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孩子们在这一时期都能给自己的画起名字,但她主要喜好的还是笔的运动给她带来的快乐。如果她拿到一种新的绘画工具,她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尝试它,与成长相类似。孩子们用在画画上的时间更长了,涂抹的内容也丰富起来,有时还配上文字说明,但这种做法并不意味着与成年人的交流,似乎应该说这是同自己的对话。绘画这时明显地成为儿童对周围环境感受的记录,涂涂画画也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时会声明自己要画些什么。有些她能做得到,大部分情况下她做不到,她无法预知最后的结果是个什么样子。开始说要画树,可一会儿又改了名字,一个起伏的线条块,可以是狗,也可以是奔跑的小人。这些线条不总是代表着她看到的东西,有时也可能是别的方面。例如,孩子们还往往一边画一边在嘴里自言自语:“这是一列火车,呜,呜,呜。”“这是一只小鸟。”“这是一棵松树。”重要的是这些乱涂的线条对大人可能没有意义,但对作者本身有实际意义。孩子笔下的圆圈和直线有时就构成了人物像。但成年人不要以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画面,也不要强迫孩子来解释自己的画。家长和教师只需鼓励孩子们去自由发挥就是了。
记住这一点,不应随意干扰孩子们涂画。
专家建议:
给儿童讲故事,带她看电视或看电影,或者对动物、植物及人们的活动进行启发性的争论,鼓励她运用思维工具。
让你的激动或兴奋情绪溢于言表,使她受感染。
引导她思考问题抓住要点,提高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鼓励她的独创性,培养她善于体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不要经常批评她的画,因为错误也是学习的一个部分,更何况她有她自己的思维方式。
提供适当的美术材料:较浓的广告画颜料;不同规格的毛笔、水彩笔、排笔、水粉画笔。各种颜色和型号的蜡笔,有色粉笔;彩色纸、铅画纸、水彩纸等;粘土、面团等造型材料;调色盘、罩衣、围裙;胶水、剪刀、浆糊和其他制作工具。
我喜欢的色彩
一个名叫薇安的7岁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画一幅画,在旁边画画的同学保罗突然抬起头嚷道:“看呀!薇安将天空画成红色了。”
“这是太阳落山的时候,蠢货!”薇安愤怒地说。
“我没说不好,”保罗愤愤地回答,“我只是感到惊讶。”
“保罗,你认为天空应该是什么颜色呢?”老师问道。
他看了一会儿窗外,然后回答:“我认为天空是一种灰色。”
“灰色?”另一个孩子插话,“我想是蓝色。”
“我知道设想它是什么颜色,但窗外现在的天空是灰色。”
罗丝也表示反对:“蓝色?为什么有时我看它是我非常喜欢的橘黄色。”
这时大家都兴奋地谈论着,老师说:“很好,我们都可以对天空的色彩有不同的看法。还有同学有别的看法吗?我们现在有红、蓝、灰和橘黄4种颜色了。”
伊莲娜举起她的手:“老师,下雨的时候天是灰暗的,有时甚至是紫色的。每当看见天是那样的颜色,我就感到害怕。”
“但天下着大雪时,就完全是白色的。”另一个孩子大声说。
“现在我们有7种颜色了。”
“雾天,在我们街上大工厂的附近,天有时看起来是黄色的。”另一个女孩子主动说。
“好,8种颜色了”。老师很高兴。
“但蓝色,什么是蓝色”,薇安又在发议论,我至少在不同时间见过三种不同的蓝色。”
“是的。”大家都表示同意。“到目前为止,我们说天空可以有8种不同的颜色和三种不同的蓝色。经过这次讨论,我们都还认为天空是一样的颜色吗?”
“不一样!”他们回答。
“既然你们已经知道其他人对天空的看法与我们不同,我们还会说天空只是蓝色吗?”
“不会。”他们再次回答,然后继续画画。
几分钟后,薇安拉着老师的衣服,要求老师俯下身,在老师耳边小声说:“我还是喜欢用红色画天空。”
4~8岁是儿童美术的发展过程中自我表现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中,能使孩子感到激动和兴奋的往往是绘画本身,而不是色彩。她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她最关注的是自己画出的线条和图案。处于涂画阶段的孩子常用不同色彩,可是一旦她开始用线条勾画物体时,就会更重视图形而不是色彩。这并不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懂得色彩,而是说此时孩子所具备的运笔能力占据了支配地位。这个阶段儿童作画时所选用的色彩和画的内容常常很不协调。孩子笔下的男人可以是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或是黄色的,完全取决于孩子对哪种颜色的偏好。
这并不意味着色彩对孩子失去了重要性,恰恰相反,研究发现,除去一些特殊因素,如某种颜料尚未用过,某种水彩调得好,不易流淌,某种颜料离得较近等,孩子们绘画时所选用的色彩往往与她当时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因素有着很大的关联。如孩子们大多喜欢用黄色表示欢乐的场面,而用棕色表示悲伤,她们用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画妈妈。
对孩子来讲,色彩的运用是个令人激动的体验。尽管她们缺乏关于色彩关系的知识,她们还是能够运用色彩,并从中得到乐趣。成年人不要去批评她们用错了色彩或试图教会她们什么是正确的色彩,那会妨碍孩子们的自由发挥。应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去自己认识色彩。
你应该明白,孩子的情感表达比色彩更重要。
专家建议:
对孩子的“另类色彩”不必感到惊奇。
学会欣赏孩子的画,而不要表示异议。
与孩子就画进行交流,探寻她的情感。
引导孩子用哪些色彩会更好。
泰戈尔的品位
泰戈尔是近代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他是伟大的诗人,并于1912年因为诗集《吉檀迦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人。他是伟大的音乐家,一生谱写了2000多首歌曲,甚至印度的第一首国歌也出自这位大师之手。他还是伟大的画家,他创作了2000多幅油画和素描,许多艺术精品至今还收藏在印度国家艺术馆,成为印度人引为骄傲的国宝。
小泰戈尔5岁就开始学画,父亲遍请孟加拉地区各家名师进行指导,可是学了两年,水平仍然上不去。
有一次,老父亲把小泰戈尔的画拿到庙里请一名高僧指点,那位高僧仔细看了一番就说:“这画画得非常像,可就是缺少风骨,缺少韵味,真正的艺术最讲究的正是这一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呀!”“可如何学得韵味呢?”老父亲百思不得其解。高僧把手一挥指指周围的壁画说:“这些历代名师的真传,不是处处都饱蘸着风采飘逸的神韵吗?”
