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关系学
31810000000013

第13章 与同级同事关系

第一节 嫉妒同事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嫉妒毕竟是一种卑劣下贱的****,因此它乃是一种属于恶魔的素质。恶魔所以趁着黑夜到麦地里种上稗子,那是因为他嫉妒别人的丰收啊!

——(英)弗兰西斯·培根

嫉妒最容易在同事间出现。因为同事大都年龄相仿,职务相当,因此当别人事业上取得了进步后,人们总喜欢拿来与自己比较。一比才发现,自己不如人。但又总觉得不服气,结果便是嫉妒别人。

其实,嫉妒别人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你如果只知道在比较后嫉妒别人,而不是发现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这不利于你的进步。不要以为别人的成绩都是“巧”来的,也不要以为“别人能获得的,我为什么就不能获得”,这种想法虽然有时可以成为人进步的动力,但有时就会转而成为嫉妒。别人取得了进步,你要真心地欣赏、虚心地向他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嫉妒,就是因为自知不足,这本身就是一个促其转变的好契机。“知耻近乎勇”,知道自己的不足,努力加以弥补,这才是积极的态度。1838年,司汤达的小说《巴马修道院》出版了。举世闻名的文豪巴尔扎克看后,忍不住拍案叫绝。他尤其赞赏司汤达在这本小说中关于滑铁卢战役的描写。巴尔扎克立即致信司汤达,表达自己的感受,信中这样写道:“我简直起了妒忌的心思。是的,我禁不住自己心头的一阵阵嫉妒,我为《军人生活》(我的作品中最困难的部分)构想的战争,如今被你写得这样高妙,真实,我现在是又喜欢,又痛苦,又迷茫,又绝望。”但是,巴尔扎克毕竟是巴尔扎克,他的嫉妒之意转变成了钦佩之情。他还专门写了长篇论文《司汤达研究》,高度地评价了《巴马修道院》,而且两个文学家还成了朋友,在写作上互相切磋。

名满天下的大作家巴尔扎克没有因为司汤达把战争描写得高于自己,就把嫉妒始终存于心头,反而与司汤达成了好朋友。但有些人却由嫉妒而生恨,也不管是自己的同事,就搞小动作,排挤人,陷害人。

同事之间如果因嫉妒而你整我,我整你,冤冤相报,何时能了?而每个人每天都要绷紧神经,生活岂不是累死人。自然也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了。

并且,爱嫉妒别人的人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整天嫉妒别人,自己心里也烦恼,老觉得别人比自己高明,对此又不能平静,要嫉妒还要想如何算计别人。这种人活得也很累。

嫉妒,就如心灵上的肿瘤,折磨着有此“偏好”的人。嫉妒还会引发生理上的一些不良反应,医学研究表明,嫉妒容易引起头痛、高血压、胃病、心脏病等,甚至还有因嫉妒而死的事情。嫉妒还会毁掉自己的前途。三国时年轻有为的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其时周瑜在东吴很受孙权赏识,为孙权股肱之臣。且年仅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却为嫉妒而亡。

正如韩愈所说:“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好嫉妒者是不能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的,因为容易眼红,生事,也没人愿与之交往。正如荀子所说:“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与同事相处,不要嫉妒同事的长进、成功。但反过来被别人嫉妒了又怎么办?

首先向你道喜,因为你如果不是有几分才气,谁会嫉妒你?如果没有吸引人的魅力,谁会嫉妒你?如果什么事都干不成,谁会嫉妒你?瞧你不起还来不及呢。

被别人嫉妒,是你有本事,“能遭天磨是铁汉,不为人嫉乃庸才。”如果没人嫉妒你,那你可是太平庸了。

其次是你大可不必斤斤计较,要吸收别人嫉妒中的合理因素和有利成分。如剧作家周振天所说:“不必怨恨嘲讽与嫉妒,它的每一次到来,都是前进的动力。”要正确地对待别人,对待自己,发现自己的“白璧微瑕”,加以完善,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对于一些毫无根由的嫉妒,大可不必理会。克雷洛夫说得好:“一切真正的天才,都能蔑视毁谤……害怕大雨的,只不过是假花而已。”这一点我们要向我国著名民主人土黄炎培老先生学习。黄炎培,字任之,他在解释为何取这个字时,说:这有两重意思。其一是对自己该做的事,对国家该负的责任,坚决勇敢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所谓的事,无聊的流言等等,不管它,由它去,任之。这是对待同事嫉妒有效的态度。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嫉妒,是诸恶德中最大的恶德。”嫉妒是如此令人讨厌、让人痛恨。在同事相处之中,可不要犯了这种毛病,至于被别人嫉妒,如上所述,不妨作为前进的动力,或者不予理睬。“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佛罗伦萨诗人但丁如是说。

