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31642700000013

第13章 动功养生(3)

功效:可调整呼吸。

3.舒筋活络

自然站立,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平,手心向内随两臂回撤,手背从两腋、腰、尾骶关节方向向下按摩,并以意引导到涌泉穴,两腿下蹲,重复数次。

功效:可放松全身,舒筋活络。

4.太极开合

自然站立,两臂胸前伸展如抱球状;随呼气两手臂向外舒展,吸气时复原,两腿微蹲,重复数次。

功效:可开阔心胸。

5.巡回搓棍

两腿分开微蹲,两手臂前伸,肘部稍弯,掌心相对距33厘米左右;两手前后来回搓动,身体也随之转动,重复数次。

功效:可强健腰部。

6.定步云手

两腿分开直立,膝盖略屈;身体左转45度,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掌心相对呈抱球状;随身体由左向右转动,右手交叉上升,左手下降,转呈向右45度,右手达喉水平前方33厘米左右,左手自然下垂;再做反向运动,重复数次。

功效:可宽胸理气,健腰腿。

7.旋转健腰

两腿分开直立,两臂微屈置于小腹前;腰部以上身体随两臂向左侧身后转动,重复数次。

功效:可强健腰腹部。

8.伸臂舒胸

两腿分开站立,两手前举到平肩,屈肘内收到胸前竖掌,掌心向前;两臂缓慢推出,同时屈膝下蹲;然后两手呈握空心拳状收回腰部两侧,两腿复原,重复数次。

功效:强健腿力。

9.进退虎步

两腿分开直立,两手反叉腰,提左脚呈虚步,再向前轻轻踢出,足尖先向内再向外各转3圈后向前踏平,再练右脚,重复3次以后同样方式退后3步,还原。

功效:可强健下肢关节、肌力。

10.交替击腹

双腿分开直立,两手空握拳,一前一后交替轻叩小腹与腰背部;两脚也交替活动。

功效:可强健肢体,使全身放松。

小知识

太极导引功的理论渊源

导引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法中的最为典型的修炼法,太极导引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并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从历史长河中看导引术的发展过程,导引术的起源只是为了治病,但在后来的应用与发展历程中发现其还兼有防病养生、保健益寿之功效而被继承和发展。

华佗五禽戏

五禽戏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大众健身导引术,它自古以来深受道家推崇,并且至今仍广为流传。早在《庄子》里,即有“熊经鸟伸”的动作记载,《淮南子》又记载了“熊经鸟伸,凫浴猿蠼,鸱视虎顾”的六禽动作。三国时期著名的道士、医学家华佗继承前人的一些经验,具体将“五禽戏”进行了整理总结,并作为一套功法予以推广。华佗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动作和神态为主要内容的组合动功。“五”是一个约数,并非限于五种功式;“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

目前所能见到的较早载录五禽戏具体练法的文献,是南北朝时陶弘景所编撰的《养性延命录》。后世医家、养生家因师传之变异,或根据“五禽戏”基本原理不断发展变化,创编了数以百计的“五禽戏”套路。虽然各功法动作互异、锻炼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精神则大同小异。《养性延命录》所载“五禽戏”的具体练法为:

1.虎戏

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3次。继而两手先左后右向前挪移,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走般以四肢前爬7步,后退7步。

2.鹿戏

按上,四肢着地势。吸气,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左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面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如此左转3次,右转2次,最后回复如起势。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后伸3次,右腿2次。

3.熊戏

仰卧式,两腿屈膝拱起,两脚离床席,两手抱膝下,头颈用力向上,使肩背离开床席;略停,先以左肩侧滚洛床面,当左肩一触及床席立即复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席;略停后再以右肩侧滚落,复起。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然后起身,两脚着床度成蹲式,两手分按同侧脚旁;接着如熊行走般,抬左脚和右手掌离床度;当左脚、右手掌回落后即抬起右脚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躯也随之左右摆动,片刻而止。

4.猿戏

如猿攀物,使双脚悬空,上下伸缩身体7次,接着以双脚钩住物体,使身体倒悬,左右脚交替各7次。然后以手钩住物体,引体倒悬,头部向下各7次。

5.鸟戏

一足立地,另一足翘起,扬眉鼓力,两臂张开如欲飞状,两足交替各7次。然后坐下伸一脚,用手挽另一脚,左右交替各7次,再伸缩两臂各7次。

从内容上看,五禽戏中的五种动物形态动作各有特点,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戏,模仿虎的勇猛刚威,以增长气力;鹿戏,模仿鹿的奔驰返顾,以灵活腰腿;熊戏,模仿熊的卧倒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模仿猿的攀缘跳跃,以灵敏身躯;鸟戏,模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悦心情。

