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大病求医小病求己
31728600000013

第13章 走出用药的误区

家庭用药的常见误区

1.时间错位

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夜间。有的药日服2次,应每隔12小时1次,有的每隔8小时1次,然而病人往往选择在3餐时服药,这样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疗效。

2.药量过大

通常治疗量可获得良好效果,如果超量服用可能会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然而有的人随意加大剂量,这样是十分危险的,不但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还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3.药量偏小

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不良反应,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产生明显的治疗效果,反而会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4.时断时续

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于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就可能无法控制疾病的发展。

5.疗程不足

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尿路感染需要7-1O天,才可治愈。若用药两三天,症状略有缓解便停止服药。就可成为慢性感染。

6.当停不停

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停止用药,否则会引起毒性反应如二重感染、依鞍性,以及蓄积中毒等。

7.突然停药

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癫痫病、抑郁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如停药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不要擅自停药。否则可能会导致旧病复发甚至危及生命。

8.随意换药

药物显示疗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如伤寒用药需3-7日,结核病需半年。如随意换药使治疗复杂化,出了问题也很难找出原因及时进行处理。

9.多多益善

科学地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常可增强疗效,但如果配合不当会产生拮抗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至招致毒性反应。

10.小儿用成人药

小儿肝肾功能差,解毒功能弱。因此应了解药物的性质及注意事项。氯哌酸可引起小儿关节病变并对软骨的发育造成影响,应禁用。

11.以病试药

有人患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屡找偏方、验方使用。这样经常会导致病情加重,失去手术时机,病情恶化,难以救治。

对症下药要小心误区

时下,不少人对“小伤小病”往往自行买药治疗。殊不知很多病的症状,是人体自卫防御功能的一种反应,如果不分析病因及检查,就盲目地对症下药,常会掩盖了疾病的实质,造成误诊、误治。

1.腹痛用止痛药

腹痛是腹部疾患的主要症状。但要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有无反跳痛放射痛,有无板状腹,腹痛与体位的关系等诊断。如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溃疡痛等都各有其疼痛特点。切不可一有腹痛就用止痛剂,掩盖了病情,引起合并症。

2.发热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引起发烧的疾病很多,大部分有其特殊的热型(体温曲线)。如弛张热常见于结核病,双相热常见于登革热、麻疹等。因此如遇发热就用退热药,就易打乱热型,影响诊断依据。

3.腹泻用止泻药

腹泻是身体自卫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如发生食物中毒、急性肠炎、痢疾等,机体为了自卫会将毒素、污染废物排出体外。如果一拉肚子就止泻,等于关门留寇,反而对身体不利。

4.咳嗽用止咳药物

咳嗽可将气管内的痰及异物排出体外,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对炎症分泌物及异物排出有积极作用,如果一发生咳嗽就服用止咳药物,特别是使用中枢性止咳药,则不利于炎症的消除。

5.失眠用安眠药

失眠大多数由于心理、习惯因素造成。所以不要养成依靠服安眠药来治失眠的习惯。因常用的安定、利眠宁、眠尔通、速可眠、安乐神等等都具有致瘾作用。对失眠应注意心理调节,少服安眠药,可多用中药、针灸、理疗等方法。

服药时常见的坏习惯

在家庭用药中,绝大部分是口服用药。为了让口服的药品更好地发挥药效,在服药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是需要注意的。

1.用其他水送药

口服用药应用白开水送药。不提倡用茶水、果汁等其他水送药。因为茶水中含有咖啡因、茶碱等物质,属于偏碱性的水溶液,这样用来送药,会与某些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的发挥。例如,我们经常服用的止痛药,是酸性的,如果用茶水送服,就会使酸碱中和,失去药效。果汁也同样,是酸性的水溶液,它可以使许多药提前溶解,不利于胃肠道的吸收。而且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它是一种氧化还原剂,会影响到部分药效的发挥。

2.分解药剂后再服用

像一些片剂的药或胶囊都属于缓释药剂,在服用时把胶囊打开或把药片研碎都是不正确的服药方法。像止痛药的茶碱、治疗心脏病的硝苯吡啶就属于这类药,这样会破坏药品原有的药效,容易使服药当时吸收的浓度过高,而且也达不到一天平稳地释放药效的作用。

