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厚黑关系学
31807800000008

第8章 绕着弯子进言

无论是谁,如果遭到别人直言反对,都会产生敌意。下属的直言不讳,往往使上级觉得脸上无光,威名扫地。过于直接的批评,会使上级自尊心受损,大跌脸面。通过迂回的办法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力求使上级改变主张,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你无须过多的言辞,无须撕破脸皮,更无须牺牲自己,就可以使上级接受你的意见。

1.进言不可操之过急

有些聪明的下级在向上级进言时,不是直陈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容易引起上级的猜疑,尤其是一些气度狭窄的上级更是如此。在发现上级的决定或决策有错误时,他们不直接点破错误、失误之所在,而是用征询意见的方式,向上级讲明其决策、意见本身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根据,使上级在参考他们所提出的众多资料时,自己得出你想要说出的正确结论。

其实,这正是进言的最高艺术,是不谏而谏,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你仅仅提出建议,而让别人自己去得出结论,让他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这样不更聪明吗?”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自己得出的看法,往往比别人端给他的看法更加坚信不移。因此,你要想使自己的想法被上级接受,在许多时候应该仅仅提出建议,提供资料,而最后的结论,最好是留给上级自己去得出。这比越俎代庖,硬把自己的意见往上级头脑里塞,效果要好上千百倍。

在向上级进言时,不要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要给上级留出一定的时间,对你提出的建议和提供的资料加以思索。人们的思想表现为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接受或改变一种认识,需要经过肯定、否定的思维矛盾运动,不可能像立竿见影那样简单迅速。在给领导提意见时,不能急功近利,要允许上级有一个认识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求之过切。急性病违背了人们的认识规律,超越了上级的认识程度。强迫上级就范,往往欲速则不达,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2.先献忠言,婉提建议

下级在向上级提出忠告时,首先要肯定上级的决策、意见中合理的部分,然后再策略地否定上级决策、意见中不合理的部分,或者先肯定动机是好的,后指出事情的结果不好,以引起上级的深思和警觉。

“先肯定,后否定”的做法行之有据。上级的决策、意见不可能一贯正确,也不可能一贯错误。首先,就上级的同一决策、意见而言,往往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其次,就上级的整个决策和意见的链条而言,通常是正确的决策、意见占多数,而不正确的决策、意见占少数。

“先肯定,后否定”也符合人们的心理特征。这就是人们自尊自重的倾向。英国著名学者帕金森和鲁斯特莫吉在他们合著的《事业成功之路》这本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批评之前,你最好先以表扬铺路。切记:再好的人也不愿意被人指责做错了事,为此,你应先找出批评对象的某些优点予以表扬。人们往往易接受能看到他的优点的人的批评,如果你在批评前没有予以赞扬,就很容易激怒被批评者。”

下级向上级提意见,如果一开口就否定,或者是只否定不肯定,尽管有时就其否定的内容来看也许是对的,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相传,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攻破秦都咸阳后,看到金碧辉煌的皇宫,花枝招展的美女,眼睛都花了。再往秦二世的龙床上一躺,更觉得飘飘然了。刘邦想在皇宫住下来,他手下的猛将樊哙气冲冲地责问刘邦:你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秦王?刘邦听了大为反感,还是我行我素,只顾在宫中寻欢作乐。后来,刘邦被张良说服,终于移兵城外,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樊哙进谏的没有什么不对,但为什么没有说服刘邦?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讲谏的方式不恰当,“良药”苦口,违背了刘邦自尊自重的心理需求。相反,如果樊哙能采用“先肯定,后否定”的进谏方式,即陈明了利害,又不打破刘邦的心理平衡,使否定不再是赤裸裸的,而是有所铺垫、有所陪衬,就会减缓刘邦接受进谏的心理坡度。在这点上,张良就是显得很有心计,所以,刘邦听取了他的劝告。

3.请教方式提建议

下级提出建议,试图让上级接受,这不仅取决于建议内容本身的合理性,还取决于下级提意见的方式。

许多经验表明,以请教的方式提出建议更易为上级接受。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上小学的弟弟妹妹充满敬仰地向你请教问题时,无论你多么忙,都会带着一丝骄傲地解答他们显得幼稚的问题,并从他们的目光中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成就感是那样牢固地植根于我们的心理深处。别人向我们求教,就表明我们在某一方面优于别人,我们受到了别人的尊敬和重视。在被别人请教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可能并不为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每一个健康的、心智正常的人都渴望有这种情感体验,领导者也无例外。