第二节 对付爱打小报告的同事

只要我不对任何攻击作出反映,这件事就只有到此为止。

——(美)亚伯拉罕·林肯

“小报告”是指一种不正当的举报行为,或是内容不正当,或是动机不正当,或是手段不正当,或是几者兼而有之。

“小报告”古已有之,不过那时还没有这个名称,人们一般习惯称之为“进谗”。所谓“谗”就是说别人的坏话。之所以称“进”,大抵因为要说别人坏话,当然有一定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谗言就要讲给足以影响被谗者命运的人听,这种人一般不是官高便是位重。把谗言讲给这些地位高的人昕,所以称之为“进”。

在单位中,“小报告”都是打给领导听的,如果领导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种“小报告”也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如果领导是一个黑白不辨、易听信他人的人,“小报告”就会对被诬陷者构成威胁。不妨用以下办法对付那些乐于打“小报告”的人:

(1)先发制人。

在一个单位中工作,难免会有得罪他人之处,如果被你得罪的人是“小人”之辈,你不得不防他在领导面前进你的“谗”,想方设法地做到捷足先登,先发制人。而被“暗箭”伤害的人往往由于疏于防范,棋输后手,所以大多处于辩诬的不利地位,有些人甚至连辩解的机会都不可得,白白地被人坑了一下。

我们知道,先发制人的厉害,在于告黑状的人抢了先手。但是,如果是有可能被诬陷的人事先采取措施,积极进行自我保护,或者是一闻风吹草动,就积极行动起来,自己抢夺了先手,局势岂不完全改观了吗?所以,对于防范和反击“小报告”的每个人来说,要做到克敌制胜,就不能总是“棋行后手”,也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在那些打“小报告”的恶人告“黑状”之前,抢夺先机,从而击败流言蜚语对自己的造谣和诬蔑。

(2)针锋相对。

采取“针锋相对”的对策防范和反击“小报告”最为关键之处是选准目标,并且针对滋事生非的奸人的逆行,采取公开论战的方法,对其所散播的流言蜚语进行大胆揭露和坚决批驳,贬斥其所做的这种卑劣行为。这就要求:

首先,主动出面,把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委详细客观地公布给大家,使人们对此都有一定知晓。

其次,与打“小报告”的奸人进行公然论战,把客观事实与那些偷偷摸摸上报的“黑材料”以及背后的各种不实之辞等都摆到桌面上来。

再次,帮助和引导人们把正确的客观事实与“黑材料”相互对比、推敲,进行参照。

这样一来,那些所谓某些人所提供的“材料”、“报告”、“证明”和“肺腑之言”等等的真假虚实也就昭然若揭了。

(3)利用第三者。

利用第三者来对付小报告,可以给人们一种真实可靠的印象。汉武帝是个能干的皇帝,但到晚年,也变得糊涂起来。他任用一个名叫江充的无赖,江充为了自己私利,制造了一起起冤假错案,最后冤案送到了太子头上,说太子诅咒武帝,并在太子房中挖出了事先安置的木偶。太子说不清楚,恼恨江充,便把江充杀了,但自己也只好逃亡在外。

汉武帝的晚年,疑心病极重,以为周围的人都要害他。江充利用了这一点,诬陷太子,在这种情况下,要当事人自己去辩诬,已无可能。这时,有一个叫令狐茂的山西上党人,上书汉武帝指出太子无辜,江充奸诈,并举出历史上种种事例,希望汉武帝不要听信谗言。这样,才使汉武帝有所觉悟。不过,那时太子已被追捕的人杀害了。