3.强行给小孩灌药

小孩都不愿意吃药,很多家长常捏孩子鼻子,强迫孩子张开口,而把药灌进去。孙主任说,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小孩的鼻子被捏住,只能靠嘴巴呼吸,这时的溶液易呛进气管和支气管,轻则引起剧烈咳嗽,重则发生吸入性肺炎或药片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危及生命。

4.服中药时随意加糖

一般来说,中药,特别是汤药都比较苦,服用时患者往往要加点糖,其实一些中药是不适宜加糖后再服用的。我们常吃的糖分为白糖和红糖。红糖为温性;白糖为凉性。所以,加糖服药应首先了解药物的性状,凉性的药物可适当加一些白糖,热性的药物可加适量的红糖,这样才不会影响药效。另外,有些中药恰恰是利用苦味达到药效的,因此就不能加糖。另外,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可能会与红糖中的铁、钙等起作用而影响疗效。所以,服用中药时可否加糖,最好询问医生,不要擅自做主。

常见的五种无效用药

1.头痛使用止痛药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头痛都源于血管和肌肉,尤其是血管的牵拉。在情绪紧张、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偏头痛时,由于脑动脉血管收缩,随着每次心跳,动脉血管受到牵拉便会产生跳痛。因此治疗头痛时,首选药物和最有效药物并不是止痛药而是作用于血管的药物。

2.流行性感冒使用抗生素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常因变异而产生新的亚型引起流行。目前,对流感患者使用抗生素现象很普遍,不仅多见于个人自用,就是一些医生治疗流感也常用抗生素。显然抗生素对流感治疗是无用的。只有当并发细菌感染时,方可考虑使用抗生素。

3.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腹泻一般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前者当然应选用抗生素,而后者用抗生素则无效。消化功能紊乱可由饮食不当、食物过敏(对牛奶、鱼虾过敏等)生活规律的改变,外界气候突变等原因引起,此类腹泻使用抗生素均无效,应当采用饮食疗法,或用一些助消化药物。

4.丙种球蛋白预防传染病

丙种球蛋白对部分传染病有预防作用,如:麻疹、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风疹等。对于上述病人有接触者使用丙种球蛋白亦有效。但对乙型肝炎、流行感冒、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使用则无效。

5.皮炎、瘙痒症用激素

由于肾上腺皮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因而对某些皮肤疾病、瘙痒症有一定疗效,但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是无益的。此经长期使用或经常使用,可能诱发感染,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溃疡不愈。只有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牛皮癣等才选用激素。患皮肤病、瘙痒的患者不要首选用激素或激素制成的外涂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类药。

非处方药使用的常见误区

1.“老毛病”现象

某些患者凭着自我感觉不适,或个别明显体征,自我判断是“老毛病”,便不加思索选用过去曾用的某药。如此这样反复选用某药,将会造成一些不利因素。如:

(1)有可能因某种药的多次反复使用,而产生药源性疾病。而且老毛病复发,其诱发因素并非相同,某些临床体征并非完全一致,原来所用药物也难以兼治新出现的并发体征。

(2)反复长期使用某种药极易产生耐药性,使某药用量要加大,但效果并不隹,毒副作用反而增强,导致病情恶化。

2.随意增减药物用量

有些病人用药不能按时定量,疗程不分长短,忘服、漏服、乱服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的病情稍有好转,不适感觉明显减轻时,就不想再用药;有的因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用药不便而忘服;有的为治病心切,急于求成而乱服,使用剂量随意加大,或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品种,这种不规范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易导致耐药菌种增多,二重感染等,使病情复杂化,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使用非处方药,应该参照药物说明书上的规定,严格掌握用量和疗程,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3.自诊不明,模仿他人用药

有的病人自诊不明确,感到某种疾病症状与他人相似,就模仿他人用药,却忽视了一人会有多种疾病共存,同一种疾病会有多种症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诱发因素等。如常见的细菌性肺炎,共同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胸痛、白细胞数增高等,按病因不同,可分为链球菌性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绿脓杆核菌性肺炎等,根据其致病菌种,症状性质、急缓程度等不同情况,所用药物也就必然不同;还应该注意到同一药物对于不同的病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因病、因人科学地使用非处方药物,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4.多药并用

