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大病求医小病求己
31728600000005

第5章 日常就诊的误区

就诊时的十个禁忌

正确的治疗源于正确的诊断,而诊断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就诊时能否与医生密切配合。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为数不少的误诊,是病人或者陪护者造成的,与他们在就诊时的种种过失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十种。

1.酒后或大量吸烟后立即就诊

由于中等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或大量吸烟可引起心率(脉搏)显著加快,血压波动,以及出现其他异常改变,容易产生某些“假象”,给确诊造成一定困难,因此,要求患者在就诊前4-6小时内,不准饮酒或大量吸烟。

2.用药后立即就诊

有些药物可遮掩症状,因此,除非病情紧急需用抢救药之外,一般在就诊前不宜用药,特别是镇痛药、解热药、降压药、镇静安眠药等。

3.浓妆后就诊

病人就诊前切勿化妆,尤其是不能浓妆艳抹。这是因为化妆品掩盖了本来的肤色,对诊断十分不利。

4.隐瞒病史

有意无意对医生隐瞒病史,实为就诊之大忌。因为病史是诊断疾病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如果病史不清楚,再高明的医生也难以对疾病确诊,很容易造成误诊。

5.谎报病史

这比隐瞒病史更糟,对病人的危害更重。虚假的病史可将医生的思路引向歧途,容易做出错误的诊断,进而导致错误的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6.过度紧张

病人在陌生的医生面前感到有些紧张是难免的,但若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则会妨碍诊断,给确诊带来困难。因为人体在高度紧张状态时,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增高,以及肌肉紧张等症状,不仅会造成假象,而且还会妨碍检查。

7.挑医生

想找经验丰富、医术高超的医生看病,是人之常情。但到较大的医院看病,除专家门诊外,一般都是中青年医生轮流出门诊,而病房则是病床责任制,即每位医生负责固定的病床。这样一来,到医院看病大多是随机性的,轮到哪位医生就是哪位医生看。这时如果病人再挑选医生,在自己不中意的医生面前表现出失望或不满,会伤害医生的自尊,产生副作用,不利于诊断。

8.多疑或不信任

有些病人,特别是一些“老病号”,或某些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患者,常常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对医生的诊断无根据地怀疑、不信任。这种态度不仅会损害医患关系,而且还会由于不能很好地执行医嘱而影响治疗效果。

9.检查时不合作

医生在进行物理检查时,病人必须主动配合,才能使检查成功。如果检查时不按医生的要求去做,不能很好地与医生配合,必然影响检查结果,容易造成误诊。用医学仪器检查,也需要病人配合,如做血液生化检查,需要病人空腹抽血等皆是。

10.指名要药

许多病人就诊时不愿服医生给开的药,而是向医生指名要药。这种做法弊端很多。因为治疗必须对症下药,该用什么药必须由医生根据诊断开方,滥用药物不仅是种浪费,而且还容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另外,不少医生都讨厌病人自己索药,把指名要药看做是对医生的不信任,所以,这种做法还会损害医患关系。

女性患者看病时的五项禁忌

1.忌化妆

大凡中医看病,首先是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及精神状态。有许多疾病如心脏病、肺结核、肝胆疾病,贫血等,各有其特殊的面容,而浓妆艳抹后,掩盖了起初的面容和面色给正确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易误诊。

2.忌用香水

有许多疾病伴有异味,自己和别人都能闻到。如果使用香水,将会掩盖这些特殊的气味,而不利于疾病的诊断。

3.忌用经前看病

许多人在月经前有腰酸、下腹坠胀不适、腿酸等症状,与慢性盆腔炎、盆腔结核等病症状相似。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急性病,应避开此期看病为宜。

4.忌月经期间看病

月经期除与月经前期有相似的情况外,还有阴道流血,此时不能作阴道检查并且不适宜化验小便,因小便中易混入经血,影响小便化验结果。非急诊病人不宜在此期看病。

5.忌“讳疾忌病”