如果没有比较超脱的旁观者勇敢地介入,江充的谗言是很难被拆穿的。

(4)不给小人以把柄。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为人办事都做到实事求是,口说老实话,身行老实事,襟怀坦荡,正直无私,做一个值得信赖、值得重用的人,那么,奸邪之人就不敢有非分之心,谗佞之徒也难以抓住打“小报告”诬陷害人的把柄,因而,也就远离了一切罪恶之源,避免了祸患的发生。

第三节 应付排挤你的同事

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有穿甲。

——鲁迅

被同事排挤,必然有其原因。这些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近来升级连连,招来同事妒忌,所以群起排挤你。

(2)你刚到本单位上班,你有着令人羡慕的优越条件,包括高学历、有背景、相貌出众,这些都有可能让同事妒忌。

(3)雇用你的人为公司内人人讨厌的头号公敌,故连你也受牵连。

(4)衣着奇特、言谈过分爱出风头,而令同事却步。

(5)过分讨好上级而疏于和同事交往。

(6)妨碍了同事获取利益,包括晋升、加薪等可以受惠的事。

如果是属于第一项、第二项,这情况也很自然,所谓“不招人妒是庸才”,能招人妒忌也不是丢面子的事。其实只要你平日对人的态度和蔼亲切,同事们不难发觉你是一个老实人,久而久之便会乐于和你交往。另外,你可培养自己的聊天魅力,因为你的同事们的最大爱好之一就是聊天。通过聊天改变同事对你的态度。

如属第三项,那便是你本人的不幸,惟有等机会向同事表示,自己应聘主要是喜爱这份工作,与雇用你的人无关,与他更不是皇亲国戚的关系。只要同事了解到你不是公敌派来的密探,自然会欢迎你的。

如果是属于第四项、第五项,那你便要反省一下,因为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如想令同事改变看法,唯有自己作出改变。平时不要乱发一些惊人的言论,要学会当听众,衣着也应切合身份,既要整洁又要不招摇,过分突出的服装不会为你带来方便,如果你不是土包子,就是为了出风头,这会令同事们把你当成敌对的目标。

如果是属于第六项,就要注意你做事的分寸。升职、加薪、条件改善甚至领导的一句口头表扬都是同事们想获得的奖励,争夺也就在所难免,虽然大家非常努力地工作,但彼此心照不宣,谁都想获得一种优先奖励权,首先得到领导的信赖和重用,甚至是与同事的关系正常化和亲近化也是大家共同努力(或者说是争夺)的目标。

第四节 开玩笑要掌握限度

言行适度,凡事想到别人,是君子的两大特色。

——(英)本杰明迪斯累里

幽默的人一般都心怀善意,他们想做的只不过是要多给人增加一份快乐而已。但无论如何,幽默也有伤人的可能,其界限是很难分的。但开玩笑,必须随时记住这一点,即适可而止,否则一步走错弄巧成拙便得不偿失。

如女人开男人的玩笑,最值得注意的,也许就是自尊心的问题。自尊心是不容人刺伤的,所以若是要开玩笑,应尽量开自己的玩笑。许多厉害的幽默,一定要指着自己来说。万一说了过分伤人的话,一定要诚心诚意地道歉,取得被伤害者的谅解。

相反的,当自己被开了过分的玩笑时,一定要当作是开玩笑而已。如此一来,对方也会不好意思。遇到这种事时,胸怀千万要宽大。另外,开玩笑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注意格调。玩笑应该有利于身心健康,增进团结,摒弃低级庸俗。

(2)讲究方式。也就是要因人而异,对性格开朗、喜欢说笑的人,开些“国际玩笑”也无妨,而对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人,一般不要过分地开玩笑。

(3)掌握分寸。俗话说,凡事有度,适度则益,过度则损。

(4)避人忌讳。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忌讳。所以,开玩笑时一定要小心避之。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利用幽默的形式专讲刻薄话,既伤人又损己。他们专门去打击别人的自尊心,毫不在乎地讲出对方“耿耿于怀”的话。例如,有关别人的命运,他们所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关他们双亲在社会上的地位或者他们的职业等等。