请教的姿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有内容上的意义。下级在请教上级时所听到的他在某一方面的见解,可能并未在公开场合说明过,而这一见解可能正是下级在考虑问题时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面。这样,在提出建议之前,先请教一下上级的看法,可以使下级进退自如: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欠妥或考虑不周,便可立即止口,回去将自己的建议完善一下;如果发现自己的建议毫无意义、分文不值,那么你该庆幸没有将自己的见解说出去,因为这使你避免了在上级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

向上级请教,有利于找出你们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既包括在方案上的一致,又包括双方在心理上的相互接受。

下级在提出建议之前,先请教一下自己的上级,就是要寻找谈话的共同点,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础。如果你提的是补充性建议,那就要首先从明确肯定上级的大框架开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见,作一些枝节性或局部性的改动和补充,以使上级的方案和观点更为完善,更有说服力,更能有效地执行。

如果你提出的是反对性意见,则一定要注意共同心理的培养,使对方愿意接受你。此时,虽然你可能不赞成上级的观点,但你一定要表示尊重,表明你对它的理性思考。你要设身处地地从上级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并以充分的事实材料和精当的理论分析作依据,上级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立场,仔细倾听你的建议和看法。

躬下身子,虚心请教,会增强上级对下属的信任感。当你用诚恳的态度来进行彼此的沟通时,上级会逐渐排除你在有意挑“刺”儿的想法,并逐渐了解你的动机,开始恢复对你的信任。

4.要乖巧,但不盲从

盲从者能给领导留下遵守纪律、乐于服从的印象,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服从对上级来说是一种无用的服从。因为在领导看来,这种人难当大任,不可能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不可能独当一面地成为领导的“台柱子”。

所以,下级要想获得上级的重视和尊重,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上级有用,甚至无法离开的人,就要尽量避免盲从这种软弱的表现。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那也不尽然,盲从虽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但“天下莫柔于水,但莫能胜于水”,事事与上级保持一致,事事顺从,既能获得上级的信任,又可省去不少麻烦,何乐而不为呢!还有人会举例说,中国古代有个大臣冯道,历经数朝而不倒,不就是靠的俯首贴耳、事事顺从领导吗?

诚然,盲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保身的效果,也有一些领导喜欢“跟屁虫”似的人物,但是,时代不同了,这并不能成为与上级和谐相处的普遍法则。盲从,或许能够与上级相交无事,或许能在短期内为上级所赏识,但从长远看,这决不是什么进取之道,这样的下属很难有所发展。

下级能够取信于上级,能够为上级所重视和尊重,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下级应表现自己的才干和魄力,能够替上级解决问题,上级才不会忽视你。盲从,会使下级的才干被埋没,得不到上级的赏识。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分清红皂白,不加分析,“拿来主义”,没有反对意见,或者即使有也不敢提出来,你的想法不为人所知,你的才干也无法充分发挥。靠盲从混饭吃,人人可为,上级又何必非用你不可呢?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公司、企业,上级更需要听到不同的意见,以便博采众长,战胜对手;上级也需要能为他独挡一面,冲锋陷阵的“勇士”,如果光知道盲从,那么你的命运实在不怎么妙!

有时,适当地表达一下与领导的不同看法,敢于表现自己的勇气和自信,会使上级欣赏你,信赖你,委以重任。表面看起来对领导言听计从,内心里要有自己的小算盘,这就是要乖巧,但不盲从。

5.借题发挥要适可而止

人在情绪不佳时,较之平常更容易悲观失望,思维迟钝且惰于思考,情感波动大并易产生过激行为。这说明,人是一种有着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动物,其思维特征受到某种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我们也要注意对方的情感变化,趋利避害,从而占据某种心理方面的优势和主动,防止使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上级也是人,也无法摆脱上述思维规律的影响。这就提醒我们,一定不要在上级情绪不佳时进言;同时,这也启示我们,在上级心绪高涨、比较兴奋时提出建议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领导在娱乐活动中心情会较好,这时候提出建议会使领导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如果你能把所提的建议同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暗示、类比等心理活动的作用,则会对上级有更大的启发。还有些比较聪明的下级善于接住上级的话茬儿,上承下转,借题发挥,巧妙地加以应用,从而能够更好地触动上级,使许多平时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解决。

一家单位刚购置了-批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并准备修建一个机房。但在机房安置空调机一事上,领导却不肯批准,认为单位的同志们都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办公,不宜单独对机房破例。虽然有关同志据理力争,说明安装空调是出于机器保养而非个人享受的需要,但仍不能说服领导,使领导改变主意。

有一次,单位的领导与同志们一起出去旅游、参观。在一个文物展览会上,领导发现文物有了破损和毁坏,就询问解说员是怎么回事。解说员解释说,这是由于文物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够使文物保存在一种恒温状态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制冷设备,如空调,这些文物可能会保存得更加完善一些。领导听后,若有所思。

这时,站在一旁的机房负责人老李乘机对领导说:“王处长,机房里装空调也是这个道理呀!”

