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跟纪晓岚学说话
31821200000020

第20章 抓住关键,一语中的

那些善于操纵说服技巧的人,在说服别人时不是与对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关键,一语中的。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成大事。

从乾隆四十九年至嘉庆七年,纪晓岚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殿试读卷官。由于纪晓岚早年遭受过落第的打击,所以对这些“笔端一瞬判云泥”、“顷刻悲欢共几家”的选举人才大权十分认真,他曾在嘉庆七年会试阅卷时,感慨地写下这样的诗句:

拭目挑灯夜向晨,官奴莫讶太艰辛。

应知今日持衡手,原是当年下第人。

誓约齐心同所愿,丁宁识曲听其真。

颜标错认知难免,恕我明春是八旬。

后又在阅卷薄子上题写道:“儒生上进,路仅存斯。孤寒之士,性命系之。进退予夺,责在主司。如云有命,操柄者谁。意见偏谬,或不自知。至于劳瘁,则不劳辞。句句圈点,卷卷加批。一行不阅,鬼神难欺。”表示自己阅卷慎重负责的态度。

有如此观念,自然是“行行字字细参稽”,“拭目挑灯夜向晨”,“老眼摩挲力欲殚”了。

可是有的生员实在胸无点墨,或者生性执拗,不大领会纪晓岚的苦心,这时纪晓岚只好运用他的幽默才能以警之,以他博大的胸怀去感化他们,所有这些,是他深知对于天下的士子们,科举意味着什么,也体现了对朝廷取士的责任感。

他在担任山西乡试主考官时,审查落第的试卷,发现一份卷子立意和写法很不错,但却习惯性地将“口”写成“厶”字。还将“员”写成“贠”,“尚”字里的口也写成“ㄙ”。这种书法病,是科举中的大忌。清代科考规定,凡是书写笔法错误或不工整,不管文章优劣,一律不取,这份试卷被黜是理所当然的。但为了避免有遗珠之憾,纪晓岚还是特意召见这位生员。

不料此生性格古怪,不但不认错,反而抗辩:“学生认为口、厶本是一样,何必吹毛求疵?”

纪晓岚关切之情,反而受到讥刺,便提笔在试卷上写下几句话,把试卷还给这位士子。

士子接过试卷一看,上面批的是:

私和句勾,吉去吕台,汝若再辩,革去秀才。

纪晓岚没有说理,只把几个字排列出来,让那生员体会是对是错。那生员无话可说,只好悻悻而退。

纪晓岚在面对刺头儿考生时,没有讲太多的大道理,而是一语道破天机,让对方无话可说,心悦诚服。下面的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代著名丞相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为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大片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萧何被捕入狱,同时被审查治罪。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延尉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的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是否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而不谋杀的情况下,去贪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儿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一片忠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迎立汉文帝,有定国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佞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也相信起来,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就在周劲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皇上,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您未即位时而先皇留给你的皇帝玉玺在他手上,并且统帅主力部队北军的时候,但是他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陛下。现在罢相回到自己的小封国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谋反呢?”

听了这话,汉文帝所有的疑虑都没了,并立即下令赫免了周勃。可以想像,倘若没有人在此二人大难临头的时候站出来为他们辩白,讲明事实真相,分析得入情入理,准确无误,他们二人能免去大难吗?关键言语的威力是何其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