世上本来就有很多不幸的人,出生之后,即背负了身体上的缺陷。而更值得同情的是:他们之所以如此,并非自己心甘情愿的。因此,凡是有怜悯之心的人,都不应该以他们身体上的缺陷为话题。事实上,这也是与人交往时,必须注意的一种礼节。

当着别人面说那种伤人心灵的话,这是非常不人道的。例如,有些人常常使用一些刻薄的言语:“货底”、“嫁不出去的老处女”、“睁眼瞎子”、“拖油瓶”、“烂货”、“杂种”、“拖累人的废物”、“精神薄弱儿”、“坏胚子”等字眼。

假如你有心肝的话,将不难察觉到这些字眼是极为伤人的,乃是一些非人道而残酷的字眼。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自己被如此称呼时,心里将有何种的感觉呢。

第五节 敢于认错,勇于纠错

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人过则两过都免,一不认过则两过不免。

——吕坤

当你的小孩主动承认自己错了时,你肯定会感动,暗自为孩子的坦诚和勇气祝贺。同样道理,当你在同事间,能主动承担责任,承认错误时,你会发现,此时失去的是虚荣,得到的是同情和赞许。

人无完人,没有人不犯错误,有的人甚至还一错再错,既然错误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可怕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怕将错就错、知错不改。

其实,如果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面对它、改正它,就能弥补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更加谨慎,就能加深领导和同事对你的信任,从而很愉快地原谅你的错误。

其实一个人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可以消除罪恶感,而且有助于解决错误造成的后果,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但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更会获得他人的尊重。

当我们犯了错时,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样不但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比为自己争辩还好得多。如果你总是害怕向别人承认错误,那么,你不妨拭拭下面的办法:

(1)如果你在工作上出错,应该立即向领导汇报,这样虽然有可能被大骂一顿,可是在上司的心目中你将是一个诚实的人,将来会更加信任你,你所得到的将比你失去的多。

(2)如果你的错必须向别人承认,与其找借口逃避,不如勇于认错,在别人还没有来得及把你的错到处宣扬之前,尽早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3)如果你的错误影响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成绩,无论同事们是否发现,都要赶在同事之前主动向他道歉、承认错误,不要自我辩护、推卸责任,否则只会令对方更加恼火。

人人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当你工作过重,精神不佳,压力太沉重时,不小心犯错是非常普通的事。如果我们在犯错之后能正确地面对,便不算什么大事情,甚至还会对你日后的升迁起到很大的帮助。

第六节 及时消除误会

朋友有一千个也不嫌多,有一个敌人就狭路相逢。

——(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误会即指别人对你的看法与你的实际不符,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认识上的错误。这种情况在同事之间并不少见。形成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身的言行不够谨慎,言谈行事有欠周到、细致、精明之处,致使他人不能准确地领会你的意图。二是对方主观臆测的倾向,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识、价值观、气质、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误会给我们带来痛苦、烦恼、难堪,甚至会产生预料不及的悲剧。所以,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除,使自己与他人都尽快地轻松、舒畅起来。

(1)消除自我委屈情绪。

出现误会后,不为自己辩解,总以为自己正确,有道理,不被理解。心中怀有委屈情绪的人,必定不愿开口向对方作解释,这种心理障碍妨碍彼此间的交流。此时,应多替对方着想。无论他是气量小,心胸窄还是不了解真相,不了解你的一番苦心,都不必去计较,只要你真诚地向他表明心迹,那么,误会便会消失。

(2)查清原因方可化解怨恨。

产生误会后,一方怒气冲冲,充满怨恨,敌视;一方满腹狐疑,委屈压抑,双方隔阂越陷越深,而且一谈即崩,大有新的误会接踵而来之势,此时,需要冷静。你必须下一番功夫内查外调,搞清楚对方的误解源于何处,否则任凭你费多少口舌,也不会解释清楚。搞不好,还会越描越黑,弄巧成拙。

(3)E-mail可传情。

如果你不愿当面解释,一封E-mai上也会坦然地表达出来。书信效果往往比当面交涉的效果更佳。但要注意,写信时措辞一定要简短、亲切、明了,切勿啰嗦、令人生厌,语气需要真挚、诚恳,充分表达出自己愿意消除误会、重新和好的急切心情,表达自己至今仍铭记以往的友情,以及对对方的信赖和尊敬。