从五禽戏的动作来看,大部分动作是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较大,虽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为主兼有医疗作用的保健体操,但华佗说:“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这说明他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做完全套动作,而要求锻炼者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有选择地去做适宜自己的锻炼内容。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不懈地练习五禽戏,年到90仍耳聪目明,牙齿完整。

小知识

华佗治咳决生死

华佗是东汉时候很有名气的高明医生,当初有一个军官名叫李成的患咳嗽病,咳嗽起来昼夜不眠,李成十分苦恼,求治于华佗。华佗诊病后确认为是肠痈,用散剂二钱让李成服下,李成服后立刻吐血二升,而病愈。于是华佗告诫李成说:“你十八年后还可能复发,我再给你一些药,以备随时服用。”后来李成遇到了同乡人患了与他同样的病,同乡人向李成求药,李成出于同情就把自己的药给了他。待十八年后果然李成病发,而没有药物治疗而死去了。

八段锦法

以“八段锦”命名的气功有多种,这里介绍的动功八段锦是其中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本功法由八种立式气功导引套路复合而成,其每式动作的设计,都针对一定的脏腑或病症的保健与治疗需要。全套动作精炼,运动强度适中,有调敷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如应用得当,能防治多种疾病。

“八段”是一个约数,并不限于八种动作;“锦”,原意指彩色丝织品,以其瑰丽多姿喻称本法的有效与珍贵。早在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已著录以“八段锦”命名的气功书目。洪迈《夷坚志》曾述及以“八段锦”命名的气功套路,但所述为坐式八段锦,有异于本法。较完整地记载本法的早期文献,是南宋初曾慥的《道枢》,但当时并未冠有“八段锦”之名。

现代流传的八段锦功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即本法,以其注意柔和,更适用于病人及年老体弱者锻炼之用,或称“文八段”;北派为本法之变式,以其注重刚劲,或称“武八段”。此外,也有称动静结合的八段锦导引法为“文八段”或“坐八段”,而称本法为“武八段”或“立八段”的。

下面介绍一下本法的步骤:

1.两手托天理三焦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松垂身侧,然后徐徐自左右侧方上举至头顶,两手手指相叉,翻掌,掌心朝上如托天状。同时顺势踮两脚跟,再将两臂放下复原,同时两脚跟轻轻着地。如此反复多遍。若配合呼吸,则上托时深吸气,复原时深呼气。

2.左右开弓似射雕

直立,左足跨出一大步,身体下蹲作骑马式。两臂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眼看左手,然后左手握拳,食指翘起向上,拇指伸直与食指成八字撑开。接着左臂向左推出并伸直,头随而左转,眼看左手食指,同时右手握拳,展臂向右平拉作拉弓状。动作复原后左右互换,反复进行数次。如配合呼吸,则展臂及拉弓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3.调理脾胃须单举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紧,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反复多遍,如配合呼吸,则上举下按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4.五劳七伤往后瞧

直立势同一式,但两掌贴紧腿侧,头向左后方缓缓转动,目随之后视。然后,头再前转复原。左右交替,反复进行。转颈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5.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足横开,双膝下蹲,成“骑马步”。上体正下,稍向前探,两目平视,双手反按在膝盖上,双肘外撑。以腰为轴,头脊要正,将躯干划弧摇转至左前方,左臂弯曲,右臂绷直,肘臂外撑,头与左膝呈一垂线,臀部向右下方撑劲,目视右足尖;稍停顿后,随即向相反方向,划弧摇至右前方。反复数十次。

6.两手攀足固肾腰

松静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臂平举自体侧缓缓抬起至头顶上方转掌心朝上,向上作托举劲。稍停顿,两腿绷直,以腰为轴,身体前俯,双手顺势攀足,稍作停顿,将身体缓缓直起,双手右势起于头顶之上,两臂伸直,掌心向前,再自身体两侧缓缓下落于体侧。

7.攒拳怒目增力气

两足横开,两膝下蹲,呈“骑刀步”。双手握拳,拳眼向下。左拳向前方击出,顺势头稍向左转,两眼通过左拳凝视远方,右拳同时后拉。与左拳出击形成一种“争力”。随后,收回左拳,击出右拳,要领同前。反复数十次。

8.背后七颠把病消

两足并拢,两腿直立、身体放松,两手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掌指向前。随后双手平掌下按,顺势将两脚跟向上提起,稍作停顿,将两脚跟下落着地。反复练习十数次。

