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文化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31773400000044

第44章 中国文化之谜(4)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汉族没有这种抛球成婚的风俗。他们指出,如果我国历史上汉族存在过这种婚姻风俗,那么为何史书、地志及各家笔记中难以见到记载,而仅见于文学、戏曲作品?在封建社会,信天命者极多,如果王剧《破窑记》中的刘仲实能如此,那么抛球联姻者就不知有多少了,但这些仅是稗官之言。再说,这种联姻方式过于奇巧,于情理不合。婚姻自古以来皆被视为人生大事,取决于这种俄倾间的抛打彩球似乎不可信。如果男女间本已定姻,或女方看中某男,但在乱哄哄的时候难免抛中他人,那么是婚之乎?拒之乎?如果被掷中者已婚或本人并不情愿,那么又该如何处理呢?看来,这是文人们构想出来的。如果要说有,在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倒有这种婚姻方式,不过有别于小说、戏曲中所描写的结彩楼和女子抛球。陆次云《跳月记》记载苗族男女春月跳舞求偶,女持球以掷意中人的详细情况。又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载:“交耻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驰’。男女目成,则女受驰而男婚己定。”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所载与周氏相同。在电影《西南高原的春天》里,亦可见傣族抛彩球的仪式。可见在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在旧时其婚仪中多有抛彩球之俗。学者们据此推测,我国元代文学作品中抛彩球的风俗,是因为元代形成了各民族的空前大一统,当时西南各族与中原往来频繁,这种风俗自边州以口说而传至中原,时人感到新鲜,文人遂加以改造而播之于小说、戏剧。更重要的一层原因是长期受多重压迫的妇女尤其喜闻这种有几微选择配偶自由的风俗,因而随之宣扬。虽然妇女仍因礼教的束缚而难以实现自由择偶的意愿,但终可寄理想于此,因而元代以后描写这类风俗的小说、戏剧大盛。

抛彩球联姻的风俗,文学作品中描写甚多,西南诸民族确曾存在过,而史志及各家笔记唯独没有关于汉族这一风俗的记载。因而,抛球联姻的风俗到底是中原所原有,抑或是中原本无而为西南诸族所独有,此谜至今仍难解。

图小乾坤大

《太极图》又称《先天图》或《天地自然之图》,是中国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张图,也是冬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论极多的一张图。

相传太极八卦图是古代圣人伏羲氏首创,在“五经”的“周易”中,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这是太极化生八卦的基本理论。太极图,是研究《易》学的一张重要图象,故又称《易图》。

这张图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只有黑白两色;说复杂,它却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同规律在内。

《太极图》起源很早,据传占《太极图》绘在3000多年前的****之际或更早的陶器上。圆圈内画有S形曲线,黑白阴阳点是以后添上的。如今的《太极图》,一般认为是北宋周敦颐所制。唐《真元妙品经》有太极先天图与周制的相似。

也有人说,先天《太极图》为伏羲所画,后天《太极图》为周文王所作。或说,《太极图》源自汉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最初由陈抟传出,原叫《无极图》。

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是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位制的创始人,他正是在中国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的启发和帮助下,才触动灵机,一举成功的。1701年秋末,他正在苦心孤诣研究乘法机,法国传教士朋友从北京寄给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兹从这构张图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发现,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雏形,由坤卦经艮、坎、巽、震、离、兑到乾卦,正是由零数到七,这样八个自然数所组成的完整的二进位制层数形。八卦中的“—”叫做阳爻,相当于二二进制中的“1”,而八卦中的“——”叫做阴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六十四卦正是从0到63这64个自然数的完整的:二进位制数形。在数学中八卦属于八阶矩阵。

1973年戈德伯格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阴阳假说”,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里,占有了一定的地位。他也曾受到中国古老《太极图》的启发。1957年苏特:兰德发现了环腺一磷,1963年普赖斯发现了环鸟一磷,二者在生命活动及疾病过程的发生发展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戈德伯格则从《太极八卦图》得到了很大启发,认为环腺一磷和环鸟一磷,就是体内两种对立的调节系统,与东方医学中的“阴阳”相似,很可能是“阴阳”的物质基础,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阴阳假说”。

中国独有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确实有着很玄奥的哲理,甚至有的外国学者说:“这张图有启迪世界的价值。”它以综合并包的方式,容纳多种思维。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今天的人来说,谜团越来越多:《太极八卦图》究竟是谁创制的?受了什么启发创造出来的?《太极八卦图》有哪些作用?为什么要创造这么一张图?……好多问题,至今只有传说和不确切的猜想,而无确凿之实证。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确实包含着高度智慧,它传达给我们的究竟是来自何处的高度文明的信息呢?

热烈欢迎,菩萨来到

佛教究竟是在何时传人我国的?自古以来,聚讼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大体说来,有如下五种说法。

一、先秦说。〔晋〕王嘉《拾遗记》说:燕昭王“七年(公元前317年),沐胥(即印度)之国来朝……有道术人名尸罗……荷锡持瓶,云‘发其国五年乃至燕都”。俞樾说此条“乃佛法入中国之始”的记载(见所著《茶香室丛钞》卷十三),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于公元前三世纪将佛教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既然印度佛教外传开始于公元前三世纪,那么,说公元前四世纪即有印僧来我国,显然是错误的。

〔唐〕道宣《广弘明集·归正篇》引用《列子·仲尼篇》说,丘闻西方有圣人,不言而信,不化而行,荡荡乎无能名等语,断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此条材料又见于道宣著《释迦方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101页)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照中国史料推算,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照印度史料说,他生于公元前563年,比孔子大14或12岁。释迦牟尼大约卒于公元前485年,比孔子早死6年。孔子和释迦牟尼是同代人,佛教和儒家当时均处于初创阶段,中印两国尚无交通关系;相互之间无从知晓。“孔子深知佛为大圣”的说法。不啻梦中呓语。