(4)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有的误会用语言不能解释清楚,那么就用行动去证实。如朋友误解你同某一异性有暧昧行为,你又说不清楚。那么,你只要与自己的爱人相依相伴、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双双出入社交场合,令他人找不到破绽,误解也就自然消失了。

(5)战胜自己的懦弱,当面说清。

误会的类型千奇百态、多种多样,但解决的最简捷、最方便的方法便是当面说清,大多数的人也都喜欢这种方法。记住,如果有误会需要亲自向对方作说明,你千万不要找各种借口推脱,一定要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想方设法当面表明心迹。不要轻信第三者的只言片语。

(6)不可放过好时机。

解释缘由,消除误会,必须选择好时机。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心境、情绪等感情因素。大多可选择提干、长工资、定职称或参加婚宴等喜庆日子,此时对方心情愉快,神经放松,胸怀也就较为宽广,抓住这些时机表白,往往能得到对方的谅解,重归于好。

(7)越拖越被动。

有人被误会搅得焦头烂额,总觉心中有难处,不好启齿,结果碍于情面,时间越拖越长,误会越陷越深,到最后无限制地蔓延,造成了令人极为苦恼的后果,反倒更加痛苦。所以,有了误会,要迅速解释清楚,拖的时间越长,就越被动。

(8)请领导、同事帮忙。

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常常是在工作中产生的,双方的误解涉及许多因素。个人解决可能会受到限制,以至不能明白透彻。故请他人帮忙,的确是很明智的。

(9)重新聚会。

区区小误会,没必要兴师动众,大费口舌,也不便于直说,但双方在心理上又都觉得不愉快,有了生疏感。此时,你可邀请对方或故地重游,或聚会畅谈。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会使彼此间心理上的距离缩短,以往的不快便自然消失。

第七节 学会微笑

行为胜于言论,对人微笑就是向他人表明:“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喜欢见你。”

——(美)戴尔·卡耐基

有一位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他总是微笑着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

其中,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应冷漠。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未曾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脱下帽子,也向传教士道一声:“早安。”

好几年过去了,纳粹党上台执政。

这一天,传教士与村中所有的人,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指挥官,在前面挥动着棒子,叫道:“左,右。”被指向左边的是死路一条,被指向右边的则还有生还的机会。

传教士的名字被这位指挥官点到了,他浑身颤抖,走上前去。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眼睛一下子和指挥官的眼睛相遇了。

传教士习惯地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先生虽然没有过多的表情变化,但仍禁不住还了一句问候:“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米勒先生看着传教士,犹豫了一秒钟,将指挥棒指向了右边,低声说:“右。”

人是很容易被感动的,而感动一个人靠的未必都是慷慨的施舍、巨大的投入。往往一个热情的问候,温馨的微笑,也足以在人的心灵中洒下一片阳光。

不要低估了一句话、一个微笑的作用,它很可能使一个不相识的人走进你,甚至爱上你,成为开启你幸福之门的一把钥匙,成为你走上柳暗花明之境的一盏明灯。

真诚的、会心的微笑,它所传递的感情是:“我很高兴看到你,你带给我快乐,我喜欢你。”

不论你到何处,以愉快的心情、甜美的微笑去招呼每个你认识的人,诚恳地与人握手,问候他人,没有人能够拒绝微笑。时时想着快乐的事,你会发现生活充满乐趣,世界变得非常可爱。

第八节 化解矛盾的技巧

矛盾是横跨在人与人之间的一道河。可以说矛盾是世界上最常见又最可怕的事情。

——(德)奥托·冯·俾斯麦

“如何化解矛盾”,在办公室的战场上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你或许曾经与同事为一个职位争得头崩额裂,不过,今天你俩已分别为不同部门的主管,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将来的情况又有谁晓得?所以你应该为将来铺好路。

如果你无缘无故去邀约对方或送礼给他,太唐突,也太自贬身价了,应该伺机而动才好。例如,从人事部探知他的出生日期,在公司发动一个小型生日会,主动集资送礼物给他……记着,没有人能抗拒好意。