小知识

十二段锦与十六段锦

明清时期,出现了多种在八段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功法,其中以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最为有名。

十二段锦,原名坐式八段锦,因有十二节,故名十二段锦。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刊徐文弼所编《寿世传真》。后载入清潘靇辑的《卫生要术》、清王祖源编的《内功图说》、清冯曦纂《颐养诠要》中。

十六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的养生学家冷谦所著的《修龄要旨》。它是在八段锦基础上吸收了老子导引二十四势、婆罗门导引十二势、赤松子导引法十八势、钟离导引法十八势、胡见素五脏导引法等精华创编而成。明代河滨丈人撰《摄生要义》、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100《摄生要义》、清尤乘《寿世青编》均收载了此功法。

延年九转法

延年九转法为清朝方开撰。此法以转摩腹脘为特色,共计九法,每法均有图与图解。最后“全图说”指出:“摩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发其生机,神其变化。故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证,补不足,泻有余,消食之道,妙应无穷,何须借药烧丹,自有却病延年实效耳。”

延年九转法是以自我按摩为主的组合动功。本法载于清初方开手辑的《颐身集》中。

具体练法如下:

1.第一式

原文:以两手中三指按心窝,由左顺揉团转二十一次。

译文:两手中三指按心窝(剑突下),由左向下、向右、向上圆转二十一圈。

2.第二式

原文:以两手中三指,由心窝顺摩而下,且摩且走,摩至脐下高骨为度。

译文:两手中三指,由心窝螺旋形顺摩,且揉且走,揉至曲骨为一次,揉二十一次(也可两手分别作螺旋形顺揉)。

3.第三式

原文:以两手中三指,由高骨处向两边分摩而上,且摩且走,摩至心窝,两手交接为度。

译文:接上式,两手中三指,由曲骨处向两边分摩而上,且揉且走,揉至心窝,两手交接为一次。揉二十一次。

4.第四式

原文:以两手中三指,由心窝向下,直推至高骨二十一次。

译文:两手中三指,曲心窝向下,直推至曲骨处,一下一上为一次。推二十一次。

5.第五式

原文:以右手由左绕摩脐腹二十一次。

译文:左手置于腹股沟,右手由左向下、向右、向上绕揉脐腹至左为一次。揉二十一次。

6.第六式

原文:以左手由右绕摩济腹二十一次。

译文:右手置于腹股沟,左手由右向下、向左、向上绕揉脐腹至右为一次。揉二十一次。

7.第七式

原文:以左手将左边软肋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捏定;用右手中三指,自左乳下直推至腿夹二十一次。

译文:左手叉腰(左手置于左侧髂嵴上方,拇指向前,四指托后,轻捏定);右手掌按在左乳部下方,向下直推至左大腿根处。推二十一次。

8.第八式

原文:以右手将右边软肋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捏定;用左手中三指,自右乳下直推至腿夹二十一次。

译文:右手叉腰(拇指向前);左手按在右乳部下方,向下推至右大腿根处。推二十一次。

9.第九式

原文:推毕遂跌坐,以两手大指押子纹,四指拳屈,分按两膝上。两足十指亦稍钩曲,将胸自左转前,由右归后,摇转二十一次,毕。又照前自右摇转二十一次。前法,如摇身向左,即将胸肩摇出左膝,向前即摇伏膝上,向右即摇出右膝,向后即弓腰后撤,总以摇转满足为妙。不可急摇,休使重力。

译文:推毕,盘坐。两手握拳(拇指在里,四指在外,拇指尖放在中指第一节指骨底部),轻放在两膝上。全身放松。足趾梢跖屈。先将上体顺时针缓缓摇转二十一圈;之后,将上体逆时针摇转二十一圈。在摇转时,如上体向左,即将胸肩摇出左膝:向前,即将上体摇伏膝上;向右,即将上体摇出右膝;向右,即将上体后伸,总以摇转舒适为妙。摇转宜缓慢,不可急躁,切忌用大力。

小知识

延年九转法的养生功效

延年九转法有理气宽中、和胃降逆、健脾润肠的作用,简便易学,动作柔缓,锻炼时不受时间、场地等限制,也无任何偏差之弊。因而最适宜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一些消化系统疾病,诸如胃下垂、胃炎、胃神经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慢性结肠炎以及肺结核、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患者。常练此功,还有助于治疗遗尿、尿潴留、遗精、阳痿、早泄等,对于女子痛经、月经不调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