二、秦朝说。“释道安、朱士行等<经录目>云:‘始皇之时,有外国沙门释利防等一十八贤者,赍持佛经来化始皇’。”(引自《释迦方志》)此条材料最早见于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然而这条材料是不可靠的。首先,从中外交通史的角度看,还没有一条过硬的史料能证明中印两国秦时已有经济文化往来关系。其次,可靠的说法是:张骞始闻身毒国有浮屠之教。见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既然说张骞通西域始闻印度有佛教,那么,说秦始皇时即有印僧传教,当然是荒诞之说。

三、西汉末说。(一)据《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魏书·西域传》得知,公元前一世纪有毗卢折那阿罗汉由迦湿弥罗来到于田弘化,赞摩大寺。接着,龟兹、疏勒、莎车、高昌等地也陆续传人了佛教,并建造伽蓝佛寺。学者们认为这是佛教传人我国新疆地区之始。(二)《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裴松之注引曹魏鱼豢所撰《魏略·西戎传》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即佛经)。”大月氏是西域佛教盛行之地,口授佛经又是印度传法和我国早期翻译佛经的通行办法,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佛教开始传人我国内地的可信记载。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学家均主此说。

四、西汉末、东汉初说。有的学者认为西汉末年伊存向景卢口授浮屠经只是佛教思想开始传人我国的正式记录,但当时还没有宗教性活动。到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刘秀之子楚王刘英曾为“浮屠”斋戒祭祀,供养“优婆塞”(又译伊浦塞,意为“近善男”,指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和“桑门”(又译沙门,即和尚)。汉明帝给刘英的诏书里褒奖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明帝并将诏书宣示各王,可见朝廷提倡佛教,详见《后汉书·楚王英传》。这是封建统治集团正式承认佛教地位的明确记载。根据西汉末伊存向景卢口授浮屠经及东汉初刘英尚浮屠之仁祠等史实,黄心川、载康生在其所著《世界三大宗教》一书中说:“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前后)逐渐传人中国。”(三联1979年版,110页)

五、东汉初说。从西晋以来,在佛教徒中间一直流传着“明帝求法说”。此说认为东汉明帝水平十年(公元67年)为佛教传人内地之始。此说谓:“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理惑论》第二十章)明帝遂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18人去西域,访求佛道。永平十年蔡情等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滕、竺法兰两人,并得到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建精舍给他们居住,称为白马寺。于是摩腾、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此说流传既久且广,然而现在大多数佛教史家却怀疑此说。理由有三:首先,关于汉明帝求法年代,说法互不一致。有三年感梦、七年遣使、十年使还说;有四年感梦、七年使还说;有七年感梦遣使、十八年使还说。其次关于汉明帝所遣使者,说法也互不一致。使者有作张骞、秦景、王遵者;有作张骞、秦景者;有作蔡情、秦景者;有作秦景、王遵者;有作蔡情者。最后,关于佛典的传译,说法也不一致。一般以《四十二章经》为中土佛教最初的译著,又以《理惑论》为中土佛家最初的论著。然而《四十二章经》是不是汉代所译?译者到底是谁?是译本还是抄本?《理惑论》是不是汉代所撰?作者是不是牟融?也都在佛教史家聚讼之中,没有定论。任继愈提出不同看法:因为“这些记载有互相出人的地方,因而有人……断定汉明帝时佛教没有传人中国。但是我们从当时整个佛教传布的形势,中国和当时西域诸国的交通……可以断定佛教……开始传入当在东汉初年。”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一般说,菩萨都是男性,但为什么观音菩萨又称为“观音娘娘”呢?这个“娘娘”尧竟是男是女?……

观世音音译“阿那婆娄吉低输”或“阿波卢吉低舍伐罗”,是我国汉族寺庙中常供的四大菩萨(文殊师利、普贤、地藏、观世音)之一。佛经称其为大慈大悲的菩萨,百千万亿众生受苦受难,只要虔诚念诵其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名。唐人因避太宗“世”字讳而略称“观音”。据说观音诞生在夏历二月十九、涅檠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相传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几百年来一直“香火不断”。

在我国,观世音这尊佛名也许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们习惯称其为“观音娘娘”。按理说,既称“娘娘”,那必定是个女人了。但是,据一些佛家经典介绍,观音除了作为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等总体名称外,佛教中显教一派认为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弟子,而密教一派则说观音是阿弥陀佛左右的二胁士。显然,不管是“弟子”还是,“胁士”,都未肯定观音是个女性。目前流行的《宗教词典》认为:“女相观音造像约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以后。”这恐怕是根据一般的佛像塑造演变而言的。在尚存的敦煌壁画中,北魏时期的观音佛像,秀骨清貌,体格刚健,并非女相。而把初唐与盛唐的壁画对照,则可看到,佛像渐趋“汉化”,穿上了微薄而略呈透明的裙衫,脸庞也逐渐丰腴圆润,呈富态状。时人以女子美的特点来刻画佛像,但还不是女相。《太平广记》记载:“有一宦官,他的妻子无端为神所慑,昏迷不省人事。宦官便请了一尊观音菩萨,祈祷保佑。其妻夜梦一个和尚前来搭救,即观音菩萨。可见唐人倒认为观音是个男性。宋代僧人法常画的《观音》绢图,画面上,白衣观音坐崖石间,大耳、面丰,略有胡须,肃穆宁静,分明是个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