王处长看了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后说:“回去再打个报告上来。”后来,这位领导果真批准了机房的要求,为他们装上了空调设备。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老李能够不失时机地将眼前的景象同自己所要提出的建议联系起来,使领导产生由此及彼的类比和联想,从而很好地启发了领导,使他能够接受老李的意见使问题得以解决。有时,在轻松娱乐中的寥寥数语,胜过平时郑重其事的据理力争,这是不能不引起下级深思的。

6.避免与上级正面冲突

《左传》中有一句话,叫做“献其可,替其否”,意思是说,建议用可行的去代替不该做的,后来演化为成语“献可替否”,即要多从正面去阐发自己的观点,多提建设性意见、建议,去代替反面的批判与否定。

假如你是一名经理,打算提拔一位年富力强、懂业务、有技术的下属担任副经理,而上级却准备派一名不懂这方面业务的干部。在这种情况下,你向上级提议,就应该把话题多用在企业副经理所应具备的条件和你所提人选已具备的条件上,而不应用在反驳或抨击上级所提候选人上。

从心理学角度讲,“献可替否”符合人们自尊的需要。美国的罗宾森在《下决心的过程》中说:“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会很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种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罗宾森的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他所阐述的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的思想,却是非常有道理的。

上级做出的各项决定,都是他经过慎重的考虑作出的,其中包含着他的心血,反映着他的才能和智慧,否定上级的决定,就是否定了上级的才能和智慧,否定了他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上级作出的决定,下级就必须执行,这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因为上级的决定体现着他的权威和尊严。一旦下级当面直接顶撞和反驳,就会挫伤他的尊严和权威,引起他的内心不满和反感,而且这种不满和反感还往往使工作上的分歧上升为感情上的冲突。

下级在向上级提建议时,应尽量采取迂回曲折的办法,避免和上级的正面冲突,这样既可保住上级的面子,又可达到自己进言的目的。

7.给领导进言的软招

韩非子曾提出过下属向君主贸然进言的十种危险情形,其大意是告诫人们,对上级进言一定要小心谨慎,仔细准备,而不应采取轻率的态度,行仓促之举。否则,不但进言不成,而且还会给进言者带来祸患。因此,在向上级进言时,一定要做到有备而来,力求达到言而有功,劳而有收的效果。

中国古代一向强调“谋”、“庙算”,乃至“未雨绸缪”;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则强调做事的计划性。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所计划,要作充分的准备和论证,只有这样,事情才会进展得比较顺利,而不致于半途而废。向上级进谏,则既关系到你的建议能否被上级采纳,又关系着领导对你的看法和评价,对于此等大事则更应认真对待,周密准备,以便能取得最佳效果。

首先,在向上级进谏时,一定要使你的论证更为完善。你进言的目的便是要力求使上级采纳你的建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使自己的想法不断地成熟、完善,能够经得起反诘和疑问。

其次,要多准备几个方案。下级向上级提建议,要既知进,又知退。不能让领导感到,除了接受你的建议别无选择。下级应事先多准备几套方案,供领导进行选择。

准备多套方案,会使你显得做事严谨、周密,考虑问题全面而仔细,从而会赢得上级好感。或许在后来的某个时候,他会在准备决策时,把拟定方案的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相信你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

而更为重要的是,多套方案会给领导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使他能够显示自己的高明,增强其成就感。对于许多领导来说,都有着认为自己比下级强的优越心理,有些领导还不断试图向下属证明这一点。多套方案可以使上级不必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方案,他可以换种方式提出其实已包含在你的建议中的方案,他还可以在你的诸多方案中各取所需进行组合,甚至他可以单单选择某一方案以表现自己的决断力。但无论如何,你都创造了一个使领导感到自我满足的机会,这个机会不但有助于你的建议被采纳,而且还会使领导对你产生好感。