有些年轻女性看病时吞吞吐吐,不愿意讲清发病经过,或者答非所问。特别是妇科检查时,羞羞答答,一些该讲的情况不肯讲明,往往使医生难以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老人谨防看病误区

如今一些中老年人有了病,在治疗过程中却不愿意配合医生做必要的检查,还有的自己点名要药。接下来我们要提醒朋友们注意这些看病的误区。

1.患者不愿意配合医生做必要的检查,自己点名要药

这类多为一些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他们自认为久病成医,当医生提出根据病情需作必要的检查时,他们常常觉得麻烦,没有必要。哪里不舒服,拿点药吃,症状减轻了也就算了。

比如,有的高血压患者甚至连测血压也认为多余,以至于长期作一般性头痛治疗。

2.略懂一点医学知识,盲目地给自己下结论,跟着广告走

这类人多为一些有文化、懂一点医学常识的中老年患者。他们比较注重收集信息,了解情况,往往会因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了异常或是长了什么东西而整日不思茶饭。还有一些中老年患者,把药品广告中的适应症硬往自己身上套,一味跟着广告走,千方百计要求医生多用“好药”、“贵药”、“新药”。有的患者更是一种药还没用完一个疗程,就要求医生另换新药。

3.依赖和滥用保健品。众所周知,保健品只能对疾病治疗起辅助作用,况且有的保健品只是“食”字号。而有些中老年患者明明患有某方面的疾病,却不遵医嘱,一味依赖和滥用保健药品。

4.很少关注自己

他们即使有病去看医生,也不愿详细述说病情。有的患者甚至在初诊中已发现有点疑问,需作复查确诊的,也视作儿戏。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认为身体一向很好,没有什么不适感觉,思想上放松了警惕,其结果是小疾酿成大病。

5.习惯经常看医生,有疑病倾向

这类人约占内科门诊病人的10%。他们总觉得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疾病,但经常去看病,说自己想象中的不舒服症状,但经医生检查,一般又没有器质性病变。

因此,他们往往对检查结果不满意,频繁往返医院。其实,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了心理科,这类中老年病人不妨去看心理医生,对症治疗才有效。

在这里我们提醒朋友们,看病时,要注意这些误区,以免错过了治疗的最好时机。

走出误区,学会看病

每个人都可能患病。患病后到医院看病,医生检查、确诊、开药,病人回家服药,逐渐康复,这是一个不成文的定式。但在以上诸多环节中,如何做得科学、合理,却不是人人都清楚的。这其中往往会产生许多误区,以致延误治疗。

1.小痛小病,一“扛”就成

感冒、发烧、腹痛、腹泻等是一些常见病,许多人认为不需看医生,家中有什么药就随便服一些了事;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身体好,不用服药,就带病坚持上班;还有一些面临紧张复习、考试的学生,常常带病坚持上学……殊不知这么一来,既有可能“扛”过去,也有可能就此“扛”出了大病,因为许多疾病的初期症状非常类似于感冒。如有一些儿童患感冒后,由于不及时治疗,发展成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炎等,造成身体其他重要器官的损害,这就是“小病失治,大病酿成”。

2.疗效好坏,全在医生

一些人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只要到医院看过医生,剩下的就是大夫的事了,病好病坏,全在医生。病好了,那是大夫医术高超;病要没好,换个医生继续治疗。

其实,患者的康复既有赖于医术高超、责任心强的医生,同时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中医所谓疾病“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说患者应以良好的心态执行医嘱,科学合理地调护自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3.自看医书,对号入座

慢性病患者大多渴望了解自己的病情,于是就买许多医学参考书,然后将有关自己病情的章节反复阅读,对号入座。他们往往向最严重的症型和后果上对,造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病情加重。

医学参考书及医学科普读物暖和来让人们了解医学常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治疗护理方法、保健养生知识的,是为了更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千万不可成为增加心理压力、加重病情的“紧箍咒”。

4.迷信“专治”,广告显灵

一段时间以来,“专家”、“专治”、“专药”等在媒体是广为泛滥。归纳这些医疗广告不能看出,凡是发病率高的、病程长的、无特效药的疾病,其医疗广告就多,“专家”及“专药”也就多。如: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高,目前又无特效药,这正好给“江湖大夫”以可乘之机。近年来,专治乙肝的“专家”、“专药”如雨后春笋般,有的还美其名曰“祖传专治”,殊不知“乙肝”之名是20世纪60年代初才有的,先辈们是如何“专治”乙肝的呢?

