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理想。
--爱因斯坦
主人公小档案
姓名:朱军林性别:男
民族:汉生日:1970年5月13日
学历:大学祖籍:宁夏
最大的爱好:读书
最大的心愿:把宁夏丹富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做成宁夏粮油加工行业的龙头老大,让丹富面粉走向千家万户。
出色的奶奶和父亲
灵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方风水宝地,古为"灵州"城。它不但有着独特迷人的景色,更有着文明悠久的历史。去过灵武的人都知道,这地方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代有英雄豪杰辈出,抱着这样诸多的想法,我采访了当前灵武粮食加工界的一位名人。
他叫朱军林,今年37岁,长得浓眉大眼,天庭饱满,目光炯炯有神,一看就是那种干事业的人。朱军林排行老大"领导着"3个妹妹,常干的一件事就是打猪草。每天放学回家,他就领着妹妹们去田边,他打草,3个妹妹当帮手,有时要打一大麻袋,几个人齐心协力拖着袋子走。朱军林告诉我,这种活现在要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才能干得了。可他当时才十一二岁。我问他小时候谁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朱军林毫不犹豫地回答:奶奶。小时候,只要人们一看到朱军林,就会高兴地说这是朱奶奶的大孙子,对他特别亲切,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奶奶心地善良,为人热情。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一大家子人,在那个年代,家里的物件甚至包括吃的,她从不吝啬,总是送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奶奶还是妇女队长,她常教育孩子们要听话、勤奋。朱军林记得四叔在税务局工作,常有人送礼,奶奶从来不让收礼,老是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公家的事,一点都不能马虎。"这给朱军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常以此为荣。
有了这样一位出色的奶奶,同样也会有一位出色的父亲,朱军林的父亲因心地宽厚,为人刚正,18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长,一干就是30多年。30多年来在生产队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什么活都冲在前头,以身作则,充分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直到50多岁才卸任。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如同陶瓷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正是在这样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朱军林养成了一种敢想敢干,不怕困难和失败,积极进取的顽强个性。
大丈夫有泪不轻弹
上中小学时,朱军林一直是个好学生,成绩总是在班里前几名。1990年朱军林从宁夏农校毕业了,心怀远大抱负的他被分配到灵武市畜牧局动物检疫站工作。
由于检疫工作的特殊性,市场检疫时间性比较强,早晨忙完,就再也无事可干。单调乏味的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去了,在旁人眼里,他是值得让人羡慕的,捧着一个铁饭碗,有着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正是社会上所说得旱涝保收的工作。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可是朱军林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填饱肠胃、饱食终日,也算是一种人生,可是我们活着不能同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理想,要献身社会,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于是,在工作之际,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为自己"充电补能"。1994~1997年他参加了宁夏农学院的函授学习,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这使他的思想更为成熟,心志更为高远。
由于父母也在农村务农,从小到大,他看到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而粮食的价格却一直下滑卖不上公平合理的价钱,到头来,生活水平始终提高不了多少。对此,他心中始终有个心结。回乡办企业的念头萦绕在他的心头,总是挥之不去,他渴望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去试一试自己的分量,试一试自己的才干。
多少个不眠之夜,朱军林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可是家乡的龙头企业又寥寥无几,这势必制约着灵武市的经济发展,自己有幸生长在这个如火如荼的年代,如果不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些什么,怎么能对得起家乡的父老乡亲!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坦率地告诉了父母后,却遭到了他们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在现今这个社会,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已经不错了,电视上天天有新闻播送发达城市企业工人下岗的事,放着安安稳稳的班不上,还想怎样?就连朱军林的妻子也一时想不通。
怎么办?朱军林陷入矛盾之中。他想,要么安分守己,日复一日地上班,心安理得地拿着国家给的一份固定工资,要么勇敢地冲破思想的樊篱去创造一个新的人生,走一条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当时,朱军林犹如站在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久久地、痛苦地徘徊着……
其实,人在这一生中,常常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取与舍之间权衡,是选择平淡、安逸还是非凡、艰难,经过了上百个日日夜夜的思考,朱军林终于下决心停薪留职,走一条创业之路!