再次,要研究你的上级。不同的领导具有不同的个性、习惯和思维方式,对于特定问题,他还可能有着不同的考虑,而这些都有可能决定性地影响着你的建议是否会被采纳。

8.必要的时候留一手

上级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出于种种原因,有时会有不明智之举,导致工作中的失误,甚至因小失大,危及全局。

有一次,某矿务局召集各科室负责人开会,准备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在汇报工作时,有一位中层领导因责任心不强,几项交办的工作都没有做好,还出了纰漏,使得局长大为光火,发了不少脾气,会议气氛因此异常紧张。办公室主任目睹此景,便建议休会,先休息十分钟。休息期间,主任递了一个纸条给局长,上面写着:“局长,会前你曾说过,这个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布置工作、鼓舞士气,刚才的会议气氛有点儿紧张,不利于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有些问题似应专门开会或会后解决。”

复会后,主任发现局长已恢复正常,并把会议引到了正常议程上,最后会议圆满结束。

这便是“自相矛盾”劝说术。它有着很强的说服力,但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会自伤其身。因此,下级在运用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语气要适当,措辞要委婉。因为“自相矛盾”法就是要提醒上级注意自己言行的不一致性,或是对其论点作出某种程度的否定,这无疑会涉及上级的尊严和权威,如果尺度掌握不好,就会有嘲讽、犯上之嫌,被领导误以为心怀不满,另有所指。所以下级一定要注意使自己的口气比较和缓,以显示自己的诚恳和尊敬。特别是要使领导明确认识到,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做好工作的动机,是为上级设身处地地着想,而不是针对领导者本人。

第二,要注意场合。用上级自己的话批驳他的某些观点,最好是在私下里进行,因为在私下里,即使你对上级有所触痛,但如果言之成理,上级也会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而在公共场合,往往会演化为上级的尊严和权威问题,他会为此而战,从而使情绪压过理智,面子高于道理,这对于下级来说,无疑是“惹火烧身”,自讨苦吃。

第三,要尽量言辞简洁。下级在劝谏时,只要说明大意就够了,其中的细节问题、推理过程不妨由上级自己去思考,越是言简意赅、语言含蓄,就越能引起上级的深思,且越易为其接受。而且,言辞简洁不致于使你引用的上级的话淹没在解释论证的海洋中,要知道,正是这些引用极大地满足了领导的成就感,当上级清楚地意识到,一直他本人不曾在意的话却被下级如此郑重地记在心里,他一定会增加对你的好感,多几分欣赏和认同,少一些对立和敌意,从而能够仔细倾听你的见解,对你的看法郑重对待。因此,言简意赅,不失为引起领导重视,使之产生好感的好方法。

上级出现失误时,正是下级表忠诚、献良谋,取得领导信任的最佳时机。也许只需寥寥数语,便可使上级迷途知返,并因你的进谏之功在功劳簿上为你记上一笔。

9.怎样消除领导误会

工作中有时发生误会,会影响与领导的正常关系。你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克制自己的情感。工作中有时竟不知不觉地与领导发生误会,你无意他有心。有时为一件小事竟刺伤了他人之心,使对方产生厌恶的对立情绪,而自己还没有察觉其原因。当知道对方误会时,又不能马上坐下来交换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力克制自己,以对人宽对己严的态度,与领导保持正常关系。千万不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保持一定的忍耐是非常必要的。还可以通过第三者把误会的缘由向领导讲明白,消除误解,恢复以往的正常关系。

(2)正确对待领导的误会。领导对下级发生误会时,会给下级造成苦闷、忧虑,由工作认真变为工作消沉,这都是不应该的。对领导的误会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该说的还要说,该做的还要做。要以正常的关系持之以恒,该帮忙的还要给予协助,工作中的错误应视情况提出建议,不使工作受损失或者不使不利条件扩展,应尽力缩小范围,维护领导的威信。领导会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地解除误会,化大为小,化小为了。

(3)弄清误会的原因。当你与领导之间发生误会时,总是有一定原因的,而不是无缘无故的。即使把原因弄清了,误会也不是一时就能解决得了的,甚至会成为遗恨。对此,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对待。要防止自己发牢骚或者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对工作不负责任。应持必要的耐心,以工作为主,仍要保持正常关系,一视同仁,不抱偏见。

由此可见,由误会产生的矛盾,在通过相互沟通取得谅解后是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的。

