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31705100000021

第21章 名利与修身(1)

世人之争皆为名与利,无论是为官从政,还是经商从军,人人都想建功立业,这也算是正当的追求。但是,如果在名利问题上,拿得起,却放不下,走不出名利的圈圈,难免沦为名利的奴隶,那样实在是可悲。其实,名也好,利也好,一切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不功名利禄全抛下,潇潇洒洒过一生!

1.无为之胸怀

人生在世,为名为利,疲于奔命。填不满的欲壑,负不完的责任,完不成的追求,让人心绪胀满,无法轻松。真正的智者,懂得淡泊名利,不为物欲所累,所以能拥有明净之心灵,快乐之生活。

有一天,秋高气爽,太阳已爬在半空,庄子还长卧未醒。忽然,门外车马滚滚而来,喧闹非凡,随后有人轻轻叩门。原来是楚威王久仰庄周大名,欲将他招进宫中许以高位。以用其才,以期完成自己图霸天下的事业。楚威王便派了几位大夫充当使者,带着人抬着猪羊美酒,黄金千两,驾着驷马高车,浩荡而隆重地来请庄周去楚国当卿相。

半个时辰过后,才见庄子睡眼惺忪开门出来。使者拱手作揖,说明来意,呈上礼单。不料庄子仰天大笑,说了一套洋洋洒洒的话:

“免了!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多谢你家大王。然而诸位难道没有看见过君王祭祀天地时充作牺牲的那头牛吗?想当初,它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只是它的模样生的端庄一点,皮毛生得光滑一点,就被选入宫中,给予很好的照料,生活条件是好多了,这牛倘想改换门庭,再回到昔日既使是劳苦的生活境况中去,还有可能吗?还来得及吗?那么去朝廷做官,与这条牛有什么差别呢?天下的君主,在他势单力孤,天下未定时,往往招揽海内英才,礼贤下士,一旦夺得天下,便为所欲为,视民如草芥,对于开国功臣,则恐怕功高震主,无不杀戳,真是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你们说去做官,又有什么好结果?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荷色菊香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费心机去争名夺利,岂不是太无聊了吗?”

来使见庄子对于世情功名的洞察如此深刻,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怏怏告退。其中一位使者还如临当头棒喝,勘破数十年做官迷梦,就此决定回朝后上奏楚王告老还乡。

庄周仍然过着洒洒脱脱的生活。登山临水,啸傲烟霞,寻访故迹,欣赏景色,抒发感情,盘膝枯坐,冥思苦想,发为文章,在贫穷中享受人生的快乐和尊严。

当然并不是说,人不应该去追求功名。社会中的人总免不了功名利禄的诱惑,不论是为官从政,还是经商从军,人人都想建立功业,这是正当的追求。

这里的无为,是“而治”的无为,在名利问题上,要拿得起,放得下,一边享受着名利,一边又不为名利所困扰,所羁绊,否则人岂不成了名利的奴隶。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感悟:

这里所讲的“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碌碌无为”。老庄提倡无为,所谓出世哲学;儒家主张进取,倡导入世哲学;二者构成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一种处世哲学,即“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进则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逸山林修身养性。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庄的无为思想是很对的,就儒家的进取思想来说,似乎是相矛盾的,对世俗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无所谓虚名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即人的才华不可外露,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所以,入世出世表面的矛盾,实际上又一致,一个是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的人隐居不是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得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

2.流水不争先

世人之争皆为名与利,仁人志士之争皆为国与民,谁重谁轻,自然不用说。争权的人在朝廷上争,争利的人在集市上争,争斗没有止境。绞尽脑汁去争夺名利的人,其品德又能值几何?心胸豁达的人具有长远的目光和志向,“流水不争先”,不与人争名夺利。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不要过分计较,与人争长短。他们把利欲视如粪土一般污浊,把权力看得比鸿毛还要轻。污浊了就想避开它,轻视了就很容易抛弃它,躲避了则没有什么遗憾,抛弃了则对自己没有什么祸害。人们对权利的争夺,怎么能够不忍耐一下呢?