老父亲茅塞顿开,便找来许多画册,一幅一幅叫孩子品味,并对孩子说:“提香的《拾麦者》画了些什么呀?画面上拾麦子的姑娘和小孩各自做着各人的事情,这种构思是四分五裂的,所以提香最糟糕的毛病就是缺乏统一性。但是你瞧瞧,他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活生生的灵魂,每一张脸上的表情都是那么真切动人,好像我们伸手就可以触摸到似的,甚至还可以嗅到新鲜麦子的香味呢!”小泰戈尔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接着,老父亲又翻开其他的名画,一一向泰戈尔解释,指导他欣赏。
当泰戈尔长到12岁的时候,家里的珍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他求知的渴望。为了打开眼界,阅尽人间艺术珍品,父亲带着泰戈尔坐上马车旅行,到印度各地参观文化古迹。
1878年,为了进一步打开艺术视野,扩充知识面,在父亲的鼓励下,泰戈尔又远涉重洋来到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尽管他学的是法律专业,可他仍然保持着追求艺术的浓厚兴趣。他时时记得父亲的教导:“欣赏一流作品,培养一流趣味。”他孜孜不倦的求学足迹,踏遍了伦敦的每一处艺术殿堂。他参观了牛津大学艺术馆,也参观了剑桥大学艺术学院;他花费了3个月时间,翻阅了大不列颠图书馆和博物馆公开展览的每一幅艺术珍品,并且写了多达10本的艺术笔记。
在当代,发展孩子的艺术爱好已经成为家长对孩子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普遍方式,而许多孩子尽管拜过许多名师,读过许多艺术培训班,甚至在钢琴或者油画方面经过了相当严格的专业级训练,而成绩却表现平平,不尽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孩子的基本技能上去了,可是她们的艺术品位、艺术鉴赏能力却没有跟上去。在上述情况下,她们至多只能算是艺术工匠而不能成为艺术家。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何处觅,功夫在身外。
培养孩子高雅的艺术品位、超凡脱俗的艺术鉴赏能力,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多看多读,多鉴赏一流艺术家的艺术精晶。同时,培养孩子的艺术创造意识,首要问题也同样是提升她们的艺术鉴赏水准。这正如泰戈尔的父亲所说的那样:“欣赏一流作品,培养一流趣味。”
专家建议:
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熏染中得到净化和提高。
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些高雅的艺术作品。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够让孩子在绘画方面有更深的接触和较多的了解。
让孩子博览群书,培育良好的知识与艺术修养。
多学习大师的作品,会使孩子进步得更快。
三.让我们一起来跳舞
天使的翅膀
玛丽刚刚10个月,可她的眼睛里已经充满了无数的好奇。妈妈抱起她,她盯着妈妈卷曲的金黄的长发,终于忍不住用手抓了一把,噢,软软的,好舒服!她使劲地扯起来,妈妈嗷嗷怪叫着放下了她,她满脸的不高兴。昨天揪了爸爸的耳朵,今天又扯妈妈的头发,妈妈只好把一个彩色球递给了她。她双手捧着这个圆家伙,左看右看,嗯,颜色挺不错,不知道味道怎么样?她终于把舌头伸出来,抱着彩球大啃特啃……
妈妈把玛丽放在地毯上,然后打开音响,放出一段节奏感很强的音乐。噢!是玛丽最喜欢的《铃儿响丁当),由于胎教和早期音乐陶冶,玛丽特别喜欢听音乐,在乐曲声中她显得特别高兴,没有乱跑,而是安静地坐在那儿。妈妈轻声哼着这首歌,玛丽“傻傻”地笑着,看着妈妈。妈妈坐在了她的对面,随着音乐的节奏打着拍子,玛丽盯着妈妈的拍子,其实在她的心里,她已经和妈妈一样在扣寸白子了,妈妈打一下,她打一下……于是妈妈有节奏地轻轻地拍打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并且同时喊出它们的名字;“头,头”,“手,手”,“脚,脚”……这些部位是比较好认的,玛丽已经熟悉了它们,她拍着自己的头、手、脚,没有吱声。于是妈妈开始拍肘部、脚踝,手腕……这可是玛丽第一次听到这些名称,她不自觉地跟着妈妈边拍,边叫它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