10.如何与不喜欢的领导相处

有些下级,最怕的就是来了个自己不喜欢的领导。既然身为单位的一员,就必须听从领导的命令。可是,要是自己觉得这个领导的能力、见识、影响力,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话,就有好瞧的了。单位又要细分为很多小单位,每个单位的负责人通常对自己的职务了若执掌,可是,谁来统领这些单位、负责对外事宜呢?这还需要职位相当的人来担任。要是你的顶头领导既无能力统领内部、又无魄力对外协调,那就真是一大悲剧了。而且这种资质平庸的领导在人格上大都有些缺陷,有时让下级头疼不已。

这种领导一定不会自己出点子、排计划,可是,部属计划的方案,他却又百般挑剔。一点点小过失,他也可以小题大做一番。但是,一说到组织整体的方向与重大决策,他就又闷不吭声了。这种领导只会偏袒奉承自己的人和娇嗔作态的美女,不会公平对待下属。他们惧怕掌握权势的人,可是上面一给他难题,他就直接丢给下面的人去想办法。有功劳的话,他就一人独享,出差错的时候,却有把责任都推给下面的人。

其实,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对于别人的一点小缺点,我们也不必太在意。然而,当你的领导是个人格卑微的小人时,那种精神上的虐待,就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了。

因而,有经验的人碰到这种领导,就会偶尔奉承阿谀一番,绝不会和这种领导过不去。这是很多下级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哲学。不妨也仿效一下,这样可能会比较安全。

但是,还是可以用其他方法来对付这种领导的。有些人一碰到什么事,都会先考虑自己,生怕惹祸上身,可是另外一些人就不同了。碰到领导无理取闹、不负责任,或者说自己的坏话时,常常跟他摊牌也是一种方法。有时,下级还是需要冷静而理性地跟他摊牌,不可以怕人家说你什么,就一直忍耐下去。当然,这时候决不会有人义愤填膺,公然帮助你的。因为他们都注意维护自己的前程,你只有孤军奋战。可是这一战绝对值得。即使不能成功,人家也会对你刮目相看,说不定还会因此给你很高的评价呢。

11.巧妙向领导申辩

领导对下属的认识和评价,往往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这可是影响到下属前途的大事。一般的领导是严谨的、慎重的,评价下属注重全面、客观,但领导是人不是神,难免也有疏忽的时候。如果领导对你有不公正的评价时,你该怎样进行申辩呢?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申辩的问题应具有价值。对一个人的认识或对一个事实的评判,不可能与实情完全相合。小差误或细枝末节的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没有必要郑重其事向领导申辩。就是自己遭了不平,受了委屈,也应潇洒以对,大度处之。只有大是大非,意义重大,涉及原则的问题,才应认真申辩一番。

(2)申辩内容应切中实质。反映的是同样问题,不同的申辩显示的价值各异,所引起的重视情况不一。所以申辩之前,不能对问题只停留于一般的感受,而应有一种深刻的把握。认清实质,既有利于对问题作准确评价,也有利于引起领导的充分重视。如果哗哗啦啦一大堆,漫无中心,不得要领,是不会引起领导重视的,又岂能达到申辩目的。

(3)申辩陈述应简明得体。领导公务繁忙,与普通下属又有上下级之分,一般的申辩未必如你所愿引起他足够的重视,让他有特别的耐心。这不能不考虑我们的语言组织和陈述技巧:一是要求简洁明了,不罗嗦不含糊,让领导一听即明;二是要求稳妥得体,不急不躁,不冒失不冲动,让领导听之入耳。简洁又得体,是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

(4)申辩态度应谦和诚恳。申辩是由于领导的否认、否定,经过自己力陈事实,达到重新肯定自己的目的的方式,它是让自己得到认可和肯定,而不是给人以自我标榜、自吹自擂的印象,从而引起反感,更不该给人以胡搅蛮缠、强词夺理的误解。所以尽管是要申明事实,辨清是非,也应以谦虚为本,诚恳为怀,这是一种美德和姿态,也会让申辩得到接受。

(5)申辩方式应据情求实。申辩说到底是让领导改变自己既有的态度和结论,弄不好也许会伤他自尊。因此,在申辩的具体方式上一定要灵活,只要能达到申辩的目的,就是成功。首先要弄清具体情况,场合、情境如何?领导性格、脾气怎样?都要心中有数。其次要分析这些实情,寻求具体实在的方式,让申辩在最佳时机下进行。

(6)申辩表态应容人思考。当你经过合理的申辩,且真相昭然时,总希望领导能给予及时明确的答复,改变以往的看法和认识,给以客观、准确、理想的评价。但事实情况是,领导总是不动声色,迟迟不表态。你不能急躁,要予以包容和理解。领导表态总是很慎重的,他要反复考虑,慎重思考,不能轻易推翻一个决定,随便改变一个认识。你当然要留出时间,容他三省。

(7)申辩结果应冷静以对。据理力争,据情实说,都是应该的,但毕竟也是一面之辞,也会因考虑欠周,核查不实而出现差误,这是申辩时应该考虑进去的。如果领导对你的申辩是十分重视的,经过认真的反省,最终却未能接受或未能完全接受你的申辩时,你当表现什么样的态度呢?