杨雄在《解嘲》中说:“早上大权在握,做卿相大臣,晚上失了权势,就成了平民百姓。”意思即是说,权既能使人得宠,也能使人受到侮辱。

据载,英布起初追随刘邦,立了功,封为淮南王。后来举兵反叛,被汉高祖镇压了。英布功劳比他人显著,因此,被封为诸侯,但也不能免除身遭杀害的命运。这儿说的,不就是人不多加思量而争世界只落得身遭杀戮吗?

我们都知道王僧虔善书的例子,因皇上自命书法天下第一,而故意把字写得很差,不与皇上争短长,因此平安无事。

所以,即使为官者有很高的才华,也不要与人过多地争长争短,否则反而会被埋没才华,阻碍自己成就大业。

《庄子》中提出过“意怠”哲学。“意怠”就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的地方,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的时候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也不脱队。因此,它很少受到威胁。

从表面上来看,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不与人争短长,这样才不会犯大错。在现代高度竞争的社会里,看起来似乎平庸,但却是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方式。

唐顺宗作太子时,不与父皇争长短,保全了太子的名位。顺宗在作太子的时候,也好作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的条件。

但是太子能力胜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嫌疑,所以又会经常遭到父皇的猜忌而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不造成太响的名气。

顺宗作太子的时候,曾经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王叔文于是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如果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灌耳,于是立刻闭嘴默言。德宗晚年荒淫而又****,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才有了唐朝著名的顺宗改革。

而隋炀帝的太子就没有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而太子却满载而归,隋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把太子给废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任何付出都会有回报的。确实如此。有时生活存在着不公平,不只是你自己觉得不公,连周围的民意也认为不公。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太激动,更不能一时冲动,干出无法收拾的傻事来。

比如评级、长工资,凭你的贡献,你的民意测验,这次的美事就理所当然属于你,但是因为只有一个名额,有关方面出于平衡关系或是其他考虑,就把美事给了另外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千万要想开,不能耿耿于怀,忧心忡忡,更不能失去理智,大动干戈。往后想一想,一次长工资不就是几块钱吗,不能为几块钱闹意气,叫人看低了自己的人格,看低了自己的风度。自己宽自己的心,自己寻找快乐。不要与他人非争个长短,争个高低不可。这就叫“退一步海阔天空”,要随遇而安。

感悟:

人生在世,争什么?无非是争两样东西,一是争气,一是争利。争气,不值得,“牢骚太盛防肠断”,争利,更不值得,也为人所瞧不起。要守得住“柔”,那就得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处利让利,处名让名。”名也好,利也好,一切都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索性就做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好汉,更潇洒,何必与人争得死去活来。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处于贫贱的地位时,眼中不要看中权势,而要安于贫贱。为官者在不得势时,也要忍一时之气,一旦时机成熟的时候,必然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干。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步陡的人,字小山,淮阴人。东汉末年逃难到江东,单身一人,十分贫困。

步陡和广陵的卫旌年岁相同,两人十分友好,都靠种瓜为生。当时,会稽有个焦征羌,是县里的大族。步陡和卫旌在他的地盘上寄食,怕被欺负,就一起抱着瓜去献给焦征羌,等了很久才被接见,焦征羌自己大吃美味佳肴,却在地上放了一张席子,让步陡、卫旌坐在窗口外,用小盘子吃饭,吃的也只是一些蔬菜而已。卫旌吃不下,可步陡却饱饱地吃了一顿,卫旌对步陡说:“你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待遇呢?”步陡说:“我们贫困卑下,主人用贫贱的方式对待我们,是应该的,有什么值得羞耻的呢?”后来步陡在吴国当官,官至中朗将,又被拜为丞相。