盲目相信广告,有病乱投医,只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5.治疗疾病,专家才行

有的患者看病非大医院不呆、非专家不行。这些患者忽略了一个事实:专家的门诊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解决更多的患者诊治,专家们不得不缩短每位患者的就诊时间;况且不少专家年事已高,连续面对许多病人,精力和体力都难以保持最佳状态,这有可能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

在门疹中,经常会遇到病人或家属提出找一个“好大夫”的要求。其实,个别高年资的大夫诊疗技巧却可能一般;相反,有的大夫年纪轻轻,却成绩斐然;“好医生”,不能惟年龄、学历是图,只有钻研学术、对病人认真负责,才是一个好医生。

6.开方治病,药贵则灵

患的是普通的常见病,却动辄要求吃高价进口药、用高级抗生素,成为门诊中的常见现象。

抗生素的滥用曾给人们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如“四环素牙”。如果现在仍给患者滥用抗生素,谁能保证20-30年后不会再有新的后遗症出现呢?合理用药不仅是医生的责任,也是患者应遵守的规则。在患病后,应根据病情选择用药,辩证论治,而不是以金钱论“英雄”,这样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7.儿童有病,不到儿科

我国早就规定,15周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均应到儿科就诊,国际上已有专家提出应将儿科就诊年龄提高到18周岁。国家之所以限制就诊年龄,是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机体各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功能也不健全,也就是说儿科疾病无论是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都有其特殊性。在用药方面,不管是药物的种类、剂量,都有许多与成人不同之处,例如,内含可待因,阿片的强力止咳药,小儿应用会抑制呼吸;儿童使用强地松等药物,必须精确地按体重计算确定用量等等。在疾病治疗方面,尽管儿童许多疾病的名称与成人相同,但治疗方法确不尽相同。例如,儿科治疗肥胖有其独特的即不影响儿童发育又能减重的方法,不主张像成人那样强行抑制饮食和热量的摄入。其它儿童糖尿病、高血压、肾病都有与成人不同的疾病特征,绝不能等同于成人。

8.千里寻医,不带病历

常遇到许多外地患者看病时忘记带上在当地医院做的化验、X光片等检查资料,很可惜。因为好的医生可以从以往的检查资料中迅速发现诊断疾病的线索,初步判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帮助患者以最小的代价确诊疾病。而重新开化验单排查疾病,既浪费金钱也浪费时间,更不利于医生对疾病的连续观察与分析。所以保存并携带病历资料到上级医院看病,也是“少花钱,治好病”的窍门之一。

9.急诊病人,却看“慢诊”

假如你突然呕吐、头痛、抽搐、腹泻、呼吸困难、意识障碍或原有的慢性病突然加重,看病时一定要先到急诊。原因有二,一是急诊诊断迅速。急诊属于全科医学,医生具有很强的综合判断能力和迅速、敏捷的反应能力,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很少因判断有误顾此失彼贻误抢救时机。二是急诊抢救迅速。急诊在医院被称为生命的绿色通道,这里除有训练有素的医生、护士外,还配备了相应的急救药品和设备,可以确保急诊急救的各个环节准确、快捷、顺利。因此,看病时患者及家属首先应该有急诊意识,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人的一生难免患这样那样的疾病,也难免和医生打交道。在患病后,关键是要保持良好心态,“走出误区,学会看病”。

健康体检的五项禁忌

健康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健康体检,可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发现一些不易察觉的早期疾病,以便及时干预、终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不少受检者由于对体检的一些关键环节重视不够,或认识偏差,出现种种疏漏,使体检的目的难以达到。