要是对方获得升职,这就是最佳的时机了,写一张贺卡,衷心送出你的祝福吧,如果其他同事管他搞庆祝会,你无论多忙碌,也要抽空参加,否则就私下请对方吃一顿午餐吧,恭贺他之余,不妨多谈大家在工作方面的喜与乐,对过往的不愉快事件绝口不提,拉近双方距离。

在工作上造成了一次严重的冲击,例如跟某同事大吵大闹起来,对你的专业形象和信心会有无形的坏影响,因为这显示了你对控制人事问题有欠成熟。

你与某同事在某事上持不同意见,又互不相让,以致言语上有冲突,你自问是否是自己太过分了。而你最失败的一点是,曾列写了过去三个月来,这位同事做过的所有错事。如今,你感到后悔不已,希望把坏情况扭转,并愿意向对方道歉,可是,同事似乎仍处于极度失望和苦恼当中,教你歉疚更深。

其实,最佳和最有效的策略是,向他简单地道歉:“对不起,我实在有点过分。”

要是你重提旧事,企图狡辩些什么,只会惹来另一次冲突,同时,显得你缺乏诚意,人家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了。记着,你的目标是将事情软化下来,与同事化敌为友,所以,最好静待对方心情好转或平和些时,正式提出道歉。

所谓冤家路窄,你的死对头,或者曾经结怨者,被调派到你的部门来,且和你工作关系密切。事实既然摆在眼前,你必须好好处理之。要你忘记怨恨,是没有可能的事。

勿论那一次结怨谁是谁非,也不要介入工作的讨论范围里,从此只字不提,以免双方公私不分。要是对方先触者疮疤,请平心静气,紧盯着他道:“我不会记着过去不愉快之事,尤其是在工作时间内,避免影响自己情绪。”

冤家宜解不宜结,主动表示友善,露出诚恳之态,没有人会拒之千里的。

第九节 “直言直语”是把双刃剑

聪明的人想过才开口;愚蠢的人说过话之后才回想他说过什么。

——(德)约翰·克·费·席勒

尽管古人一再教导我们说:“逢人只说七分话,不可全交一片心。”但喜欢“直言直语”的人也不少。“直言直语”是人性中一种很可爱、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质,因为也唯有这种“直言直语”的人,才能让是非得以分明,让正义邪恶得以分明,让美和丑得以分明,让人的优缺点得以分明。只是在现实社会里,“直言直语”却是有这种性格的人的致命伤,理由如下: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说话时常只看到现象或问题,也常只考虑到自已的“不吐不快”,而不去考虑旁人的立场、观念、性格。他的话有可能是一派胡言,但也有可能鞭辟入里。一派胡言的“直言直语”对方明知,却又不好发作,只好闷在心里;鞭辟入里的“直言直语”因为直指核心,让当事人不得不激活自卫系统,若招架不住,恐怕就怀恨在心了。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阻碍,别人宁可离你远远的,免得一不小心就要承受你的直言直语;不能离你远远的,那就想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一般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及杀伤力也很强,所以有时候这种人也会变成别人利用的对象,鼓动你去揭发某事的问题,去攻击某人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这种人总要成为牺牲品:成效好,鼓动你的人坐享战果,你分享不到多少;成效不好,你必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是排名第一的报复对象。

所以,在现实社会里,直言直语是一把伤人又伤己的双面利刃,而不是劈荆斩棘的“开山刀”,有这种直言直语个性的人应深思,并且建立几个观念:

对人方面,少直言指陈他人处事的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这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和他过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也不会产生多少效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堡垒,“自我”便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他从堡垒里揪出来,他当然不会高兴。因此,能不讲就不要讲,要讲就迂回地讲,点到为止地讲,他如果不听,那是他的事。

对事方面,少去批评其中的不当。事是人计划的、人做的,因此批评“事”也就批评了“人”,所谓“对事不对人”,这只是“障眼法”。除非你力量大、地位够,否则直言直语只会替自己带来麻烦!如果能改变事实,则这麻烦倒还值得;如果不能,还是闭上嘴巴吧!如果非讲不可,也只能迂回地讲,一点到为止地讲,如果没人要听,那是他们的事!