当时,朱军林的父亲正经营着一个小型面粉加工厂,由于种种原因,加工厂濒临倒闭,他父亲已经心灰意冷,准备卖掉这个加工厂,并正在寻找买主,朱军林得知这一情况后,耐心地说服父亲,留下了这个小加工厂。就这样,朱军林在亲人的一片反对声中,在众人不理解的目光中接管了父亲的小型面粉加工厂。
这是1997年9月,又一个塞上瓜果飘香的季节。
朱军林首先对加工厂经营不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工艺设备的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客户上门的经营思想等都是客观原因,紧接着对几所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考察,最后将自己的面粉加工厂的机械设备定位,定位在中档、普通消费群体上。聘请专业人士对本厂的设备进行了成功改造,在改造设备的过程中,朱军林虚心向专家请教,掌握了面粉加工生产流程及设备运转情况,从原粮收购入手,严格把关,只有优良的小麦才能生产出品质良好的面粉,在极短的时间内很娴熟地掌握了各种设备运行的操作技术以及维修、养护。
创业的路是艰难的,创业者的每一步都是艰辛的。为了缩减成本支出,朱军林既是管理者,又是小麦收购员、机械工、维修工、面粉销售者,身兼数职。他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厂里忙着,昔日的一个老同学来厂里看望他,看到他一脸一身都是面粉,眼中流露出的那种非常复杂的表情令他终身难忘。
回想企业刚开始起步时,朱军林的小面粉厂生产出的面粉还没有打开销路,只能生产一天停一天。每当生产时,在面粉厂加工车间、小麦收购点、办公室,处处都可以看到朱军林来回奔忙的身影。生产结束,对设备进行维护后,朱军林又开始了面粉的销售工作。一天忙碌下来,他还要赶紧清粮,为第二天的生产做准备,常常要干到夜里两三点。夜深人静,在清粮车间常出现朱军林孤独的身影,他像一个默默的垦荒者,在通向自己事业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
为了打开销路,得到客户的认可,朱军林常常骑着摩托车带上面粉去各餐厅、面馆推销自己的面粉。他在推销面粉的同时,也在推销自己。后来随着面粉销售量的逐渐扩大,这个濒临倒闭的加工厂起死回生了。
如今,回想那时的日子,朱军林深有感触地说,真是太辛苦了,那才叫做背水一战,心中的压力特别大,晚上睡觉时常惊醒。
他还给我讲了他两次出师不利。
那是他第一次租了一辆车,满腔热情地拉了满满一车面粉到陕西的靖边去销售,连天连夜地赶路。那天的天气很不好,没走多远,就起了大雾,一路上三四十米看不清人,朱军林押着一车面粉小心翼翼地前行着,夜里,朱军林下车解手,感觉怪怪的,他一查车,糟糕!车帮子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十几袋子面粉不知何时让人给跟车偷走了。一下子丢了十几袋面,还没到目的地,就已经赔本了,真是出师不利,但他硬着头皮押车到了陕西靖边,可是情况比他想象的更糟,人生地不熟,没有客户认可他的面粉,一连在靖边转悠了几天。一家家面馆推销过去,面馆的老板娘先不买,让他们放下一袋面,等客人吃了,说好了再买。朱军林一下子灰心了,这样再呆下去也没有结果,最后只好把一车面粉寄放在妹夫的店里,自己垂头丧气打道回府。
虽然第一次出师惨败,这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或许从此就不干了,可朱军林偏偏是个不服输的人。回来后,对半路上丢面粉的事,在家人面前,他只字未提,却暗下决心:还会去的!在这次的经历中,他发现自己的面粉在加工精度与粗细度上不适合陕西客户的要求。经过反复调试设备,仔细的测试,面粉的加工精度和粗细度达到了要求,他第二次来到了靖边。这一次,朱军林是抱着必胜的信心去的,可上天好像有意考验他似的,车竟然坏在了半路上,最后总算到了靖边,可是这里的人还是只认人不认产品,不管他怎样推荐自己的面粉,经销商还是半信半疑,最后在面馆现场做后,大家品尝感觉口感好,有筋道,面色自然黄白不泛青,这才你10袋我5袋的将信将疑放下了。有个经销商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这些面粉都差不多,面粉袋上啥标志都没有,让人咋个认。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时,面粉包装袋都是传统的白布袋,可反复使用,每个经销商的店里码的一袋袋面粉从外观看都是一个样,朱军林脑中灵光一闪:对呀,只有在包装袋上留下标志,人家才会记住你,相信你。这次的经历深深地刺激了朱军林。回到灵武后,他对天发誓,一定要狠抓产品质量,在近年内创出自己的品牌来,让那些不理睬他的面粉经销商争着抢着经销他的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