1.忌采血时间太晚

体检化验要求早上7:30-8:30采空腹血,最迟不宜超过9:00.太晚会因为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使血糖值失真(虽仍为空腹)。所以受检者应该尽早采血,不要轻易误时。

2.忌体检前贸然停药

采血要求空腹,但对慢性病患者服药应区别对待。如高血压病患者每日清晨服降压药,是保持血压稳定所必须的,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按常规服药后再测血压,体检医生也可对目前的降压方案进行评价。服少量降压药对化验的影响是轻微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高血压患者应在服完降压药后再来体检。对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体检而干扰常规治疗。

3.忌随意舍弃检查项目

体检表内设定的检查项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包括一些针对恶性疾病和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有些检查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特殊意义。如肛门指诊检查,对四十岁以上受检者直肠肿物的发现尤为重要。有的受检者因怕麻烦或害羞,自动放弃该项检查,若受检者真有病变,自然也就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其后果不言而喻。

4.忌忽略重要病史陈述

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体检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现状的重要参考依据,据此制定干预措施,对疾病的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有的受检者抱定一种“考核”一下体检医生水平的心理,认为疾病只能靠查出来,不能靠说出来。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例如,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前,必须搞清楚其高血压病的发病时间、治疗过程、用药情况等关键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治疗意见,包括加减用药剂量、调整用药品种等,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受检者记不住所服药物的名称,可以把药盒带来辨认。病史陈述要力争做到客观、准确,重要疾病不可遗漏。

5.忌轻视体检结论

体检结论,是对受检者健康状况的概括和总结,是医生根据各科体检结果,经过综合分析对受检者开的健康处方,对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些受检者对体检过程较为重视,却忽视了体检结论,没有仔细阅读和认真实施,使健康体检失去了意义。

看病还需多问病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患者在就医时,往往是医生问什么,就答什么,主动向医生提问题的病人较少。但是,病人在看病时多问病,把有关问题向医生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医生提高医疗质量,显然十分必要。

1.要想问

主要是克服两种心理,一是嫌麻烦的心理,有些患者看到医生很忙或自己精力、时间有限,就不想问。二是盲目服从心理,认为医生所做的一切应该完全照办,没有问的必要。从目前少数医生开“大处方”、动辄做昂贵的检查等现象来说,就有必要问一问其合理性,况且医生误诊误治的情况也有发生。

2.要敢问

了解自己疾病的有关内容是维护自己健康的权利,只要患者挂号看病或住院,就与医院建立起了医患关系。医生有义务向病人解释,病人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及相关的情况。

3.要会问

在诊断方面,医生除了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下结论外,大多数情况是要借助一些辅助检查。患者就要询问医生开出的检查项目的必要性和意义,对身体有什么影响,检查时注意什么等。在治疗方面,主要是要了解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有关知识,要询问药品的作用,服用后会出现什么明显表现,有何副作用等。手术前则要询问手术的必要性,术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等。另外,病人还应询问病愈后如何预防和复查等问题。

4.要多问

由于医院之间、医生之间,医疗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对一些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够理想的疾病要多问,多问几家医院、多问几个医生,有时还要多问几个不同科室。

5.要广问

病人可以向正在康复或已经康复的同类病人取经,从医学杂志、医学书籍中查找疾病的有关答案,还可以向有关的医疗保健栏目咨询,或从国际互联网上获取医疗信息,从而用更科学、更先进的医疗方法帮助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与此同时也要防范虚假广告及江湖郎中的欺骗,一定要到信誉好、规范的医疗机构进行咨询。

6.要勤问

当身体出现不适时,要及时到医院去看病,询问防病治疗的知识,不要图省事,随便到药店买药吃。在对待一些医院需要患者等待的问题上,如一时没有床位、手术排不上队或一些特殊药品缺货等情况时,患者一定要时刻与医院保持联系,经常反复地询问,不要懒得去问,消极等待,从而错失良机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