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31667000000028

第28章 勇立潮头创大业--记宁夏大北农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邢泽光(1)

马志恒

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题记

21世纪对许多人来讲,有机遇也有挑战,在这充满梦想与幻想的时代里,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正在发生着剧烈变革。能否打造出梦想中的"航空母舰",是许多有志者追求的目标。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梦想因人类而光荣。梦是人欲望的表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得不到的东西,在梦里都能如愿以偿,"阿波罗飞船"便是人类科学与幻想的结晶。事实证明:梦想与幻想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强大动力。能否实现梦想,就看你有没有实现梦想的勇气与决心。宁夏大北农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邢泽光,就是一个向不可能挑战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他打造出的"航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正在稳步驶向深海。这艘企业"航母",在春潮涌动的塞上平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古语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宁夏大北农今天的成功,背后必定有个极其睿智的"萧何"。翻开董事长邢泽光的履历,人们不难发现,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农民之子,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和他20多年的奋斗拼搏分不开的。20多年来,他曾几番受命于危难之时,几番起死回生,创造奇迹,被传为佳话。这为他日后打造"企业航母"积累了宝贵财富。

眼界决定宽度,性格决定命运。宁夏大北农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是与领航人的眼光、胆量和素质分不开的。在他不凡的成长历程和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和大多数人一样有过太多的挫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对事业执著的信念和决心依然无比强烈。

初写黄庭

1964年3月26日,邢泽光出生在贺兰县常信乡一个农民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也是家中的希望,虽说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但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始终伴随着他。这位属于专政对象的富农后代,在急风骤雨的岁月中,曾无数次目睹亲人被拉出去游斗的场景,切肤之痛,使他倍感困惑和不安。能像城里人一样,吃上商品粮,不再像劳苦的父辈在土里刨食,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也许是因为"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原因,邢泽光从上学那天起便非常用功,中考时以全县第四名的成绩考入贺兰二中。上高中时他代表贺兰县参加全区"心算"大赛取得全区第一的好成绩。本来他是完全可以上大学本科的,但迫于家庭的压力,他还是报考了大学专科。1981年8月,他被黑龙江粮食学校录取。两年的学习生活,千里之外的北国风光,使这位从未出过远门的农家之子,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1983年8月,邢泽光从黑龙江粮校毕业后分配到贺兰县粮油加工厂工作。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年代,粮油加工是个苦差,待遇差、环境差、地位低。在机声轰鸣的厂房里碾米磨面,蓬头垢面不说,工作时根本看不出人的模样,但凡有点办法的人都想方设法调走了。但邢泽光不这样认为,他把工作当事业,把吃苦当修炼。他认为这是发挥自己专业技能和施展才华最好的舞台。

贺兰县粮油加工厂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在20多年的生产经营中,厂房陈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负责技术工作的邢泽光,潜心钻研、大胆尝试,对设备和工艺进行了改造。改造后使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大大改善。这位不摆架子、甘于吃苦、认真负责的技术员很快赢得了工人和领导的信任,当年被提拔为副厂长,那年他不到20岁。当领导就得像个领导的样子,这个样子使职工能从他身上看到希望,企业能从他手里发展起来。

邢泽光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除了对外联系业务外,他在全厂职工中大力开展技术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在他的带动培训下,原本不安心工作的人员成了操作能手和技术骨干。人的问题解决后,他又亲赴江苏考察设备,从无锡粮机厂购进了一套国内先进的面粉加工设备。他亲自组织、指挥工人加班加点安装调试,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套设备的改造安装工作,并一次试车成功。

通过这次技术改造,使全县人民吃上了"优粉",并且使小麦的出粉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83%,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粮油加工厂由此成为县粮食系统的学习榜样。

80年代后期,为了改变国有企业僵化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县政府决定将粮油加工厂承包出去。这一消息使原本平静的厂区内外骚动起来,一些人权衡利弊,怀着不同的心态和不同的目的行动起来。目的不同,目标也就不太一样,有人想借此机会使企业发展起来,有人想借此机会捞上一把。从银川、固原等地过来的承包人,请客送礼,四处活动,想方设法压低标底,游说相关人员,但是他们的目的都落空了,邢泽光以高出县政府利润一万元的价格,获得了承包经营权。

邢泽光之所以能在这次竞标活动中取得胜利,除了工厂职工投票表决支持外,更重要的一条是,他的承包方案目标明确,可行性操作符合实际。投票人能从他的方案中看到自己的利益,政府能看到企业的远景。人们心里明白,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进步,而更重要的是企业带头人的进步。

邢泽光心里明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有质量才有市场,有销路才有出路。面粉要想保证质量,就必须要在清理、冲洗、润麦上下工夫。麦子筛不干净,碎石子、麻绳头等杂物会直接影响质量。新上任的邢泽光在每道工序上都严格要求,进行奖优罚劣,生产出的面粉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他又不断创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研制开发出精粉、面包粉、自发粉等系列产品,打破了面粉市场品种单一的格局。