9种危险人物

应付对外面敌人恐惧的最好办法是尽量交友;对于不能交为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量避免和他们往来,为自己的利益疏远他们。

——(希腊)伊壁鸠鲁

(1)自私自利的人。

从有利于工作的角度来说,自私自利的人尽管心目中只有自己,特别注重个人的利益得失,但是,他们也往往会因利而忘我地工作。我们对他们不必有太高的期望,也没有必要希望他们能够像朋友那样以义为重,以情为重。

(2)爱贪小利的人。

在实际生活中,总有些人为达到自己卖乖讨好,贪图他人的一点“小便宜”的目的,故意耍一些自以为高明的“小把戏”、“小伎俩”,他们往往自视为最聪明,因而常把别人当成可以由他任意驱使愚弄的对象。因为对他们姑息,只会加重这种不良生活习惯的程度。但也不可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因为讽刺挖苦必然会影响其自尊需要的提高。

(3)挑拨离间的人。

任何单位和公司都有这样的人,他们整天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就喜欢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东家长西家短地拨弄事非,挑拨离间。与这样的人相处的确很难,但工作中这号人又客观存在着,你不得不面对。因为这种类型的人,带来的杀伤力非常之大且迅速,只要一不注意或处理不当,便可能灰飞烟灭,处处残迹。应付这类人,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防微杜渐,不让这类人进来,或一旦发现就予以制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4)尖酸刻薄的人。

刁钻刻薄的人,铁嘴钢牙,无理搅三分,有理不让人,行为离谱,不讲道理。在单位时没有个朋友,且左突右奔,以为人人都怕他。但果真犯了众怒,常常会被整得很惨。如果他是你的同事,你得多花时间在他身上。有事没事和他聊聊天,讲一些人生的善良面,告诉他做人厚道自有其好处。

(5)翻脸无情的人。

此类型的人最大的特征是,翻脸如书。说翻就翻,一翻就是好几页。在翻脸时,你不要问他理由,你不必述说从前对他的恩情和助益,他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有这种同事最令人伤脑筋,对付他们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最重要的是不能因为他常翻脸,而特别迁就他,别的部下会以为你是欺善怕恶,这就划不来了。

另外,从他只会记仇不记恩的品性看,如果你帮助过他,千万别指望他“报恩”;如果你得罪过他,千万要防止他“复仇”。如果你们之间的关系尚好也不可大意,说不定他什么时候翻脸。最好的办法是尽量远离他,防止与他发生利害关系。当然,正常的工作上的协作是应该的,毕竟你是他的上司,你可以严肃,不带个人感情地告诉他具体的工作安排。

(6)不讲信用的人。

这里所说的不守信用,一般是指员工在工作上不守诺言、言而无信的种种表现。例如,有的员工会当着领导者或大家表了态的事情,过后不承认;有的员工对领导者交代要按时办好的事,到时却忘了无影无踪。这种人也常常为自己轻易打下的保票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诿搪塞,对于这种轻诺又寡信的人,千万不可信任。

(7)品质恶劣的人。

我们这里所说的品质恶劣的人,是指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坑害他人的人。企业组织是龙蛇混杂之地,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任何一个企业都难免会有一些员工由于种种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或者在利益的驱动下,萌发害人的念头。面对品质恶劣的同事,有时候吃亏是难免的,但重要的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警觉,提高洞察力,对于一时认识不清的人尽量小心谨慎,遇事多听别人意见,不可蓦然亲近。

(8)推卸责任的人。

责任的承担是对人行为的有效约束,如果一个人对其行为后果果无需承担责任,那么其行为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给单位的经营带来风险。在如今这种复杂的管理环境下,避免哪怕是一点点小的错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推卸责任可以被看作是彼此没有明确职责或确切定义职责的结果。书面的计划可以减少推卸责任的发生。

(9)有报复心理的人。

有报复心理的人其内心总是认为别人亏待了他,便在心中深存不满。他们动辄恼火,总是感到受骗,别人看不起。有时他们误解你的话或说话方式,自以为你对他们不满意。没有看看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就怨这怨那。

无论你的道理讲得多么透彻,寻衅闹事的人在感情冲动时是听不进你的话的。提出一些问题,以探明同事的想法;如果他有报复情绪,查出原因何在。跟其他同事一起探讨处理棘手问题的种种方法,让他讲讲每种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