,说话要注意看对方的心理状态。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心态,而且有时候未必会从外部表现上明显地表露出来,那么作为表达者应当洞察对方的心理,以便进行有效交流。

有一次,中国政法大学的几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到司法部去联系工作安置。接待他们的一位60来岁的局长解释说,个别的可以考虑吸收,几个人都来不好安排,因为部机关的许多部门编制有限,没有名额安排。听了这番话,一位女研究生大发感慨,说什么有些老家伙早该离退休了,就是赖着不走,阻碍青年人走上工作岗位……这么一说,那位局长的脸色变得难看了。事后,他们听说,这位局长整天为即将离休的事情犯愁呢。

这样说话怎么会不把事办砸呢?其实,如果注意观察,局长的心态是不难看出来的。

几个青年工人去看望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师傅,见面后随意交谈。

“您老身子骨真硬朗,今年高寿?”

“七十九,快八十了。”

“好呵,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

“哪里,老宋头是冠军,他活了八十五。可是年纪不饶人,他前不久去世了。”

“唷,这回该轮到您了!”

老师傅一听这话,脸色陡变。轮到老师傅什么呢?是当长寿冠军?还是该死了?几个人来看望,本来是为老师傅传递温暖,但说话不注意对方特定的心理状态,结果一句话不得体,把温暖变成了透心凉。这个问题在开玩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第三点,说话要看彼此之间的关系。

人际交流中经常会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各种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往往会发生意外的问题。《红楼梦》中第83回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话恰好被林黛玉听到,她却误认为婆子是在骂她,于是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直气得“两眼翻上去”。婆子的话本来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外孙女也是这样理解的,但林黛玉怎么会误认为这是撵她走呢?显然,这是由林黛玉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关系和心态造成的。对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完全不同。

所以,吕叔湘先生说:“语言的地面是坎坷不平的,‘过往行人,小心在意’。说话的人和写文章的人,要处处为听者和读者着想,竭力把话说清楚,不要等人家反复推敲。”

这番话告诫我们:说话一定要看对象,看对方的心态,而且还要看人物关系。

尤其是人物关系,不仅是指交流双方的关系有什么特点,而且要考虑双方与第三者、第四者的关系。因为两个人之间交流的信息有可能在另外的场合再传播给第三者、第四者。我们何必由于说话欠考虑而得罪他人、招惹麻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