在议价粮的加工销售上,他们更是风风火火走在了同行业前头,陕北榆林、山西汾阳等地前来拉货的卡车排成了长龙。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曾经是门可罗雀的企业,一转眼竟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他组建了专门的销售队伍,银川市的大小粮店、宾馆饭店、食品企业均能见到他们送货上门的身影。为了保证供应,增加产量,他们从内蒙古阿左旗腰坝镇购进数千吨议价小麦,小小的县粮油加工厂,在邢泽光领导下成了全区议价粮加工和销售的大户。在开拓市场方面,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办法,除了组建专门的营销队伍外,他们还在全区粮食行业中率先开展"代农加工"业务。农民把新产的小麦存放在他们手里,用小麦按一定比例换取面粉,随时需要,随时领取,省去了加工和储存的难题。"代农加工"是一项双赢业务,既方便了农民,又发展了企业。企业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还缓解了资金周转的困难。

在群雄逐鹿的粮食市场上,他们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活。当年企业利润高达18.6万元,比承包规定的7万元多盈利一倍多。由于邢泽光在承包经营中的卓越成绩,1988年8月贺兰县人民政府授予他"优秀厂长"称号。在当年召开的群英会上,他被选为人大代表。贺兰县人民政府破格提拔他为全县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这位年仅25岁的人大代表,当选时意气风发,前程无限。

穿越荆棘

贺兰县清真食品厂成立于60年代初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原料由政府调拨,产品无论好坏都能卖掉。改革开放后,不论是什么东西都得拿到市场上检验,面对"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经济大潮,它的管理体制和营销模式弊病显现出来。在霸王企业面前,像末路英雄一样奄奄一息。清真食品厂的最后挣扎,使企业员工人心惶惶,有关领导更是着急,大家谁都不愿看见一个老厂倒闭关门。

邢泽光是一位优秀厂长,几度春秋,春华秋实,在治理县粮油加工厂的岁月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功方法。在县领导的游说下,他决定用自己的荣誉和政治生命穿越这片荆棘之地。1992年5月,在完成了清产核资后,他兼并了清真食品厂。

清真食品厂生产的食品,老百姓有句顺口溜大概能说明问题:"酱油不黑醋不酸,饼干像是耐火砖,炸得麻花像牛鞭……"这样的产品,能保住企业是不可能的。邢泽光上任后惊异地发现,这个国营老厂在管理上一片混乱,没有单独核算;库房里进了多少原料、出了多少糕点,连保管员也说不清楚;车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们想几点钟来就几点钟来,想几点钟走就几点钟走;生产食品的车间里,像猫一样大的老鼠安营扎寨,窜上窜下;领导人更是一脸茫然,不知该干些什么。

"整饬军务,章法为止",邢泽光弄清情况后,立马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在这套制度里,他要让职工清楚,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有人监督、有人负责,谁违反了这一制度都将受到惩罚。"治乱世当用重典",在他的领导下,食品厂在管理和生产上有了重大改进。各类不同的食品都要分车间、分品种进行单独核算,节约受奖、损失受罚,那种想吃就吃,想拿就拿的现象不再发生。

1992年的中秋节即将来临,这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个中秋,能否利用好这个节日,是机遇也是挑战。"五仁月饼"是清真食品厂的一个老牌产品,因为销售原因,一年也就生产2万多斤,这次邢泽光做好了准备,在月饼的质量、销售方面做了全面的部署。生产月饼的所需原料,在进货时都有严格检查,花生、芝麻、核桃仁等在月饼里该放多少就放多少,面粉、白糖、食用油均是上乘原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他们又更新包装,使"五仁月饼"从外包装上看有一个全新的面貌。除此以外,他又广泛发动职工联系客户,做好了生产和销售的一切准备。

这一年的中秋前夕,食品厂真有些热火朝天的样子,职工们放弃假日休息,连天连夜生产,一盒盒物美价廉、包装新颖的"五仁月饼",在节前摆上银川市大小商店的柜台。

"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这一年的中秋,在邢泽光的带领下,全厂职工同心协力,共生产销售"五仁月饼"15万斤,盈利12万多元。这次胜利,印证了哲学家所言:"所有的危机都是转机,问题是要面对现实,寻找办法。"邢泽光的办法是等待机会、利用机会、赢得机会。

企业盈利了,在邢泽光看来并非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全厂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领导人如果光在生产和管理上下工夫,忽视了职工的个人利益,这种成绩是不会长久的。"欲达达人",让职工尝到甜头,是管理者的最终目标。他为职工每人购买了一套液化气炊具,每月除了奖金之外,还发送一袋面粉,职工们喜笑颜开,干劲更足了,工资由原来的每月100多元提升到300多元。

美国经济学家迪尔说:"一个企业的存在,乃是存在于职工的头脑和心灵之中。"人是企业发展的唯一资源。"企业即人",这是西方管理者的一句名言,是其人本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企业能否摆脱困境,走向发达皆来自于人。从邢泽光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承包政策,目的和愿望都是好的,之所以出现了"穷庙富方丈"现象,是因为承包人思想意识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