当步陡处于低微地位的时候,能忍受别人对自己的轻视,不去过分地过问、计较这种事情,是因为他胸有大志,有所作为。忍得一时之气,随遇而安,才能锻炼自己的品行。

同是三国时期,刘皇叔在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的前夕,曾会见过一位“水镜先生”。他告诉刘备:卧龙、凤雏,得其中的一个人就能够使天下安定。“卧龙”是指诸葛亮,“风雏”是指庞统。

这位“水镜先生”的真实姓名叫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善于识别人才,但不随便议论。他居住在襄阳一带,属刘表管辖。他认为刘表为人阴险,一定会暗害好人,所以更加隐讳,闭口不谈当时各派人物的是非,凡是别人问他某人怎样,他都只回答一个“佳”字。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有人说他是司马徽的侄子,后来曾在刘备手下担任军师中郎将,帮助刘备攻打四川,在围攻雒县时,不幸被流矢射中。少年时代的庞统性格内向,不太惹人注意。在他16岁的时候,曾经去看望司马徽。司马徽在树上采摘桑叶,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从白天到深夜谈论了很长的时候。司马徽非常赏识庞统,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南郡(今湖北江陵以北一带地区)文人中的首领。经司马徽的这一番赞扬,庞统的声誉便一天天高了起来。

后来司马徽移居颖川老家,庞统从南郡历经2000里行程前去探望。到了司马徽的住地,见他还是在树上采桑。这时庞统的见解已和年少时有些不大一样了,就从车子里探出头来,对司马徽说:“我听说大丈夫生活在世界上,就应该挂着黄金大印,佩着紫色的印带,怎么能够委屈了自己的才能,在这里做养蚕妇人的事情呢?”

司马徽听了,只笑了笑说:“你先请下车,我再来回答你的问题。”等到庞统下了车,他才接着说:“你只知道拣小路走能够早一些到达目的地,但是不知道走小路容易迷路。过去尧时的伯成子,到野外去耕地,并不羡慕功名的荣耀;孔子的弟子原宪住在用桑树条围成的门框的屋子里,不要高大的官家住宅。他们不稀罕华丽的屋子,不用肥大的马来拉车,不使唤几十名侍女。这就是古代的隐士许由、巢父心胸宽阔的地方,也是伯夷、叔齐足以骄傲的原因。在我们这些人的眼中,像吕不韦那样以奸诈手段骗得官位的人,或者像刘景公那样拥有骏马的庸碌君主,都是不足以夸耀的,我们应懂得顺应天命,不要太多强求。”

听了司马徽的一番话,庞统认识到了能够忍受住贫寒的生活,也是一个具有才干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品德。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中为人处世,不能只是追求功名利禄,任何事情都要从正道上取得,只能拥有该拥有的东西。为官者要先顺应自然,才能在将来真正有所作为。

晋代的王猛,字景略,北海人。年少时家里贫困,以卖畚箕为职业。

有一次,当他在洛阳卖畚箕的时候,有一个人出高价买他的畚箕,对他说:“我家里离这儿不远,你跟我去取钱吧。”因为他出的价钱很高,王猛就跟着他去了,走着也不觉得路远,不知怎么回事,忽然到了深山里,看见一位白发白胡须的老者,靠着矮凳坐着,并给了他10倍的价钱,而后派人送他走了。他出山以后,环顾四周,才发现这原来是嵩山。

王猛相貌堂堂,不屑于理会小事,人们都十分地轻视他,他自己却悠然自得。王猛隐居华阳,听说桓温进了关,就故意穿着破烂的衣服去拜见桓温,一边捉着身上的虱子一边谈论当时的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桓温认为他不同寻常,十分高兴地与他交谈,封他为祭酒,可他却推辞不做。

升平元年,前秦尚书吕婆楼向秦王苻坚引荐他。苻坚与他一见如故,和他谈论当时大事。苻坚很是高兴,说自己是遇上孔明了。于是王猛当了中书侍郎,后来又做了尚书左丞。

人不可能总是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尤其是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他们能够随遇而安,不惧怕地位低下,不惧怕别人的轻视,以自己做人的原则约束自己,不断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