一部分医患双方都有这种心态,对一时难以确诊的疾病,采取多药并用,认为可达到防治兼顾,事实上无指征的多药并用,必定会搅乱人体正常防御功能,易引起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有时会产生并发症使病情加重,有时会掩盖病情症状,延误对疾病准确疹断和治疗的机会。所以对可用可不用的药物不要用,能用单一药物就不宜多药并用。

5.家庭药品久备不常用现象

有些人为备急用,总是多买些药作为家庭备用药,以便偶尔用之。由于患者缺乏对药物基本知识的了解以及家庭保存条件的限制,不能按药物的特性加以贮存保管,有些药物因吸潮、霉变、过期而造成浪费。因此家庭用药不宜久备,不宜多备,在保管上要按照药物的理化性质,采取避光、防湿、低温、密闭等相应措施,经常查看、更换、确保家庭备用药品的质量。

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提倡建立自我保健用药记录卡,详细记录健康状况、所生疾病发展过程、所用药品名称、用法用量、以及用药前后变化情况等内容,作为自身保健档案资料,通过这样不断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科学、合理使用非处方药物、提高健康素质将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儿童用药谨防“五滥”

每当孩子生病,家长总是心急如焚。此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跟着感觉走,尽管也常听说药物滥用,可此时火烧眉毛,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感觉哪个药可能有效,先给孩子治好病再说。其实,作为家长,再急也不能滥用药物,因为一旦出现药物毒副作用,对孩子的损伤往往比疾病本身更严重。下面我们就具体说说最常见的几种给孩子滥用药物的做法。

1.滥用抗生素

多数家长对药学知识了解不多,孩子感冒发烧时,便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是万能药,滥用抗生素不仅培养了病菌的耐药性,使其效果越来越差,而且对肝、肾、听神经,甚至血液系统均可能有损害。如四环素可影响小儿骨骼生长,并使牙齿变黄,形成“四环素牙”;氟喹诺酮可引起关节病变,妨碍软骨的正常发育;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对孩子听神经有损害;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滥用退热止痛药

儿童发烧时,由于家长缺乏医药常识,且急于减缓患儿病情,便随意使用退热止痛药或增加退烧药剂量,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儿童虚脱甚至休克。一般来讲,当小儿体温高于39℃时可使用退烧药,而体温在39℃以下时(有高热抽搐病史的小儿除外)则不宜使用退烧药,应采用降低室内温度,物理降温等方法。另外退热止痛药的毒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常用的解热止痛药因含有非那西丁,易使小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造成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安痛定、去痛片含有氨基比林,此种成分易使小儿白细胞数量迅速下降,有致命之险;感冒通含有双氯灭痛,既抑制血小板凝集,又可损害肝功能,皆在禁用之列。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急性呼吸道感染委员会推荐首选扑热息痛作为小儿退热剂,效果较好。另外,退热药应根据需要临时使用一次,服药后应让孩子多饮水以利于出汗退热。

3.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但也不可疏忽,如维生素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

4.滥服补品

有些父母认为,既是补品越多越好,这样不但起不到促进孩子健康生长发育的目的,还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如孩子服用钙剂过多,造成孩子骨骼过早钙化,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引起钙在肾、肝等脏器中的沉积,从而影响这些脏器的功能;服用人参蜂王浆引起体形发胖、性早熟,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同时还会增加成年后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病率。所以,儿童青少年时期只要保证合理的喂养和有规律的生活,根本用不着服用补品。

5.滥用丙种球蛋白

有些家长为了预防孩子感冒,经常给孩子注射丙种球蛋白,这也是不科学的。“丙球”是以混合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制成的,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简写为IgG)。从理论上讲,血液中IgG的浓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有关,但注射“丙球”后并不能降低感冒的发病率,主要是因为感冒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种类多且经常变化,而“丙球”所含的抗体不仅有限,而且缺乏特异性;而健康儿童及大多数体弱儿的血中IgG水平正常。由此看来,减少儿童罹患感冒的关键之举应从增强体质出发,具体措施应从坚持母乳喂养,合理安排食谱,从小坚持“三浴”锻炼(阳光浴、空气浴及水浴),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等方面着手,绝不能依靠“丙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