能对结果从容忍和理解的角度予以正确对待,守住方寸,认真分析和反思,对正确结论谦虚接受,对不公正的结论,保留再申辩的权利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8)申辩事后应既往不咎。经申辩之后,问题得到了解决,也就万事大吉,一切都结束了,信奉既往不咎,与有隙的对方自然交往,表现出厚道的做人态度。正常地处关系、做工作,而且吸取往日经验教训,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并以此显示、表白自我。

12.怎样给领导提意见

面对来自领导的压力,总有一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此时此刻,你将怎么做呢?

(1)兼并领导的立场。李小姐是一家比较知名企业的总经理助理,又是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她的顶头领导王总乃搞学术、技术出身,由于工作重点长期落在研究开发领域,因此对企业管理依然一知半解,出于对技术的钟情与依恋,王总直接插手技术部门的事,把管理的层级体系搞得乱七八糟,其他部门虽然表面上敢怒不敢言,但私下里无不怨声载道,让李小姐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倍感吃力。

经过思考,李小姐决定采用兼并策略,再次向王总建言倡行。她对王总说,真正意义上的领导权威包含着技术权威和管理权威两个层面,王总的技术权威牢固树立,而管理权威则有些薄弱,亟待加强。王总听后,若有所思。李小姐巧妙地兼并了王总的立场,结果获得了成功。

从李小姐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启发:兼并领导的立场,的确不失为向领导提意见的上等策略。首先,它没有排斥领导的观点,而是站在领导的立场上,最终是为了维护领导的权威,出发点是善意良性的;其次,这种策略是一种温和的方式,能够充分照顾领导的自尊,易于被领导接受,效率较高;另外,它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需要很高的社会修养,如能针对不同情况,不断提出有效率的兼并领导立场的意见。

(2)将“意见”转化为“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向你的领导提几点“建议”,它不仅包括了你所要提出的意见,而且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它们直接影响你建议的效果: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这里主要照顾到你的领导的心情。请记住他也是个普通人,当公务缠身、诸事繁杂时,他未必有很好的耐心随时倾听你的建议——尽管它们极具建设性。二要关注对方,恰当举例。谈话时应密切注意对方的反应,通过他的表情及身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迅速判断他是否接受了你的观点,并视需要而适当地举例说明,以增强说服力。三在态度诚恳,言语适度。注意说话的态度和敬语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你的意思,由于你的坦率和诚意,即使对方不完全赞同你的观点,也不会影响到他对你个人的看法。

(3)限定发言时间。如果你向领导提意见的话,你认为多少时间比较合适?领导一般来说都对长的意见感到不耐烦。如果你能在1分钟内说完你的意见,他就会觉得很愉快,而且如果觉得“有理”,也比较容易接受。反之,倘若他不赞同你的意见,你也不会浪费他太多的时间,他会为此感谢你。

(4)否定也是意见的附属品。向领导提意见,如果马上获得认可,事情就很简单。不过,一般而言,不认可的情况比较多。毕竟提意见的对象是你的领导,是否接受你的意见他当然需要慎重考虑。

当意见被“我不赞成”或“这不合适”等驳回时,有些人往往心灰意冷。其实,因为一两次的意见被否决就责难领导,而放弃自己的努力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向领导提意见应该抱着“否定也是意见的附属品”的合理想法,要勇于碰壁。当然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你的意见的内容上、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首先在内容上,既然是提意见,就必须言之有据。不仅要把自己的意达出来,还要以大量的数据材料为依据,使意见站得住脚,否则一旦让领导问倒了,就容易造成信口开河的负面影响。

其次,意见的内容没问题了,还要注意提意见的方式方法。向领导提意见本非坏事,但如果过于“热心”,会使自己“冲”过头,领导必定会认准你是个麻烦制造者,不会接受你的意见。此时,你切记不要过于自作主张而忽视了领导周遭的人际环境以及时间安排。

“企望往高处爬的人,应该踩着谦虚的梯子。”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想要自己提出的意见得到领导的尊重和认可,最好把这句话牢记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